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治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2015-03-20孔繁丹

文化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学学者学科

孔繁丹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政治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既区别于政治学,也区别于社会学。[1]在政治学和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上,政治社会学开始发展。本文对政治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探讨其学科形成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对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一、中国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发展与学科地位的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对政治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其学科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外学术交流,加强学科理论认识

二战后,在国外政治社会学有了突破性发展,从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1960 年,美国学者利普塞特出版的《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一书,成为当代政治社会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2]1978 年,在瑞典乌普萨拉举行的第九届世界社会学大会上,“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被与会者广泛讨论和研究。[3]1982 年10 月,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教授来华访问。1983 年9 月,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伊斯顿应邀来华。1985 年,受国际政治学会第十三届政治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之邀,中国学者赵宝煦、王沪宁、杨祖功等一行十人参加了该会议,并与国外学者一同交流研究成果。[4]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加强了中国政治社会学研究者对该学科的理论认识。

随后,国内政治社会学学术交流也在逐步展开。如1988 年5 月,上海开展了“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学术讨论会;同年6 月,山东烟台召开了“传统政治制度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11 月,在江苏召开了“利益分化与利益协调暨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的学术讨论会。同时,在昆明举办了中国政治学界政治学新兴学科第三次学术研讨会。

(二)学科成果借鉴,研究视野不断开阔

我国政治社会学的建立与发展处于起始阶段。参考并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经验与研究成果,对增强我国政治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领域主要翻译了一些权威学者的主要著作。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的《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这是政治社会学在我国发展与形成过程中最早翻译的著作。[5]随后,美国学者安东尼·奥勒姆的《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布莱克维尔的《政治社会学理论》、福克斯的《政治社会学》、艾森斯塔德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著作也陆续被翻译并出版。政治社会学著作的翻译,一方面拓展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对于政治社会学学科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三)学科理论研究深化,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进入21 世纪,我国政治社会学学科理论研究逐步深化,不仅有基于政治社会学确立和发展的相关论文,更有在吸收、借鉴和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为政治社会学的本土化贡献力量的相关著作和教材。至20 世纪90年代末,发表冠以政治社会学的论文有黄百炼与徐勇的《论政治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张静的《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刘京希的《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评述》、景跃进的《政治社会学:主题、取向与学科》等。关于政治社会学的论著,有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王振海、刘京希等的《社会场域中的政治——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应星的《“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等。

教材有朱国云于1998 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社会学概论》、毛寿龙的《政治社会学》(2001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 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玉珍、江立华主编的《政治社会学教程》、2008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威海的《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梁丽萍于2009 年由中央编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社会学》及孔德元的《政治社会学》(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

这些论文、著作及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政治社会学学科的确立和学科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科点的设立与学科教学的逐步普及

伴随着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发展,政治社会学在平衡社会学和政治学这两种不同视角的基础上,逐渐被各大院校及科研院所接受。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一些大学开始招收政治社会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现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设置了政治社会学博士点,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设置了政治社会学硕士点。政治社会学还作为一个专题讲座进入了北京大学本科生课堂。政治社会学学科点的设立和学科教学的开始,使得政治社会学知识传播更加广泛,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组建学术团体,扩大学术影响力

为促进政治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增强科研队伍实力,吸引学术人才,组建学术团体成为应时之需。1980 年12 月,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和政治学研究所。2011-2014年,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2015 年7 月,同样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召开了第五届以“国家与市场”为主题的“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这给中国从事政治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从对外学术交流、成果借鉴到本土理论成果的涌现,从教学点、学术机构、研究团体的设立到学术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已基本确立。[6]

二、中国政治社会学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到目前为止,就学科研究来说,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离学科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中国政治社会学学科发展未来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体系尚不成熟

政治社会学学科定位混乱,使得它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虽然我国关于政治社会学研究的相关论文和著作有所增多,但仍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社会学者和政治学者彼此间学术背景具有差异性,理论预设与题材取舍标准不同,但只是从不同层面视角入手,研究相似与雷同问题不断,有特色、有创新的理论研究较少。因此,学科体系的完善及对学科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化是当前政治社会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专门研究人员短缺

政治社会学这门交叉学科尽管在一些高校设置了硕士点和博士点,给政治社会学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途径,但大部分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的研究者,只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外兼及政治社会学,并未将政治社会学作为长期深入的研究方向。这就使政治社会学的研究难以深入,更无法使研究队伍专业化,对这门学科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政治社会学的师资、科研人员的欠缺,是政治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硬伤。

(三)研究深度不够,视角泛化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政治形势愈加复杂,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从当前中国政治社会学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政治社会学学科本身问题,而对政治社会学的本土化,基于中国国情而开展的政治社会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同时,以政治社会学为视角开展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反映出政治社会学在相关研究领域学科影响力不足和研究视角相对泛化,这对于一门学科地位的提升十分不利。

(四)学术交流匮乏

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专门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但这些组织之间并没有开展广泛的专业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政治社会学研究人员之间学术交流不足,阻碍了学科知识的传递、积累和发展,削弱了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影响了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对中国政治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转型及政治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一方面,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使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使社会政策的制定、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等各方面都面临着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重任。[7]同时,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日益复杂,新体制与旧设置的矛盾,新观念与旧思想的冲突,及各种各样的阶层、集团的出现,这些都是政治发展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8]另一方面,学科发展尚不成熟,解释力十分有限。如何立足眼前,尽快付诸实践,促进学科快速发展,成为目前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理论创新,形成本土化的政治社会学理论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在吸收、引用、借鉴的基础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不断推陈出新,但仍需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科研环境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实践调研,不断探索,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逐步深化和挖掘适用于中国社会环境的政治社会学理论,使政治社会学真正本土化,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学理论体系,在指导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政治社会学人才培养,形成专业化的研究队伍

一方面,政府应重视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同时对从事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人员给予经费扶持,吸引更多的学者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另一方面,增设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使全国更多的高校开设这一专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一专业。同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形成专业、规范、有特色的研究队伍。

(三)深化研究,准确把握政治社会学发展趋向

中国的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已发表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且对促进我国政治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仍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政治社会学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具体情境,从不同的视角去积极回应。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些旧有的和新生的社会政治问题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学者时刻掌握社会发展动态,集中研究出现的热点问题,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四)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学科实力

加强与国外学学术界和国内学术界的交流与对话,使每一个学术团体都能积极合作,同时还需继续翻译国外政治社会学方面优秀的论著,加强我们对国外政治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们能更科学、更理性地借鉴、吸收国外政治社会学的精华,把握国外学术前沿。提高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其学科实力,需要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有创新、有担当,不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学学科向前发展。

[1]李金辉,崔成子.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0.

[2]毛寿龙. 政治社会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

[3]杨·约尔德凯尔,什特凡·科斯蒂亚等.第九届世界社会学大会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79,(3):44.

[4][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 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5][法]莫里斯·迪韦尔热. 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

[6]赵利生,刘敏等.中国民族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6.

[7][8]王振海,刘京希等. 社会场域中的政治——政治社会学的视角[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298.296-297.

猜你喜欢

社会学学者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超学科”来啦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