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籍作家先锋派小说英译的文化阐述与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研究

2015-03-20马艳华

文化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先锋派余华浙江

马艳华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浙籍作家先锋派小说英译的文化阐述与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研究

马艳华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任何文学都包含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学不仅需要大文化的意识,还需要重视特有的地域文化意识,文学有了地域文化意识才能迈向整体,且文化意识中本土文化是最为直接的表现。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作家,就浙籍作家的作品来看,外省居住的浙籍作家也不能削减吴越文化对中国创作文学方面的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浙江先锋派小说英译作品对传播浙江地域文化的作用,以期对以后浙江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浙籍作家;浙江地域文化;英译小说

一、浙江先锋派小说对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浙江先锋派小说中包含的浙江地域文化

任何文学都包含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学不仅需要大文化的意识,还需要重视特有的地域文化意识,文学有了地域文化意识才能够迈向整体,且文化意识中本土文化是最为直接的表现。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作家,就浙籍作家的作品来看,外省居住的浙籍作家也不能削减吴越文化对中国创作文学方面的巨大影响。例如,鲁迅很多的作品中都包含地域特色,阿 Q的行为就是代表,还有《祝福》《故乡》等短篇小说中都体现着吴越文化特色。除浙江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之外,还有高阳的《胡雪岩全传》,便以江南背景进行创作;杭州西湖的湖光潋滟、元宝街的青苔石板、水色江南园林,人物交流中处处表现出的地方俚语,还有塑造执着而机巧的胡雪岩角色等,这都体现了江浙文化;艾青创造出的旧时代苦难百姓形象,余华小说中描述烟雾朦胧的江南小镇水乡等,这些作家创造的作品都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1]

(二)余华文学创作中的浙江文化

余华出生于浙江海盐,他在当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后外出求学才离开。海盐属于吴越文化圈,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华并不像当时很多文人一样,有文化教育背景。余华本身没有受到江南精致文化的浸染,他通过对本地民风民性的体会和沉淀,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写作背景。文革时代与南方气质形成一种冲突,这也造成余华创造灵感与现实紧张的关系,后经过阅读和学习,受到卡夫卡、川端康成文学大师写作方法的启蒙,这个时期余华进行暴力书写的探索,这种写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余华的精神。[2]《在细雨中呼喊》一文中,他释放自己的情绪,缓和了他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他开始注意外部世界的发展,余华也将本地文化作为文学作品写作的土壤,通过对原生态资源体味和升华,对历史吴越文化进行加工和提炼,写出许多优秀作品。

很多著名的作家在创作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特定意识形态,这个思维过程会对作家的小说创作产生固定影响,这种特色会体现在作家所有的作品当中。浙江东部毗邻大海,经常受到海侵,当时的古越人经过几次搬迁才获得较为安定的生存空间。这种苦难记忆也成为当地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华写作的灵感不管是来自于哪里,其写作都包含苦难叙事,书写各色主角的苦难生活,不管是生活富足但却难以摆脱苦难生活,还是像许三观那样的悲剧人生,都是余华写作的一大特色,但对悲苦生活的隐忍中还是包含一种独特的坚强气质,进而扩展为谐谑。余华通过描述生活中的苦难历程,通过主人翁的抗争来对抗苦难,开辟了人类应对苦难的新途径。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具有广泛适应的意义,且包含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抓住读者的同理心,触动认得心灵。

二、先锋派小说英译作品传播中现状与趋势——以余华为例

今天,我国文学的海外发展方式发生改变,其中比较突出就是我国较为冷门的先锋小说在国外受到关注,先锋翻译作品不断增加,且很多国内先锋作家在海外文学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背景下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受到国外出版商青睐的先锋作家主要有苏童、余华、残雪等。数据显示,苏童有7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余华有6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里面包括著名的《活着》等。先锋派作品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叙事危机提出解决的可能,将一般文学创作的重视写作对象转变成重视写作方法,具有较为突出的审美价值。

先锋小说内容包含有我国改革开放及世界大格局的变化,也包含地域文化特色、民族特点和现代精神。国外大学的出版社对余华小说的评价比较正面,余华开创了八十年代文坛的新方向,这也是对传统中国文学创作的突破和反叛,这不禁让人将其与西方国家的现代主义作家相联系。

先锋派小说将现代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这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描写手法都刺激了国外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更加容易体味到国人的生活体验和国外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技巧。纽约锚(Anchor)出版社在推介《活着》时提出,这部小说不仅反应了中国人生活文化,也突出反映了中国的生存观,不禁让阅读者想到自己的生活。同时这也是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里面融入了反抗压迫、生活希望等内容,这部小说就是人类生存精神的体现,这也是大众所普遍追求的东西。文学本身的巨大价值就是通过故事冲突体现人性,这也是实现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先锋派小说正式通过独特的文学精神展现我国当代文学的全新形象。同时比较出名的作家苏童,被书商和读者贴上的标签就是“超现实”“记忆”“欲望”“想象力”“人性”“历史”……[3]我国先锋派小说可以折射出我国社会特有的现实,也体现了作家对我国人性发展的关怀。当然,先锋小说英译也实现了东西方文化与情感的交融。

三、浙籍先锋派作家传播浙江地域文化的方式与渠道

20世纪 80年代,我国文学发展经历了一个吸收西方文学创作的过程,余华是典型的进行创作转化的作家之一,但这个过程也不能忽视浙江地域文化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余华作品在西方广受转播与好评也离不开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一)译者兴趣的推动

首先,先锋小说的特色就是特立独行的思想,里面包含的别样审美观也代表了我国文学的别样特点。这种文学美学得到国外译者的欣赏,很多进行先锋派小说翻译的译者并非都是商业翻译,也有很多是因为个人对小说的兴趣。很多对余华小说开展翻译工作的学者都是为了对原文小说进行阅读和了解,希望通过字斟句酌的翻译更加了解小说内容。[4]之后,琼斯独立申请拿到英译小说的出版合同。兴趣推动也造成了小说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翻译当中有很多直觉判断,译者专业性也限制小说的进一步传播。除国外译者的兴趣之外,对先锋小说的译作有主要推动力量的就是编者,这些都是海外教授或西方研究华人学者,如王晶、珍妮 -戴、赵毅衡、王德威等。

(二)作品的中国化包装

余华的《活着》《兄弟》之所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就是以现实化描写突出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后来因为小说受到热捧,也激发了国外媒体、读者对中国发展的想象。除此之外,小说的封面设计也独具匠心,很多中国元素的使用对读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强烈的中国文化标志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虽然这种传播方式带有明显的商业和市场营销策略的气息,对小说内容的深度有一定影响,但平面化、大众文化依旧助力小说的传播。

四、结论

不论是哪个地方的文学作品都不是独立发展,浙籍作家的先锋小说超越地域的发展,将民族发展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国外传播,这为浙江地域文化的传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当代文学国外传播打开新的通道。余华等先锋派小说家在国外文坛刮起一阵旋风,这得益于译者兴趣的推动和作品中国化的包装,但也包含一定的问题,这是我国文学域外发展所特有的现象。

[1]莫言.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J].当代作家评论,1991,(2):30-32.

[2]魏安娜.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A].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22-138.

[3]余华.现实一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81.

[4]余华.余华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文艺出版社,2006.152.

【责任编辑:王 崇】

I207.42

A

1673-7725(2015)09-0163-03

2015-06-15

马艳华(1981-),女,浙江绍兴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先锋派余华浙江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高中生视角下的余华创作转型
浅探欧洲先锋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影响
试评先锋派的文学
反爵士的思考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