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患儿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护理的应用

2015-03-2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灌肠直肠入院

陈 卓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儿科,南阳 473000)

细菌、病毒等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造成的小儿发热是儿科非常常见的一种急症。目前,西医对于小儿发热主要以解热镇痛类及激素类药物为主。虽然采用西医疗法退热比较快,但其有药物副作用比较大、药效持续时间比较短、患儿服药比较困难、药物的首过效应影响药物的利用度等缺点。在长期的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采用中药退热合剂直肠给药可以有效避开以上缺点[1],且因其安全、简单、无痛苦而得到了患儿家属的认可。现结合我院近1年来收治的患儿病例,对这一用药方式做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112例患儿,年龄2个月~2.9岁,平均年龄(2.1±0.8) 岁。其中,男性患儿60例,女性患儿52例,病程4~72小时。

1.2 纳入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诊断标准,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患儿就诊时体温均在38.5℃以上,部分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咽喉红肿、烦躁等症状。合并肺部感染、重要脏器先天畸形、中途改变退热药物用药方式等患儿未纳入本次研究。

1.3 分组方法 将符合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诊断标准的112名患者按照统计学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本次研究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1.4 治疗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体温在38.5℃以上时对照组给予解热镇痛类药物降温,治疗组采用我院自配制的中药退热合剂进行直肠给药,两组研究对象在体温达39.5℃以上时均配合物理降温。

1.5 护理方法

1.5 .1 一般护理 患儿入院后及时给予护理评估,然后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差异性护理。对于高热的患儿在用退热药物的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即时监测体温、呼吸、脉搏、神志情况等。

1.5 .2 灌肠护理 直肠给药时插入直肠的深度一定要适宜,注入时为了减少对患儿直肠的刺激,一定要缓慢注入。灌肠后可用无菌纱布堵塞肛门1~2分钟,防止药物流出,如药物注入后排出,间隔3~5分钟后可行第二次灌肠,确保药物的疗效。对于39.5℃以下的患儿,可以用30℃左右的药物灌肠[2],39.5℃以上的高热患儿可以采用冷药液灌肠。

1.5 .3 饮食护理 患儿在高热时往往由于大量出汗而导致体内水分丢失比较严重,部分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同时,由于高热而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患儿会出现食欲明显减退。所以,饮食时在保证能量及营养的同时,要及时补充水、维生素和无机盐,食物一定要易消化,当患儿出现呕吐及食欲明显减退时不可强行喂食。

1.5.4口腔护理 患儿高热由于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会有食物残渣残留,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易造成口腔内细菌滋生而引发口腔炎。患儿体热口干,食物进入口腔后容易因唾液分泌少而黏留,所以,餐后可以用生理盐水对患儿口腔进行清洗。

1.5 .5 睡眠护理 发热患儿很容易发生高热惊厥现象,这样可能会影响患儿正常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再加上高热导致患儿大量能量的消耗,这些都不利于患儿的康复。所以,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非常重要。对于直肠给药的患儿,最好在睡觉前1~2小时灌肠[3]。另外,要尽量减少陪护人员及探视时间。

1.5 .6 皮肤护理 小儿皮肤比较娇嫩,大量出汗后很容易造成皮肤表面的细菌滋生,从而增加皮肤感染的机会。所以,患儿在高热大量出虚汗后一定要加强皮肤护理,及时用温毛巾擦去汗液,更换内衣,保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1.6 观察指标 每日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体温、呼吸、咳嗽、流涕、咽喉肿痛及饮食等情况。

1.7 统计学处理 对所采集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认为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中药西药对于小儿发热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对于小儿发热治疗疗效情况进行评定。治愈:是指用药后1~2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其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是指用药后1~2天内体温下降超过1.5℃,其临床主要症状得到减轻;有效是指用药2~3天内其体温下降在0.5~1.5℃,临床主要症状可有减轻;无效:是指用药后3天体温下降不超过0.5℃,其临床主要症状无减轻。

2.2 研究结果 对照组研究对象平均住院(11±3.2)天后治愈出院,观察组平均住院(8±2.1) 天后治愈出院。入院后第1天对照组有11例退热,观察组有29例退热;入院第2天对照组有16例退热,观察组有23例退热;入院第3天对照组有例22退热,观察组有3例退热。另外,对照组有7例、观察组有1例在入院3天后才退热,具体情况见表1。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的退热效果对比,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在入院后的退热情况 [例(%)]

在疗效评定方面,观察组有12例治愈,23例有效,18例显效,3例无效;而对照组有5例治愈,14例有效,26例显效,11例无效,具体情况见表2。两组研究对象疗效评定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住院期间的疗效评定情况 [例(%)]

3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是儿科非常常见的一种急症,并且高热往往会持续2~5天不等。由于小儿机体免疫机制还不健全,脏器尚处于发育阶段,持续的高热会对小儿多器官造成损伤。对于发热的处理,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方法,但西药副作用比较大,中药口服又比较困难。所以,对于小儿采用直肠给药是一种不错的用药方式。早在1500年前,我国中医药书中就有关于直肠给药的记载。按照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直肠用药可经经脉向上到达肺,然后通过肺的宣发分布于全身[4],以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西医理论也可以对此做以解释,直肠黏膜下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直肠的对药物的吸收。直肠吸收的药物可经直肠下静脉注入髂内静脉,然后经髂总经脉到下腔静脉,最后注入心内。这样,药物可以不经过肝就可以注入心内,有效减少药物首过效应对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的退热效果对比及疗效评定对比,观察组都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证明直肠给药确实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另外,直肠给药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大大减少患儿的用药痛苦,并且比较安全。退热合剂中的药物又具有局部杀菌、调节胃肠道助消化等优点[5]。所以,在今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给与进一步推广。

[1]董红芬,王陈芳,杨育林,等.清肺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21-24.

[2]孙洁梦,檀金川,胡金焕,等.中药灌肠联合口服益肾通络中药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4(4):55-56.

[3]陶小华,杨育林,王陈芳.清肺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5):63-64.

[4]石岩,席永杰,史正刚.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及思考[J].中医儿科杂志,2009(2):41-43.

[5]鲍春.中药灌肠治疗小儿急性疱疹性咽炎3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51-52.

猜你喜欢

灌肠直肠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大黄牡公灌肠散质量标准研究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