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娴主任医师“不补补之法”治疗崩漏思路浅析※
2015-03-20曹清慧,段倩宏,樊秀红等
名 医 传 承
刘亚娴主任医师“不补补之法”治疗崩漏思路浅析※
曹清慧段倩宏樊秀红1霍景春2刘丽3
(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河北衡水053000)
【关键词】崩漏;补益肝肾;名医经验;刘亚娴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5191)
1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北景县053500
2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北景县053500
3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刘亚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师带徒中医药专家,并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之一,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刘亚娴名医工作室”获“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
“不补补之”之法源于魏玉璜,其于《续名医类案》中自出一案,载其治“刘氏媪,年七十,病血行如壮年,月事,久之,淋漓不断两月余,耳鸣心跳,头晕目眩,恶食罕眠,奄奄就毙。医者不一,归脾、补中者,六味、四物者,十全、八珍者,诸治未为无见……曰:此肝脾两伤之候也。以七旬之年,两月之病,非补何以能瘳?第余之补,异乎人之补,无虑也”。为制“不补补之”之法:“与熟地二两,以一两炒炭,杞子一两,白芍炒、枣仁炒各五钱,酒连三分,四剂而淋漓止。去连四剂而肿胀消,诸症亦愈。”
《续名医类案》中详细记载了本案例用补气、补血、气血兼补后出现的种种变证:“然服归脾、补中,则上膈胀而面肿,似不宜于补气;服六味、四物,则少腹胀而足肿,似不宜于补血;服八珍、十全,则中脘胀而气急,似气血兼补又不宜。延诊,先告以不宜用补,以症皆缘补而增也。脉之,沉小而涩,两关尤甚,且无神。曰:此肝脾两伤之候也。以七旬之年,两月之病,非补何以能瘳?第余之补,异乎人之补,无虑也。” 后世称之为“不补补之”法。刘老师认为,“不补”系俗之不补气血,“补之”乃从肝肾而治,“不补补之”即不补气血,补肝肾。“不补补之”原方治疗妇人经血断而再行,似以“漏”证为主,但刘老师在大量临证中体会到,对未断经的妇女以及表现为“崩”者疗效同样显著,但以年龄在经断前后者疗效更佳,对部分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亦有一定效果。刘老师常用药量:熟地黄60 g(其中30 g炒炭),白芍药15 g,枸杞子15 g,酸枣仁15 g,川黄连6 g。
刘老师认为,任何一个名方,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学古方不仅要识其方,更要明其理,学会其制方思路,如此临床方能灵活掌握,并进一步拓展应用。兹将刘老师学习应用魏玉璜“不补补之”之法治崩漏经验的思路浅析如下。
1制方之理:肝肾亏损,病及奇经,冲任动摇
妇女的正常生理功能靠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活动维持,特别是肾气充盛,冲任督脉调顺,气血和畅,则月经、孕产正常。如《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云:“妇人崩中漏下之症……而余曾见年龄五十左右之妇女,正处更年期中,或老年妇人,有一种血崩,往往诸药罔效。据其见症,知为肾虚,而投以左右归及二至、六味、八味等方,皆难必效。自得魏之琇“不补补之”之法,投剂辄应,随手取效。始知此等血崩不仅肝肾亏损,且病及奇经,以致冲任摇乱、封藏不固,当另求治法方可。”其中“肝肾亏损,病及奇经,冲任动摇”乃为“眼目”。
月经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故肾气充盛则月经调顺。《继名医类案》中指出:“经本于肾,旺于冲任二脉。”《傅青主女科》谓:“经水出诸肾。” 肝肾同司下焦,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肾司闭藏,一开一阖,一泄一藏,肝肾协调,以维持月经按期藏泻。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年老冲任亏损则不能藏血,肝肾不足则冲任两亏,不能制约经血,则血妄行;阴虚阳亢,迫血妄行则成崩漏之证。
气血运行于经脉,月经与经络关系也极为密切,特别是冲、任、督、带尤其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女子二七天癸至,任通冲盛月事行。”沈尧封曰:“天癸是女精,由任脉而来;月事是经血,由太冲而来。”
妇女围绝经期正是处于肾气渐衰,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这一过渡阶段,肝肾亏损以致冲任失固,血失统摄遂成崩漏。
2依理制法:病在冲任,治从肝肾
冲任二脉是奇经八脉中的2条脉络,不是正经,是为经外之经、脉外之脉,并不与五脏六腑直接相通。营卫、气血、津液依靠脏腑通过十二正经运送到奇经八脉。若脏腑发生病变时,往往通过正经累及奇经。因此在治疗时必须以治脏腑为先。若病发于外在的奇经也必然累及正经,或由正经内传脏腑。故临床上一般也多以治脏腑、正经为主。而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调冲任者重点在于治从肝肾。从某种意义上讲,冲任二脉不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络,而是附属于肝、脾、肾三脏的2条脉络。所以说:“冲任二脉不能独行经。”[1]从临床治疗冲任二脉疾病的常用方药来看,绝大部分都有补肾、理脾、和肝的作用,充分说明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肝、脾、肾三脏生理功能的体现。对于冲任二脉为病也是通过治疗肝、脾、肾,而后达到治疗冲任的目的。
又肝肾为冲任之本,临床上往往通过调补肝肾以体现调补冲任,故调补肝肾之法常配合运用。清·尤怡《静香楼医案》谓:“肝阳盛肝阴虚,吸引及肾,肾亦伤矣。益肝体损肝用,滋养肾阴,俾水木相荣,病当自愈。”
刘老师认为,肾藏精,肝藏血,精血相互化生,肝肾同源。“不补补之”法针对之出血原因在于精血失“藏”。肝肾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对精血之“藏”,肝阴不足,肝阳有余,扰于上则目白红赤,扰于下则血海不宁,经多如崩。填肝肾以充其“体”,则利其“藏”, 全方以补益肝肾而调理冲任为特点。
3方从法出:以法制方,药中病机
刘老师反复教导我们,一名好的中医,一定是能熟读经典本草著作的,对《神农本草经》要能背诵,对各家本草著作亦要熟练掌握,这样临证时才能拓宽思路,提高疗效。“不补补之”法药用熟地黄、枸杞子、白芍药、酸枣仁、川黄连。刘老师认为,熟地黄大补真阴,大剂量用之可于清初名医陈士铎《本草新编》中探求:“或问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虽重用数两不见多;用之失宜,虽止用数钱未见少。用之于肾水大亏之日,多用犹觉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与不多,不必计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冲任不足则崩漏不止,气血亏耗,营血大亏,故精血亏亦因亦果。年老精血大亏,相火妄动,属“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故非大量熟地黄不可奏效也。炒炭可补血止血,治崩漏或虚损性出血等病。
枸杞子伍熟地黄填精生血以滋补肝肾。《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陶弘景曰:“补益精气,强盛阴道。”《本草撮要》载其:“得熟地良。”因“乙癸同源”, 故枸杞子每伍用地黄,视火热之多少,或仅取生地黄,或仅取熟地黄,或二者齐用。
精血亏虚则阴虚火旺,清火热取黄连。魏玉璜治疗老母胁痛、 吐血案,病由肝火上逆之故,“虽在寒月,必使加黄连于养荣之剂,以抑之使其下降潜伏,自无痛沸之患矣”。本案例以黄连清热袪火,其理有三:一为《本草经解》云黄连“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二为《日华子本草》载“治五劳七伤……止血”,三为《本草正义》曰“黄连……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黄连于方中清热而兼止血,切合病机。
酸枣仁、白芍药养肝敛肝。《注解伤寒论》云“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本草切要》云:“酸枣,性虽收敛而气味平淡,当佐以他药,方见其功……佐归、芍,可以敛肝……佐归、地,可以敛血而营养真阴……。”《傅青主女科》云:“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以白芍药伍以酸枣仁养阴敛涩并进,切合病机。
综上所述,本方重用熟地黄为君,滋阴壮水以涵肝木;配伍枸杞子补肝血、养肝体以和肝用,使肝得养,肝气条达,则无横逆之虞;酸枣仁、白芍药则偏于养肝,正如尤怡说“肝体阴而用阳。此以酸甘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亦如王旭高所说:“肝之体阴而用阳,是故养肝之体,必借酸甘;泄肝之用,苦辛为要。”本方补而兼涩、兼敛、兼清,是为三妙。一为补涩兼施,其突出表现在重用熟地黄且一半炒炭用,使熟地黄“填骨髓、补精血”与熟地黄炭的固涩止血配合。二为补而兼敛,白芍药、酸枣仁并具敛肝以泻肝用之过;酸枣仁与熟地黄并用敛血而营真阴。三为补中佐清,精血亏而虚热生,故佐少许黄连以清降。
4典型病例
王某,女,41岁。2015-01-15初诊。经行不止22 d。患者自诉2014-07出现月经量多、有血块,2014-12因乏力在某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失血性贫血”。2014-12-23月经来潮,至今未净。刻诊:经量多,逾期不净,伴面白,乏力腰痠,心悸气短,舌淡红,苔白,脉弱。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8 g/L。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证属肝肾不足,冲任动摇。治宜不补补之。方以“不补补之”方。处方:熟地黄60 g(30 g炒炭),白芍药15 g,枸杞子15 g,炒酸枣仁15 g,川黄连6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5-01-23二诊,诉服上方3剂,2015-01-18经血即止,余症大减,查血常规正常,近日阴部肿痛,舌红,苔白,脉弦。予逍遥散合四妙散化裁6剂而愈。
按:本例患者41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柔养,疏泄失利,精血失“藏”,则经行22 d,出血而兼贫血。《东垣十书》谓:“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故本例以大量熟地黄滋阴壮水;佐枸杞子、白芍药,是藉诸药之酸甘以养肝“体”、和肝“用”、利其“藏”;酸枣仁伍白芍药以敛肝,伍熟地黄敛血而营真阴;少佐黄连清热止血。补肝肾而出血止,不补气血而贫血愈,正是“不补补之”制方思路的具体验证,药虽进3剂而病愈,神奇之效缘于深谙病机。
5体会
刘老师在长期临床中对“不补补之”法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用于“垂老”之年精血亏损、冲任失调崩漏者,对于其他年龄者亦可据证用之。
陈筱宝先生认为“不补补之法”对“若检验结果非肿瘤患者治之多获良效”[2],而刘老师针对某些检查有“子宫肌瘤”者据证用之,亦获佳效,非如陈筱宝先生所言。如刘老师曾诊治一例49岁经血过多,B超示“子宫肌瘤”的患者,该患者因拒绝手术而服用该方,每至经血多时即服,一般6剂左右经血即止,止后即停药。间断服该方至51岁断经,至今情况良好。因此,该方对部分子宫肌瘤表现为经血过多的治疗作用亦应研究探讨。
“不补补之”之方重在于敛,而刘老师认为,对于“月经量少,色黯有块,经行腹痛,腹痛不著(瘀滞不甚)者”,可仿《内经》法加用海螵蛸、茜草,以行血止血(海螵蛸、茜草用量7∶1),此魏玉璜先贤所未言之也。此加减法源于对海螵蛸、茜草作用的深入理解。海螵蛸,《神衣本草经》载“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大明本草》谓其“疗血崩”,《本草纲目》载其“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药性论》谓其“止妇人漏血,主耳聋”。茜草,《名医别录》记载:“止血,内崩下血。”《本草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故海螵蛸、茜草相配,既能行血通经,又能止血固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张锡纯认为此二药能固涩下焦,为治妇科病之主药。
同时刘老师指出,“不补补之”方对瘀血性出血则不宜用。但不少患者经色深而有块,但无明显腹痛而有明显腰痠,此时“经色深有块”,不宜视为瘀血,临证当详审之。
刘老师常讲,学习古人之方要深谙病机,如此方能药而中的。如刘老师提出,同为治疗老年崩漏,“不补补之”之方与《傅青主女科》之“加减
当归补血汤”又有何不同。《傅氏女科家传应用》云:“妇人有年老血崩者……加减当归补血汤。当归(一两,酒洗),黄耆(一两,生用),三七根末(三钱),桑叶(十四片)水煎服。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青主云:夫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可见“加减当归补血汤”用于脾虚或气虚不摄者[3]。而“不补补之”法适于肝肾亏损、冲任动摇者,对气虚不摄者则非所宜。然临证亦可见有肝肾亏损患者因出血多而出现气短乏力等表现,似乎是气虚不摄,但此时的气虚为“果”(出血多所致)而非“因”(气虚不摄之出血),不宜一见气虚表现即以气虚不能摄血论之。若兼见气虚表现而以肝肾亏损、冲任动摇为主要病机特点者,“不补补之”法则非不可用也。
“不补补之”法的应用以熟地黄的大量应用为一特色,用量小则疗效常不满意,此正如张锡纯所云:“尝思用药所以除病,所服之药病当之,非人当之也(惟用药不对病者则人当之而有害矣)。乃有所用之药本可除病,而往往服之不效,间有激动其病愈加重者,此无他,药不胜病故也。病足以当其药而绰有余力,药何以能除病乎?愚感于医界多有此弊……。”
(指导老师:刘亚娴)
参考文献
[1]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刘奉五妇科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18.
[2]刘亚娴.陈筱宝治漏方应用体会[J].中医杂志,1991,(8):56.
[3]王培章,王温.傅氏女科家传应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2.
(本文编辑:曹志娟)
(收稿日期:2015-10-11)
作者简介:曹清慧(1973—), 女,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学士。从事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临床工作。
【中图分类号】R271.120.5;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12-1765-04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