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墓考证
2015-03-20汪德生
汪德生
(庐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安徽 庐江 231500)
周瑜墓考证
汪德生
(庐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安徽庐江231500)
历史名将周瑜病卒后葬于何地,地方志书多有不同记载。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保护局组织专家组,经实地探测、考察,并查阅大量史志资料及相关连的古遗迹遗存后确认:周瑜首丘之地在庐江。然时隔近30年,围绕“周瑜故里”之争,又有人对庐江周瑜墓真假提出质疑。本文依据当年辑存的相关资料,结合其他各地周瑜墓概况,根据考据学必需的理证、书证、物证三大证据,系统归纳、整理成篇,以供方家辨析。
周瑜;墓冢;庐江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西南)人。出生士族,精音律,文武双全。其一生曾领职汉偏将军,南郡太守,中护军等,以“赤壁之战”誉满九州。建安十五年,征战途中“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年仅36岁。关于他死后葬于何地,地方志书多有不同记载。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多处周瑜墓,分布在湖南岳阳,江西新淦、南昌,江苏苏州,以及安徽省内芜湖、宿松、舒城、巢湖、庐江等共九处之多。
两汉时期,有“一墓多葬”之习俗。或许为了防止盗墓,或许是为供周氏后裔和世人瞻仰祭奠,因此,包括周瑜故里、生平为官、驻军、卒地,以及后裔徙居之所均建有周瑜墓,符合时风习俗,亦在情理之中。但是,真正的周瑜首丘之地只能是一处。上述四省九地的周瑜墓孰真孰假?!
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曾出现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周瑜墓葬真伪之争。1978年,国家文物保护局授权安徽省文物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先后多次奔赴各地,对上述各周瑜墓的真伪情况进行实地探测、考察,查阅大量史志资料及相关连的古遗迹遗存。考察活动历时10年,最后专家组确认:周瑜首丘之地在庐江。
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庐江周瑜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随着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日益凸显,上述四省九地周瑜墓的某个别县,于时隔近30年后,在炒作、抢注“周瑜故里”商标的同时,竟然对当年专家组的考察认定提出质疑,否定庐江周瑜墓。笔者有幸参加当年的部分考察活动并跟踪关注。现依据当年辑存的相关资料,结合其他各地周瑜墓概况,根据考据学必需的理证、书证、物证三大证据,重新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成篇,以供方家辨析。
1 各地周瑜墓综述
1.1岳阳说
湖南岳阳周瑜墓,是基于今岳阳乃古巴丘,周瑜的俸邑。持此说者认为:周瑜死于巴丘,当安葬于巴丘。但岳阳周瑜墓始建何时?不得而知,因为岳阳历代府、州、县志均无记载。据岳阳人指认,岳阳周瑜墓位于市郊南湖畔的金鹗村张家汊花坟坡,即现在的金鹗公园里。1958年修梁家汊水库,其墓碑被深埋水库南端堤的内侧。1992年,南湖开发区建村民住宅基地,残存的墓冢夷平,至今遗址遗迹荡然无存。
《三国志》载:“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浏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周瑜的奉邑四县下隽(今岳阳、蒲圻、通城一带)、汉昌(今平江)、州陵(今湖北监利以东)、浏阳均在岳阳及其近侧,且周瑜病逝于岳阳巴丘,均属史实。但是,《三国志》同时记载得十分清楚:周瑜死后,“(孙)权素服举衰,感恸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由此可知,周瑜死后,其灵柩从巴丘(今岳阳)顺江而下到芜湖。不论何因,又怎能将灵柩再逆江而上安葬于岳阳(巴丘)?显然,岳阳周瑜墓当为纪念性的衣冠冢之类。
1.2新淦说
江西新淦周瑜墓,源于今之湖南岳阳和江西新淦在东汉时同名 “巴丘”。后湖南巴丘改名巴陵,江西巴丘于隋代并入新淦县(今樟树镇)。此说者认为:新淦乃周瑜长期镇守之地,故周瑜病卒的“巴丘”应是今日江西新淦,所以江西新淦传有周瑜墓之说。其实,周瑜卒地之巴丘城并非新淦县或者峡江县。裴松之《三国志注》载:“案瑜欲取蜀,还江陵治兵,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述巴丘,名同处异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巴丘城今岳州郡治,相传孙吴所筑故城也。”可知周瑜卒处在今湖南岳阳市,并不是现在的江西省峡江或新淦。由此可知,所谓周瑜墓在新淦,与史不符。
1.3南昌说
江西南昌周瑜墓,主要依据在旧《南昌县志》上有一段相关记载:“周瑜墓在瑶湖东,今长江村东樟山,其处有一封土堆,原有坟砖露出。砖旁镌有周瑜二字……”。1978年,在南昌瑶湖东堤曾出土过一座东吴将军墓,挖掘出随葬品二十多件,但已经被盗,于是就有了此墓是周瑜墓的推测,但最终没有实证。
1.4苏州说
江苏苏州周瑜墓,主要源于 《三国志·庞统传》:“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也就是说,周瑜死后,孙权亲自到芜湖去迎接他的灵柩,并派庞统送回东吴。庞统西还之时,还与吴中故旧相会于昌门(即阊门)。此即周瑜墓在苏州说的源头。苏州现存最早的方志唐陆广微所撰《吴地记》记载:“周瑜坟在县东二里”。后面的方志都承袭此说,但迄今没人深究过此说的真伪,也没有发现过碑碣之类强有力的证据。
1.5宿松说
安徽宿松周瑜墓,最早始于北宋初年文学家徐铉(916~991)著作《骑省集》中的一篇墓志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这篇墓志铭是给周瑜的后代西平王周本之女、南唐右丞相徐阶之妻写的。其墓志铭云:“夫人讳某、字某,庐江舒人。三国时吴将公瑾之后。公瑾葬于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此乃宿松周瑜墓之源。
周本(861~937),周瑜次子周胤后裔。五代时期吴国名将,唐庄宗封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乃宿松县进入正史袭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宿松县志》均有记载。但该县志书也明确记载:“在县南有周瑜墓,为周瑜后人周本所建,此墓很可能为周瑜后裔移居至此后所立之衣冠冢。”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当于采信。
1.6芜湖说
芜湖周瑜墓,此说之由来则为《三国志 》所载:周瑜死后“(孙)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以后未提周瑜棺是否 “还吴”,似为到芜湖为止。故《芜湖县志》引《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又,芜湖县东外大街古巷内有大冢,相传为周瑜墓。”没有任何佐证史料、实物。所谓周瑜墓,“相传”而已。
1.7舒城说
舒城周瑜墓,此说源于《舒城县志》:“周瑜墓在县西70里净梵寺。”当地人叫瑜城,传说,周瑜曾在此筑城驻守。明朝刘廷鸾撰《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铭》,对明代之前全国的数处周瑜墓进行了系统考察,他认为“舒城西七十里曰周瑜城,后废为净梵寺,种艺者往往得箭镞金铙之器。或又谓在舒牧马市。然不得以城为墓也。”
1.8巢湖说
巢湖古为居巢,周瑜曾任居巢长。因元朝诗人李孝光《居巢县》诗有“青山故绕周瑜墓”之句,故有此说。此外,则没有任何史料与物证。
2 庐江周瑜墓
庐江周瑜墓是真正的周瑜首丘之地,这是专家学者们的考察结论。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当年专家组的相关考察报告,世人不得而知。然令人欣慰的是,近30年来,考古、考据以及历史地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推陈出新。加之全国各地第一轮新修地方志书的出版发行,进一步为周瑜墓考证提供了新的、更为权威的证据。基于此,笔者进行搜集整理,重新一一加以鉴别、考证,得出考据学必需的理证、书证、物证三大证据——
2.1理证
周瑜故里在庐江。
《三国志·吴书》:“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庐江舒人”,即东汉末庐江郡舒县人。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三十·选举表一)载:“庐江郡龙舒,今舒城;舒,今庐江。……周瑜,舒人,有传。”(时庐江县、舒城县同属庐州府。笔者注)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舒县,源于古舒国。后为楚邑。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因邑建县,名舒,……庐江郡治舒县,考其遗址,位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畈,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
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详细记述:“古舒县在今庐江西南二十里。”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今地名:庐江县。沿革变迁:南朝梁置县,治今县西。唐景龙二年(708年)迁治今址。废置地名:舒县—西汉置,治今庐江县西南。”
古舒县即今庐江县。沿革清晰,史实确凿。
魂归故里,叶落归根,中华民族之传统习俗。《礼记·檀弓》:“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邱首,仁也。”即指古人不忘故土,死后归葬故里。庐江乃周瑜故里,其首丘之地在庐江,情理、事理、法理之中,无可置疑。
2.2书证
我国记载历史地理的权威文献莫过于地理总志和地方志。
从现存古籍文献资料中,最早记载庐江周瑜墓,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地理总志之一:北宋《元丰九域志》。该志“古迹·卷三”载:“无为州,庐子邑城,见《汉书志》。潜城,楚之邑也,范增祠并冢。周瑜冢。何充冢。”时庐江县隶属无为州,周瑜冢,即周瑜墓。
次之,地方志。地方志书分《县志》、《州志》(地、市级)、《一统志》(国家级)、《通志》(纪传体通史)。大凡《一统志》和《通志》均分别依据《州志》和《县志》资料,逐级“钩稽考证,误者正之”,后选辑载录,其史料价值是一级高于一级。
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载:“庐江治东门朝墓巷,瑜墓存焉,距女墙里许。”其墓碑是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建,乃提学御史彭勋令时任知县黄金兰所立,其碑文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江南通志》(清顺治年间建江南省,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关于这块碑石的高、宽、厚和碑文的排列形式,记得甚为详细,并有插图。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十二·墓冢志·庐江)载:“吴周瑜墓在县东门外二里许。”
周瑜墓,在历史上除地方《县志》外,同时被《州志》、《一统志》、《通志》和地理总志所记载,唯有庐江一地。
2.3物证
上述其他各地周瑜墓,即使相关典籍有文字记载,均只有寥寥数语。至于墓冢规模、形状及其碑刻等等,无一记述。而庐江周瑜墓,其记述详尽具体。明人刘廷鸾撰《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铭》:
“崇祯六年(1633),庐江人马应魁徙贵池,尝为我言周瑜兆域,高五六尺余,古楯肤清如玉,石刓棱敝,色黝而窒深,封鬣之上有乌柏树一株为识,陌上时闻鼓吹声,飘渺鐄吰,若自隧出。”由此可知,在大明朝,庐江周瑜墓是何等气势!
继明朝后,清顺治、康熙、雍正、嘉庆、同治、光绪六修县志,至民国35年(1946),官方组织编辑的《庐江文献初编》等相关资料中,均详细地记载了周瑜墓在清、民国年间历经兵燹、三次盗墓、两次修葺的史实。
清咸丰年间,遭兵燹,墓地毁损。民国31年(1942),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对周瑜墓先盗后修。筑墓成台,改园形墓为凸型墓,分3层台阶,正方体、园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四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庐江县长谢殿栋三块石刻碑记 (2009年8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其中的两块,现存于周瑜墓园内)。墓前两傍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二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此墓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已遭破坏。尤其是在“文革”中,周瑜墓被列为“四旧”惨遭打砸,碑碎墓毁,仅留下衰草荒丘。但是,荒丘四周方圆百米,3×6×12寸车纹汉代大砖时而可现。而这一切,其他周瑜墓所在地无一拥有。
“文革”后,庐城东门朝墓巷的市民们自发将遗存荒丘培土回复周瑜墓冢。1993年,庐江县正式启动重修周瑜墓园工程。墓园整体建筑特色为仿汉建筑,墓冢恢复汉代墓冢形制,建覆斗形方锥夯土墓冢。墓园门楼、影壁、阙门、石像生、享堂、碑廊、文物展厅均为仿汉风格的一组建筑群。周瑜墓园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工程投入数千万元,历时16年,于2008年9月28日正式竣工开园。
这是截今为止,全国唯一一座墓葬附属配套设施完整、规模壮观的历史名将周瑜墓园。
2.4佐证
与此同时,尚有一佐证——周瑜夫人小乔墓在庐江。
小乔与周瑜,婚期13载。周瑜征战途中,小乔一直是跟随军中相伴夫君左右。周瑜病逝后,小乔扶柩东归,寂守墓庐,抚养遗孤。约公元224年前后病逝,葬庐城西门绣溪河畔真武观西百步。
根据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嫁鸡随鸡,嫁犬随犬”的伦理道德和叶落归根的丧葬习俗,小乔死后葬于夫君故里,与夫君相守。明朝诗人王永年有《周公瑾墓》:“墓木如今劫火烧,今时潜水(庐江县城又名潜川)旧吴朝。凄凄两冢依城廓,一是周郎一小乔。”诗文客观、真实地描述当年周瑜墓惨遭“劫火烧”的场景,同时记载了庐江城廓有“一是周郎一小乔”两座墓冢这一史实。
小乔墓与周瑜墓一样,平地起坟,有封无表,汉砖结构,面东背西,与周瑜墓遥遥相对约二里许。较为详细记述庐江小乔墓,有山东乐安人、明末进士孙宏喆所作《小乔辞》:
余赋公瑾绝句有云:至今古木残碑下,彻夜秋风伴小乔,感慨系之。不知乔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绕北冈数里,将至真武观。而小乔之墓在焉,有封无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砖,然冢之前后既犁为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墓之尚完也,余既使人荷锸筑其坟,复为之词,以告公瑾云:
大堤堤下水涓流,乔家国色古遗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砖绕一抔。
周郎尽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吴主哭。胭脂色褪镜奁移,曾在黄垆在华屋。
只今幽隧已成溪,东望周郎宰木低,里人喭甚勿复较,我将锦石列丹题。
孙宏喆时任庐江县令,顺治十三年(1656)主修《庐江县志》。其诗文所述,均为亲历之史实。
清康熙《庐江县志》(卷十四·冢墓)载:“真武观西百步,周瑜之妻乔氏也。俗称瑜婆墩,冢上多古砖,人不敢窃,动辄有咎。”此墓明崇祯时毁于兵乱,后经数次修缮。清末,小乔墓再遭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王况裴(湖南衡阳人,名宁度,号绿野),曾主持依原样修复。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尚有土冢荒丘,残碑断石。“文革”期间,小乔墓彻底毁损,仅存遗址。1987年,庐江小乔墓遗址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理证、书证、物证,及其佐证,强有力的证明:庐江周瑜墓乃周瑜首丘之地。
学术研究领域对名人胜地存在争议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关于历史名将周瑜墓的真伪,上世纪80年代就已定论。且得到考古、考据及历史地理学界专家学者们的首肯,相关政府部门的确认。笔者认为,在没有新的、更为权威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必须以一种和谐的文化心态,尊重专家组的考察结论,以确保文化遗产的权威性、严肃性。
[1](汉)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晋)陈寿.三国志·吴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宋)王存,曾肇,李德刍,等.元丰九域志[M].中华书局,1984.
[4](明)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清)黄云修,杜之望,等.续修庐州府志[M].光绪十一年(1886)刊刻本.
[7](清)吴宾彦,王方岐.庐江县志(点校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8.
[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9]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人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10]庐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庐江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1]宿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松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1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14]薛国屏.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5]江西蜜湖周氏族谱[M].宋·庆元乙卯(1195)刊刻本.
[16]宿松县圭山周氏宗谱[M].民国十一年刊刻本.
责任编辑:杨松水
K928.76
A
1672-2868(2015)04-0001-04
2015-04-29
汪德生(1949-),男,安徽庐江人。庐江县地方志办公室,政工师。研究方向:地方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