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2015-03-20王旭
王 旭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交际有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之分,人们通常会用语言表达信息的内容,但事实表明,因提供解释内容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为重要。理解掌握非言语交际的各种形式,如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身体接触等,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功能,对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Samovar[1]称,在面对面交际中,语言行为信息的社交内容只占35%左右,其他都是非语言行为传递的。非语言交际在整个交际行为中占据很大比重(65%左右);而语言交际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只占交际行为的7%。这都说明非语言交际在交际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部分,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它包括基本礼仪或姿态,身体接触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产生的交际信息[2]。
一、影响体态语的文化因素
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一部分,和言语交际行为一样,会反映文化,富有文化色彩,不同国家、民族的体态语会反映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等。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除了自身个性外,都会带有自身民族和社会团体的文化烙印,而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有表层文化(如吃、穿、住、用、行等)和深层文化(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之分。因此,体态语与文化密不可分,不能抛开文化来考量影响体态语的因素。
同有声语言一样,体态语与人的行为有关,具有象征性,体现某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体态语受价值观念的制约,使价值观体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上。如,中美文化价值观念不同,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影响,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群体观念强,强调团结一致,崇尚统一,追求和合。而美国奉行个人主义价值观,崇尚自由、平等和公平,看重诚信、个人隐私和自立自强。所以,在与人交谈时,美国人倾向与人有直接的目光交流,在公共场合交谈时轻声细语,不谈论对方诸如年龄、工资等个人隐私,尽量避免与同性有过多亲密的身体接触(尤其男性之间会被看成同性恋);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美国人与人交流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是一个臂膀长的距离)。
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产生对同样体态语的不同理解。即便如此,面部表情及某些动作仍然会与某些特定情感有直接联系,如,生气时怒目而视,握紧拳头,用脚跺地;吃惊、失望或高兴时会有类似的表情和动作[3]。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文化差异是比其共性更值得注意和学习的,是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的显著特征。因此,除了解体态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外,更要了解其文化差异,尤其是对同样的手势语、体触、空间距离等的不同接受程度,若忽视这些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冲突,达不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二、体态语的类型及其文化差异对比
1、眼神交流
通常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眼神交流(即目光接触)反映个人空间或隐私,因为它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直接的眼神交流能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反之,则会增加交谈双方彼此间的距离。眼神交流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被经常用于开启新的话语轮。文化不同,眼神交流的方式也不同。谈话时眼神闪烁、不敢直视对方眼睛是说谎和掩饰的表现;对某人眨眼表示暗示或阻止做某事。汉语中,有关目光接触的词汇很多,比如,眨眼、挤眉弄眼、翻白眼、瞪眼、一瞥、斜睨、俯瞰等,当被别人盯着看,人们会不自在,感觉受到了蔑视或威胁,因而生气、愤怒。
在很多国家,避免眼神交流被视为对对方的尊重和服从,尽管它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英美,对说话者的注视及时不时的点头,则表示对对方谈话内容感兴趣,有时也暗指此人诚实、值得信赖,也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对很多美国人而言,沟通时保持眼神交流是对对方的尊重,但在印第安部落,人们却认为谈话时避开对方目光,才是对说话者的尊重,如,Navajos(纳瓦霍人,美国最大的印第安部落)则从小被教导与人交谈时避免目光接触是对对方的尊重。与外国人交谈时,出于好奇或惊讶,我们会盯着对方看,这在欧美国家是一种无礼的举动。同样,在中东和日本,人们交谈时也要尽量避免长时间的目光接触。
2、空间距离
个人空间指交谈时与人保持的空间距离,与个人的文化背景有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对此认识不同。一些国家,如拉美和中东,认为站得近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热情,而像美国这样一个比较重视个人空间和隐私的国家,却对此依据社交、商业往来划分为公众距离、社交距离、私人距离和亲密距离,认为朋友、亲属间的交谈一般为相距45—80厘米,爱人之间(如夫妻)相距为直接接触到45厘米。在工作或大型社交场合中,交谈距离一般为1.3—2米之间,而在公共场合双方会相距更远。例如,阿拉伯学生和美国学生交谈时就会因为距离远近引发误会。阿拉伯学生会抱怨美国学生冷漠粗鲁,而美国学生则认为阿拉伯学生傲慢无礼。问题就在于双方对交际中产生的个人空间距离理解不同。阿拉伯人被教育交谈时要离对方近些,而美国人正好相反。这也与下面要探讨的接触文化有关。
3、身体接触
就身体接触,文化群体可分为接触性文化和非接触性文化,或“高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性文化”,前者如中东、拉美和南欧(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后者如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北欧国家、澳大利亚等。而中国、法国、印度和爱尔兰持中间态度。接触性文化的人交谈时会跟对方有目光接触,交际距离较短,与对方身体接触频繁,说话声音也较大。南美和南欧国家就属于接触性文化。非接触性文化的人交谈时正好相反,交谈中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离对方较远,几乎没有体触,说话声音较小。这种文化差异很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冲突。比如,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和日本人会被巴西人和意大利人认为冷漠,反过来,他们可能认为巴西人和意大利人傲慢[4]141。
不同文化对体触的看法差异还表现在何时何地谁能碰触谁,以及能够碰触的身体部位(如肩部、背部、双臂)。比如,在北美,同性之间,尤其是男性之间,是不允许在对方背部触摸停留很长时间的,那会被看成是同性恋,但却允许快速轻拍对方的后背或者拥抱对方,以示欢迎或安慰。在接触性文化的国家中,这种身体接触还象征友谊。另外,无论中西方,都不允许随便碰触头顶、手和胸部。身体接触的差异还表现在公共场合对于男女亲吻的可接受程度。如印度不允许男女在公共场合亲吻,即使是假扮夫妻也不行,故而鲜少在印度电影中看到男女亲吻的画面[4]153。
4、手势语
手势语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较频繁,能传达交际双方彼此的情感和心理,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初次见面向对方表达问候和尊敬时,印度和泰国人行合十礼。在美国和欧洲,两人握手时稍稍用力,上下晃动一两次,目光直视对方,然后立即松开,这种握手方式被看成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热情问候,而无力握手是对对方的冷漠和不尊重。在日本和韩国,握手应该轻柔,并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盯着对方看意味着对对方的不尊重和威胁。
(1)竖大拇指。在欧美和亚洲,竖大拇指是对他人的赞美和夸奖,表示“OK、Well done”,但在拉美、撒丁岛、希腊和意大利南部,它却有否定、侮辱的意思。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竖起大拇指并向右微微弯曲手腕,指“搭便车”,在尼日利亚却是粗鲁的动作。在日本和韩国,该手势指“男人、老头子、你的父亲”。在希腊意为“够了”。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拇指朝下的手势意为“失败”、“糟糕”[4]151。
(2)竖中指。通常认为,握紧拳头,指节向外,硬挺挺地竖起中指是一种侮辱、歧视、敌意的手势。
(3)OK手势。在许多国家,OK意味着“好的,没问题”。在法国,OK手势意为“零、无价值”;在日本则表示“金钱”,在巴西、马耳他、撒丁岛、希腊、突尼斯、意大利、俄罗斯等,OK手势是一种粗鲁的举动。在南美的一些国家,OK则指同性恋[4]152。
(4)V手势。在很多国家,将食指和中指竖起,手掌朝外,呈V字型手势一般指胜利、和平,但是若手掌向内,则指“去你的”;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和南非,这个手势则有猥亵的意思。
(5)食指。美国人习惯勾起食指示意别人过来,但若用于召唤餐厅服务生则是一种无礼、侮辱的动作。而在中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这一动作一般用于召唤动物,若示意别人过来,一般是手掌朝下,手指弯曲,由上向下摆动手掌;若将食指放于耳边转动,一般指“想一想”。但在美国指“某人很疯狂”,在德国意为“很荒唐”。
此外,弯曲食指还表示数字,在中国是数字“9”,在缅甸是数字“5”。但在墨西哥,该手势用于询问价格,在日本暗示“小偷、偷窃”,在新加坡和泰国指“死亡”。
(6)中指交叉、叠放在食指之上,这一手势在美国除了有“祝你好运”外,还表示“撒谎”,如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有一场楚门和未婚妻婚礼上宣誓的情节,他的妻子在宣誓时就把手放在身后做了这个手势,暗指“我所说的话都是假的”。
结语
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除了涉及手势、目光接触、个人空间等方面外,在面部表情、姿势、首语等方面也有诸多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体态语,通过文化对比,发现其中的异同,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在使用和规避体态语的同时,提高自身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交流。
[1]Samovar,L·et,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lmont,Calif.Wadsworth Pub,1991:155.
[2]蔡子亮·英汉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对比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56-58.
[3]游巧荣,周柏青·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6-89.
[4]庄恩平,Nan M·Sussman·跨文化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4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