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源流及特点
2015-03-20白佳蕙
白佳蕙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合肥 230601)
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源流及特点
白佳蕙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合肥 230601)
从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历史中的形成、发展入手,阐述了古诗词歌曲的历史演变进程;从诗词本身、诗词的韵律和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行腔等方面,描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需求,以期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素材,使演唱者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声乐教学
中国古代歌曲大多具有依声填词、一字一音的形式,歌词即诗词,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但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很多优秀的作品已经佚失,仅剩下了诗词部分。中国近现代作曲家结合西方的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在音乐中表达中国古诗词的韵味,以体现民族气质和风格,如作曲家青主、黄自、陈田鹤、黎英海、罗忠镕等。从彼时至今,我国的作曲家始终在探索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之路,几十年间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总结。
一、中国诗词歌曲的历史
(一)夏、商——诗词歌曲的开始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易经·泰》九三)[1]17
这是夏商时期残存的诗歌片段,是一首反映当时统治阶级意识的诗歌。它描写了贵族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虐待现象。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1]18
此诗句反映了当时奴隶们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奴隶创造了音乐来反映和评价生活,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而奴隶主也利用音乐传达自己的思想,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利用音乐的同时配以诗歌,既有语言的表达又有节奏和旋律的辅助,这也是两种阶级音乐文化斗争的开始。
(二)春秋战国——歌唱理论的出现
西周时期,乐器得到了发展,已经出现了乐队的排列,乐律中的绝对音高、调性功能等方面都有了鲜明的概念,并开始逐渐使用七声音阶。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诗经》在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类,且各有特点:《风》收录的是地方民歌,语汇通俗明了,写作风格朴素自然。内容上,多数描写了人民遭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精神,还有一部分描写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和歌舞盛会。《雅》主要收录宫廷贵族的作品,因此语汇比较丰富,篇幅相对较长,在形象的刻画上更加细腻。《雅》是文人向民歌学习之后用以抒发自己情感的作品,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但仍然不能超脱自己阶级的局限性。《颂》收录的是颂扬统治阶级的宗庙乐歌,语句比较晦涩,句法也不如民歌整齐,其主要原因是诗歌作者喜欢用亘古时期的语言来表示自己不同于普通人民。
《诗经》中的南方民歌散失了很多,唯一得到系统整理的是楚国的《九歌》。这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歌曲的词保存在《楚辞》中。《诗经》、《楚辞》这两部诗歌在当时对诗歌的收录、编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当时的百姓更容易学习、演唱诗歌。民间歌唱家在实践中对歌唱的表现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歌唱艺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被视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作曲、演唱和演奏技术都有了很大进步,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虽然阶级分化严重,但他们为音乐文献的整理和加工做出了贡献,为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秦汉——歌舞音乐成主流
秦汉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结合更为紧密,民歌成为这一时期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音乐形式之一。我们可以从一些歌词的记载中看出当时政府的一些措施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汉武帝时设立了乐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设立的重要音乐机构。乐府的职能是全面搜集战国以来各地区的民间音乐。它将收集来的民间音乐进行再度创作,重新填词,编改曲调,编配乐器,并进行演唱及演奏。乐府其实是统治阶级利用音乐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但是很多民间歌曲经由乐府被记录下来,这也不失为其积极的一面。
说唱在汉代相当普遍。在这一时期,劳动人民开始用音乐的形式创作故事,出现了长篇叙事歌曲,这为百戏和傀儡戏乃至歌舞《大曲》的形成确立了基础。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器乐伴奏的加入也使声乐的表达更丰富,加之舞蹈的结合,丰富和提高了歌舞音乐的表现力。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音乐文化大融合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也是历史上人口迁移最频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融合,琵琶、方响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乐器。由于战乱频繁,宗教也利用民间音乐传播自己的文化。因此可以说,音乐有着保存、介绍、传授民间音乐的积极作用,也有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情感腐蚀民间音乐的消极作用。
两晋之后,社会局势比较混乱。在音乐艺术方面出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现象。据记载,北方的《相和歌》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转调的应用,也有了将几首歌连在一起的组曲形式;且在音乐表演上有了明确的分工,有的善于歌唱,有的善于伴奏,有的则善于加工改造。此时的《相和歌》又叫《大曲》,是一种由器乐、声乐和舞蹈综合而成的曲式,也是后来唐代《大曲》的雏形。
(五)隋唐五代——宫廷歌舞音乐极盛
在唐代,民歌被称作《曲子》,形式更加丰富,除了单独清唱之外,还被用于说唱、歌舞等形式中,流行于都市间。这种形式还得到了文人的认可,成为他们写作的一种新形式。唐代的《曲子》包含590首作品,涉及80多种曲调,材料极其丰富。从歌词来看,有齐言的,也有长短句。从曲式结构上看,有单曲,也有同曲配多节歌词的;有连续歌唱的,也有分成若干段的《大曲》。
在隋唐时期,歌舞音乐仍然是发展的主流,来自民间的《曲子》在艺术上逐步提高。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并发展而来的《大曲》(由声乐、器乐、舞蹈三者合为一体的《大曲》曲式)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丰富。而能够反映宫廷艺术文化的《燕乐》也几乎都由歌曲的曲调构成。当时的说唱、喜剧已经悄悄地在民间成长起来,而《杂剧》在最初出现时虽然没有在宫廷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专业地位上已经得到初步承认。
(六)宋——词的发展
北宋统一后,市民阶层的力量日益壮大,都市成为了民间音乐汇聚的中心,原来分散的艺术活动在此时得到了集中。各自的演唱、演奏经验得到了交流,小范围中流行的音乐艺术开始向大范围传播。艺术歌曲、说唱音乐、百戏、歌舞音乐、戏剧音乐都出现了各自的专业乐人,而且都有专业的组织。
民歌和民间的曲子一直以来都被劳动人民口头传唱并广泛流行,而曲子是从人民创造的民歌曲调中经过选择加工而形成的艺术性较高的音乐形式。与民歌相比,曲子更易于填入新词,有更广泛的应用,所以也得到了文人的青睐。
宋代城市中还出现了“瓦子”这样的场所。演出环境的改变,使在唐代已经得到高度发展的歌舞不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艺术歌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艺术歌曲的发展丰富了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音乐内容,说唱音乐在剧本上、乐曲上、表演上也有利于戏曲音乐的提高[1]456。
(七)唐宋之后音乐艺术的发展脉络
到了元代,各种音乐持续发展。北方的《杂剧》继承了宋金传统,南方的《南戏》在民间也缓慢地发展,《杂剧》和《南戏》的汇合形成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主流。在理论研究方面,初步出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歌唱方面的论著。
明清时期,民间戏曲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这一时期,经济最繁荣的江浙一带形成了昆曲系统。同时,民间音乐结合本地生活,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丰富且富于表现力的音乐语汇——地方戏曲。可见明清时期在我国音乐的历史上是艺术形式丰富、艺术风格多样的绚烂时期[2]。
近现代时期,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体裁形式和创作手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形式,以20世纪上半叶最为突出。20年代,海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将西方艺术歌曲形式带入中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揭开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新的探索和发展之路。为了凸显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常常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进行创作,有的甚至直接运用戏曲音乐的旋律。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分别运用了诗词吟诵、古曲吟诵、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风格,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特点。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一种是由古代优秀的词人兼音乐家创作的诗词歌曲流传至今;另一种是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而创作的;新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李叔同是最早尝试运用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为古诗词配曲的作曲家,但当时的作品还称不上艺术歌曲。直至1930年,青主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同名诗创作谱写的《我住长江头》,才真正奠定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基础。这一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声,在歌曲的结构上遵循字数、押韵、对数、对仗、平仄等格律原则[3],在旋律上追求诗歌的吟诵性,讲究声调美,更多地展现了中国诗歌的意境美。
(一)文字美
古诗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它的文辞优美、意境深邃、韵味含蓄。而且它的语言都是诗化的,节奏错落有序。此外,古诗词常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烘托、象征等手法描绘出令人神往的诗的境界。
(二)韵律美
依声填词也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重要创作手段。在诗词和音乐的融合上,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更贴切。如近现代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枫桥夜泊》,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且每句都是下行,多用降七级音,具有非常鲜明的古典风格。伴奏中突出了诗词中的“钟声”和“江水”这两个生动的形象,衬托了歌曲深沉、悠远的意境[4]。
(三)声腔美
中国的汉字语音具有独特的韵味。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声乐的声腔美、意味美,同时也是对每一个演唱者的要求。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情美、曲情美、声情美的要求,体现了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美学意蕴。只有把握住中国语言的抑扬变化,才能使演唱具有浓厚、丰富的表现力。
三、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保留了我国民族传统审美习惯和文化特质,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古诗词歌曲演唱者除了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外,还要对古诗词及中国音乐发展史等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更应该从戏曲、曲艺和民歌等传统的歌唱艺术中汲取养分,并将自身实践的所感所思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民族音乐审美的最直接表达,这也应该成为中国歌曲演唱者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540.
[3]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7.
[4]张琼.浅析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J].作家杂志,2009(14):211-212.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s,sources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 art songs
BAI Jia-hui
(SchoolofMusic,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Starting from the reg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art music in the history,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detailed evolution of it.It also describes its art value and aesthetic demand from the rhythm and singing cavity of the poetry itself,etc.Through exploring and sharing the aesthetic pleasure of singing ancient art songs,this article hopes to provide more useful materials for our ancient poetry art songs creators,and make them improve their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poems and art music;characteristics of art songs;singing and teaching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4.026
2015-07-20
合肥师范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jxtd05)
白佳蕙(1983—),女(回族),安徽阜阳,助教,硕士 主要研究声乐表演。
J642.7
A
1009-8976(2015)04-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