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家庭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015-03-20孟庆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教养儿童

孟庆艳

孟庆艳/集宁师范学院幼师学院讲师,硕士(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儿童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地克服困难,处理社会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1]。幼儿阶段正是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表现的初期,将影响到幼儿能否适应早教机构的新环境;进入新环境后能否和她成长中日益占主导地位的“重要他人”友好相处;以及遇事情能否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合理解决问题等等。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奠基阶段,特别是在性格、品德、交往、个性等方面,正是萌芽及发展的初期,所以此阶段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而家庭教育作为个体的人之初教育,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起,同家长这种特殊的关系便形成了。家长既是婴幼儿身体的养护者,又是婴幼儿情感的依恋者以及婴幼儿发展的教育者。如何在各种关系中拥有明显的界限感,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家庭教养中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早期的同伴关系等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以血缘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2]亲子关系是双向的行为,儿童的气质类型影响着抚养者对其所采用的态度、感情投入的比重;抚养者对儿童的抚养态度、感情的亲密性又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在此,我们主要强调情绪情感对儿童的影响,特别是早期依恋的影响。

儿童自出生至4个月以后开始渐渐表现出对主要抚养者的关注及喜爱,并开始区分主要抚养者与陌生人之间的不同,由此依恋的情感联结开始形成。从某种意义而言,婴儿早期的主要抚养者多数是由母亲承担,母亲的角色、个性对儿童后续发展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首先,母亲同儿童的情感联结从十月怀胎开始,情感随着宝宝成长的月龄而与日俱增,直至分娩后,母爱全部溢出。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关系的不同。其次,母亲的个性、情绪管理等因素也会影响着逐渐学习、开始社会生活的婴幼儿。婴幼儿是爱模仿的,最初的学习也是通过观察与模仿习得的。如,母亲性格开朗、乐意与人交往、充满爱意的关怀直接影响儿童对人、事、物的积极态度;母亲胆小、害怕、焦虑、恐慌等行为很可能会削弱儿童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慢慢地儿童便会缺乏探索意识,只会使用我不会、我不敢、我不想等语言结束自己将要做的工作。

(二)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幼儿的主要教养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和长期习惯的教育行为。[3]一般而言,我们将家庭教养方式界定为民主权威型、娇纵溺爱型、绝对权威型、忽视冷漠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影响着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如,民主权威型的教育方式中家长与儿童的关系更为和谐,对儿童采取自由又带有控制的态度影响幼儿的行为,即“温和而严肃”;娇纵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不完全等同于放任不管,是完全出于爱的放纵;绝对权威型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过度强化父母的权威型、高控制性;忽视冷漠型的教育方式很少关爱孩子,基本不大关注孩子。

诸多实验表明,民主权威型教育方式影响的儿童在自我认识、与人交往等方面容易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对新环境适应良好,社交主动性强,能够主动地与小朋友及老师接触,会同伙伴分享自己的想法。绝对权威型教育方式影响的儿童,父母的高控制性如操作不当会导致婴幼儿出现社会性退缩行为或抗拒类的消极行为,也会导致儿童过于关注自尊,忽略自我的良好认知。娇纵溺爱型教育方式影响的儿童,社会认知概念不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当中的角色与位置,社会情感方面绝大多数不会关爱家人、伙伴等,容易滋生自私等不良行为。忽视冷漠型教育方式影响的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关爱,家长树立了不良的榜样示范,儿童在某些习惯的习得上会落后一些。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同儿童智力发展不同,成人不能够直接看到教育的成果,需要经历十几年、几十年才能够看到教育的最终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主权威型的教育方式是最可取的。不仅是在对儿童教育的本身上,还是儿童日后社会适应的发展方面,都能够及早地帮助儿童储备经验,获取更大利益的进步与发展。

(三)幼儿早期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幼儿发展环境变化后的又一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以年龄作为关键点开始发生与发展的。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仅能够获得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更加准确地帮助自己了解自我,发展自主。陈鹤琴曾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到:小孩子应该有交友的快乐。并指出:小孩子的交往从几个月就开始了,最初是眼神的注视,慢慢开始出现动作与情感上的接触。其实早期一对一的交往关系看似单一,却是日后集体生活的重要交往基础。

现如今,电子商品的大量涌入以其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交往方式,足不出户的订餐、交友、学习、工作模式看似对成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巨大,实则也在慢慢地影响着幼儿。另外,社会公信力降低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似乎并不轻松,邻里之间的来往越来越淡,起码的问候寒暄也已丧失。再有,频发的女童性侵、拐卖幼童等现象,令成人倍感焦虑,安全感遗失。所以,家长们尤以关注儿童的安全为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弛,对儿童的引导也不自觉地偏以冷淡、冷漠等态度。由此来看,加强交往成为当下教育最占分量的工作。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在出生的六七年间,应该发展自己的“友谊”,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开展交往,作为家长也可在这几年间抓住社会性交往的关键期(如,婴幼儿开始有喜欢交往的表现,主动用手触碰他人、主动同他人微笑、主动拉手等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伙伴交往),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辅助于安全教育的内容帮助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找准依据,科学化地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014年正式颁布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社会适应能力主要通过喜欢并适应集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这三项子领域来实现。这三部分的内容最早的渗透来源于成长的第一大环境——家庭。

1.家长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地位、收入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而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处理细节的教育艺术来自于对儿童认知和儿童心理的了解程度。因此,父母应多学习一些儿童教学知识,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从而能够更加理性、成熟地对待儿童,发展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2.建立有效而高质量的陪伴,帮助儿童形成最初级的归属感。父母除了要为儿童提供经济保障,更要提供感情和教育的义务。现在的父母较为忙碌,多数是与老人们共同抚养儿童。教育的不一致致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疏离,为以后的教育埋下隐患。父母应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亲子互动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不仅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并能依此来弥补教育方式和教学艺术的偏差。

3.重视母亲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鲍尔贝的研究指出:如果儿童从出生到3岁被剥夺母爱,儿童生理、智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均低于享受母爱的孩子。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年轻父母的生活压力大、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出现“生而不养”“生养分离”的现象,“城市寄养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现象,这对于儿童的性格和心理发展是不利的,父母应尽量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多与孩子交流,多给予孩子情感方面的关爱,为以后的良好教育打下情感基础,使儿童的社会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4.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儿童的很多性格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生活在经常吵闹家庭当中,孩子的性格就容易急躁、敏感、冲动;长期生活在冷淡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联系不紧密,互相不关心,其子女就会养成冷漠、孤僻、压抑的性格。和谐的家庭环境,民主、团结、友爱,其子女的性格多开朗、乐观、有礼貌。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亲要积极为孩子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成员之间要达成基本共识,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见。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党羚尹.农村小班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入园适应的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教养儿童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教养方程式
留守儿童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六一儿童
沙漠里的精灵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