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三亚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研究

2015-03-20周琳琳

文化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海神娘娘三亚

周琳琳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三亚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研究

周琳琳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崇拜海神和祭海的习俗,而对于地处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来说,海神信仰和祭海的传统更是源远流长,洋溢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海神信仰和祭祀活动,既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也为今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旅游业的开发增添了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亚;疍家;海神信仰;祭海;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于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物质的、社会的、行为的、精神的文明生活内涵的总和”。[1]祭海,是沿海地区敬畏自然、感恩海洋而独创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祭海习俗多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色彩。随着海洋文化研究的日渐深入,近年来沿海多个省市的祭海活动受到重视并日趋繁盛,浙江岱山的“渔民谢洋节”更是名列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亦顺应海洋文化研究的热潮,拟对三亚的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进行梳理。

一、三亚的地域环境与祭海由来

三亚,古称崖州,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据史料记载,远在2 000多年前,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在今天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珠崖郡,隋朝时设临振郡,唐代又改为振州。到宋代,崖州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如今的三亚东邻陵水,北依保亭,西毗乐东,南临南海,在地形上“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三角形”。[2]境内海岸线长258.65公里,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大小港湾 19个,包括大东海湾、三亚湾、亚龙湾、海棠湾、崖州湾、月亮湾等著名的海湾。其中崖州湾更是一个富有文化魅力的海湾,不仅是海南岛、三亚市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地的中转站。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三亚海洋文化的多姿多彩,不仅流传着像“鹿回头”传说这样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还生活着靠海吃海、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疍家人。

三亚疍家的民间祭海活动,其渊源已无从考证,但却代代相传,保存至今。古代疍家人以海为生、以舟为宅,经常要出海。每当在海上遇到强风时,“出海三分命,遇风全家惊”,生死无法掌控,只好寄希望于神灵的保佑与庇护。于是,每逢鱼汛开洋与谢洋时,渔民均要举行祭海仪式;每逢出海捕鱼或满载而归时,渔民亦不忘谢神赐福;在除夕、端午、秋八月节,他们亦不忘祭祀神灵。至今,在三亚疍家渔村仍保持着这种古朴、虔诚的祭海习俗,“传达出世代与海相伴的渔民最原始的生命情怀,体现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3]

二、三亚民间的海神信仰与祭海习俗

三亚民间信仰的神灵可谓丰富多彩,既有龙王、天妃娘娘这样的海洋神,也有南海观音这样的海岛庇护神,还有玳瑁、神鳌等与海洋有关的海洋生物,而在这众多的民间信仰中,主体神的信仰非常突出,海龙王、天妃娘娘和南海观音,是三亚民间的三大海神信仰,对他们的祭祀活动也最突出。

(一)对海龙王的信仰与祭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龙的形象既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4]几千年来,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信仰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位于南海之上的海南岛,虽孤悬海外,然而共同的民族信仰和文化传统,却使它同样传承并延续着龙文化。在海南岛沿海地区,不仅可以随处追寻到龙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符号,同时还有因地域特色而衍生的海龙王信仰。

清代学者屈大钧在《广东新语》卷六《海神》中记载,明清时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了遇海事即拨发掷钱米、呼广利王以求救的习俗,并对海龙王作进一步描述,“……海神甚灵,嘉靖间,有渡琼海者,见广利王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5]类似这样的奇异传说,不仅在古籍中时有记载,在坊间也广为流传,印证了在海南岛关于海龙王的信仰与祭祀流传久远。关于海龙王保驾护航、拯灾救难的传说,在海上航行中逐渐成为一种信仰,三亚也不例外。于是,很多渔民出海前都要到龙王神州庙里祭拜,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希望于海龙王的庇护。

与海龙王在三亚的民间信仰相应,龙王庙在三亚也广泛存在。如三亚鹿回头山脚的龙王神州庙,作为承载民间信仰的载体,供奉便是海龙王。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当地渔民都会组织隆重的祭祀活动,鸣鞭放炮,载歌载舞,祈求海龙王保佑平安。

在三亚的5A级景区大小洞天旅游区,更是专门修建了南海龙王别院,并于2004年8月21日举行南海龙王原身像安座仪式。南海龙王原身像落户大小洞天,为三亚旅游文化注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丰富海南的旅游文化内涵。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三亚市大小洞天旅游区自2005年起,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举办龙抬头节,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典礼和祭海仪式。通过这一活动,将现代的海洋文化意识与海南本土民俗祭海礼仪相融汇,使这长期以民俗形态传承的仪式从理论和形式上得以提升。

(二)对天妃娘娘的信仰与祭祀

除海龙王外,海南民间对天妃娘娘亦很信奉。“无论在海南地方志,还是在今天海南的海边村落与海边渔船上,以及在渔民的话语中,都处处有天妃宫或天妃娘娘的身影。”[6]

天妃娘娘,又称天后娘娘,即妈祖。相传天妃娘娘原是福建莆田人,是当地一家林姓人家的女儿。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出生时就有异象:地变紫色,满室异香。直到满月都没人听到过她啼哭,因此取名为林默娘。默娘羽化升天后,仍心系渔民,时常在海上抢险救难,庇佑渔民和过往船只的安全,历史上曾有14位皇帝先后对她敕封36次,享有“夫人”“天妃”“天后”“圣母”等封号,成为万众敬仰的海神。

早在宋元时代,很多福建人背井离乡渡海移居至海南沿海一带,于是,关于妈祖的信仰便随即开始波及海南。据日本人小叶田淳的《海南岛史》记载,“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那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7]《琼州府志》中,关于天妃庙有明确记载的多达12个,这些天妃庙遍布在海南岛的沿海乡镇,可见关于天妃娘娘的信仰在海南日渐兴隆。

如在三亚天妃娘娘信仰的场合,一方面在海岸边的天妃庙里,这些天妃庙多建在海边的高处,面对大海,门前有台阶,庙门口有保佑航海平安以及保佑本村渔民的对联,内设跪拜堂和香案。每次出海前,渔民都会来庙里供奉、求签、祈福。另一方面,很多渔船里也供奉着天妃娘娘。由于出海是危险的事情,为求平安,很多渔民都信奉天妃娘娘,跟随出海的鱼姑更甚。渔船每到一个港口,她们都会买香烛、祭品,供奉天妃娘娘。若与沿海上了年纪的渔民攀谈,他们大都知道并讲述关于天妃娘娘“黑夜送灯”“引路保驾”“转舵护航”的故事。每逢妈祖诞辰,渔民会举办一些游神、演戏等活动。

在三亚的蜈支洲岛上,就有一座面海修建的天妃庙,是海南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当地的渔民相信,是天妃娘娘在冥冥之中庇护他们丰收安年。如今,不仅有渔民前去虔诚供奉,希冀天妃娘娘在冥冥之中保佑航海的平安,更有无数善男信女慕名而至,在古朴斑斓的庙堂,燃一柱香,许一个愿,祈求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三)对观音菩萨的信仰与祭祀

观音菩萨的信奉很广泛,传统社会里,不仅中国内陆民众广为信奉,在海南人心目中,观音菩萨也有着崇高的地位。史料记载,海南人信仰佛教现象很普遍,琼州府甚至达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程度。佛陀与菩萨不是神,但海南人多把佛菩萨当神来供奉。海南沿海,包括三亚在内的不少地方的庙宇都供奉有观音菩萨。如在海南西沙群岛的珊瑚岛上,就有一座庙,供奉着渔民从大陆带过去的一尊观音菩萨像。渡海而来的观音菩萨,在海南岛,也成为渔民心目中的海神。2005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诞辰日),三亚市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开光大典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海南三亚的旅游出现新的亮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佛教文化在三亚旅游文化中分量的增加。在三亚的街头巷尾,有民众笑谈,自从有了南山海上观音的福佑后,连台风也很少登陆三亚。如今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每天游人如织,海上观音更是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朝拜。

综上所述,三亚的民间信仰普遍存在多神融合信仰的现象。不仅存在一岛多神,更存在一庙多神、一船多神的现象。在三亚鹿回头山下南边海路的龙王神州庙里,不仅供奉着五龙大王,还供奉着港口大皇、水尾圣娘、港口婆婆及儋州二公等神祇,他们被疍家人誉为“五神”。民间信仰的多样化,恰恰印证了海洋文化的兼容并蓄。对于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于三亚疍家人生产与生活的整个过程。因此,他们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海神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渔业生产祭祀和节庆祭祀。渔业生产祭祀有开洋祭、谢洋祭、新船祭、渔业丰收祭等。节庆祭祀多和农历节日及神灵的节日相关,如三亚疍家人会在谷雨、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秋八月(农历七月十五)等日子定期祭海。另外,在农历除夕早晨,渔民要放鞭炮祭海;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疍家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在吉时将龙王神洲庙里的“五神”依次请上装饰一新的花轿,沿着三亚的大街小巷“游灯”,祈求人寿年丰。

三、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疍家人上岸居住及谋生手段的多样化,“以舟楫为家”的水上居民正在消逝,而民间的祭海仪式也呈衰微趋势。2014年6月2日-6月6日,以“千年遗韵,秘境疍家”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三亚首届疍家文化节”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文化节以展现疍家文化特色为宗旨,举办了六大特色主题活动:“开幕式:祭海仪式”“疍家文化主题论坛”“疍家文化主题晚会”“疍家龙舟比赛”“三亚疍家文化美食节”“疍家历史文化图片展”。6月2日,正值农历的端午节,当天上午9时,文化节以“祭海仪式”为开幕式,在三亚大东海旅游区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仪式伊始,参与仪式的祭海队伍身穿传统的疍家服饰,手持五色旗等绘有美好祝语的彩旗鱼贯入场,分列两旁。在临海搭建的祭台上,主祭人面对大海庄严宣读祭文,沿袭古老的祭海习俗,上高香、敬五谷五果与三牲,敬酒喊颂:“一敬酒,感恩海洋;二敬酒,波平浪静;三敬酒,鱼虾满仓。”台下参与祭海的民众闻声跪拜。随后,身着疍家服饰的民众开始演唱独具特色的疍家歌曲“咸水歌”。接下来,参与仪式的民众还跳起祭舞、舞起龙灯鱼灯,以独特的方式感恩大海,祈望丰收与平安。

对于历史上以水为生、靠船吃海的三亚疍家人来说,大海是他们的衣食来源。从海洋得到馈赠的疍家人每次出海前都不忘祭海。三亚首届疍家文化节以祭海仪式开始,更加凸显了疍家独具特色的民俗及他们对海洋敬畏有加的集体无意识。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既体现了疍家渔民敬畏自然、感恩海洋的传统思想,也体现出现代人热爱自然、关爱海洋的观念。

祭海,既是一种习俗,又是一种信仰。从传统的祭海活动到如今的祭海大典,体现出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老的祭海习俗表达了民众对海洋的敬畏心理和对海神的虔诚信仰,而现代的祭海大典在保留民众对大海的虔敬之心外,更是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提升三亚城市文化品位、深化海洋文化旅游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毛海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洋民俗传承与保护——以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渔港为例[J].文化遗产,2011,(4).

[2]黄海智,黄萍.三亚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12).

[3]沈燕红.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考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4]高洪.追寻“龙”的印迹[N].海南日报,2012-01-16.

[5]周伟民.海南的龙文化符号[N].海南日报,2004-11-02.

[6]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J].新东方,2008,(8).

[7]周伟民.说“鸡卜——论海南民间宗教信仰及海南民俗[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责任编辑:王 崇】

K892.2

A

1673-7725(2015)09-005 7-04

2015-06-15

本文系三亚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三亚民俗传说中的海洋文化精神”(项目编号:XYYB14-02)研究成果之一。

周琳琳(1981-),女,河南平顶山人,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海神娘娘三亚
一线光阴入洞中
河神与海神
『贵州小三亚』——罗甸
尚赫训练营燃情三亚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碰撞:海南三亚与河北迁西
夸张『娘娘』
三亚的海
娘娘寨的春秋事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