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英教改:从“知识核心”到“核心素养”

2015-03-20赵晓光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学科

马 琳 赵晓光

(1、2.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136000)

商务英语是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以“商务+英语”为特色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自2007年教育部首批设置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全国多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逐步形成“比较成熟、需求相对稳定、布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良性趋势,但发展中的曲折不足在所难免,引人深思。

一、学科发展,返观内照

1、学科定位——借巢孵卵,根底浅显

商务英语最初被归为语言学门类下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领域,是“以应用语言学为主导,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交叉学科”[1],“借英语学科的巢,孵国际经贸人才的卵”[2]。商务英语2012年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但其学科定位之争并没有尘埃落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以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为切入点论述《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学科定位与内涵,构建了商务英语多元人才跨学科培养模式[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等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商务英语定位为外国语言文学下的英语类专业,与英语、翻译三足鼎立,通过遵循英语为本、商务为纲、增值复合等八项原则,培养兼有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学科定位悬而未定,专家学者各有论断,难以形成专业发展合力,商英专业亟待夯实学科成长的理论根基。

2、课程设置——样样精通,样样稀松

《商英国标》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兼顾“完整性、复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的要求[5]。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四大模块涵盖英语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类课程内容多为商务题材,涉及了经济、贸易、营销等背景知识,但知识点松散跳跃,难以形成有助于学生认知记忆的学科体系,听说读写课程内容不能彼此呼应、横向联系、学科迁移,使学生难以获得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全语言(whole language)学习体验。商务类课程一般都是以“导论”或“概论”的形式授课,力图拓宽跨学科覆盖面,但易流于“博而不专,泛而不精”,知识难以向纵深和精专方向发展,与国际商务分工细化、培养行业或领域专才的趋势背道而驰。

3、教学短板——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商务英语的跨学科属性,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英语语言复合商务知识、教学成效兼顾科研能力、理论知识融合实践经验等多方面要求,而师资数量不足、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阻碍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地方普通本科和高职类院校见招拆招,只能尝试推行青年教师培养“传、帮、带”导师制,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学术交流和挂岗实习,外聘行业专家或涉外商务专业人士,充实并促进教师队伍“双师制”转型。商务英语教材市场鱼龙混杂,缺乏广受认可的权威综合商务英语教材。从原版引进国外商务英语教材,后来对其本土化改编修订,直至开发系列自编教材来满足国内商务英语教学多层次需求,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但鲜有中国本土教材内容能紧跟商务教学理念之变迁,很少能兼顾商务英语教学情景化、实用性、多层次、复合型、数字化、理论案例交融的学科特色。

4、就业迷思——敲门砖石,或难攻玉

国家简政放权,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分批取消多种职业资格认证,其中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有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英语、国际商务会展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秘书等,这对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走“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职业证书是毕业求职的“敲门砖”,“考证热”让青年人趋之若鹜,导致考证市场乱象丛生,容易滋生腐败,形成灰色产业链,政府对“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大洗牌,旨在降低“入职门槛”,鼓励大众就业和万众创业,将职业教育评价权交给市场,这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走向和定位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核心素养,执简驭繁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未来教育发展战略主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深入解答。

由于学科视角和意识形态不同,“素养”(competency)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1973年在其著名论文《素养测试,而非智商测试》首次提出“素养”一词,通过“冰山模型”将素养分为表层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深层的自我认知(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动机。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博亚特兹(Richard Boyatzis)在“冰山模型”基础上提出素养的“洋葱模型”,把素养描述为如洋葱一般由内到外层层包绕的结构,最外层是易于培养和评价的知识技能、中间层是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核心内层是个性和动机,中间和核心内层难以评价和后天习得。

中国的“核心素养”概念框架仍在百家争鸣的探索阶段,但国际权威的核心素养理念能给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首先,“核心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石,横贯家庭、学校、职场等各个社会场域,纵穿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教育之本和“学科素养”构建的平台。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该兼顾“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顺位”,而《商英国标》对人才规格提出五种素质(思想、专业、职业、文化、身心)、五类知识、五种能力,五种素质是“核心素养”,具有普适性,是学科知识和能力获得的基础和平台,处于人才培养第一顺位,但内容应该参考国际权威“核心素养”框架,从“品格动机、自我认知、沟通交流、能动创新、自主学习”几个方面展开,而不是经验式罗列,无坚实的理论依凭,会造成概念空洞宽泛,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五种能力中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属于“学科素养”范畴(表层知识和技能),因其普适性,应归在“核心素养”的五种素质之内。

本科教育是个人、学校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前文提到商务英语“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短板”和“就业迷思”,当面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困局的时候,我们总是站在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寻求突破方法,课程设置要滴水不漏、教师素质要节节攀升、社会就业门槛一降再降等等,费尽心思在有限四年里给学生灌输最多的知识和技能,但却忽略了教育过程中“个人”的因素,教育理念无法由“知识核心”到“核心素养”的华丽转换,未能拿捏国际教育趋势转向的脉搏。知识贫瘠可以充电,能力不济可以锻炼,但只要内心的斗志、态度、热情和毅力还在,未来亦不可限量,历史和时间都已证明了这一点。教育,一直是如此简单。

[1]刘法公·中国从无到有的商务英语学科[J].外语界,2009(6).

[2]吴代红,范亚刚·中国的商务英语: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王立非等·论“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学科理论基础[J].中国外语.2015(1).

[4]仲伟合,张武保,何家宁·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J].中国外语.2015(1).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超学科”来啦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