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探索

2015-03-20姚望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探索

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增强的路径探索”(编号:ZC12XJY031)

主要研究中国政治和党的建设。

姚望

(浙江传媒学院 社科部,杭州 310018)

摘要:分析指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作为新生代大学生日常生活重要场域的新媒体因其传播去中心化、网络话语差异、反面信息滋生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为此,必须维护好新生代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牢固掌握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与时俱进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根据新生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方式,培训与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提升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讲话(简称“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身处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与生活信息化耦合下的新生代大学生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价值取向多元,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并通过新媒体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但是,因政治辨别力和行为控制力较弱,他们又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文化思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诱惑。新生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素质,也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程度。因此,在此语境下,探讨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追寻抑制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以及找到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对于坚持、巩固和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场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抑制性因素

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根基,更是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推动力。作为新生代大学生日常生活重要场域的新媒体因其传播去中心化、网络话语差异、反面信息滋生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一,新媒体场域下的传媒网络化抑制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现今社会公众生存的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的方式与原来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每个社会公众,无论地处何方,都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形成虚拟的聚居人社区,体现了网络化的传播效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表现出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突出特点,产生了利益格局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反映和表现到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中。传播的网络化使这些意识形态充分展示于新媒体场域内,出现了现代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先进意识形态与落后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与亚主流意识形态等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局面。多种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存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受到限制。面对着新媒体环境中不同种意识形态,大学生对该选择何种意识形态产生了犹豫,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新生代大学生影响。

传播的网络化也为各种思潮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固化与创新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同时,传播的网络化在为我们搭建与世界文化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将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置身于一个多元性、交互性的世界文化空间中。新生代大学生在新媒体场域中可以看到、获取不同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也同时对各种政治价值、意识形态产生出特定反思。另一方面,在传播网络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不断宣扬科技治国论和非意识形态化的观点,或通过西方文化产品的新媒体入境,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不流血战争,也会影响到新生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二,新媒体境域下的媒介碎片化抑制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碎片化”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由后现代研究者提出,其本意是指时间碎片化为一系列当下片断[1],后来“碎片化”一词不断地被引入到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研究中。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单位体制解体,陌生人社会到来,阶层结构不断分化与重组,社会开始向碎片化方向发展。孙立平概括了这种碎片化发生的过程,他认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总体性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解体,整个社会被切成无数片断,甚至原子,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碎片化”[2]。在这种碎片化社会中,每一社会个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意识,对意识形态判断、评价与认可往往会产生出多元。这些原子化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某些事件的理解,在成为信息创造者与传播者的同时将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评价置于新媒体场域中。面对着差异化的理解,新生代大学生就会不断反思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到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受众注意力的有限性与媒体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吸引这些有限受众稀缺性资源的关注,媒体也开始分化,出现了大众传播媒介向小众媒介发展的细化趋势。在渠道多、无权威,信息多、无观点,言语多、无行动的三无“碎片化”媒介格局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灌输受阻。另外,为了吸引这些分散的稀缺性资源的关注,碎片化的媒体也会采取种种方式传播各种信息,甚至丑化主流意识形态,对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影响。

第三,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抑制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传统媒介境域下,普通社会个体很少有机会进行信息的创造、传播,信息创造、传播的路径依赖于精英群体对于特定社会信息的梳理,构成了单向度的传播方式。但是,这种模式不能根据社会个体的整体水平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灌输,必然存在着对宣传对象、灌输对象分散的信息一无所知的问题。

这种无回应的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一方面体现着传统媒介的传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灌输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结构模式。当科学技术进入到web3.0时代的时候,我们可以了解受众信息需求和分散的信息,同时受众也可以自己编辑信息,改变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上而下被动接受的信息扩散方式,实现了自下而上、传受一体的集体分享方式的转向,出现了尼葛洛庞蒂所说的“沙皇退位,个人抬头”,“消解中心主义”的时代[3]。

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改变了原有主流意识形态权威认可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位大学生都成为了信息的主人、传播的主人、新媒体的中心,信息传播权力已经分散、远离甚至抛弃了权威。这种抛弃权威、去中心化的结果虽然通过单一个体的传播权力实践获取了自己的新媒体生存空间,但当一些不实甚至虚假信息传播出去而被大学生发觉时,它已传播完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可能被很多新生代大学生所了解、获取。同时,去中心化必然会使每个大学生都自认为自己是信息中心的权威,出现了多元权威的web3.0时代,必然会产生出意识形态的各种话语喧嚣,会发出一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争论,甚至会导致一些新奇的或腐朽的思想、伦理、价值观的突然崛起并对新生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差异抑制着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新媒体话语不仅影响到新生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社会问题的判断,也影响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评价与赞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获得了新媒体话语权就是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力。但是,新媒体话语权“往往体现为一种民粹的话语专断,具有非理性、排他性、表面性等特征,它虽可以被视为话语领域的反叛和革命,但却缺乏真正理性的批判,反而可能使人陷入情绪性的狂欢而掩盖更为宏大的问题和深入的思考”[4]。每位大学生只要有一个能上网的通讯终端,都可以广泛地传播信息。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匿名性,新生代大学生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减轻了对国家、社会的心理负担和责任,制造和传播信息的疑虑消失,对自己的言论是否会影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考完全依赖于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个体的素质。

缺乏检查官往往导致了新媒体成为“法律的盲区”,没有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一些新生代大学生对于特定信息无法在时间内判断其真伪,也无法核实信息的准确来源,从而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灌输起消解作用的信息可能被大量地生成、传播和泛滥。同时,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的信息也可能常常被推到显著位置,开放性特征所传递的负面信息影响了新生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

第五,新媒体场域下的谣言抑制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新媒体环境中经常存在着群体极化现象,“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它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5]。现实发生的一些小事经群体极化就会在新媒体环境中迅速被人关注,并基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匿名性以及信息的可创造性等特点不断地在新媒体中扩散,最终形成新媒体领域的谣言,而这些谣言大都与抨击现存的制度、主流意识形态相关。

尽管这些谣言是虚构的或是被夸大的,但长期生活在这些谣言中的大学生会不断地去反思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新媒体虚拟环境缺乏现实社会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而成为规范真空,在规范真空传播环境下谣言会不断地在大学生中扩散,反思、重评这些谣言的也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扬弃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抑制性因素的理路选择

为了增强新生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提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正确认知、评价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维护好新生代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牢固掌握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与时俱进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根据新生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传播的路径以增强感性化,培训与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第一,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新生代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利益的存在和对利益的追求构成了大学生形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动因。虽然单一大学生个体有不同的现实利益、未来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但作为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又都具有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的存在就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大学生根本利益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共同利益的关注,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切,可以很好地形塑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是以共同利益固化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共同利益是以大学生群体身份为先决条件的,虽然身份引导和塑造着利益,但毕竟利益是社会个体行为的动机。因此,只有大学生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之后,才能采取与其身份利益相符合的行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合格接班人的身份,决定着大学生必须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导。我们要通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或固化大学生的这种身份认知,从而提升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是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对事件的判断与行为的选择,新生代大学生自己所持有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评价与赞同。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学生之间价值观念的互动来提升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大学生价值观互动过程中,他们会在相互之间不断地调适着新媒体所透出的价值观念、信息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价值观的互动,达到了重新思考、评价与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

第二,牢固掌握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性质的高校是提升大学生主流形态认同的重要力量。高校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必然要具有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我们要做好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这一问题最终完成依赖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坚持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说到底也就是影响人、培养人的问题。

我们也应看到,作为信息交流较多、思维比较活跃的新生代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影响下,处于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多元时代的他们也成为了“西化”的重要目标与对象。加上在新媒体境域中出现的负面信息甚至谣言等,使大学生对既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困厄或迷茫,在东西文化相互交织的新媒体场域中经常产生主流意识形态与其它社会文化的碰撞。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作斗争,宣传、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第三,与时俱进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新媒体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突破了原有人际交往的对立模式,体现出的平等性、交互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等特点将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理论、观点也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群体状况和新媒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创新与发展。

创新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基于世情、国情变化的应然应对。我们应不断地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在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继承中华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同时,我们也应根据实践的需求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和发展,以满足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鲜明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的判断,对实践的反思,对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的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创新也会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为他们从创新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智慧和现实关切。

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并不是抛弃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仍然有用是邓小平的谆谆告诫[6]。我们所说的主流意识形态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的需要,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创新有底限,创新有谋略,创新需要勇气。只有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才能使新生代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谋略与勇气,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作所为的价值。在提高合法性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地接受、认可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不断创新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从政权意识、政治意识与阵地意识高度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再次重申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大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多元化社会思潮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

首先,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理念。传统的或既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更多地强调塑造,在确定的宣传目标下,单向度地进行,较少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产生出效果差、效应低以及效益不高或流于形式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结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创新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宣传教育观念,重视新生代大学生的个体特点,重视大学生个体素质和群体性特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统一,有效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其次,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载体。一是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新媒体的发展使每个大学生生活于虚拟社群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大道理的话语体系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话语体系,把官方话语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话语体系。二是围绕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要深入了解、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所思所想,通过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种种活动,广泛动员大学生参与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来。要始终抓住社会的热点、关注点,在分析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剖析这些社会热点或关注点的生成逻辑与解决之道,及时消解大学生的思想困厄,提升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五,培训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

一个良好、合理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队伍在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在当前高校教育环境下,我们认为应通过如下方式造就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队伍:一是选拔和培养学生骨干。学生骨干同其他大学生一样具有相似的价值诉求、思维方式,但他们在学习上或思想上又具有主流形态认同度较高的特点。通过选拔一批学生中的党员、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主流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实现了以学生影响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二是造就一批教师队伍。从现有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中招聘一批志力于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的教职员工,鼓励那些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老师参加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中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传道并解惑,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选拔社会人士担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在校园之外,还有一些人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高的认同,关心并支持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比如一些行为标兵、道德模范等。由他们担任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他们活生生的事例、丰富的经历来打动学生,影响学生。

一言以蔽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营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的环境,通过机制、载体与理念的创新,通过队伍的建构,切实提升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曾祥敏.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63.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2.

[3]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5.

[4]刘国强.论网络游行语的生产机制[J].现代传播,2009(5):54-56.

[5]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5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9.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29

收稿日期:2015-02-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构建和谐:转型期中国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生发逻辑及矫正路径”(项目编号:10YJC810055)

作者简介:姚望(1972—),男(汉),河南固始,博士,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104-05

To explore the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YAO Wang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ofZhejiangUniversityofMediaandCommunication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o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cornerstone of firming the Marx belief and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New media domain,as an important field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has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because of its spread to the center,the diversity of network language,breeding of negative information.we must safeguard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trong leadership and grasp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discourse right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ory,innovat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trai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contingent of ideological work,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change the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o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new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ideology;identity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