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线性考察
2015-03-20郭华
郭 华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是高等院校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如何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推动了“马原”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地方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依托地方资源,推动“马原”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重点在于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地方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笔者仅以“马原”课第三章第二节中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例,对地方资源和教学内容的结合做一具体说明。唯物史观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无疑是重点。我们以徐工改制为例,讲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徐工集团为什么要改制?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徐工成立于1989年,是徐州市政府整合市内与工程机械相关的企业组建而成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到2003年计划改制之前,徐工的销售额一直居于国内同行首位。这样一个在外界看来很是风光的企业为什么要改制呢?这是因为高销售额不代表就有高效益,在高销售额的背后,徐工的利润率却很低。同时,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徐工也具有国有企业的一些体制性弊端和问题,如机制问题、人员问题、负债问题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上规模,做大做强”思想的推动下,市政府将许多分散的机械企业重组并入徐工,最多的时候,徐工还托管了50多家企业。这些效益不好的企业,成为徐工发展的沉重包袱。在1999年,徐工两万名职工人均负债2.5万元,工资要靠贷款来发放。面对国内同行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国际竞争环境的激烈化,徐工的改制迫在眉睫。改革,改的就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1]135徐工的改制,改的正是束缚企业经济发展活力的旧机制、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等内容,希望通过改制实现徐工的长足发展。对徐工必须改制,不改制难以发展这一点,政府、徐工、社会各界,存在共识。在2003年。
其次,徐工集团怎样改制?这是对改制的具体道路的探索。在改制的道路上,徐工可谓一波三折,一度成为全国媒体的焦点。徐工拒绝了国内同行和国外产业资本的并购方案,锁定了国外金融资本美国的凯雷集团。徐工希望通过和凯雷的合作,获得先进的管理理念,改革现有机制,引进外资,搭建徐工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平台。但是,改制的道路却并不如想象的顺利。在2005年10月,徐工与凯雷初步签署协议。2006年6月,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连发14篇博文,反对徐工与凯雷的并购案,指出中国机械行业将因此次并购而危机重重。由此,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带动了席卷全国的国企并购大讨论。到2008年,旷日持久的并购案宣告破产,徐工将进行独立重组。虽然并购最终失败,但是徐工在改制探索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正如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所说:“经历2006年那场全国性大讨论,我们已经明白,其实改制的道路很多。假如徐工不引进外资,同样可以引进国内金融资本,前提是必须自己控股。”[1]在此基础上,剥离辅业、完成主辅分离,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主业,着手产业调整,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产品研发力度,即依赖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徐工集团改制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徐工集团的产值来更为直观的了解,2006年202亿,2007年308亿,2008年408亿,2009年达到505亿,2010年660亿,2011年870亿,2012年徐工实现了产值超千亿,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5位。在国外市场上,徐工从开始的产品出口到近年来在海外建立制造基地,以及2011年以来大手笔并购国外大公司,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通过改革和自主创新,徐工集团领跑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世界工程机械企业前列,实现了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改革没有完成式,面对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对手,徐工的改制仍在进行。但是,通过徐工改制,我们看到改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搞改革,不改变束缚企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企业就没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1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地方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势必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相应的创新。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适合地方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形式。在利用地方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至关重要。依托地方资源,进行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具有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同时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既有利于学生对原理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文化素养。
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案例教学,要避免单纯的教师讲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师生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资料收集法、分组讨论法、主题演讲法、问题导引法等等。资料收集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个教学重点的时候,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收集、整理、归纳材料。分组讨论法,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特点等,分成几个讨论小组,运用所学原理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形成讨论意见,由教师进行总结的方法。主题演讲法,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各选一个代表来进行主题演讲,由教师和其他组学生代表来做评委,进行评价。问题导引法,是以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通过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逐层剥离、分析问题,澄清困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深化学生认识的目的。当然,把这几种方法与地方案例教学有效结合,对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真正做到地方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地方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把地方资源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手段和课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手段中,通过制作简洁的文字材料、生动的图片展示、相关的视频和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使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吸引学生自觉融入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课件。好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好的课件体现出来,教师必须掌握PPT的相关制作技巧,随时更新完善课件。使课件不仅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新颖性,同时也要在形式上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外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地方资源材料库,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料查阅。同时,可以设立意见信箱,学生有好的建议,新的资源,及时得到反映和采纳。依托地方资源,在课外教学手段方面,适当辅之以实践参观学习。比如,第三章涉及到历史人物、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名人馆参观,了解当地知名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伟大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三、地方资源材料选择与应用的原则
在地方资源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上应遵循四个主要原则:第一,地方资源材料的选择要突出典型性与代表性。这就是说,选择的地方资源材料既要有地方特色,也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切忌为了应用地方资源而不加取舍,在教学上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材料,加以详尽分析,达到深化知识、说理育人的目的。比如,前面在说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我们以徐工改制作为地方资源案例进行说明,就是比较恰当的。
第二,地方资源材料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理论只有联系实际,切中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彰显理论的魅力。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取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又能反映时代发展的事例。这有利于理论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所处城市的理解和亲切感。从目前大学生的年龄构成看,都属于90后。这一批青年学生从成长环境、心理特点、思想状况、信息接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必须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选择能够引起他们思想共鸣、易于为其接受的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案例,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地方资源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要具有生动性。选择与应用地方资源材料,目的就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生动性与易懂性。所以,一定要坚持材料选择与应用上的生动性原则,切忌堆砌与枯燥。比如在讲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以徐州地方戏——柳琴戏为例。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可以播放徐州选手周艳在2013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当中表演的“走娘家”选段。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得到,在徐州故黄河边,许多百姓、柳琴戏迷都喜欢聚集于此,休闲之余,听上一曲,唱上一段。柳琴戏,也叫拉魂腔,作为戏曲艺术,它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但是从柳琴戏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它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逐步发展为有影响的地方剧种。因此,“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7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73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具体分析。当然,也可以选取徐州两汉文化等来说明。当然,无论选什么材料,应以生动性为原则。
第四,地方资源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要秉持“少”而“精”的原则。“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但教学课时安排却较少。因此,教师在地方资源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上,要配合教学内容及具体课时安排,秉持“少”而“精”的原则。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艺术、民俗、交通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供众多融入教学内容中的特色资源。但是,依托地方资源,实现“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不是要网罗所有材料,这在教学上是不现实的。同时,过多材料的“狂轰乱炸”,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降低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地方资源材料的应用不必多,但要精。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进行筛选,适当应用,做到讲深、讲透,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