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技艺嵌入区域高职课程的瓶颈及路径
2015-03-20彭茂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科研处重庆404155
彭茂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科研处,重庆 404155)
民间传统技艺嵌入区域高职课程的瓶颈及路径
彭茂辉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科研处,重庆 404155)
民间传统技艺受到现代工业艺术的强烈冲击,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高职课程中嵌入民间传统技艺是民间传统技艺得以有效传承的关键。虽然民间传统技艺嵌入区域高职课程存在诸多瓶颈,但高职院校应积极实践,建立健全民间传统技艺课程体系,构筑“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民间传统技艺的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传统技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53
五千多年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文化,留下了让世人引以为傲的优秀民间传统技艺。但掌握民间传统技艺的的艺人大部分已逝去或老迈,传承人难以寻觅,由于从事传统技艺的人数锐减,民间传统技艺出现断层,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因此,保护、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技艺势在必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重点支持一批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1]可见,以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和工艺特色为主的特色职业教育已引起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技艺如何嵌入区域高职课程需要积极实践,进一步探讨。
一、效能与价值—民间传统技艺嵌入区域高职课程的价值追寻
我国诸多学者基于民族传统文化本体的视角主张将民间传统技艺嵌入教育中。潘光旦提出“文化位育”[2]这一概念,其基本涵义可以理解为“安其所有,遂其所生”,即当一个人处于任何一个空间、时间和社会关系中时,与其相交的一切自然关系就会浮现。“位”强调环境和规律,“育”强调教育和个体。张诗亚倡导“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的建立”[3]。在高职课程的教学情景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并享受当下的民间传统技艺,为学生未来的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与文化取向,对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及现代高职课程的价值都具有深远的意义[4]。
1.有利于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促进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传统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保护和发展我国民间传统技艺刻不容缓。结合我国国情,从促进民族文化和工艺发展的角度,在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制度进行融合的“定技能化培养”,是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一种创新性尝试。这种尝试,一方面能够消除学校制度文化的“霸权”偏见;另一方面能够证实在不同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可以得到调适。这有利于为民间传统技艺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发扬民间传统技艺的优秀文化,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2.有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5]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全过程要紧紧围绕“授业”和“育人”两大功能进行,把民间传统技艺融入高职课程体系中,能够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完善高职课程体系,进而推动民间传统技艺传承模式的改革,形成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民间传统技艺文化有效传承的教育方案,加快高职课程内涵式发展进程,构筑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3.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民间传统技艺深深根植于民间,融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体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感、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它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特性得以确定,激发创造力及增强历史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承载着发展人类文明的使命,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将不同民间传统技艺嵌入高职课程中,有利于民间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同时通过高职课程的学习和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传统工艺,可以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促进传统工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的旅游和就业做出贡献。
二、现实与困境—民间传统技艺嵌入区域高职课程的瓶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国家传统文化的复兴,随着国家对传统工艺的愈发重视,民间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将民间传统技艺嵌入高职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民间传统技艺传承的特点,高职课程对民间传统技艺进行了主观排斥,遭遇发展瓶颈[6]。
1.民间传统技艺挖掘保护不够,无法形成系统的高职课程资源
民间传统技艺相对于国画、书法、文物、篆刻等传统艺术来说,具有艺术性相对较低、分布较为离散、保护困难更大、各区域差异明显等方面的不足。然而,民间传统技艺却有着别具情调的民间风情,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形成的艺术文化,是普通百姓对身边美的发现、追求和表达。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内化性,对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主要采取代代相传的形式,传承方式过于陈旧和固化。虽然许多学者已开始关注和研究民间传统技艺,许多高职院校也设立相关专业,成立研究团队申报相关研究课题,从理论和技术层面对民间传统技艺的解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民间传统技艺的开发意识不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引导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挖掘,部分民间传统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最终将造成许多民间传统技艺的流失。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民间传统技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据了解,许多民间传统技艺都缺乏品牌推广概念,营销水平和外包服务较低,工艺品产业化概念欠缺,这些都是民间传统技艺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难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专业院校,理应肩负起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的责任和使命,但许多高职院校对本区域的民间传统技艺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不够,无法将其转化成系统的课程资源。目前,许多民间传统技艺的资料收集工作并不充分,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大多零星收藏于各自的博物馆或被民间艺术爱好者个人所收藏,区域内高职院校根本无力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传统技艺资料库。这些零散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在引入高职课堂中缺乏整合和过滤,导致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教材编写、评价考核方式等相关课程体系无法完全建立起来。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制约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秉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但基本上都是由学校组织,制定主体中的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程度和深度较低,民间传统艺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贡献较少。这种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大批量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但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企业用工标准,是否具有真正的岗位职业能力值得深思。
民间传统技艺的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现代学徒制。民间传统技艺教学讲求的是代代相传、师徒相授,不适宜采用班级授课制特别是大班授课制进行。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民间传统技艺教学中依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专业定位不强,没有与企业、艺人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企业和艺人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过分侧重理论而忽视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的基础性,隐藏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和规范,没有构筑起现代学徒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7]。
3.民间传统技艺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品牌特色
良好的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软件”,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文化保护法》的出台,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制定了从国家到县级四个层次的文化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制度。然而,文化传承人很大一部分来自民间和农村,分布较为分散,其文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目不识丁,平均年龄较高,同时秉持着独门秘诀不外传的古训,他们虽然掌握着较高水平的传统技艺,但在承担传承和教育任务时却表现得差强人意,特别是将其作为高职师资引入学校教育中更加困难。同时,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很难适应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要求。
纵观国内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和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有着明显的断裂,其专业设置和技术技能在文化传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出现了错位。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很容易忽视这种差异,表现为不考虑地域特色进行办学,深层次上表现为对学生文化的剥夺和文化的非连续性,在专业设置上千篇一律,课程设置雷同,毫无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本体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也较为浅显,缺乏对本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导致本地区学生和学校教育间非同质文化冲突不断,专业趋同性明显,缺乏品牌特色专业[4]。
三、培育与策略—民间传统技艺嵌入区域高职课程的路径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坐落于三峡库区的腹地—重庆市万州区,具有70年历史文化底蕴,学院在长期的办学传统中形成了以农业类专业为特色的办学之路。万州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传统技艺,其中三峡库区有一种特有的乐器—川东竹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巴蜀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万州对竹琴技艺的重视,成立了三峡曲艺团竹琴演奏队,曾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并获得银奖,深受本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然而,由于这种乐器具有演奏难度较大、曲段多样且复杂、学习周期长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演奏和表演的民间艺人已寥寥无几。为保护竹琴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学院将竹琴技艺嵌入高职课程建设体系中积极实践。
1.建立健全民间传统技艺课程体系
目前,民间传统技艺的资料收集工作虽然已有较大突破,但许多资料都是零星分布在一些研究机构和民俗博物馆中,对其整理和整合工作需要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川东竹琴为例,要想让川东竹琴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川东竹琴技艺系统资源库。一是重庆市及万州区政府应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依靠多种形式吸引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士与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对川东竹琴的历史、曲目、表演方式、竹琴制作工艺、古竹琴等资料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整合,进入高职课程制定程序,建立较为健全的川东竹琴民间传统技艺课程体系。学院在高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基本逻辑范式,发挥川东民间传统技艺课程的本体性文化价值,其课程体系建立主要以“预测—试点—推广—监控—反馈—改进”的逻辑范式进行,探究出川东民间传统技艺课程体系独有的理论模型,并实时对课程的逻辑性进行监测和反馈,力争为有效开展川东民间传统技艺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方法性指导。二是学院积极开发符合川东竹琴文化的校本课程。在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科研取向、实训实践中力争将川东竹琴技艺进行有效融合,弥补学院校园文化和课程目标体系与区域文化、社区文化的断层,将民间传统技艺嵌入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现二者的无痕对接。学院为宣传竹琴技艺,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和引导,为学生创设了解竹琴文化的平台,运用微信、微博、海报等方式在学校大力宣传,同时邀请川东竹琴著名的传承人潘光正来校开设讲座和举行演奏会,并聘请他作为学院的竹琴客座教授,共同编制校本课程教材《川东竹琴艺术鉴赏》;邀请三峡曲艺团竹琴演奏队的两位老师来校上课,并开设选修课、兴趣班等。学院初步建立起川东竹琴校本课程改革实验点和课程实验室等方式,预测和检验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8]。
2.构筑川东竹琴“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高,民间传统技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民间传统技艺如果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模式上,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民间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学院为提升自身文化底蕴,促进内涵式发展,结合川东竹琴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修订,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的成分;组织多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根据学院办学条件和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多种民间传统技艺以供选择,并设立川渝大舞台,开设淑女学堂、选修课和兴趣班等,学生学习结束后认可学分并颁发结业证书。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民间传统艺人、学校、协会、艺术团等主体都包含在其中,结合学院办学实践,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时,广泛听取民间传统艺人、行业协会代表及企业代表的建议,改变川东竹琴民间传统技艺单一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点带面的原则选择几个专业进行试点改革,根据教学成效进一步推广应用。
3.加强民间传统技艺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欠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民间传统技艺的教师紧缺现象尤为严重,这些民间传统艺人的数量和生存现状令人堪忧。以川东竹琴演奏家为例,1936年在万县市西山路茶馆成立“万县竹琴业余俱乐部”,有会员500人。1938年在万县公瓦溪下排冯作然茶馆成立“万县竹琴会”,挂牌演唱,设置20多根竹琴,活动时间最长。然而,如今有名的川东竹琴演奏家却是屈指可数,以竹琴传承人潘光正最为资深,他能够将竹琴九板十三腔进行完美演绎。因此,地方政府在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技艺时,更重要的是保护民间传统艺人,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传统艺人和企业优秀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
学院聘请民间传统艺人为客座教授,统筹协调万州曲艺团、人社局、民政局、财政局等多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民间传统艺人在编制问题、职称评定、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学院协助政府共同建立了万州区民间传统技艺发展基金会和民间传统艺人保护与发展协会。民间传统艺人不仅可以领取学校的课时津贴,还可以由基金会承担他们的部分福利、保险、补贴等,学院为他们配置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设备,基本解决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由于民间传统艺人和企业人员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学历层次上都存在不足,因而建立了“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培训名额及比例上对民间传统艺人进行倾斜。学院力争建立一支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授课的民间传统艺人师资队伍,引导民间传统艺人适应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培育一批多层次的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2015-03-0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潘光旦.生物学观点下之孔门社会哲学[J].留美学生季报,1926(1-3).
[3]张诗亚.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J].民族教育研究,2013(1):5-9.
[4]石玉昌.民族高职院校要强化办学特色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15):59-61.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2015-03-0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2/c_1111255199.htm.
[6]胡海,史丽,洪瑶琪.赣鄱文化产业与传统工艺传承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分析—以江西省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4(20):46-49.
[7]孙翀.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2(5):116-119.
[8]舒霖.积极探索高职校本课程建设之路[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79-81.
[责任编辑:孙泽文]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Folk Traditional Art's Integration into Courses of Regional Vocational Colleges
PENG Maohui
(Scientific Research Sec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404155, China)
Folk traditional art is under the intense impact of modern industrial art and confronts the severe crisis of survival. Folk traditional art's integration into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to its effective inheritance.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establish a sound course system of folk traditional art, build a “multi-subject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team of folk traditional art.
Folk traditional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alent training
G712;J528
A
1671-4326(2015)03-0027-04
2015-03-25
彭茂辉(1985—),男,福建沙县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