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2015-03-20张晓婷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目标

张晓婷

(岭南师范学院,湛江 524048)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张晓婷

(岭南师范学院,湛江 524048)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探讨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从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与实践运用出发,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要有侧重点并以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调适能力为主,课程教学方式要注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并构建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观念意识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性格心理、行为习惯的形成都会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心理特征的形成往往带有家庭教育的特点。作为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能够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帮助作用,应该能够弥补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个性培养的缺失。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已经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要求。积极心理学在其兴起之后便对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都有了很大的启发和促进,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心理健康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

20世纪80年代,积极心理学理念最先在美国兴起。以塞里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并于2000年公开发表了有关心理学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导论》。[1]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过度倾向于消极价值取向,倡导积极的研究取向,侧重于对人潜在的心理意识的正能量激发,从而促使人的心理素质向着美好的、正向的、健康的和良性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此外,纵观在学术界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研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对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幸福的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补充对人类心理消极方面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获得原本的、全面的意义。正如塞里格曼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学不仅研究病态、弱点和损害,还研究力量和优点。不仅是修复损坏的东西,而且还是培育好的东西。”[3]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主观层面、个体层面以及群体层面等三个方面。在主观层面上,主要是考察人们的主观感觉体验,包括对于目前生活的状况、对事物的满意程度、主观上希望达到的幸福感。主要是引领人们在主观上心态要端正,要以感恩的心和生活态度面对未来。在个体层面上,主要是研究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人格特质的形成,这里既包括在工作中给予他人的关心与良好态度,也包括在困难、不足和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敢于面对、积极改进的心态,还包括对于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积极心理应对方法等内容。[4]在群体层面,主要是对于社会群体组织系统的研究。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在个人方面,家庭、社会、学校、企业单位、社区环境等方面因素对人的积极性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激发个人在群体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有序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构建和谐群体组织系统,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形势,最大限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重点不够突出,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虽然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大多数都是沿用了消极心理学的教学模式,着眼点在于心理问题的消极方面,引导学生从分析自身的消极方面出发看待问题,从而忽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积极的品质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最先的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以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目的在于防范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由于心理健康的知识门类诸多、广泛渊博,教育者想要在大学生中将其普及开来并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事倍功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大多数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时,就已将这些知识遗忘殆尽,何谈防范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呢?其次,以“防范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正是沿袭了“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倾向,将心理学预设为“治病的科学”就背离了心理学原本的发展轨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用修复、治疗的手段达到个体健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大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是案例阅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以心理问题为导向,单纯是心理知识和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心理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课堂,以讲授方式为主,兼有提问与学生互动。但是,被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却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在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对知识的平均回忆率为5%,学生阅读的方式下,平均回忆率为10%,视听并用的方式,平均回忆率为20%。[5]

(三)教学内容多以分析消极案例为主,缺乏积极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以消极心理案例来分析,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对立和排斥,对于心理教师和咨询机构也会逐步敬而远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对立。因而,在这种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将课程教学与日常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为割裂,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要有侧重点并以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调适能力为主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改变“全面铺开,全方位教育”的目标,应以大学生活的一些典型心理为侧重点,着重培育大学生积极情绪调适能力。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普遍的心理现象,例如,在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在学习方面,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的交往心态;在恋爱关系中,促进个人积极的发展等。

积极心理学正是从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培养个体的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正是为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调适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首要的任务,就要以培养大学生幸福感为中心,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调适能力,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达到兼顾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问题的化解的有机统一。要达到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和积极情绪调适能力的目的,就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为大学生设立难度适宜的目标,并通过不断鼓励大学生去努力完成。例如,在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为学生设置适合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与学生技能相匹配的难易程度,学生就会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全情投入并努力实现目标,学生会沉浸于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个体的心灵会获得一种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对于学习心理的最好奖赏,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巅峰忘我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大学生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订目标,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最初目的。

(二)课程教学方式要注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心理体验,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以及能力。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重点,也应该以加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讨论,学生实践,甚至是“同伴教学”的方式去实现教学目标。以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所使用的心理案例,不妨以情景展现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去寻找积极的方法促成积极的结果。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适时适当地点评、归纳,这样学生才会对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形成一种积极的内化的体验,而不是走出课堂就把知识遗忘殆尽。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案例,让学生以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的方式去探索解决办法,经过学生的探索教师加以总结,就容易加深学生的积极体验与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即达到内化的程度。这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比讲授型、阅读型、视听型要有更好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这既是一个行为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塑造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人的健全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应当引入此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不仅仅包括没有心理疾病,也包括有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工作状态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一个人的积极人格品质,是实现这些内容的基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加强积极心理学在本土化的研究,就要结合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以及学生喜好等方面的情况,将心理学领域的新概念、新思想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当中,在现有的教学目标和范围内,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新观念、新思潮传递给学生,让大学生能够在新的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模式下获取心理教育知识的新体验,让大学生能够感受积极元素、优质元素与时尚主流元素,赢得自身的全面发展。另外,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还有赖于对积极心理的内涵渗透以及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指导学生理解积极向上元素且渗透到自己内心深处,从而更加主动关注自己的身心发展,通过积极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以及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大学生拥有基本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积极心理品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四)构建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对立的关系。在当前以心理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紧张,双方产生对立和排斥的意味较浓。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引导和预防,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构建积极心理教育教学体系便成为了必然。心理活动在日常中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体现,是一个宽泛的视野,而不仅仅是狭窄的案例分析和教育。因此,在构建积极心理教育教学体系过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整合来自社会影响、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要素,可以通过邀请心理学专家现身说法、经验传授、座谈研讨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轻松、平和的教学氛围,让大学生处于轻松的状态下更加主动地体验积极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6]。此外,对于构建积极心理教育教学体系,还要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对接,以理论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课堂为体验区,加强日常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而不是进行辅导和咨询的都是有着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预防,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体的最大功效,这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赵丽妍.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21-23.

[2]杨敏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存的交融[J].新课程学习,2012(9): 27-29.

[3]Seligman, MEP, &M Csiks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 2000,55(1):5-14.

[4]毛莉.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37-39.

[5]M·希尔博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6]唐存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78-79.

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ANG Xiao-ting

(Lingnan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and discusses this course’s shortcomings of the teaching goal,method and content.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s that the teaching goa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should have its own focus and give priority to foster their ability of adjusting positive emotion,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e their positive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build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positiv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teaching goal;teaching method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4.043

2015-09-30

张晓婷(1987—),女(满族),辽宁锦州,硕士,助教 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

A

1009-8976(2015)04-0149-04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目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