APP下载

毛泽东的阶级观探析

2015-03-20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阶级

霍 无 忌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毛泽东的阶级观探析

霍 无 忌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276826)

摘要:研究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就要首先弄清毛泽东的阶级观。本文从阶级分析的首要性、阶级存在的长期性、阶级之间的特殊性、阶级斗争的纲领性和阶级立场的原则性等五个方面,探讨毛泽东的阶级观,以期对毛泽东思想研究进行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阶级;阶级观

有人说,毛泽东的哲学是斗争哲学,毛泽东的时代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时代,其中的褒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是共识,那就是,毛泽东极其注重阶级斗争的作用。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有其独特的创见性,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还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思考。1976年6月,毛泽东在辞世前说自己一生中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打败了蒋介石,把他赶到台湾,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另一件事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两件事的历史评论也基本符合他的预测,第一件事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一件事却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一个毛泽东,运用同一个“阶级斗争”理论,结果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毛泽东独特的阶级观造成的。

一、阶级分析的首要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以全新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作为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自然成为我党早期领导人用以拿来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到蔡和森、邓中夏、毛泽东,他们在领导和参与工人运动的过程中,积极致力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途径和策略。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者不是注意了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就是注意工人运动,忘记了农民,他们都感到力量不足,却又不知到何处去寻找力量,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认为,作为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领错路和取得成功,必须团结自己真正的朋友,去打击自己真正的敌人,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分清敌友,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作一个大概的分析,弄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地位决定政治态度,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不同阶级,不仅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而且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们对革命就有了不同的政治态度,用经济地位来考察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就不会被暂时的表象所迷惑。

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毛泽东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1]9把阶级分析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条件,毛泽东为我们党解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力思想依据。

此后,围绕阶级分析,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共产党人〉的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文章,为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制定形成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提出的阶级分析首要性的观点及其方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及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指南针。毛泽东说:“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2]606而这正是在对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正确分析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找到的。

二、阶级存在的长期性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说: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了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斗争,所以“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3]随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又说:在全国平定以后,“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他们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4]

在毛泽东这一理论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命令主义、反违法乱纪运动,“一化三改造”运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肃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运动,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提前完成,党内产生了对国内斗争形势较为乐观的估计,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主题,阶级意识开始淡化。但是,作为党的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对此却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警惕。

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从分歧逐渐走向分裂,“反修防修”成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1956年,东欧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严重事件,增强了毛泽东清除党内修正主义分子,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加强阶级斗争、加紧思想教育的紧迫性。

1957年5月,整风运动开始,运动中一些人利用大鸣大放、大字报等形式趁机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1957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5]从而明确了阶级斗争还将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的观点。1962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更加完整地提出了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提醒党内同志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至此,阶级存在长期性的观点,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项工作的奠基石,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

那么,毛泽东关于阶级存在长期性的观点,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一理论呢?1958年11月,在武昌会议上,毛泽东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说:“消灭阶级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经济剥削的阶级容易消灭,现在我们可以说已经消灭了;另一种是政治思想上的阶级,不易消灭,还没有消灭,这是去年整风中才发现的。”[6]但这里同样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毛泽东把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等因素纳入阶级划分的框架之中,这种划分是否又违背了马克思和列宁阶级划分的理论呢?毛泽东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283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虽然已基本结束,但“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4]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4]此外,口头上挂着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也试图梦想恢复资本主义制度,从各个方面尤其是思想方面向工人阶级发起进攻,阶级存在是长期的,阶级的识别是复杂的,因为这个阶级已经隐形,很难判定。因此,政治立场与思想观念自然而然纳入到阶级划分的标准中来。

后来,正是由于“政治思想上的阶级”这一概念,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随后又因斗争扩大化这一错误被彻底否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作为一次理论探索,毛泽东的这一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尽管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引发的特殊理论,在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负面作用,但作为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一部分,却是一次理论突破,影响深远。应当看到,当无形的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就会迅速变成有形的资产阶级,而这一特殊阶级,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必然使整个所谓社会主义出现倒退。特权阶级、劳动阶级、知识阶级都会跟着分化。为了我们的党和国家不变色,必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

三、阶级对立的特殊性

有阶级存在,当然就有阶级对立。早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就以革命与吃饭、写文章、绘画绣花为形象比喻,指出阶级之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17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通过武装斗争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是,在阶级对立问题上,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的毛泽东,并没有局限在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刚性的理论层次上,其理论视野深深地扎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认识范围与思想深度更为丰富与深邃。

1957年1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矛盾: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要正确地认识和识别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那些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那些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敌人”与“人民”的概念不仅打破了马克思阶级划分的经典理论,超出了纯阶级的范畴;而且这一全新的、动态发展的阶级观,给我们党在保持革命警惕性的基础上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处理阶级之间对立问题的新思维。这就是“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7]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对于这两类矛盾,由于性质不同,因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同。

按照这一思路,毛泽东在强调阶级对立的前提下,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并针对当时的情况,在肃反、农业合作化、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中国工业化等问题上,对怎样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此后,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新情况,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论断,对阶级对立的特殊性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思想领域。

可以这么认为,毛泽东阶级对立的观点,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说,是残酷斗争,针对的是不同的情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要求。正因如此,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和世界革命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这一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思维登上了世界舞台。

四、阶级斗争的纲领性

毛泽东看来:阶级是社会的本质要素,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推动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拒腐防变”,必须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必须“反修防修”、必须反对“和平演变”;决不能因为表面上阶级斗争相对和缓,就看不到阶级斗争在社会进步中的主导作用。

其实,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看了《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史》,就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与历史兴衰的主线。为此,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以阶级观点分清敌我,这可以看作是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始终把阶级斗争放在重要位置。1953年11月,毛泽东在同陈伯达、廖鲁言的谈话中说:“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就是主题,就是纲。”1964年9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即“后十条”)中指出:“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这次运动,应当以阶级斗争为纲,抓住五个要点。”1965年1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又提出了抓“阶级斗争这个纲”和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后来,中共中央印发的《毛主席重要指示》中,刊发了后来在群众运动中影响极深的一句话,“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8]

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学术界争论很多,尤其是毛泽东以此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就被认为是极端的政治运动。作为毛泽东独特阶级观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把阶级分析作为首要任务,把阶级斗争作为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于社会实践的复杂性,难以有一个“度”的把握,这一理论又极易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因此,“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大战略思考,也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未雨绸缪的一次理论警示。现在回过头来反思毛泽东上述理论,我们深感其战略眼光的深邃。

五、阶级立场的原则性

阶级立场是指立足于一定阶级并以这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根本出发点的一种思维方式、政治态度和阶级情感。阶级立场由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持不同阶级立场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政治态度和阶级情感。

毛泽东认为:“一切政党,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党性,就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9]“党是阶级的组织,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10]指出:“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11]848

阶级立场的原则性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又一继承性发展,这不仅指导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而且成为其后即使是“阶级”一词淡出中国语境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始终坚持的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基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到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放手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始终把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与保持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立场原则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团结与斗争的问题,在敌后建立了坚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壮大了人民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打败了国民党的进攻,建立了新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要求党员和干部要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观察处理问题。“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其“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巨变前行50年,不管由封闭而开放,由贫困到富足,其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思想财富,跨越时代,历久弥新。“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这一后来被称为“626”的指示,不仅催生“赤脚医生”这一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为人民服务”践行者,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赤脚医生”还以中国模式影响了世界,这对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实,是一个有力的回应。[12]

毛泽东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1]857“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11]864又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1096为此,他还提出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2]590这一鲜明的阶级立场观点。

可以说:毛泽东对全党寄予殷切期望和期待,“共产党人要具有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13]阶级立场和革命精神已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的阶级观,是其在参加和领导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这种独特的阶级观,一方面,由于它的现实性,理论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某些理论的超前性,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其深刻内涵,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出巨大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7.

[4]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19-120.

[7]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2.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769.

[9]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设和有关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8.

[10]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61.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张开宁.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8.

[13] 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N].人民日报,1966-02-07.

(责任编辑:张连军)

作者简介:霍无忌(1987-),男,山东青州人,曲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1-17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2-0038-05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2.010

猜你喜欢

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社会阶层理论浅探
拉克劳早期对意识形态还原论的批判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马克思的个人、阶级和人类关系探析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