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以艺术类专业教学为视角

2015-03-20曹惠琴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

曹惠琴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安徽 合肥230061)

“工作室”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工作坊。工作坊的设计师提出了“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开创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1]。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由校内外的教师或专家直接参与指导,基于设计工作室,以设计项目为依托,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强化教、学、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和设计企业全方位合作,使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对接[2],尽管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引入这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多。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内容很少,学生学习课程时只能纸上谈兵,在接受实际设计项目时往往是束手无策。此外,部分老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内容多年不变,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很多教师授课时,还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法,他们授课时,一直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

工作室的指导教师主要为高校教师,很多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没有实际设计经验,教师的能力无法满足“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要求[3];很多工作室主要还是由指导老师单独指导学生,没有形成团队来指导学生;同时,设计题目往往是由高校教师虚构,产学研结合的真实项目少,学生很少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也直接制约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3、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管理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已采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但对于如何建立稳定的、由高校和产学研合作单位共同参与的设计工作室,如何规范产学研合作单位的责、权、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使得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工作室存在的周期很短或名存实亡。

4、工作室制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面

目前,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考虑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考核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主要由高校自身来完成,而不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质量评价,这不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也没有建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校及时发现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它们进行及时的整改,这将不利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改革

在制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必须在征询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需进行课程的改革,多开设面向实际应用的选修课程,根据国内外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增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不能照搬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在教学时,不能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利用设计工作室,采用互动研讨式教学,主要由教师讲方法和思路,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的积极性。讲究教学相长,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部分教学环节可在企业或设计工作室中完成,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设计题目,指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学生在实际设计时如碰到难题,会更深入地进行课程的学习,力争解决该难题,从而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设计工作室的指导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设计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具有很强的与外界沟通能力。为保证“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现有高校专职教师的职业培训,鼓励他们定期到设计公司进行顶岗实践或全脱产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设计能力,使他们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2)聘请设计公司的设计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以充实高校的师资队伍,同时为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要加强对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理顺与高校专职教师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3)鼓励高校教师加强与兼职教师的沟通,向他们虚心请教,以提升高校教师的实际设计能力。(4)工作室要实行“团队指导制”,由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全面负责工作室的工作,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在工作室中,能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5]。

3、“工作室”的规范管理

由学校提供场地、基础设施设备,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以及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指导教师,并提供具体的研究项目,制定规范化的文件,明确规定产学研合作各方的责、权、利。确定工作室需由本校的老师负责学生的管理,并由他们提供部分指导工作;同时需聘请来自企业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专家,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指导工作,同时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以保证工作室的实际运作,避免出现虚假的工作室。为了使“工作室”能得到高效地运作,可参照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借鉴和吸纳设计公司的工作标准、生产流程、职业行为规范来规范和管理设计工作室。

4、考核机制的改革

全面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不能仅考核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应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实际应用的成果纳入课程成绩的考核,学生参与工作室项目而设计的作品,如被企业采用,产生经济效益;或学生的作品参赛获奖时,要考虑给以一定的加分,以综合评定课程成绩,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由用人单位、产学研合作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逐步实现完全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将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作品获奖和获得专利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后五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对建设效果好的工作室,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存在不足的工作室予以督促和整改,对少数建设效果很差的工作室,予以取消,以保证工作室的高效和稳定的运作。

结语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设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面如何体现本校的特色,如何对“工作室”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长期高效且稳定地运行,如何更准确地评价“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何敏·“开门”造车——“工作室制”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初探[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3-14.

[2]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设计与艺术,2010,(6):180-182.

[3]刘锦玉·工作室制教学: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尚演绎——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形式与管理[J].艺术教育,2010,(5):20-22.

[4]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6):111-112.

[5]黄仁峰·构建中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3,(7):20-21.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