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观与方法论
——孙汝建学术访谈录

2015-03-20吴晓芳

文化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语言学汉语出版社

吴晓芳

(闽南师大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语言观与方法论
——孙汝建学术访谈录

吴晓芳

(闽南师大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孙汝建教授语言研究的事迹和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方电视台、上海电台、江苏电视台等媒体以及30多种报刊评论,被作为专栏人物、封面人物推介。小传收入《中国语言学家词典》《中国教育家词典》等大型工具书,被誉为“当代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孙汝建;语言观与方法论;研究方法

在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大陆及香港出版语言学、语文教育专著17种,合著30种,发表论文230多篇。获政府社科成果奖10余项、个人荣誉奖20余次。主持各级政府课题25项。总主编文秘专业教材6套100余种,14种获教育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成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发表。

问:孙教授,您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研究,能否就语言观和方法论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孙:这个题目比较大,但问得很好。从事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研究,首先必须解决语言观与方法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开展研究的主线,它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我对该问题的看法也是在研究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

在我看来,语言观是人们透过语言现象对语言本质特征和语言规律的根本看法。“语言观”就是“观语言”,主要回答“语言是什么”。当然,要回答“语言是什么”,也可以阐述“语言不是什么”,这是从否定的角度来回答“语言是什么”。比如,我早年写过一篇《同义词说略》,发表在内蒙师院《语言文学》1982年第2期上,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同义词?”的。在那篇文章中我先用大量篇幅回答“什么不是同义词”,在排除了与同义词相纠结的问题之后,最后用几行字正面概括回答了“什么是同义词?”。

问:方法论与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一回事吗?

孙:不是一回事。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普遍适用于语言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二是指人们观察、解释、处理、运用、创造语言规律的具体方法。任何一次科学发现或创新,实质上都是由于方法论的变革引起的,语言学规律的探索同样如此。

问: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观吗?

孙:是的。语言如同空气,人不能离开空气。只要是使用语言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观,都有资格回答“语言是什么?”因为语言观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有系统和零散之分。

自觉的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哲学观点指导下,有目的地分析、观察语言现象,从而得出对语言的根本看法,并能主动地用这种看法来指导语用实践。

不自觉的语言观是在语用实践中,无目的地对语言产生的种种零散的、不稳固的看法。

假如把以下一堆问题推到一群文化人面前:语言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心理现象?生理现象?语言的普遍现象是源于人类共同的语言基因遗传,还是源于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普遍性?语言是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不可以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行研究?语言研究是应该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还是应该注重研究语言的意义?语言研究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对这些问题,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如果把“语言是什么”的问题让一群没有太多文化的普通百姓来回答,他们的答案也会五花八门:一个刚上学的儿童,可能认为语言就是读书写字;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可能会认为语言就是说出来的话;一个聋哑人可能会认为语言就是哑语所取代的东西;一个玩杂耍的人会认为语言包括动作表情之类。普通百姓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描述语言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工具。可见,文化人的语言观大多是自觉的,系统的;普通百姓的语言观大多是不自觉的、零散的、不稳定的。

问:不同学科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观吗?

孙:人类学家可能会认为语言是文化行为的形式;社会学家可能会认为语言是社会集团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文学家可能会认为语言是艺术的媒介;哲学家可能会认为语言是解释人类经验的工具;语文教师可能会认为语言是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翻译家可能会认为语言是翻译的工具。各种“可能”都会存在。

问:不同的语言学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观吗?

孙:在语言学界,有人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语言是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语言是自然现象;有人认为语言是物质的;有人认为语言是精神的。不同的语言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目的、角度、理论和方法出发,对语言会产生种种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位语言学家,他的语言观也不会一成不变,他在语言的探索中也会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观。

问:语言观的异同与人们所掌握的语种有关系吗?

孙:没有关系。同是使用德语的人却有不同的语言观。马克思、洪堡特、黑格尔、施莱赫尔都使用德语,但他们的语言观却各不相同。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连续的精神活动,力求把声音转变为表达思想的工具。”黑格尔认为:“语言是狭义的理性活动,因为语言是这种活动的外貌。”施莱赫尔认为:“语言是思想的有声表达,它通过声音表现出思维的过程。”

同是使用英语的人却有不同的语言观。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方法。”乔姆斯基认为:“语法才是造成语言现象的原因和根据,只有在对语法做出充分的描写后才能对语言做出科学的解释。”《大英百科全书》:“语言:人类作为社会集团的成员及其文化的参与者,所用来交际的约定俗成的说话和书写符号系统。”

同是使用汉语的人却有不同的语言观。赵元任认为:“语言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徐通锵认为:“从语言的性质来说,它是现实的一种编码体系;从功能来说,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问:考察语言观有哪些视角?

孙:中外关于语言的定义,大都是从结构、功能、功能和结构结合这三个方面来考察语言的。

从功能的角度看,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行为模式、活动方式。

从结构角度看,语言则是符号系统、象征系统、意义系统、价值系统、编码系统。

从功能和结构结合的角度看,还有把功能特征和结构特征结合起来给语言下综合性定义的。潘文国在《语言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中,搜集了中外对语言的定义68个。这些定义大都是从结构、功能、功能和结构的结合三个方面来认识语言的。

问:您的语言观是什么?

孙:我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过一篇《中国为何没有语言学流派?——关于建构中国语言学流派的思考》的文章,先是发表在《云梦学刊》1991年第1期上,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7期全文复印。1991年7月14日又被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在“理论园地”版文摘了。在那篇文章中,我从语言客体、语言主体、语言学主体出发,提出与众不同的语言观:“从宏观上来讲,语言观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语言结构内部规律,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研究,这是语言客体的研究。二是研究运用语言的人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人如何使唤语言,这是语言主体的研究。三是研究语言学家是如何探讨语言的,看他们在语言研究中怎么形成特色,又怎样形成语言学流派,这就是语言学主体的研究。”

问:在语言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吗?

孙:是的。以18世纪头20年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为分水岭,之前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这段时间的语言研究在语言学界称为语文学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以来的语言研究称为语言学阶段。语言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说“古老”包括了语文学阶段,说“年轻”仅仅是指语言学阶段。

在语文学阶段,语言研究与各种文献的研究密不可分,在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中,语言只是被利用的手段,语言研究处于附属地位,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例如:在古印度,语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阅读古代印度的宗教颂歌《吠陀经》;在古希腊,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语言,语言研究工作主要由哲学家来承担;在中国古代,是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语言研究的。

在语言学阶段,语言学家开始吸收和使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等语言之间的关系,用历史比较法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建立起印欧语系。这时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顿然开阔了,他们不但研究书面语,也研究口语;不但研究本国语,还研究其他语言;他们对多种语言的结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用历史的眼光去探究语言发展规律。从此,语言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语言,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从而使语言学摆脱了过去的附庸地位而成为一门年轻的独立的脱胎换骨的学科。

语言学根据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现代语言学。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传统语言学注重“规范性”;结构语言学注重“描写性”;现代语言学注重“解释性”。这是不同阶段的语言研究特点,也是采用不同的语言研究方法所致。

就现代语言学的“解释性”特征来看,现代语言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桥梁,以前有人说它是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语言学对现代科学有重要的辐射功能,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科学,中外语言学家都有很多论述。只是我们没有完全感觉到它的领先地位的存在,甚至怀疑领先科学为何不领先?这是不是语言学界的自恋自爱?其实,语言学正在日益开拓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协作领域,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现代语言学除了研究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之外,还与其他很多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其研究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语言本身,从而诞生了一批边缘性的、与多门学科结缘的新兴学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壮观的局面?这是因为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现象要进行“解释”,语言现象太复杂了。试想:语言是“人们”创造的,为“人们”所运用。世界上最复杂的大概就是“人们”了,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心理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对这么复杂的属性,对具有“人学”特征的语言现象,仅仅靠单一的、终生厮守符号王国的语言学是很难解释的。只有从多元交叉的新兴语言学科出发,才能对语言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从这种意义上讲,语言学交叉学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也是顺应了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的需要,“解释”既需要理论,也需要方法。理论和方法从何而来?最初是来自于相邻学科,经过跨学科的融合之后会慢慢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也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问:不同的研究对象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吗?

孙:语言学可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本体的内部要素——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它有不同于研究外部语言学的整套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们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如: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虽然研究方法日新月异,但研究方法的发展适应了语言内部要素探索的需要。

外部语言学研究语言本体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这种在现代语言学阶段才出现的新型研究方法使语言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学术景观:

一是两门相邻学科结缘产生新兴交叉学科。比如:研究语言学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结缘联系,于是就产生了第一次结缘的语言学交叉学科——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民俗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二是几门相邻学科结缘产生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过一篇文章《社会心理语言学构想》,发表在《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上,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新兴学科》1990年第2期全文复印,还被陕西师大等19所师院师大联合主办的《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0年第3期文摘。当时我提出:社会心理语言学,既是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结缘,也是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结缘。研究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结缘联系,就产生了第二次或多次结缘的语言学交叉学科——社会心理语言学。

三是因学科结缘而产生的语言学内部分支学科。如:实验语音学。

四是一些语言问题需要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有的是语言学内部分支学科的交叉。如: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有的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认知语言学。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一点:关于语言学的结缘学科,以往是用“一次结缘”“二次结缘”的表述,目前看来,这已经无法准确表达一些交叉学科的结缘次数了。我们可以用两门学科交叉结缘、几门学科交叉结缘、语言学内部分支学科交叉结缘、语言研究具体问题的跨学科结缘,这样的表述基本能表达出语言学科或语言问题研究的结缘性或交叉性。

问:您曾经提出语言研究要走出“苏东坡效应的误区”,是否也与语言学的交叉结缘有关。

孙:有一定关系。对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关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江苏省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就提出:语言研究存在着“苏东坡效应”,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走出“苏东坡效应”的误区,出路只有一条:把“山内观山”和“山外观山”相结合,因为语言现象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有人看不起“山外观山”,认为“山内观山”是城里的学问,“山外观山”是郊区的学问,我的看法是:不管是城里的学问还是郊区的学问,既然是学问,就都可以做做,视角不同,可以互补。“城里的月光把我心照亮”,郊区的月光也有这样的功能。

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吗?

孙:假如来一个问卷调查:你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可能会很多。如:教授他人学会某一种新的语言;了解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律;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世界;揭示人脑的实质、人的知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为了评职称、拿文凭、拿科研奖,等等。

我认为,研究语言的目的无非就是两种:一是为“人”而研究,成果用于“人际交往”。二是为“机器”而研究,成果用于“人机交往”。这两种研究目的,核心还是以人为中心的。也就是,人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与人或与机器对话。

如果语言研究成果既不能用于“人”又不能用于“机”,或者是,既不能用于“人际交往”又不能用于“人机交往”,那就失去了语言研究的真实意义。

用于“人际交往”的语言研究,要看你的研究是针对本族人的还是针对外国人的。针对本族人的,有母语教学研究。针对外国人的,有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用于“人机交往”的语言研究,也要看具体目的,是用于机器翻译还是机器分词还是其他。

问:不同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吗?

孙:当然是这样。语言学分为和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以某种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属于专语语言学。它可以从一个静止的时段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的一个横断面,描写语言在某一个时期的状态,如现代汉语就以普通话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属于专语语言学的共时研究,称为共时语言学;也可从纵的方面也就是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其演变轨迹或发展动态。如,汉语史、英语史的研究,这种研究属于专语语言学的历时研究,又称为历时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具体语言,而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了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普通语言学又称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相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是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语言应用问题,是一门交叉应用学科。

问:不同的观察视角会影响方法论的选择吗?

孙:语言研究方法具有多视角、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语言研究方法论直接涉及语言学理论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观察视野、认知路径会影响到方法论的选择。

语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语言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言本体研究注重归纳法和演绎法。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心理语言学注重测试法。语言研究离不开假设,假设的方法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合理假设、合理求证。

语言事实里往往反映出规律,语言现象是“处处有规律”,“处处有例外”,要从不同的观察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审视语言事实,包括新的语言事实,“约定俗成”的语言事实,特别要善于解剖“约定俗成”这只垃圾箱,不断对语言规律进行补充、完善或修正、调整,这就是语言体系的建构过程。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就是这样不断被建构着、发展着、完善着,然后在缓慢的语言体系的吐故纳新中,对新的语言事实进行解释。理论方法与语言事实的关系就是不断被建构的关系。

问:有了语言观和方法论做指导,研究语言还需要哪些条件?

孙: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高考前我教中学数学和物理,积累了科技语言材料,把它作为语料,写出一本小书《简明科技汉语》。我对美学尤其是接受美学、社会心理学、性差心理学、哲学、教育学都比较喜欢,后来写出《接受修辞学》《社会心理语言学》《社会心理修辞学》《性别与语言》《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汉语性别语言学》《汉语语法哲学》《汉语教育学》《汉语语病学》等。

其次,要学会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我对汉语比较语法、比较修辞、三个平面语法乃至教学语法的研究都得益与此。

再次,选题要针对现实,要了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我对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文秘教育等的研究就获益匪浅。

我觉得,知识结构独特、选题面向现实、方法得当、理论扎实、语料敏感等,是研究语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研究成果定位要高一些,要追求“五新”: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新视角、新语料。这有点像住宾馆,“五星”宾馆总比“三星”宾馆条件好。刚开始可以写写小文章,小文章是练笔的,大文章是扬名的,中文章既练笔又扬名。当然,文章的大小由内容而定,不必刻意。

问:在语言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语言研究除了写文章之外,还有哪些平台?

孙:我在20世纪90年代末,曾经提出“科研平台理论”:一个语言学研究者的科研平台由五只脚来支撑:一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二是高档次的科研项目;三是高层次的科研奖项;四是高频度的影响因子。五是科研为社会服务的力度。五只脚的高低决定了科研平台的高低。跛脚的科研平台是不平衡的平台,矮脚的科研平台是低水平的平台。

问:您先后担任多种学校职务并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是如何处理语言研究与工作的关系的?语言观与方法论对您的从事管理工作也有启发吗?

孙:我虽然兼任了一些社会职务,但一直不愿也没有离开过高校,因为我喜欢语言研究,离开高校就等于离开了我喜欢的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每人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这在心理学上叫“角色丛”。当你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群体对你就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包括言论的期待、行为的期待、能力的期待、实绩的期待。期待就是标准,人们会根据这些期待或标准来衡量你、评判你、裁量你。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扮演角色的多少、高低和主次,而在于扮演的角色要得到社会认可,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学者可以学习。

至于语言观与方法论,它属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部分,两者在工作中有相通之处。比如,要制定一个学院的二次分配方案,首先要研究其他若干学院的方案,这相当于做综述或述评。结合本院的实际制定方案后征求意见,这相当于找创新点和请别人修改文章。方案付诸实施后要总结,相当于文章发表后再回头看。这在学理上是相通的,何况现代管理倡导的精神是:要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

问:您从1979年开始发表语法文章,后来是怎样走上语言研究道路的?您在语言研究之初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吗?

孙:1979年,我上大学二年级,发表文章10篇。大三发表14篇。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南通师专中文系学生,父亲是语文特级教师,母亲是农民,一方面受父亲影响爱好语言学,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不富裕,通过写点文章满足自己的爱好,同时贴补家用。后来由于长期爱好语言学,又由于在高校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因此才长期走上了语言研究的道路。我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爱好能与工作需要结合。最初的语言研究是借鉴别人的语言观和方法论,语言观的差别并没有多大,关键是在研究语言问题时对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恰当。

问:在语言观和方法论支配下,您的语言研究涉及哪些领域?语言学之外,还研究什么?

孙:主要涉及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汉语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民俗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教育学等方面。语言学之外,还涉及到教育管理、建筑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文秘教育、秘书学教材评价等领域,这些都是因为工作需要而做的初步研究。

问:学术界有评论,说您首创了科技汉语、接受修辞学、汉语性别语言学、汉语语病学、汉语语法哲学、汉语教育学、社会心理语言学。参与创立了社会心理修辞学、信息语言学、建筑美学等。对此,您怎么看?这与您的语言观和方法论有关吗?

孙:以上研究当然离不开语言观和方法论。说实在的,对这种一枚之辞,我没有做很好的梳理,因为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如果一定要弄清这些溢美之词的真实性,只有放到当代语言学史中去比较甄别,这样的工作最好由后人来做比较合适。其实,这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语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要看学术的厚度和影响。当然,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话题,这种诱人的勉励倒是指出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王 崇】

附录一:孙汝建著作目录

独著(17种)

1.《简明科技汉语》,学林出版社,1987.国内第一本科技汉语语法著作,张志公题写书名;张寿康作序。

2.《性别与语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998.国内第一本汉语性别语言研究著作。

3.《现代语言学研究》,香港大名出版公司,1998.

4.《语气和口气研究》(博士论文),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国内第一本用三个平面理论系统研究汉语语气和口气的著作;张斌作序。

5.《汉语语用学探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国内第一本用大语用、中语用、小语用研究汉语语用学的著作。

6.《修辞理论与修辞方法》,[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国内第一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的著作。

7.《修辞的社会心理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从言谈举止捕捉交际信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国内第一本信息语言学研究著作。

9.《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008.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汉语交际的著作。

10.《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系统研究汉语性别变异的著作。

11.《汉语语法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国内第一本汉语语法哲学著作。

12.《社会心理修辞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系统建构社会心理修辞学新学科体系的著作。

13.《汉语性别语言学》,科学出版社,2012.

14.《实战情境中的秘书写作——我为自己当秘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根据实战情境对作者在不同领导岗位撰写的秘书文稿进行案例分析。

15.《现代汉语语用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014.提出社会语用学、文化语用学、心理语用学;作为海外华文教育教材。

16.《语言学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系统介绍作者多年来倡导建立的语言学新兴学科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方法。

17.《汉语教育学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构建汉语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分析国际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国内社会汉语教育、国内学校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合著(9种)

18.《言语技巧趣话》,东南大学出版社,1988.被宗廷虎、袁晖主编《汉语修辞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附录《汉语现代修辞学目录》收录,该目录收集20世纪以来有关现代修辞学著作300余种。

19.《取名的学问》。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国内较早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人名的著作,提出建立人名语言学。

20.《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国内第一本社会心理语言学著作。

21.《中国民俗语言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系统反映中国民俗语言学概貌的著作。

22.《建筑美学》,学林出版社,1997.较早系统建构建筑美学体系的著作。

23.《大学修辞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较早进行修辞的社会心理分析。

24.《汉语通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系统运用比较法进行古今汉语语法比较。

25.《汉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描写现代汉语语法。

26.《趣谈汉语修辞格的语用艺术》,中国财经出版社,2015.收集辞格较全并且进行辞格比较。

主编(10种)

27.《现代汉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9;2013.国内较早在用三个平面理论撰写语法的高校教材。

28.《江风海韵弹奏青春节拍》,群言出版社,2007.

2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0.《社交礼仪》,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1.《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提出在闽南话覆盖国家和地区共建闽南文化圈的思路。

32.《口语交际艺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3.《职业礼仪》,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4.《口才与演讲》,中国财经出版社,2015.

35.《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用三个平面理论撰写语法的高校教材。

36.《秘书语文素养》,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副主编.

参编(11种)

37.《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国家社科项目结题成果,用比较法撰写虚词。

38.《俚语隐语行话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国内第一本俚语隐语行话词典。

39.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0.黄廖本,《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增订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撰写两个专题:《句子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语用》。

41.黄廖本,《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撰写专题《句子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42.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负责修辞部分的修订。

43.黄廖本,《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增订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负责《句子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语用》部分的增订。

44.《语文摘翠》,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5.《法律与青年》,湖南出版社,1991.

46.《写作与例文》,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7.《习作引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总主编、总策划、作总序(123种)

48.重庆大学出版社34种,其中5种获教育部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49.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0种,其中6种获教育部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5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8种,其中3种获教育部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51.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0种。

52.重庆大学出版社27种。

53.南京大学出版社24种。

论文230多篇(目录略)

附录二:孙汝建被评论文章目录

1.陆文蔚.一本有开拓性的汉语读物——介绍《简明科技汉语教学与进修》[J].1985(2).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小燕专访《孙汝建致力于语言研究的事迹》,1993年12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39播音室》播发,肖玉、卫东播讲。

3.骆小所.孙汝建对语言学边缘学科的新探索[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4.成春明.处女地上拓荒人——记青年学者孙汝建对语言学潜科学的探索[J].潜科学,1993,(3).

5.成春明,赵鸿华.耕耘在汉语言学天地里——记如皋籍学者孙汝建[N].如皋市报,1993—11—9(3).

6.凌云.走出“苏东坡效应”的误区——孙汝建博士对语言学的多维探索[J].南通盟讯,1999,(1).

7.2000年10月30日作者作为特邀嘉宾在上海电台《推普乐园》节目介绍“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情况和经验”2000年10月27日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第二版。

8.田宇贺.汉语语气和口气研究的新开拓——〈语气和口气研究〉读后[J].汉语语用学探索,2001.

9.方绪军.社会心理语言学的崛起[J].汉语语用学探索,2001.

10.陈玉东.20年来孙汝建对语言学的多维探索[J].汉语语用学探索,2001.

11.田宇贺.汉语语气和口气研究的新开拓——〈语气和口气研究〉读后》[J].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1.

12.张惠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语言学博士孙汝建印象记[N].南通日报,2001—10—22.

13.张徐剑.浓缩人生精华——记民进南通市委主委孙汝建[J].江苏民进,2002,(2).

14.张徐剑.浓缩人生精华——记民进南通市委主委孙汝建[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

15.顾启.满树新果耀眼明——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科研成果巡礼[N].南通日报,2002—6—24.

16.缪玲玲.扮演多重角色演绎精彩人生——访中文系主任孙汝建教授[J].师院教育,2003,(1).

17.《孙汝建〈现代语言学研究〉简介》,朱正旺主编《探索集——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汇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8月第1次印刷。

18.黄娟,马倩.“苏东坡效应”与语言研究——记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孙汝建教授[J].南通师范学院报,2004.

19.黄娟,马倩.“苏东坡效应”与孙汝建的语言研究[N].南通日报,2004—4—16.

20.钱进.性别语言差异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21.何志斌.多重角色的成功扮演者——孙汝建教授[J].江苏民进,2005(5).

22.何志斌.多重角色的成功扮演者——记省政协委员、民进南通市委主委孙汝建[J].挚友,2006(9).

23.何志斌.多重角色的成功扮演者[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

24.《中外影视文摘》编辑部,.孙汝建——我的人生信条:知不足,不知足[J].中外影视文摘,2005,(5期).

25.陈萍.书写无限精彩——孙汝建人物通讯[J].民主,2007,(2).

26.陈丛耘.细究汉语的性别变异[N].出版商务周报,2010—7—11.

27.林祁.对性别语言的多维追问——从新着《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追问孙汝建的探索轨迹[J].新海湾,2010,(12).

28.黄千.中国性别语言学三十年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语文,2011,(3).

【责任编辑:王 崇】

H0-0

A

1673-7725(2015)09-0026-07

2015-08-24

吴晓芳(1967-),女,福建漳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学、汉语词汇学、社会语言学研究。

孙汝建(1957—),男,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民进成员、民盟成员。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导。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访问学者、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曾任南通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及中文系主任、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曾兼任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南通市委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南通市文化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语言学汉语出版社
学汉语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我等待……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