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5-03-20陈兆龙
陈兆龙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兆龙
(巢湖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本世纪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应用型办学定位与转型发展已逐步形成共识。目前,社会经济正处转型发展时期,迫切需求广大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应用型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应用型人才目标中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肤浅的探索,提出了体现“理论基础够用、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
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院校能够正确认识到本院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新建本科院校是一所介于传统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应用型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要,即所谓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为适应当时的工业经济发展已开始实践并取得很好效果。我国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当时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职业人才需要对职业院校提出的。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快速发展阶段的转型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内涵要求也越来越丰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外在激励因素,转型发展也是应用型高校必走之路。那么,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讨论了很久,也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当前,不同高校其实践效果有较大差别。实际上,实现高校转型发展也好,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好,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课程设置是核心,师资建设是关键,政策导向是保障。下面本人就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谈一点个人认知。
1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新建一些本科院校,以满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涵式发展受到了冲击,人才培养目标不再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因主要是除了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外,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而改变,没有因材施教。本世纪初,新建本科院校就大众化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充分认知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现在,他们在思想上已意识到,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在教育各个方面都实施变革,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由于学校本科教育建设时间不长,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和年轻,同时,我们的教育者普遍没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工作,也没有很好地进入社会广泛调研,因而不愿意也不能够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根本的改变,而习惯于小打小闹,按部就班。不可否认,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我们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学方法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或课时,其内涵教育也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
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即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方向课(或叫专业综合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如思想教育类课程、外语、体育、计算机,现行增加了一些人文素质课程,这部分课程在学时数和学分上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中传统的课程各方面内涵变化不大,只是课时近年来有所减少;专业课主要包括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这部分课程各方面内容多年来更是变化不大,目前,只是实践课程时数有所增加,理论知识点内容有所减少;专业综合课程相对传统教育来说,应该说变化相对较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程,相对来说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不过实际教学环境和手段并没有根本改善,教学效果不好。
2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研究型本科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一线的工程应用性和管理人才。因而,在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应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上,应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工程、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2.2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生源特点
2.2.1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介于传统研究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 “中间型人才”,既有本科人才的学科教育特征,又有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特性。
就本科教育来说,要体现对本学科、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就应用型来说,要体现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生产管理一线,体现专业知识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人才。
2.2.2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生源特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兴趣广泛,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太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数理抽象能力较弱。大部分学生虽然很想学习,但遇到困难后缺乏进取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应用型本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一般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逻辑推理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由于部分学生常常缺乏这些基础和能力,造成专业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基础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体现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然联系,删除不需要的学科基础课程知识点,特别是一些逻辑性和数理性较强的课程和知识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基础知识实用够用的原则,整合基础课程知识点;在教学上体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体现做中学和学中用的教学理念。
2.3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根据 “理论基础够用、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要求,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现在,较多院校从人才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只要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课程模块就基本确定,应该包括: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创新综合课程模块,形式上看课程模块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内涵已发生根本变化。
2.3.1公共课模块。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修养类课程,人文素质提升课程,自然学科科普课程,外语、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等课程,包括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要采取必修与选修以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体现时代特征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讨论式、案例式、训练式为主要的教学理念。
2.3.2专业课模块。这类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学科基础、技术基础、专业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专业见习和独立实验实训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采取必修为主与选修为辅的课程设置原则,课程实践部分应尽量减少验证、演示和简单操作性实验或实训课程(或项目),提倡采用课程设计和项目训练代替传统的实验课程或项目。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基础知识够用与适用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注重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体现引导学习、讨论式、项目训练式为主要的教学理念。
2.3.3创新综合课程模块。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课程,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包括专业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这类课程也须采取必修为主与选修为辅以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体现知识面稍宽,并注重反映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强化专业技术能力的养成;在教学方法上应体现实践式、讨论式、项目探究与开发式为主要的教学理念。
3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思想观念是先导,方案设计是核心,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实践是根本,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最能体现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实践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综合水平。
3.1转变思想观念,统一应用型办学思想认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基地和智力支撑,依托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高校发展之本。目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很快,应用型高校必须错位发展,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并具备自身发展特点的应用型办学之路。那么如何走出这条路子,就需要我们认知到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岗位的高等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实践环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的实施都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道路。总之,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再是写在纸上,喊在口上了,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上、宣传上、行动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要把思想认识转变到与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办学的道路理念上来。
3.2广泛调研,认真研制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定位一旦确立,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各方面优秀学者和专家,他们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第一手资料,那么我们为了更好地培养地方性适应性人才,就必须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成立有社会各界相关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重大环节上,广泛调研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确保培养方案各教学环节实施能够具有一定教学资源和机制作为保障。
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院校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思想。
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学习锻炼,才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实践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学活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为学校教师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提供锻炼环境。
3.4充分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3.4.1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对该门课程先修课程知识点掌握等情况,灵活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巧妙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3.4.2教学过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针对应用型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案例式和实践式教学方法,不要过度重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根据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适时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训练,采取项目式或基于任务式或解决问题式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进程。在实践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开放式实践活动,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设计和实践的学习机会,发挥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开发能力。
3.4.3教学过程要体现课内与课外并重,加强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技文艺、学术讲座和科研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
4 保障措施
4.1加强制度建设,体现政策引导,加快校内外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
要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师资队伍建设,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科研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周边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为我校教育事业服务,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2加强校内外实践环节建设,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首先要进一步理清与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统筹规划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体现资源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为我校实践教学服务。同时,我们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有一定的服务意识;企业有良好的实践平台,能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凸显我们服务能力,体现企业生产活力。
4.3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开展短期学习、顶岗锻炼、课外实践指导、合作研究等,提高个人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开展开放实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与调研、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提前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需求。对于上述教育教学活动,要给予工作量和学分认定。
[1]程艺,储常连,方明.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服务引领安徽奋力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2]朱科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马建荣.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转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严权,王前新.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5]郭雨燕.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6).
[6]赵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2011,(8).
[7]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4).
责任编辑:杨松水
G640
A
1672-2868(2015)04-0012-04
2015-04-20
陈兆龙(1963-),男,安徽无为人。巢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