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伦理反思与救赎
2015-03-20李春艳杨现勇
李春艳,杨现勇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 221116)
网络流行语的伦理反思与救赎
李春艳,杨现勇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 22111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的重要生活领域。网络流行语以一种异军突起的方式占领网络,吸引大众的眼球。但由于内在的道德自律不够、外在伦理他律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多重伦理困境。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观察这种现象的出现及演变,针对网络流行语面临的伦理困境,将分别从大众传媒、政府、个人等方面进行伦理救赎,从而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
网络流行语;伦理反思;伦理救赎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中的新现象,它以其形式新颖、传播迅速、时尚流行之特点而倍受网民关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新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其中大部分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它映射着当前人们普遍焦虑和迷茫的社会心态。因此,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伦理反思,对于网络空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流行语现象的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涵义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1]。由于当前的语言规范政策相对开放宽松,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获得了比较优越的环境。斯大林曾说过:“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2]
(二)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
网络流行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其来源可大概划分为三种类型:聊天专属工具类网络流行语、亚文化类网络流行语和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1.聊天专属工具类网络流行语
目前,随着网络E时代的到来,网络交流逐渐成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场域,在很多微信、微博、BBS等网络聊天平台中,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聊天时的必备“神器”,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如表酱紫(不要这样)、BT(变态)、稀饭(喜欢)、MM(美眉)、恐龙(丑男)、白菜(美女)、521(我爱你)、3Q(谢谢)等等,这些都是网民通过借助谐音、缩写、比喻、符号形象等方式创作的新词,具有极强的形象性、象征性和感性化的特点。使用该类流行语,让网民的聊天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和娱乐了网民的日常生活。
2.亚文化类网络流行语
网络亚文化是指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倍受网民喜爱和追崇的文化体系。网络流行语则是网络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大众表现形式。网民借助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满足其心理需求。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神马都是浮云”、“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信春哥,得永生”、“不作死就不会死”、“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等,网民借助这类网络流行语进行戏谑与调侃,深切地表达了他们处于社会边缘的身份地位和迫切需要获得社会认同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
3.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源于现实世界,而且往往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民可以实时获知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演展,并不断跟进关注,参与社会生活。而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民热衷于对新闻热点事件作出评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70码”(欺实码)、“被就业”、“楼脆脆”、“打酱油”、“周老虎”、“躲猫猫”、“我爸是李刚”等网络流行语大都涉及了某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大多来源于某些新闻事件或者网络事件,它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对各种社会现象的不同看法。这些网络流行语经过网友机智的加工发酵,已经变成了意味深长的反讽和隐喻。人们使用这些流行语,既在谈论相关事件,又脱离相关背景,泛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谈笑戏谑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隐含着网友对某一现状的不满和批评。如“躲猫猫”本是一种儿童“捉迷藏”的游戏,但是,伴随着一个新闻事件的出现,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隐瞒事实;在呼唤真实诚信时会说“不做周老虎,真相拒绝躲猫猫”等。
(三)网络流行语的本质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情绪的表达符号,是社会心态最具代表性和敏感性的神经。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加剧,面对上不起学、就不了业、住不起房、看不起病等社会问题,人们内心的焦虑情绪也随之滋生开来,人们借用“鸭梨大”、“伤不起”、“悲催”等网络流行语来传达他们的群体性焦虑与无可奈何。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本质上就是网民借以宣泄情绪、排解压力、表达民意的重要途径,是深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等问题。
二、网络流行语引发的伦理反思
在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网络文化乱象已不可避免,尤其是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丑恶现象的代名词,究其原因,由于网络空间他律机制不健全、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缺失等原因,使网络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前网络流行语面临的伦理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公信力遭到质疑,引发深层社会矛盾
近年来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僵化,公民存在着对政府公权力的不信任、对法律公正的不信任等现象。在众多公共事件背后的网络流行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只要涉及到政府职能和政府实行相关政策时,不论结果如何,总会出现部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指责。其中,“躲猫猫”、“钓鱼执法”、“跨省追捕”、“强拆”、“被自杀”、“饭醉”等这类“抗议公权腐败”的网络流行语数量居多、影响最大,这类网络流行语透露出人们内心的“权利焦虑”,即网民对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对政府公权力的质疑和讽刺。而这类“抗议公权腐败”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没有发展好当地的网络空间建设,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忽视了网络是传播舆论的重要平台,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及时给予民众回复,拖延时间或隐瞒真相,进而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致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受损。公共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政府公信力不足、党群和干群关系存在逐渐疏远等问题。
(二)社会道德感下降,诱发道德失范行为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太快,道德体系建设却没有跟上,导致一些网民社会道德感下降。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职业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等道德滑坡现象成为网络流行语的热议话题。无论是浏览新闻时事热点的网友留言,还是打开明星的微博、微信,随处可见“滚粗”、“脑残”、“你大爷”等辱骂语言,互联网成了发泄情绪的垃圾场,甚至有的网民把在网上开骂变成了自己的职业,即网络代骂、职业骂家。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韩白之争,韩寒的博客上“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马桶”、“装丫挺”等这样的文字出现了10多次。网络空间是网民活动的公共平台,在这里却变成了网民泄愤的垃圾场。
在现实生活空间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具体活动方式均会受到社会客观条件限制,一定意义上讲易与规范和控制。但是在“数字化”和“ 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里,人们的思想言论表现得非常自由,在这样一个缺乏有效的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自由空间里,网民极容易诱发道德失范行为。近年来,一些“网络大V”将大量垃圾信息散布在网络空间里,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制造大量违背社会道德、甚至危害社会的信息充斥网络。这些人以娱乐至死的态度寻找各种刺激和狂欢,凭借制造和散布网络流行语来寻找慰藉,以缓解各种精神焦虑。低俗、色情网络流行语就体现了这一点。2014年网络流行语含有明显的黄色特征,如“约吗”、“撕”,此外还有“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体现男女关系的混乱以及社会道德感的下降。黄色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说明在网络空间里缺乏基本的合格的把关人,网络监控技术的不完善,使得网民容易将带有情绪化、极端化、触及道德底线的网络流行语在网上公开传播。
(三)大众群体价值观扭曲,消解主流价值观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与大众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内在地体现着大众文化的特征。
1.近年来一些无厘头、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增多,显示大众群体的犬儒主义心态。犬儒主义针对的是“现有”价值和秩序,采用的方式是用“犬”的生存方式进行戏剧性的冷嘲热讽。2014年网络流行语部分体现一种价值虚无主义的狂欢,系列造句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是造句运动本身带来的狂欢令网民获得一种恶搞的快感。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在一款网络游戏闭关,网友等待间隙得到40万人次的点击转发而走红的。此外,“我竟无言以对”体,来源于《万万没想到》的恶搞台词,“他说的好有道理”,此类造句运动体现大众群体一种玩世不恭的消极态度,现代犬儒主义正在消解大众群体中建构主流价值观的努力。
2.青年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庸俗化。青年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不仅出现价值观扭曲现象,更有一些炫富的青年奉行实用型价值观。这一群体在互联网上可谓出尽风头,如郭美美、王思聪荒唐炫富,奶茶妹妹奢华办婚礼,一时间网络充斥着对这一群体鄙夷、唾弃、谩骂的声音,“土豪”、“拜金女”、“孔雀女”、“凤凰男”、“雅阁女”、“烧钱男”等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纵观当今社会的“土豪现象”和“炫富行为”,人们一味追求物质财富,推崇金钱至上、不劳而获的价值观。而当今社会青年价值观还未完全建构,且较容易陷入精神焦虑的漩涡中,青年群体迫切需要精神的慰藉、信仰的支撑和价值的导向。
三、网络流行语的伦理救赎
网络流行语引发了诸多伦理道德问题,给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人们习惯于用这种充满戏谑色彩的语言生活,很可能会逐渐异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网络伦理治理已迫在眉睫,人们在呼唤共同的网络道德净土。
(一)公共媒体严肃直面流行语——正确引导大众群体
1.公共媒体不可随意选用流行语。媒体选择流行语,实际上就是加入了民众表达情绪和意志的意见阵容。因为在报道中,媒体使用的任何一个网络流行语,都会加速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效应,选用不当就会使得媒体成为公众表达不满情绪和愤恨的平台。纵观网络流行语,它所要传达的情绪往往是负面的,一旦进入公共平台就自然进入了大众的舆论阵地。因而,公共媒体选用网络流行语的数量和质量是包含倾向和力度的社会行为,一定要尽量选用顺应民意的网络流行语,避免引起大众群体的焦虑心理,进而正确引导大众群体的社会心态。
2.公共媒体在不得不使用低俗流行语时,一定要表明其正确态度而不是以欣赏的态度。当前,低俗网络流行语的泛滥与媒体的不负责任有很大关系。一些网络媒体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使用低俗流行语来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点击率。媒体是政府与人民之间搭线的桥梁,它承担着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责任。因此,媒体工作人员应该加强道德自律,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情感性和适度性,对大众进行正确的文化引导。诚如《人民日报》虽然出现了“屌丝”字样,但在文中对“屌丝”持否定态度,像这样批判性地使用低俗流行语,可以避免误导受众。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化解社会矛盾
毋庸置疑,大部分网络流行语都是负面情感的表达,其借助讽刺调侃的语言不仅表达了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也传达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从网络流行语被大家认可和使用以来,一些公共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己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表现,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我国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3]政府提升公信力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要善于从网络流行语中获取民生民意,而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化解社会矛盾也是当今社会一种必然趋势。
政府可以多关注论坛、微博,从各大网站上的社会新闻时事热点来多搜集网络流行语,时刻关注网络流行语动态,从而来体察民情民意。首先,对于每年评选出年度最受欢迎的网络流行语,政府可以多加查看和研究,仔细审视和反思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所蕴含的民意。比如“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不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它更多的是在暗示当今的权力骄横现象。而在“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流行语后,不仅表达出了普通老百姓对 “官二代” 的无可奈何和对“权大于法”的愤慨,还更深层面地暗示了希望改变当前权力骄横、权大于法的不良社会现状,建立一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社会。“做俯卧撑”其在讽刺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或敷衍了事的同时,还间接表达了老百姓希望各级政府能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愿望。其次,地方政府应积极开拓与网民的交流平台,鼓励地方党政干部多与网民交流,主动倾听民生,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开放的网络环境。如定期开展地方干部与网民的见面交流会,由政府主导,网民参与,同时对于热议话题不逃避,并积极努力寻求解决对策,进而增进官民间的相互理解,有效的调和和化解社会矛盾,扫除网民焦虑的社会心理。
(三)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自觉维护网络道德净土
1.警惕网络流行语“水军”的侵袭。网民应理性地辨析网络流行语的有用性和真实准确性,而不应出于网络流行语新奇好玩、时尚流行等特点或看身边朋友都在使用就盲目跟风,应时刻警惕网络流行语“水军”的侵袭。比如 2009 年的网络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流行,堪称是网络世界娱乐至死的典型代表,类似的还有“神马都是浮云”、“也是醉了”、“寂寞党”等等。网民要善于运用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此类网络流行语,不要盲目跟风,而失去方向,随波逐流。
2.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系统能够深入到人的生活、信念等深层结构,而法律只能望而却步。”[4]对于网络谣言、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网络现象,可以用法律的手段来制裁,但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只能依靠道德引导的手段。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由于容易受到社会道德的限制,还有现实身份的监督,但在网络空间中,网民们却是长期处在匿名和无人监管的状态,即使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网民也容易在这种环境中不自觉地放松对自我的约束力。因此,只有通过网络道德的主体从内心深处自愿地认同当前的道德规范,并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内化为行动,才是一个合格的网络道德主体。提高网民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网络道德素质,是净化网络语言环境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力度——提高网站进入门槛
由于网络监控措施的滞后性,使得众多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使用网络流行语,而那些低俗、肮脏的网络流行语对传统的伦理道德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网络的技术监控就势在必行。首先,实行实名注册制。我国正在实施这种一定范围内的实名制度,即设置真实的身份认证程序,特别是高校BBS论坛,大多都实行了有限实名制,比如用学号、姓名等真实个人信息等注册,这种制度也得到了高校极大的认可和实施,不仅很好地保护了网民的隐私,同时又维护了网络的环境尤其是网络安全。其次,依靠网络技术的发展,研制出一些可以过滤脏话的软件。该软件能够对进入的信息严格地“过滤”,对黄色的、反动的、不健康的、低俗的东西,严密监控入口,提高网站的进入门槛。对于一些经常使用不文明用语的网民,将直接开除其网籍,给人们提供更有保障、更加文明的交流环境。
[1]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9):56.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8:173.
[3]娄东生,张萍萍.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4.
[4]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9.
Ethical reflection and salvation of the network catchword
LI Chun-yan,et al.
(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of human life. Network catchword in a sudden emergence of way occupies network,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But due to the inherent lack of self-discipline and not perfect external ethics heteronomy mechanism and other reasons,network catchword shows multiple ethical dilemmas.This article observes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this phenomenon,the ethical dilemmas faced by the network catchword,respectively ethical salvation from the mass media,government,personal and other aspects,so as to purify the network environment,maintain the network 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network catchword;ethical reflection;ethical redemption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4.017
2015-10-2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375)
李春艳(1990—),女(汉),江苏连云港,硕士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H136
A
1009-8976(2015)04-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