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多汗症临证浅析

2015-03-20柳美善田环环裴恩实

河北中医 2015年6期
关键词:灵枢津液阳明

高 珊 李 瑞 柳美善 田环环 裴恩实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手足多汗症是指因交感神经兴奋异常升高导致手、足极易出汗的综合征,轻者仅表现为手、足湿润,重者则肉眼可见手、足心分泌出的汗珠。患者往往自儿童或少年时起即出现手、足等部位多汗,给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极大困扰,甚至造成情绪及社交上的畏缩及自卑感,严重影响生活品质。随季节变迁或紧张焦虑时而出现手、足心微汗出者,一般为生理现象。临床治疗手足多汗症多采用内服镇静、抗胆碱能药物,或局部外用止汗剂、肉毒杆菌毒素皮下注射阻滞等,但这些方法往往会引起口干、视力障碍,甚至青光眼、抽搐及中毒性红斑等,因而未得到广泛的推广。近年来,中医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且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等优势。我们就手足多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分析探讨,论述如下。

1 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主要症状并同时具有7个次要症状中的2个以上者即可确诊为手足多汗症。主要症状:过多的出汗至少在6个月以上。次要症状:①出汗为双侧或对称性分布;②精神紧张时;③影响日常生活;④出汗频繁,至少每周发作1次;⑤开始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⑥家族史;⑦入睡后出汗停止[1]。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于手足多汗症的论述最早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而手足多汗症的病名最早见于金·成无忌《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其言:“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可见,手足多汗症主要责之于脾胃,但亦与其他脏腑相关。《简明中医词典》载:“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总之,手足多汗症的病因病机虽稍显纷繁,然实不越虚、实二纲。《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故内在脏腑的病变,可通过其经脉循行所在部位的皮肤或汗液反映出来。因此,临床诊治手足多汗症,若能结合所属脏腑、经络的内在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对于提高疗效必有所裨益。

2.1 脏腑辨证

2.1.1 实证

2.1.1.1 阳明热盛,灼迫津液 《伤寒明理论》载:“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傍达也。”《医碥》载:“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载:“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类证治裁·汗症》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脾胃主四肢,汗生于津液,津液出于阳明,阳明热盛,津液受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逼迫津液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2.1.1.2 心经火热,迫汗外泄 《医宗金鉴》载:“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心主血藏神,汗乃心之液,出于皮肤之津液也。平素紧张,日久劳心,心阴损伤,而致神气浮越,阳内薄之,心火偏亢,迫汗外泄,故手足心汗出。

2.1.1.3 肝郁犯脾,脾胃湿蒸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载:“肝属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饮食化……故肝为脾之主。”《赤水玄珠·手足汗》载:“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汗》载:“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肝主疏泄,喜条达,若肝郁气结,乘犯脾土,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脾主四肢,脾湿蒸腾,旁达四肢,则手足部多汗。

2.1.2 虚证

2.1.2.1 脾胃虚寒,失于固摄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载:“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吴中医集·汗》载:“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平素脾胃阳虚,寒自内生,阴寒内盛,阳不外固,加之四肢皆禀气于胃,中焦寒盛阳微,水湿不能偏渗于膀胱而外溢于四末,而手足汗出不止。

2.1.2.2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载:“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灵枢·决气》载:“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邪客》载:“营气者,必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汗属阴而根于阳,气属阳而根于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汗乃津液所化生,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气的升降出入。汗为心液,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津液为生成血液的物质,血与津液均来源于中焦水谷之精气,异名同源。劳力过度,损伤心脾,则心血不足,心气浮越,心液失敛,脾失统摄,气不摄津而汗液外泄,则见手足多汗。

2.1.2.3 心肾阴虚,迫津外泄 《医碥》指出:“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而所以外泄,则火之所蒸发也,火属心,故谓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亡,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不能自藏,外泄作汗,汗出过多,则易损伤心血。心火亢盛,久之反侮及肾,煎灼肾阴,使肾阴亏虚,而阳热偏亢,迫津外泄,达于手足,致手足多汗出。

2.2 经络辨证

2.2.1 厥阴手心汗 《灵枢·经脉》载:“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胁……循臑内……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于心包络,其支者,循上臂内侧,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足厥阴肝主藏血,津血同源,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能摄津。《诸病源候论》:“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与上则热,阴并与下则寒。”厥阴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厥阴为病,邪气循经外泄,故而热则手心汗出,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2.2.2 太阴足心汗 《灵枢·卫气行》载:“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素问·厥论》载:“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灵枢·经筋》载:“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足太阴之筋……”《灵枢·营气》载:“营气之道,内谷为宝……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从脾注心中……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可见,足心与脾相通,脾主四肢,营气、卫气皆是中焦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致冷汗外溢手足。

2.2.3 少阴手足心汗 《灵枢·经脉》载“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直者,复从心系……下循臑内后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掌中热痛”,“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足下热而痛”。《灵枢·经筋》载:“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由此可见,手足心为手足少阴经所过之处。汗为心液,肾主五液,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蛰于肾,肾水上奉于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心火不亢而肾水不寒。但若水火不相济,肾水不足,邪从热化,肾水不能上滋心阴,致心阳独亢,心经郁火,心经湿热熏蒸,迫津外泄而手足心汗出。

3 辨证论治

3.1 脏腑辨治

3.1.1 阳明热盛,灼迫津液

临床表现:手足汗出,时时擦手,伸开两掌,见汗液沿掌纹涓涓而下,视其足,袜湿如水浸,足底被汗浸渍呈苍白色,腹胀,大便干硬,口干喜冷饮,舌红,苔黄厚而燥,脉沉数无力。

证机概要:阳明实热,燥结内停。

证候分析:平素好嗜肥甘,饮酒无度,致食滞气壅,化热伤津,热结内停,腑气不通。又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治则:峻下实热,荡除燥结。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药用大黄12 g,厚朴24 g,枳实 15 g,黄连 9 g,芒硝 5 g。

3.1.2 心经火热,迫汗外泄

临床表现:手足心汗出如雨,每日必数易其袜,见其口舌常糜,少有间断,伴心胸烦热、面赤,喜食寒冷,小便赤涩刺痛,大便秘结,舌红,脉数。

证机概要:心经火热,下移小肠。

证候分析: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加之火热内灼,阴液耗损,又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故患者一派心经火热之征。汗为心之液,心经入掌内后廉,故患者口糜重则汗出亦重,少有间断。

治则:清心降火,凉血滋阴,引热下行。

方药:导赤散加味,药用生地黄15 g,木通10 g,生甘草5 g,淡竹叶10 g,黄连8 g,百合30 g。

3.1.3 肝郁犯脾,脾胃湿蒸

临床表现:手足部潮湿多汗,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伴两胁作痛,腹胀,纳呆,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

证候分析:手足为诸阳之本,肝喜条达,肝经布胁肋,肝气不舒时久,横逆犯脾,脾胃失司,津液运化失常,旁达四肢。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10 g,白术10 g,茯苓 10 g,炙甘草 5 g,煨生姜 3 g,薄荷 3 g,薏苡仁3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

3.1.4 脾胃虚寒,失于固摄

临床表现:手足冷,濈然汗出,纳呆食少,便溏,口淡不渴,喜热喜温,小便清少不利,舌边有齿压痕,苔白而润,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水谷不别。

证候分析:脾阳亏虚,运化失权,水湿不能偏渗于膀胱而外溢于四末。

治则:温中健脾,振中阳,别水谷。

方药:理中汤加味。药用干姜9 g,人参9 g,白术9 g,炙甘草6 g,陈皮15 g,广木香15 g。

3.1.5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临床表现:手足心汗出如流水,紧张则汗出更甚,心烦,食纳减少,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入睡困难,梦多,便秘,月经量少,有块色紫,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劳伤心脾,气血亏虚。

证候分析:平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卫外不固,故汗出如流水,紧张则汗出更甚。

治则:益气养血,固表止汗。

方药:归脾汤加味。药用黄芪30 g,白术20 g,当归10 g,白芍药15 g,陈皮15 g,炒酸枣仁15 g,龙眼肉10 g,浮小麦30 g,香附20 g,煅龙骨25 g,煅牡蛎25 g,磁石30 g,石菖蒲15 g,甘草10 g。

3.1.6 心肾阴虚,迫津外泄

临床表现:手足心经常汗出溱溱,以手心为甚,伴见乏力,腰困,不耐劳作,偶觉气短,舌嫩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心肾阴虚,水火不济。

证候分析:心主汗,肾主五液,肾为先天,内藏真阴,虚热内扰,则心火亢盛,肾阴不足,而汗外泄。

治则:泻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味。药用熟地黄 30 g,山茱萸30 g,山药12 g,牡丹皮 10 g,泽泻10 g,茯苓 10 g,党参 15 g,麦门冬 10 g,五味子10 g,煅牡蛎 30 g。

3.2 经络辨治 针灸经络治疗本病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调营卫。常用穴位合谷、复溜、阴郄、气海。《兰江赋》云:“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计。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补复溜、阴郄,以潜阳寓阴,故汗出得解;补复溜、气海,以补心肾之阳,助卫外之气,方有固卫止汗之功。泻合谷者,盖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合谷为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清轻走表,泻之以调和营卫而固表。

3.3 其他疗法

3.3.1 脚踏豆按摩 赤小豆1 kg左右,配合艾叶炒热脚踏,手汗多则在脚踏豆的同时结合用手均匀用力抓、搓、揉豆,每次20~30 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2个月。用赤小豆或其他坚硬的豆类或日常生活用品,如玻璃珠之类,同时以艾叶伴炒,以刺激手、足部腧穴,疏通经脉气血,从局部调整周身功能而获效[2]。

3.3.2 中药熏洗 荆芥10 g,防风10 g,海螵蛸粉20 g。将荆芥、防风水煎取汁100 mL,浸泡手足,每次30 min,早、晚各1次,每日1剂,浸泡后以海螵蛸粉扑擦。方用荆芥轻扬透散、祛风止痒,防风祛风胜湿,海螵蛸收敛止汗,三药合用,散敛兼施,与玉屏风散有异曲同工之妙[3]。

4 结语

目前,手足多汗症的原发病因暂不明确,但可能与胸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有关。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的发病率约为1% ~3%[4],在远东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36%[5]。尽管手足多汗对身体健康影响并不大,但其对生活质量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现代医学多采用直流电水浴法治疗,通过直流电调节自主神经的紧张度,刺激兴奋阈最低感受器,效果较为满意[6];A型肉毒毒素用于治疗手足多汗症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红斑、皮疹、水肿、感觉过敏、血肿等症[7];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亦常用于手足多汗症的治疗,但其干预的交感神经链节段尚有较多的异议,且目前的手术方式多数集中在手心出汗方面,涉及解决足心出汗的研究很少[8]。近年来,中医对手足多汗症的认识日臻完善,辨证审因,从调理患者整体功能出发,且疗效肯定、无副反应,越来越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故值得临床推广。

[1] 朴日.归脾汤加减治疗手足心多汗症的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79.

[2] 张水生.脚踏豆按摩法二则[J].山东中医杂志,1989,8(4):43-49.

[3] 吴平,郭奕妤.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手足多汗症[J].新中医,2004,36(9):10.

[4] Cerfolio RJ,De Campos JR,Bryant AS,et al.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expert consensus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hidrosis[J].Ann Thorac Surg,2011,91(5):1642-1648.

[5] Li X,Chen R,Tu YR,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primary palmar hyperhidrosis in adolescents[J].Chin Med J(Engl),2007,120(24):2215-2217.

[6] 毛文娇,罗汀.直流电水浴治疗手足多汗症27例临床分析[J].康复与疗养杂志,1997,12(4):174.

[7] 曹庆科,邓佳,于志湖.A型肉毒毒素治疗多汗症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2):1009-1011.

[8] 廖洪映,韦正超,翁毅敏,等.胸腔镜下T3~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的优势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3969-3971.

猜你喜欢

灵枢津液阳明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采采卷耳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