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路探赜——基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
2015-03-20余京华郑小春赵光军
余京华 郑小春 赵光军
(巢湖学院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路探赜——基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
余京华郑小春赵光军
(巢湖学院思政部,安徽巢湖238000)
高校《纲要》课是承担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门重要思政理论必修课。基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积极探赜《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路,对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须要准确界定“《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之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赜《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之主要内容并深刻把握其意义归置,以期构建一种立体化、开放化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统筹并整合校内外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最大化教育合力和最优化教育效果。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路;探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亦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14〕9号)等文件要求,高校须多管齐下,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营建广阔平台,着力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强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则是承担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此,教师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之中,积极探赜并创新《纲要》课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实效性,亦有助于拓展《纲要》课“课堂教学”之现实的意义空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高校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亦是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思政教育工作部门的共同责任。然而,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下述缺憾:其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还是由思政课教学部门承担,思政课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处于“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状态;其二,由于各种条件的束缚,《纲要》课教师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主要还是依托于微观层面的 “课堂教学”模式,没能构建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契合的宏观层面的“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致使“课堂教学”的“时空”无法在课外有效地延续并拓展,亦导致校内外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传统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运用;其三,《纲要》课教师与校内外相关思政教育工作部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各自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没能得到有效整合,造成活动重复和资源浪费。鉴于上述因由,巢湖学院思政部《纲要》课名师工作室认为,合理整合并有效统筹校内外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多元化因素并将其自觉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积极构建起《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如何构建《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需对其构建理路进行深入探赜、系统梳理与全面厘清。
1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之内涵界定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的,主要是指《纲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并充分运用学校和社会有助于《纲要》课教学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建设《纲要》课综合性师资队伍、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及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等诸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构建起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契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外主题实践相呼应,统筹兼顾、立体开放的宏观层面的《纲要》课教学模式,以期走出封闭的“教室”空间,突破“课堂教学”传统模式的苑囿,延续并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实现《纲要》课教学之最大化教育合力和最优化教学效果。
2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之内容探赜
基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构建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建的主要内容聚焦于下述三个层面。
2.1《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综合性师资队伍建设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学部门每一位专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亦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思政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基于此,构建《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要强化《纲要》课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亦需打造一支与“大课堂”教学模式相匹配的综合性师资队伍。
目前,《纲要》课教师依然处于“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状态,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团委、学工部、宣传部、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相关管理体制机制的约束,形成了一种错误共识,即认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思政课专职教师之专属职责。基于此,他们不乐于亦不善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上述教育教学之中,并认为,如若这样去做,一旦效果不尽人意反而吃力不讨好。故而,这些自认为是“局外人”的人员,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包括《纲要》课教学在内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其开展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校外相关组织和人员由于诸种主客观原因,也无法有效参与高校《纲要》课教学。这直接导致《纲要》课专职教师队伍与校内外相关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难以有效地统筹与整合。鉴于此,积极推进《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综合性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必要和重要。
如何有效推进《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综合性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应从下述方面着手:一是认真梳理《纲要》课专职教师队伍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职能;二是系统厘清被纳入《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综合性师资队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之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职能;三是积极建立并完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综合性师资队伍的选聘、培训、督导、管理、激励、评价和考核机制。通过上述建设,力求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且合纵连横、通力协作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综合性师资队伍,以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合力作用。
2.2《纲要》课“大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建设
目前,高校《纲要》课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学时有限以及思政课专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难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三下乡”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在多数高校,《纲要》课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时,依然拘泥于封闭的“教室空间”并固守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纲要》课教学,没有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并高效化运用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网络教学平台及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难以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绿色通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自觉契合。鉴于此,《纲要》课“课堂教学”自成一体的状况依然较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鉴于上述现状,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纲要》课“大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建设,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其一,积极探索《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的运行规律、方式及其手段;其二,切实明确《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的运行目标、理念、内容及其过程;其三,有效开发、合理整合并充分运用校内外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自觉契合;其四,全面厘清《纲要》课开展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之逻辑关系、主题侧重及其整合路径;其五,认真构建与《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元化学生考评指标体系;其六,潜心探索《纲要》课“大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的构成、特点、功能、构建方式及其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2.3《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目前,《纲要》课教师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开展的同主题活动之间条块分隔、分头进行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直接导致两者所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重复,各种育人资源难以合理整合,造成学生重复学习和育人资源的浪费。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切实强化《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探索《纲要》课专职教师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职能衔接的原则、方法、形式及联动机制;二是稳步推进《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三是有效促进《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管理的参与机制与保障机制建设。
3 《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之意义归置
积极构建《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1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保障
构建《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综合性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整合校内外相关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形成《纲要》课教学力量之最大教育合力,从根本上改变《纲要》课专职教师师资力量短缺及其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缺憾,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保障。
3.2为自觉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的教学模式保障
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区域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并合理统筹校内外相关实践教学基地、网络资源和文化资源等育人资源,真正构建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契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校园宣传教育与校外主题实践相呼应的多样化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以期缓解《纲要》课教学资源“瓶颈”,克服当前《纲要》课“课堂教学”自成一体的独立性、狭隘性和形式化倾向,推动《纲要》课教师在课程教学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走出传统的拘泥狭隘的“教室空间”并固守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课外有效延续并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为自觉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的教学模式保障。
3.3为积极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常态的体制机制保障
积极探索并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师资队伍结合,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社会相关思政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开放、立体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力求打破《纲要》课教学部门与校内外相关思政教育部门各自为政、各立“山头”、缺乏横向协作的传统格局,实现校内外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之合理整合与最大化合力,为积极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常态的体制机制保障,营造宏观的教育教学环境。
4 结语
现阶段,我们要通过《纲要》课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法及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等诸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有效统筹校内外相关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起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和统一、开放、高效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以期拓展传统“课堂教学”的狭隘时空,实现师资队伍的全员化、教学资源整合的最优化、教学时间的延续化、教学空间的立体化、教学目标定位的层次化、教学方法的系统化及教学过程的全程化,从根本上改变《纲要》课教学拘泥于传统、辐射和影响范围有限的现状,实现最大化教育合力和最优化教育效果。
我们在《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运行过程中,应始终秉持“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意识”自觉契合的“视界融合法”,即《纲要》课专职教师及“大课堂”综合性师资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敢于、善于并乐于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敏锐捕捉问题并高度凝练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形式多样、风格多元的“大课堂”教学活动,从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维度引领大学生深入分析并合理解决诸如价值多元化、诚信危机和道德失范等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学习、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并营造一种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必要社会思想舆情,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走向、价值观抉择和实践行为。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8.
责任编辑:陈凤
G642
A
1672-2868(2015)04-0131-04
2015-04-25
2014年度安徽省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纲要’课程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szxm077);2014年度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yxm338)
余京华(1978-),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