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毒湿平汤治疗儿童手足口病34例

2015-03-20王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疱疹口病皮疹

王静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儿科,济宁 272100)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以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疱疹为主要特征,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1]等致命性并发症,近年来在我国广泛流行,山东省为高发区,济宁市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给儿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科与济宁市传染病院联合运用中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病例共68例,为传染病院2014年5月—2014年7月门诊就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4例;对照组,男孩16例,女孩18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8岁,平均年龄 (3.81士0.30)岁;病程在2天之内,平均 (1.02士0.21)d。

1.2 病例选择

1.2 .1 西医诊断标准[2]

1.2 .1 .1临床诊断病例 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1.2 .1 .2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2 .1 .3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2 .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且为普通病例。

1.2 .3 排除标准 ①临床表现为重症者;②重度营养不良或伴有其它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急性传染病及有药物过敏史者;③曾用抗生素、退热剂,症状开始消失者;④年龄<1岁。

1.3 治疗方法

1.3 .1 对照组 采用利巴韦林10 mg/kg加5%葡萄糖注射液200 m l静脉滴注以及对症处理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3 d为1个疗程。

1.3 .2 治疗组 予以中药热毒湿平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金银花10 g,连翘6 g,野菊花6 g,板蓝根6 g,薏苡仁9 g,茯苓9 g,苍术6 g,浮萍6 g,生地9 g,栀子6 g,黄芩6 g,甘草6 g。加减:便秘加大黄;高热持续不退加石膏、羚羊角;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水煎服100~200ml,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3岁以下每日半剂,三岁以上每日1剂。治疗3d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95%或消失;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见表1。

表1手足口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标准 [例(%)]

2.2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前后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积分减少(%)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3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 记录用药过程中有无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2.3 治疗结果 见表2,3,4,5。

表2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

表2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2:P<0.01

例数 治疗前平均积分 治疗后平均积分治疗组 34 17.59±4.791 5.12±5.552对照组 34 17.24±4.72 9.00±5.68

表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x±s)

表4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天,

表4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天,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2:P<0.01;3:P<0.01

完全退热 口腔疱疹消失 手足疱疹消失治疗组 2.05±1.021 2.13±1.382 2.98±1.263对照组 3.47±1.39 3.26±1.12 4.52±1.35

表5两组症状体征消失率比较 (%)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该病以发热,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为主要特征。

中医古籍中无手足口病的明确记载,但根据其病因、发病及临床特点,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温病”、“疮疹”、“湿温”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提出了温病的病名、病因以及症状,并认为疮疡与心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头面身体诸疮候》曰:“夫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所以然者,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疱,须臾生汁。热盛者,则变为脓。随瘥随发。”指出本病由“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以致“湿热相搏”而生疮。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有:“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

总结分析前人经验,我们认为小儿手足口病为外感时疫,内伤湿热,心火炽盛所致,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疫邪毒,肺气失宣,卫表被遏,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4]。治疗上治宜清热解毒祛湿为主,用中药热毒湿平汤药物加减治疗。方中金银花甘寒,入肺、心经,连翘苦、微寒,入心、肺经,两药配合具有辛凉透邪、清热解毒之功;野菊花,苦、辛、微寒,入肺、肝经,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之功,可防热盛动风,对小儿高热惊厥有预防作用;板蓝根苦寒,入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浮萍,辛、寒,入肺经,可发汗解表透疹止痒,治疗时行热病效果显著;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栀子苦、寒,入心、肝、肺经,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泻三焦之火的功效;黄芩苦、寒,入肺、胃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苍术辛、苦、温,入脾、胃经,有燥湿健脾,发汗解表之功;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有清热排脓、健脾、渗湿之功;茯苓甘、淡、平,入心、脾经,有健脾、渗湿之功;槟榔苦、辛、温,入大肠、胃经,有行气利水之功;甘草甘、平,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多入肺、心、脾、肝经,诸药合用可外散时邪,内清湿热、心火、邪毒;同时又有药物可健脾,顾护脾胃,以免苦寒败胃。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自拟热毒湿平汤加减治疗手足口病,证明中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患儿在服药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10年版)[S].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

[3]王文平,陈必全,方庆丰,等.注射用炎唬宁治疗手足口病12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9):136-137.

[4]赵婧.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3,25:197-198.

猜你喜欢

疱疹口病皮疹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夏季警惕汗疱疹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峡炎的疗效分析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
中医三联法治疗手足口病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