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乡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20李晓媛

文化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乡土价值观核心

李晓媛

(中共连城县委党校,福建 连城 366200)

中国地域广袤,广在乡村;中国人口众多,多在乡村。中国有2 800 多个县,县以下都是乡村。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从乡村开始,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融入乡土文化,发挥乡土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一、乡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田沃土

(一)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之源,木之本

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传承的地方,千年传承的乡土文化由古老的家庙、家谱、家训、家礼、宗族、祠堂等构成,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和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中,且根系直扎乡土。比如,爱国源自“尊亲敬祖”的古老传统。中国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国”与“家”、“家”与“祖”的观念紧密相联,因此,爱国、爱乡、爱家、尊亲、敬祖等观念层层相扣、交横绸缪,并在历史上有效地发挥着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又如,和谐作为中国人的向往和追求,早已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家家户户都希望“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详”,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友善,即古人之仁、义,源自孝敬父母,亲爱家人,敬顺兄长。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核心价值观属于顶层设计,它像一颗希望的种子,撒到中国大地,落到适宜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乡土文化这片土壤丰沃肥美,最适其自然生长。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人文地理、历史脉络、传统民俗,代代乡民在绵延承续的过程中共同遵守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乡土文化显示出乡村的精神追求,是乡村的精神象征,为乡村族群繁衍生息、世代延续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乡土文化精神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是乡村大众的精神家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二)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之依托,落实之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在中国大地,落在各族人民的心中,要最先落到最基层,落在乡村,依托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最接地气,对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人们来说,乡土文化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熟知乡土文化。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从“纸上谈兵”变成生活实践,从喊口号变成切实的行动,就必须摒弃那种生硬僵化的道德强制、知识教化,融于乡土文化发展建设中,深入到农村农民的生活世界与精神活动领域,将之具体化、感性化、生活化。

乡村是个“礼俗社会”。中国广大乡村一系列的礼节和民俗包含中华文化中的仁、孝、义、和、信、廉、耻、善等,细化到家风的培育和传承,甚至细化到“洒水扫地、待人接物”的生活细节中,将核心价值观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切实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乡土文化,就能细化到人、细化到事,细化到乡规民约,细化到礼仪制度,细化到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中,使人们可感知、能习得,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引领效果。

乡村有着因循历史传统、顺应自然而形成的民间文化舆论场,能把实践核心价值观的身边事、身边人、切身情,通过日常言谈、民俗节庆、聚会活动等传扬一方,达到党报党刊、电台电视等主流媒体达不到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通过这个舆论场,在乡村得到广泛弘扬,并得到有效落实。

(三)乡土文化的延承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土文化的延承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而这些挑战和机遇,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需要。乡土文化迎接挑战与机遇之时,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良好契机。

乡土文化的延承的过程中需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虽然乡土文化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存在具有合理性,但是纷繁复杂的乡土文化并不都具有先进性,部分乡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相当落后和陈旧,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其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一直奉行和遵从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汇、古今伦常更替而形成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剧烈冲击。若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崇尚科学的文化活动不能进村入户,不良、粗俗甚至下流的文化活动就会乘虚而入,霸占农村市场,滋长落后思想,最终导致主流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不领导乡村文化,其他非主流价值观势必占据乡村文化的山头,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风尚,重构乡土文化,赋予乡土文化新的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后,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乡土文化建设迎来了发展的绝好机遇,村落人居环境的整治,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乡村旅游休闲的发展,都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地召开。但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绝不是简单地修补几座旧房子,翻铺几条卵石路,改造几处原始景观的问题,挖掘乡村文化传统、整理祖先技艺传承、重塑民间礼俗教化,进而重建乡村人文价值体系,才是乡村建设的核心。这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的需要。

二、立足乡土文化,深耕细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整理家谱典籍,传承家规家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家族社会,家族文化在乡村一直延续,是乡土文化中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一种文化,家庭文化中存在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如:仁、义、忠、孝等价值理念一直被各个家族传承,并作为维系家族存在的精神思想,目前,人们还能在家族祠堂、家谱典籍里看到该理念。这些传统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 字理念具有一致性。重新翻阅家谱典籍,对其进行具有时代气息的阐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乡村家族大都立有族规家训,主要包含维护家族秩序、赡养老人、教育子女、排解纠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规矩”的执行、落实解决了许多法律法规管不好、外人不便管的事。优秀的族规家训,不管其具体内容如何,反映的都是先人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国人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好家规能培育出好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带动优良的民风社风。因此,传承优秀家规祖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家规家训,赋予其现代内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可使其发挥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挖掘典故史实,弘扬民俗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乡土文化历史悠久,并广泛分布于地方志、族谱、相关文史资料中,史实典籍蕴藏丰富。乡土文化中不乏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经典故事,有赞美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的,有咏唱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有歌颂家乡爱国的。这些典故史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心灵,经口口相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最朴实、最有生命力的大众文化。历史典籍是一个地方的人文金矿,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恰当挖掘,如古事新说,或通过地方戏曲、微电影、网页、微信平台等媒介展示,将现代文明与民间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乡土文化的广泛流传。

“为政必先究风俗。”广大乡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世代相传的节日风俗、传统礼仪、民族风情。一些优良的传统民俗,尤其是约定俗成的礼俗和道德规范,是“不成文的习惯法”,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对族群乃至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整合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活动的开展,能够凝聚人心,促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增强民族自信心,铸就民族品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则能使人民群众在愉悦的民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当然,民俗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应该去粗取精,自觉摒弃消极的民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积极的民俗,移风易俗,塑造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乡风。

(三)修故居古迹遗存,育爱乡爱土爱国情

乡村大地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历史,多数乡村总有或多或少的古迹遗存,凝聚当地的文化精华,展现古今人民的精神风采。但广大乡村历史遗存得到有效保护修缮、开发利用的只有少部分,其他大都“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被城镇化吞噬。历史遗址、古建筑、名人故居、古树名木等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把古迹遗存的保护开发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可以带领人们走进名人故居,使其置身其中,感受故居主人的风骨和成长历程;让人们寻访瞻仰革命遗迹,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人们游览观光古村落古建筑,体会祖先智慧,激发爱土爱乡之情……

人们的爱土爱乡之情,不仅因为其生于斯长于斯,也因其情系乡土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爱家乡是爱社会、爱国家的基础和开始。乡村自然之美,能激发人们的爱乡爱土之情。宜人风光景致,能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增进爱国之情。每个乡村都各有特色,具备开发建设的内在潜质。各个乡村只有合理规划,改善村容村貌,保护好自然生态,“内外兼修”,使自然风光、田园野趣与人文景观、产业发展相结合,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同开发,守望美丽家园与传承民族血脉双管齐下,有序推进、协调发展,才能打造出一片美丽宜人的风光。

(四)以民为本,塑造文化之魂

人民群众是乡土文化的主体,乡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依靠人们自觉的推动,因此,立足乡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民为本,通过树立典型,重视教育,启蒙个体心智,陶冶性情;并扶持建设民间组织,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塑造乡土文化之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乡村有不少热衷乡土民间文化的群众,也有许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他们在延承乡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带动引领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发挥乡村典范的作用,培育和传播乡土文化,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有担当、有威望的乡贤是乡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他们身上散发的独特人格魅力和力量,可以教化乡民反哺桑梓,引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让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扎根。其次,乡村的长者经历了乡村的沧桑变化,了解熟知本土的文化,对乡土文化有深厚感情,也比较热心乡村事业。要鼓励老人奉献余热,发挥德高望重的作用,倡导“长者风范”,通过言传身教带领家庭、乡村百姓崇德重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引导乡土文化健康发展。

民间组织是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的中坚力量。乡村民间组织通过引导乡民参加各种活动,能聚合个体力量,维护社会公正,调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广弘扬先进文化,培养乡民的高尚人格,传扬正气,激发热情,传递正能量。乡土文化大多靠口口相传得以传承,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民间组织建设,发挥民间组织在整理传承乡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改良创新乡土文化,从而以文化自觉促进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乡土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块基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中各种与人们较为亲近的文化形式,既讲授了一方水土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乡情、特色优势,又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编著具有乡土气息的课本教材,把乡土文化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让乡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同进校园。这样的文化传播和价值引导,亲切而不生硬,自然而生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传播乡村文化,使乡村的未来一代既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培育乡土之情,唤起他们对自身所处族群、居住环境的热爱,又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中国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2]乡土文化不仅会影响本乡本土的人们,而且会熏陶乡里乡外,传播四面八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随着乡亲、乡音、乡情、乡愁跨越田野、跨越乡村,传遍中国大地,驻扎在各族人民心中。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2]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猜你喜欢

乡土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