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3-20吴世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吴世勇

吴世勇/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助理研究员,博士 (广东广州51063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高校作为创新能力和因素相对集中的机构,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输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也是创新型国家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本研究着重探讨如何培养高校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首先,有必要使学生理解自主创新的含义。总体而言,自主创新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所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其次,要让高校学生理解创新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从思想根基上改变人们尤其是高校学生的传统意识,这需要改革的精神。有研究表明,美国在生产率的长期增长中,资源的增长只占12.5%,其余80%的增长都依靠技术创新。正如美国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所指出的,“不创新,就灭亡”。没有创新的国家在国际舞台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创建创新型国家,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此外,还要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创新事业发展的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已经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陆相成油理论、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我国还有很多重大前沿技术亟待突破,在先进能源、环境、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还大有可为。我国以认识自然界基本规律为目标的现代科学体系建设较晚,基础学科底蕴不足,因此,基础研究也有待发展。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明确前进的方向,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只有创新才是强国之路。

二、营造高校自主创新文化

激发高校学生勇于追求创新的使命感,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原动力。高校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黄金时期,接纳新鲜事物迅速,敢于挑战权威,冲破定式思维,这正是创新文化的基础。高校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建设自主创新的风气,这是增强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文化中存在不利于创新文化建设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因袭之气、抄袭之风。在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学生只要求拷贝老师的课件,背熟老师的讲义,眼睛只盯着分数,忙于操练答题技巧,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大行其道。此外,高校学生学习的时间安排本末倒置。据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统计,英语占用了他们56%的学习时间,而且所学的英语难以实际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训练本来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完成,却移至大学学习,耗费了宝贵的大学光阴。目前高校教育不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教育为创新经济开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政府要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各高校可以灵活设置适应本校特色的新专业,设置更多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设置创新方面的专业和选修课程。各国高校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如新加坡成立了“国大开创网”和创新与科企管理中心,南洋理工大学还设立了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新加坡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创意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过去的3.2%增加到6%,创意产业成为创意经济的重要部分。开设创新课程,国内目前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不少创新教材,如廉永杰主编的《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赵卿敏著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黄晋太著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但目前我国高校中开设的创新课程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各高校可以大力宣传推广外国和本国、本校学生和教师自主创新的事例,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本国的精彩案例如宝钢、海尔、华为、中关村走自主研发道路的历程和经验。国外的精彩案例有世界跨国企业的成长史,如微软、宜家家居、丰田、联邦快递、强生、苹果电脑等公司,这些跨国集团犹如一艘艘以创新为源动力的航空母舰,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帝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的创业时间正好起始于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从退学建立微软到成为世界首富,盖茨只用了20年的时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对于本校师生的创新之路的宣传,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鼓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斗志。

营造高校创新文化要区分文理科专业自主创新的不同内涵。1967年《成立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以下各项智力创造成果的权利:(1)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2)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录音制品和广播;(3)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发明;(4)科学发现;(5)工业品外观设计;(6)商标、服务商标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7)制止不正当竞争;(8)在工业、科学、文学及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所以,我们在注重理科专业的科技发明专利和奖励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文科专业的文学艺术作品创新和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

三、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按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识,所谓创新型国家,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其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我国提出的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需要经费投入。高校是中国的人才高地和智力高地,而创新具有高风险、高回报、受抵制和重创造的特点。所以高校学生将学术活动同创业联系起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业需要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据美国商业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95%的科技发明与创新都来自小型的新兴企业。这些发明创新转变为实际生产力需要借助于风险投资。而随着新兴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也变得日益强大起来。所以,风险投资在高校能挖掘到富矿,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需要加大力度。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需要表彰奖励,需要制定自主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标准。目前,我国有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星火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但这些奖项多面向从业的技术工作人员。目前高校也逐渐创立了一些创新奖项,但总体而言,创新奖励的普及面还不够广泛,只有个别尖子学生才能获得,不利于创新文化的全面推广。而且面向大学生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创新奖励如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明显偏少。如果各高校不是只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面向各层次的学生设置各种创新奖项,使大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构筑起自己的“防火墙”,把“会读书的人”塑造为“会创造的人”,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全面鼓励创新,那么势必能营造创新氛围,造福高校师生,造福社会。

高校自主创新的人才培养,其源头还在于中小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鼓励学生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创造的表现来自表达情绪的要求以及内在的驱力,所以,创造探险、游玩与欢乐的感觉,对增强创造力大有裨益。从小接受创新思维和意识的熏陶,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强调标准答案,要从中小学教育开始,鼓励开放式思维,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独立思维精神,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为高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这可以体现在高校招生政策激励上,鼓励科技和文学艺术原创性创作的奖励加分,不是应试型的奥数获奖加分,更不是人为因素较大的评选优秀学生加分,而是给予有专利和创作奖项的学生以特招政策。

自主创新不仅指科技创新,也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应该是全方面、多方位的整合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不仅是科技界、企业界的事情,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大事。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1]辛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M].新华出版社,2006.

[2]孙健.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M].科学出版社,2007.

[3]刘忠,董海龙,田小飞.自主创新300问[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柳卸林,游光荣,王春法.自主创新公务员读本[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刘永谋,钟荣丙,夏学英.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M].红旗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创新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