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2015-03-20杨琳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上当”在现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的56008 个常用词中序列第8112 位。“上当”的词义虽然尽人皆知,但它为什么会有“受骗”的意思则目前尚不得而知。《汉语大词典》在“当”下列有“犹圈套”的义项,举了“上当/上……当”的用例,这是随文释义,并无依据,所以“犹圈套”换成“犹钩”、“犹贼船”、“犹陷阱”之类也未尝不可。王艾录编著《现代汉语词名探源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上当”条解释说:“清光绪年间,寿苎主持清河王氏当铺。此人一心读书,不务典当正业,王氏族人便趁虚而入,把家中闲置之物放在自家当铺里典当,最后导致当铺破产。人们编了一句顺口溜讽刺说:‘清河王,自上当。’本此。”这是好事者为解释“上当”的由来而编造的故事,是俗词源惯用的手法,不足采信。事实上,“上当”的说法早在光绪之前就已经有了。清代翟灏(?—1788)《通俗编》卷三十八:“坊间有《江湖切要》一刻,事事物物悉有隐称,诚所谓惑乱听闻,无足采也。其间有通行市井者,如:‘……被欺曰上当。’”钱南扬(1980)云:“《江湖切要》,本名《江湖切》,原本未见,疑出明人手。清康熙末卓亭子增广之,今书中注‘广’字者,当出卓手;而其序文犹称《江湖切》。今流传者,仅有光绪刻本。书中除注‘广’字者外,又有注‘补’字、‘增’字、‘改’字者,可见卓氏之后,又屡经增改。即就此处翟氏所举诸条,与光绪本颇有出入。[1]今谓《江湖切要》一书在明代晁瑮(1507-1560)《晁氏宝文堂书目》“乐府”类中有著录,其为明人著作无疑。由此可知明代已有“上当”一词。清代的用例如唐英(1682 ~1756)《天缘债》杂剧第十四出《贩枣》:“我想本地的人都是认得你我的,再不肯上我门的档。”曹去晶《姑妄言》(成书于1730 年)第九回:“先说我不上你的当,却此时上当了。”
如果孤立地就“上当”一词苦思冥想,恐怕是永远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应该联系跟它有“亲缘”关系的词通盘考虑,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其蕴藏的秘密。我们认为“上当”跟“卖当”“打当”两个词有密切关系。
古有“卖当”一词。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三回:“可怜王象荩,此时正要竭尽心力,发送老主人入土,偏偏的病目作楚。心里发急,点了卖当的眼药,欲求速愈,反弄成双眼肿的没缝,疼痛的只要寻死。”吴士勋、王东明主编《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卖当,江湖医生。”许少峰编《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8):“卖当,江湖走方术士。”这一解释并不准确。这个词在今天不少方言中仍然存在。在陕西千阳话中,“卖当”指在集市里占地出卖商品,是个动词。如《新华文摘》1984 年第8 期:“这里是陕西千阳县城唯一的一条街,赶集卖当全在这儿。”在郑州方言中,把走江湖卖药的人称为“卖当哩”。湖北武汉、天门、随州等方言中把走江湖做买卖的人称为“卖当的”,也写作“卖荡的”、“卖铛的”。[2]洛阳方言中把卖假药等谋生的人称为“卖当的”。[3]总之,“卖当的”指到处游走做买卖的人,这种人所卖的商品多为假冒伪劣产品,所以人们也常用“卖当的”泛指招摇撞骗的人。《歧路灯》中的“卖当”跟现代方言中的“卖当”一样也是动词,只有“卖当的”才是名词。按理说,“点了卖当的眼药”应该说成“点了卖当的的眼药”,因两个“的”字重复,说起来拗口,就省略了一个“的”字。有卖当的,自然就有买当的。由于“卖当的”大都用花言巧语哄骗别人购买他们的伪劣商品,听信其花言巧语而购买了他们的商品就是受骗“上当”。可见“上当”来自“卖当”,弄清了“卖当”的理据,“上当”的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
元代有一个意思跟“卖当”差不多的词叫“打当”。例如:
(1)本州管下高唐等处捉获贼人高道浪等,俱指卖药打当为名,得便为盗,合无。今后凡有村野说谎聚众、打当行医、不通经书、不着科目之人,尽行禁断,庶免妄行针药,误人性命。(《元典章·刑部十九·禁毒药》)
(2)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着甚么做药钱调治,赤紧的当村里都是些打当的牙槌。(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滚绣球》)
(3)我穿着领布懒衣,不吃烟火食,淡则淡淡中有味,又不是坐崖头打当牙椎。(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滚绣球》)
(4)他衠一片家嫉妒心,无半点儿贤达的意。听的道海棠身边有些春消息,他背地里使心机,寻个打当的牙搥。(元无名氏《施仁义刘弘嫁婢》第二折《普天乐》)
(5)内伤外伤,怕不大倾心吐胆、尽筋竭力把个牙推请,则怕小处尽是打当。(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梁州》)
“打当”一词,顾学颉、王学奇(1983)释为:“指卖草药行医的江湖医生,多指医术很差的冒牌医生。”[4]后出各词典的释义大都与此大同小异,如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李崇兴等编著《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等。仔细揣摩上下文,这一解释能勉强讲得通的只有例(5),他各例都难以讲通。例(1)“卖药打当”并列,“打当行医”并列,“打当”分明是动词。例(2)至例(4)中,“牙推(槌)”就是指医生[5],如果“打当”指江湖医生,“打当的牙槌”就成了“江湖医生的医生”,叫人不知所云。因此,我们首先可以确定“打当”是个动词。例(5)应理解为“打当的牙推”的省略,之所以单说“打当”,一是上句已经提到“牙推”,二是为了满足曲调节拍的需要。
那么“打当”的含义是什么呢?顾学颉、王学奇(1983)解释说:“当,疑为‘铛’之假借字,即草药郎中(医生)走街串巷时,手中所击的一种金属片。”[6]翻检辞书,未见“铛”有“金属片”之义,不知何所据而云然。许少峰(2008)解释说:“江湖牙医敲铁板走街串巷招徕顾主,谓打当。”[7]“牙医”当是据“牙推”望文生训,“打当”者并不限于牙医;“敲铁板”之说当是采用了顾、王的臆测。刘敬林(2009)解释说:“‘打当’是动词,义为‘行骗’。‘打’义为‘行’‘做’‘从事’乃其常义,现代汉语中亦常说,如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等。‘当’即用以引诱人受骗的‘道具’,由其词义‘诱捕动物的器具’扩大而来。”[8]这一解释的问题是,“当”的“诱捕动物的器具”之义仅见于闽方言,古籍中未见“当”有此义,以此来解释元代的词语,未免根据不足。
我们认为“打当”之当取空当、空地之义。此义典籍中多写作“荡”。唐代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九:“《济苦经》云:‘天地劫烧,洞然空荡,清气为天,浊气为地。’”宋代滕珙辑《经济文衡·后集》卷五《再论五霸假仁之说》:“大抵思索义理到纷乱窒塞处,须是一切扫去,放敎胸中空荡地了,却举起一看,自觉得有下落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湿浸浸棒疮疼痛,哽咽咽千啼万哭,空荡荡那讨一餐。”明代何乔远《名山藏》卷七十七《臣林记·海瑞》:“陛下锐精未久,妄念牵惑,反刚明之用,驰空荡之思,想望长生,一意修玄。”字也写作“档”。《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三十二《工部》:“排木障长三丈,用接桩八根离埽数尺挨顺监签四路深入河底,桩顶出水,每路二根,中留空档。”“打当”原义是“在空地上设摊做买卖”,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打地摊”。例如《芙蓉女——刘志轩剧作选》:“卖提包的,卖衣服的,卖汽球的,打地摊卖老鼠药的等等,声嘶力竭。”[9]佟悦《关东旧风俗》:“过去东北算卦的有几种:一种是在家里设‘卦馆’、‘命馆’等挂牌营业。第二种是在道边席地摆上相关用具打地摊,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是外地走江湖的。”“打当的牙槌”即打地摊的游医。“卖当”即在地摊上卖,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卖地摊”[10]。例如刘光恩《1983-1984 年秋冬室内装饰织物的流行色预报》[11]:“过时花型或不符合流行色彩的床单只能一打一打地卖地摊做盖布等用。”王春元《审美之窗》:“散文《饿》记述了翻砂场小徒工和卖地摊的小艺人穷愁潦倒,辛苦一天,还填不饱肚皮的惨状。”[12]香港话中把流动小贩称为“卖街边的”,也跟“卖当的”类似。
“当”的地摊义存在于今天很多方言中,字多写作“档”。《汉语大词典》:“摊档,亦作‘摊挡’。方言。售货摊。《花城》1981 年第1 期:‘路的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档,卖菜心的,卖红萝卜的……应有尽有。’《人民文学》1981 年第3 期:‘街岸边一个少女摆着小摊挡。’”广州话中“档”有“小摊儿、非法的营业场所”的意思,如“摆档”“凉茶档”等,惠州客家话中“档”也有“摊子”的意思。“大排档”一词流行全国,可能来自粤方言,其中的“档”就是临时摊点的意思。这些都跟“打当”“卖当”之“当”一脉相承。北京话中有“卖档子”的说法,意思是赶时间卖一阵。如:“咱是长买卖,不是卖档子。”这里的“档子”指时间上的空档,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之间常常互相转化,所以“卖档子”和“卖当”有同源关系,可以互为佐证。古籍中还有“卖杖”一词。举例如下:
(1)我做太医姓赵,门前常有人叫。只会卖杖摇铃,那有真材实料。行医不按良方,看脉全凭嘴调。(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二十八出)
(2)此人东门外有名的赵捣鬼,专一在街上卖杖摇铃,哄过往之人,他那里晓的甚脉息病源?(《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
(3)白日里卖杖摇铃,黑夜间舞鎗弄棒。(《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八回)
也写作“卖仗”。明代陈铎《滑稽余韵·朝天子·卖仗》:“药礶儿摆着,药牌儿挂了,假做个虚圈套。医方脉论那曾学,则图利不图效。见病歪诌,逢人胡冒,死的多,活的少。肚疼的艾烧,眼瞎的刀搅。”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卖杖摇铃,指没有本事,专靠骗人过活的江湖医生。卖杖,或作卖仗、慢帐。音近义同。…… 慢帐,意谓无用,没本事。”[13]这一解释有两个错误。一是“卖杖摇铃”指的是流动商贩的行为,而不是指人。二是“慢帐”(参《汉语大词典》)与“卖杖”意义不同,未可牵附。白维国编《金瓶梅词典》:“卖杖摇铃,指江湖医生用竹杖挑着布招牌或摇动虎撑串街行医。”[14]这一解释大致可取,但把“卖杖”释为“用竹杖挑着布招牌”则缺乏依据,“卖”并没有“挑”的意思。陈铎《卖仗》一曲中描写说“药礶儿摆着,药牌儿挂了”,表明卖仗者是个摆地摊的,并没有挑着布招牌到处走动,而且字写作“仗”也说明“卖杖”跟竹杖无关。我们认为“卖杖”就是“卖当”。意义上把“卖杖”解释成“卖当”没有任何问题,“卖杖摇铃”就是摆摊叫卖。读音上“仗”与“当”十分近似,在有些方言中甚至是一样的,如湖南双峰方言中“仗”和“当”都读tɒŋ,所以“当”写成了“仗/杖”。
总之,“上当”是在“卖当”的基础上产生的,“卖当”即“卖地摊”,“上当”最初指受骗买了地摊上的物品,后来泛指受骗。“当”的地摊义来自空地义,今天多写作“档”。“卖当的”并不限于游医(方言中就是如此),但人们赋予它招摇撞骗者的含义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游医的缘故,这是因为普通的地摊货物好坏人们大都能够鉴别,不会轻易上当,但对医疗和药品人们是无法当场验证的,往往被游医的花言巧语所骗,所以“打当”“卖当”的哄骗义大都指向游医。“打当”“卖当”及“上当”等词的形成表明,词汇及其意义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的反映,只有弄清了词语赖以形成的社会现实,才能对其形成及演变作出正确的诠释。
[1]钱南扬. 汉上宧文存[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42.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3136-3138.
[3]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356.
[4][6]顾学颉,王学奇. 元曲释词第1 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43.
[5]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第4 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9.
[7]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348.
[8]刘敬林.《汉语大词典》“打”下词语释义指误[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9,(2).
[9]刘志轩. 芙蓉女——刘志轩剧作选[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312.
[10]佟悦. 关东旧风俗[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69.
[11]刘光恩.1983-1984 年秋冬室内装饰织物的流行色预报[J].日用织物,1983,(1).
[12]王春元. 审美之窗[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43.
[13]王利器.金瓶梅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14]白维国. 金瓶梅词典[Z]. 北京:中华书局,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