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效果探微——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5-03-20刘慧
刘 慧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吸引力”多是物理学的概念,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力量,它像磁铁一样,能把别的物体、力量等引向自己[1]。好的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吸引人;好的建筑以其雄伟的气势、严谨的结构吸引人;好的影视作品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精准的细节吸引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其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学生,必须强化三种力量即理论的说服力、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的感染力。
一、透彻解读理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1、用科学的真理征服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概论》课教材是由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专家集体编写的重点教材,其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不庸置疑,这是保证该课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但就教材本身来说,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因为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和表达的学理逻辑。教材共十二章,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些内容与《纲要》课交叉、和中学政治课重复。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概论》课的学时是本科6学分,专科4学分(每个学分约16课时),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很多高校在这门课的教学安排上都缩短了理论学时,这样,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地把每个问题都讲到。不少教师采取前松后紧的办法,前面几章内容重点讲,课时也足,后面的“祖国统一理论”“党的领导核心理论”等章节因教学时间少,草草带过,这样处理教材,很难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概论》课既承担知识教育的功能,也承载着理想和信仰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是它的应有之义。教学中如果忽略了“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等这些重大理论课题,又怎样让学生坚定对我们党的信心呢?也有些老师,为了节省课时,直接删去了与《纲要》课交叉重复的内容如:“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这么做的后果是课程少掉了“毛泽东思想”的部分,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然又割裂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得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课程的主线和章、节、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既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又要本着“精而管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既不能断章取义、又不能脱离实际,既要用理论去解释现实,又用现实去论证理论;选好讲解的角度,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人、事去解读理论,使学生能真正理解理论,体验真理和科学信仰的力量。
2、用精准、透彻的讲解令人信服
《概论》课教学要紧紧抓住课程的主线,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将理论讲透、讲活。要超越“是什么”的知识层面的空洞的说教,重点转向“为什么”的理论层面的理性分析和“怎么样”的科学价值的引导。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而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尤其是当今社会一些敏感话题,如:“教育公平”“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不要回避,文过饰非,而要敢于直面,客观分析,耐心讲解,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主客观原因和解决途径,要引导学生认清这些问题既是一个社会在转型和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正在努力攻克的难题[2]。只有揭其精、析其理,讲透小道理,讲清大道理,讲准正道理,讲倒歪道理,才能将理论的“彻底性”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论,觉得学理论管用,从而激发学习理论的兴趣。如果离开了这个过程,再“彻底”的理论也会失去它的吸引力。
二、提高人格魅力,发挥教师的亲和力
亲和力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是人们相处时表现出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是吸引学生喜欢他所教课的前提和心理基础,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俄国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3]
1、提高教师的人格素养
人格魅力来自健全而高尚的人格素养,有健全、高尚的人格素养的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都能出言有声、立教有力和施教有道。健全而高尚的人格素养不是先天获得,而是源于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就是把思政课教学作为一项事业,矢志不渝地追求,而不只是一份职业、一个任务或一只谋生的饭碗,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紧迫感和历史担当精神。要能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引导他们增强在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觉性,尽职尽责、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发自肺腑的尊重、关爱、呵护和包容每一位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体验他们在学习、生活所付出的辛劳,理解和宽容他们表现出来的不如人意的地方,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地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那份“爱”,既似长辈般的慈爱,又有哥哥姐姐般的亲切。要用高尚的道德、坚定的信仰和飞扬的激情去感化和感染我们的学生,使自己始终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学识水平
如今的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90后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接受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和他们的老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个性张扬,敢于表达自己并不成熟的主张。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就有学生当众提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多年以前,如今的经济社会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它不再适合充当我们的指导思想。这个观点抛出来之后,在学生中还颇有市场,如果思政课教师,没有扎实的学术底蕴,不能吃透理论、旁征博引,不能对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和透彻的学理分析,那么,学生在怀疑理论的同时,也就怀疑了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教师还怎能吸引你的学生,让他们相信你讲的理论呢?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授业、解惑,更要影响他们的思想、塑造他们的灵魂,和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在学识方面要求具有更精深的专业知识、更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和更开阔的人文视野。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和课程相关的政治、历史、军事、教育、心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及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紧贴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同时又能力戒浮躁,潜心钻研专业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各种错误观点,讲课时才能居高临下,以深厚的学识底蕴吸引学生。
三、提升教学艺术,彰显教学的感染力
1、用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无声语言感染学生
但凡成功的教学,无不例外地表现为教学语言上的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师要能将授课内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流畅地和盘托出,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氛围中吸取知识养分的同时接受理论的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人,必须在教学语言的选择和设计上下足功夫。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风趣、妙趣横生的语言,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典故、名人趣事、网络热词等引入课堂,既能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得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娴熟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的起伏和变化,引导学生的情绪,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时而轻描淡写式的点到为止,时而紧锣密鼓式的重锤敲打,时而和风细雨式的润物无声[4],既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感,也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促动心灵。无声语言是对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和强化,包括恰到好处的微笑、点头、眼神、手势、动作等,能弥补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2、用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甚至出现了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科学理论表现出冷漠与怀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如: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经典原著选读、主题发言、视频教学、社会实践等,利用直观形象的图表、案例,精心设问推理,和学生平等互动、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学生在宽松的状态中,唤起他们思维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和热情。
[1]廖俊清,杨晓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33):89-91.
[2]陈明凡·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这条主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札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91-95.
[3]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92.
[4]刘哲,罗先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