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志正教授论中医为王道

2015-03-20苏凤哲

河北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王道疗法思想

苏凤哲 张 波

(北京市通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北京 101100)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路志正教授,从医70余年,熟谙经典,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创新发挥,被誉为一代中医大家。路老堪称“杂病圣手”,能够将中医理论灵活运用于辨证施治当中,对疑难病症,每能切中病机,使其峰回路转,收到满意效果。路老常说:“中医是王道疗法。”我们有幸拜其门下,跟师学习数载,聆其教诲,视其临证处方,对路老临证学术思想颇有感悟,现就路老运用“王道疗法”的临床诊疗特点阐述如下。

何谓“王道”,王者,《说文解字》解释为“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对于“道”,则有道路、法则、规律等多种解释。《尚书·洪范》中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说“王道”是指天下所归正确的道路及方法。孟子对王道做了这样的解释:“以力假任,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指出依靠道德,施行仁政,能够称王天下,以“王道”治天下国家就一定能强大,以德服人,使天下人心悦诚服,相互间和谐融洽,就一定会完成天下统一大业。反之施行霸道,以武力强迫人们顺从而统一天下,就会人心不服,危机四起,天下不能长久。

孔子、孟子在提倡“王道”治国的同时,还是儒学思想的倡导者,其儒学的核心是“仁”字。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到孟子的以德治国、仁爱服人,均体现了通过仁爱、仁政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仁爱、仁政也是对“王道”思想的最好解释。“王道”理论注重内修其身,外施仁政于天下的“内圣”、“外王”终极思想,提出治国必先心正、修身、齐家,而后方能平天下。《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又指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明“王道”的治国思路是做到每个人思想端正,家庭和睦,天下才能太平。强调人与家庭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王道”治国的基础,这种“王道”治国思想的影响延沿几千年,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文化。

中医学的形成建立在古代哲学和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之上,其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汉代董仲舒诸人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得以倡导,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东汉张仲景受儒学的影响较深,其“仁者爱人”的思想,从《伤寒杂病论》序文中可以得知。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大医精诚”一文,强调作为一个医生要精通医理,还要以“仁”者宽爱之心来对待患者,两者缺一不能成为大医。后世以儒而通医者,不乏其人,如唐代王焘,身为朝廷高官,而研医道,著有《外台秘要》,给后世留下不少有效方药。到宋代王安石、沈括、苏轼、司马光等人,既是儒学大家,又旁通医道。此时儒家知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发展到明清时期,以儒知医成为高尚,凡是行医者皆以“儒医”名之,医道即成为儒道。正如明代陈实功所说:“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业。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陈实功的先知儒理,然后知医业,说明一个医生必须具备“仁”心,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明·龚廷贤对此讲的尤为透彻:“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说明医者需通儒道,明仁义,方能存心济世,惠泽于民。

儒与医密切相关,俱与仁为道,故称“医乃仁术”,医当精诚。孙思邈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潜心经典医籍,集众家之长,以至精之术,仁爱之心,拯救病厄,普济于民,乃医通儒之精髓,当今医虽不言儒,但儒之美德仍寓于医术之中,可以说,儒医是走向大医的必由之路。

路老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受孔孟之染,儒家思想影响至深,深知通儒乃入中医之门径,赞同“医乃仁术”的主张,认为中医治病犹如治国之“王道”,慎以峻药攻邪,勿以强补媚身,以强调人体内在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导,治病时顾护脾胃,维护气津,不惟治病,而在救人。其药用平和稳妥,顺势利导,扶正于内,祛邪于外,少用攻伐之品,收效于潜移默化之中,亦“仁”之治也,实显“王道”疗法之特色。

1 “王道”疗法以人为本,首先要有仁心

“王道”疗法强调医乃仁术,看病以人为本。路老强调医生不但要精通医术,还要有崇高的医德医风,二者缺一不可。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孙思邈所说的大医,就是怀仁人之心,视患者如亲人,真诚对待患者的高明医生,这也是对“王道”思想的诠释。路老十分推崇孙思邈大医精诚的观点,经常告诉我们,看病要专心致志,心力全用在辨证上,“省病诊疾,至意深心”,对患者一视同仁,“但作救苦之心”,以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我们看到路老遇脑昏迷患者,无钱挂号医治,路老不顾九旬之身,工作劳累,多次为其免费加号会诊,而且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家属感激之至,这种崇高的医德医风,乃是大医仁心的体现。

2 “王道”疗法,重在“因势利导”

路老认为,王道疗法强调机体的整体调节,《灵枢·师传》指出:“夫治民与自治,治此与治彼,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即是顺应病状、病性、病势趋向、外界的影响因素,而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治疗。从天人相应的角度,首先要顺应四时及就诊时的气候变化,参之人的体质、禀赋强弱、脏腑的生理特性。病邪在肌表者,散而发之;在脏腑者,随其性而泄之;有瘀滞者行之,痰饮者化之;亢奋者缓之,衰弱者强之,使失调的脏腑恢复正常,使紊乱的机体保持平衡,这就是中医的“王道”思想。如路老治疗中风,认为早期多是痰火肝风为患,切勿急予益气活血之品,而以清肝热、化痰通络为法,待痰火清,肝风熄,阴复阳潜,病情稳定,气虚征象显露时,再予补阳还五汤类益气活血治疗。跟随路老出诊,见到许多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的患者,经过路老治疗,大部分肢体功能恢复,回到工作岗位。反映了路老灵活应用因势利导的“王道”疗法,收到不凡效果。

3 “王道”无近功,治病须缓图

清·吴塘认为“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指出治病须从容,不可急功近利,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神奇效果,这也是路老临证的特色。如路老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消瘦,低热,贫血,出血,肝脾大,血小板增多等。中医归属为虚劳、癥瘕、积聚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肝肾阴虚,精髓内亏,外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感受热毒等致肝胆、脾胃受伤,导致痰瘀互结,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久之而成此证。因属正虚邪实之证,故以滋补肝肾为主,佐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治,俾其气血足,血行畅,抗病能力增强,则瘀滞得通,邪毒得解。故路老以《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癥瘕之鳖甲煎丸、大黄 虫丸合方加减,并配成丸药,峻剂丸服,汤丸并进,“缓中补虚”,经治疗1年,患者胁下癥积缩小,病情大有改善。10年后随访,患者状态仍好,未见急变及发展。体现了路老运用“王道”缓图治疗思想,不在杀而在和,平稳之中,疾病逐渐向愈,这也是治病求本的思想。

4 “王道”疗法,用药贵在轻灵

路老认为,中医治病,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四两拨千斤,有效发挥药力。路老临证,既重视辨证,还强调辨药,处方遣药,轻灵活泼。主张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可过多过杂,因为药量大、用药杂,处方药厚气雄,难以运化,脾胃不伤于病而伤于药。故用药不可壅滞,滋腻。壅滞则闭涩气机,滋腻则碍脾运,助湿生痰。路老还认为,中医临证用药宜讲辩证法,要以中医理、法为指导,按君、臣、佐、使之规律组方遣药。组织药方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某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仅做参考,不能作为遣方的依据。临床用药要做到补而勿壅,滋而勿腻,寒而勿凝,热而勿燥,贵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如轻清宣肺多选取桑白皮、枇杷叶、荆芥、薄荷、枸骨叶、竹叶等;醒脾化湿用荷叶、藿香梗、紫苏梗、厚朴花等;调畅气血用素馨花、鸡冠花、娑罗子、绿萼梅、玫瑰花等;清热解毒用木蝴蝶、凤凰衣、金荞麦、金蝉花、马鞭草等;清热利湿用鸡矢藤、椿根皮、石见穿、玉米须等;补气祛湿用五爪龙、金鹊根等。药虽轻灵,但可切中病机。

5 “王道”疗法,治病贵在和

路老认为“王道”思想主张施仁政,使人心悦诚服,相当于中医的整体调节,内外和谐的方法,其核心是“和”。路老指出中医“和”的思想源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指出了人体生理状态的“和”及“和”的治疗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对《内经》中“和”的思想,进行了演绎和深化,明确提出了“和”的治疗法则,并创制了小柴胡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等“和”法运用经典方剂,后贤孙思邈《千金方》的驻车丸,宋《太平圣惠方》的金铃子散,李东垣的通关丸,朱丹溪的左金丸,皆是在张仲景思想基础上的发挥。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和解法,谓:“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明·张景岳又进一步推演了和法的概念,指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为之义广矣……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清·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中,则不拘于和解少阳,扩展为调和营卫。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明确提出了和法为八法之一,确立了和法在治法学中的地位提出:“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又云:“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对于少阳兼证,程钟龄指出:“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明确阐述了和法的随证变化。戴天章《广温热论》进一步提出:“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抓住了和法的本质,扩展了传统和法的意义和应用。

总之,路老认为中医为王道,中医治疗乃王道疗法,王道源于孔孟之道,从以德服人到仁者爱人,王道治国犹如中医治病。王道疗法,首先要以人为本,强调因势利导,治病不求急功,重在缓图,用药贵在轻灵,不以峻攻强补,其贵在和。路老所言之和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观点来看待和,既是一个组方原则,又是解决多方面矛盾,以恢复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治疗方法。不和反映了机体的失衡,临床可见多种形式,如阴阳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津液不和、寒热不和、表里不和、上下不和、脏腑不和等,诸般不和,当以不同治法,达到“和”的目的。

猜你喜欢

王道疗法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思想与“剑”
库存苹果形势严峻 注重品质才是王道
荀子的“王道”观念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