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好字和读好词的技能规范与习得

2015-03-19田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词素儿化音节

田红

朗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可以按照文章语言文字的不同层级,分解成字、词、句、段、章等方面的技能元素。根据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每一种技能元素都有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必须严格而反复的训练,才能转变为朗读的能力,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必须着眼于、着力于这些基础的技能元素的习得,即通过反复学习、练习而获得。实践证明:这些基础性技能元素,易于掌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从字、词、句、段、章的技能元素的规范与习得抓起。

一、 读好字

(一)“读好字”的意义

读好字,是读好词、句、段、章的基础,是朗读文章最基本的功夫。这是我们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读好字,又是朗读的第一难关。因为汉字不仅数量多,字形复杂,而且,读音变化多,特别是受方言的影响很大。读好字,更是“正确地读”的关键。《课标》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关键都在于读好字。

(二)“ 读好字”的技能规范

1. 读得对。读字的首要要求是读得对,不能读错。学生常读错字,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识了字,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回生现象;掌握的字多了,容易产生混淆的情况;有些字是多音多义的,回到课文中,如何据词定音,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读音,也容易使学生读错字。如:“江苏省有个六合县。”“六”用在地名上读lù;“六十五个民族是一家”。“六”表示数目,读liù。

“那一天,和煦的阳光照耀大地。一人唱歌众人和。”“和”:表示温和,读hé;表示声音相应,读hè;

“你看他那和面的动作多么熟练。”表示搅拌揉弄,读huó;

“你坐下先喝口茶暖和暖和。”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字组成词时,读huo,轻声。

还有,由于形声字的影响,学生遇到生字,往往想当然,读半边,以致读错字,如:“迸”读“并”(bìnɡ),实际应该读bènɡ;“歼”读“千”(qiān),实际应该读jiān;“绽”读“定”(dìnɡ),实际应该读zhàn。

2. 读得准。读得准,就是要严格按照汉语拼音发音。读不准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声母不准:如南京方言中,“n、1”不分。一种是韵母不准:如南京方言中,an、anɡ不分,in、inɡ不分。一种是声调不准:如第-声,应该读高平55,可是读成低降31;如第三声的调值应该是214,读成211,只降不升。读得准很重要。有些字,由于声、韵、调不同,意思就不同,不注意,就会发生歧义,闹成误会。如:“摘豆”,zhāidōu,读成zāidōu,就成“栽豆”了。“大意”,读dàyì,是名词(段落大意),读dàyi,就是动词(粗心大意)了。

3. 读得清楚响亮。朗读发音要清楚响亮。有的学生朗读字音模糊,声音很小,这是一个缺点。要纠正这个毛病,首先要把“字读得清楚响亮。字读得清楚响亮了,词、句子、段落也必然会清楚响亮起来。从小训练响亮地读字,养成习惯,说话也就容易做到清楚明白。

所谓响亮,不是高声拖音唱字。有些地方教学生读生字时,把字音拖得很长。比如:mǎ(马),读成m—ǎ—,这是一种坏习惯。

读得响亮跟读得清楚准确很有关系,有的学生不习惯响亮地读字,总是在喉咙管里哼,这样的学生读起文章或说起话来,必然嗯嗯呀呀,谈不上什么质量。

(三)“读好字”的策略

学生读字,怎样才能达到对、准和清楚响亮呢?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

1. 要认真教好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识字、正音的工具。通过拼音教学,学生受过发音的训练,再按拼音去读字,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指导学生练习时,要求摆好声母口型,咬字要清晰,韵母发音用力,吐字要准确。

2. 要认真教好生字。在教新课时,各年级出现的生字,一定要扎实教好。因为先入为主,一旦读错,就难以纠正。低年级,识字是重点,固然要认真对待,到了高年级,即使有的课文生字很少,也不能忽视。

3. 学生朗读课文,要严格要求。教师发现读得不对,不准、不清楚响亮的,要及时纠正。

4. 重视教材中相关的练习。结合语文练习,多做同音字、多音字、多调字的比较,认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二、 读好词

(一) “读好词”的意义

读好了字,并不等于就能读好词。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汉语里,字只是书写的单位,不是意义的单位,不是语言中自由运用的单位。当然,有的字,它本身同时也是词,表示一个意思,也能够单独自由运用,可是有不少的字,它本身不单独表示意思,只有跟其他的字组成词以后,才能表示一个意思,才能自由运用。即使本身是词的字,它往往又可以跟另外的字构成词,表示新的意思,其读法也就因此有所变化。这些情况说明,读好词是朗读的又一个基本功。只有在读好字和读好词的基础上,才能读好句子和文章。

(二) 读好词的技能规范

根据汉语词汇的规律,要读好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词素连读

词,从它的语音形式来说,有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单音词本身就是一个字,可按照读好字的要求读。对于双音词和多音词,就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如“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这句话,如果读成“狐一狸一在一树一林一里一找一吃一的。”这样一字一蹦,就不规范,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只有以词为单位,把词素连起来读(有时还要把一个词组的几个词连起来),才能清楚地表达思想感情。

词素连读是读好词的起码要求,既是朗读的需要,又是帮助学生建立词的概念的重要方法。同时,朗读时把词素连紧一点,相应地,词和词之间的空隙就稀疏一点,这实际上是流利地读的基础。

词素连读,在外语里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拼音文字书写的形式,就是以词为单位的。我们汉语是方块字,有时一个词由几个字组成,读的时候,必须把几个字视为一个整体一起读。所以词素连读,不单纯是朗读的技巧问题,它跟学生建立词的观念分不开,跟学生的默读能力分不开。也就是说:学生在朗读时,眼里看的、口里念的、心里想的,它的单位不是一个个的单字,而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词。这种能力,是在经常的朗读训练中形成的。

2. 读好轻声

读好轻声很重要。因为一个多音节的词,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照不同的方式构成的。我们以词为单位连读时,往往要求有轻有重,读出这种轻重的区别,听起来就自然、流利,否则就会很平板。譬如:

“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

如果我们不分轻重,平均用力去读,那会很不自然,听起来很吃力。如果我们把“子”“和”“友”读轻一点,读起来就流畅,好听。

轻声跟语法有关。有些词(字)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比较轻,比较虚化,决定了它必须读轻声。

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有些词、词素的轻重音处理不同,意思就不同。如“东西”,两字同等重读,指“东西两个方向”;“西”字轻读,就是“物件”的意思。如“兄弟”,两字同等重,是“兄和弟”的意思;“弟”字轻读,则是“弟弟”的意思了。在我们的语言中,这方面的例子是比较多的。

普通话里大多数轻声都同词汇、语法上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朗读时,哪些字(词)该读轻声,往往有规律可循。譬如——

语助词:“吧、吗、呢、啊、哩、嘛,”这些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句子的末尾,帮助句子表达语气。如果跟句子的其他字词同样重读,那就不能恰当地体现它们的作用,有时还会歪曲原句的意思;结构助词“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标志句子的语法关系,时态助词“了、着、过”附着在动词后边,因为它们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所以也都读轻声。

词尾:“们、子、头”等作为一个词后的词尾要读轻声。如:“我们、孩子、木头”“们”字一律读轻声。“子”和“头”则要根据词义和上下文来确定,如“母子俩”指母亲和儿子,“子”不能轻读;“用枕头枕头”,前一个“头”轻声,后一个“头”就不能读轻声。

叠词:动词、名词重叠后,重叠的部分在语义上轻了些,因此,在读的时候,重叠部分要相应地用轻声表示。如:“看看、走走、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妈妈、叔叔、娃娃、奶奶、星星”等。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干干净净、方方正正、扎扎实实”;双音节单纯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葡萄、萝卜、玻璃、糊涂、哆嗦等”;

两个词重叠,中间的嵌词读轻声,如;“想一想、试一试、吃不吃、肯不肯、马里马虎”中的“一、不、里”。

再如:“坐下、戴上、起来、分开、放下去”中的“下、上、来、开、下去”等表示趋向的动词;“一些人、借本书、写封信”中的“些、本、封”等表示量的词;“找我,叫你、喊他”中的做宾语的人称代词也都读轻声。

3. 读好“儿化韵”

普通话里,有些词的后边,带着辅助成分“儿”,如“花儿”“鸟儿”。“儿”本来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但经过长期流利的连读,就产生了一种连音变化,两个音节(“儿”和它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了因卷舌动作而发出的十分短弱的卷舌音(-r)。这个卷舌音附着在它前面的一个音节的韵母上,使原来那个韵母有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韵母叫“儿化韵”。

“儿化韵”不单纯是个语音和朗读技巧的问题。它在普通话里,有时起着修辞或表示语法功能的作用。它在原来的词上,有时附加某种特殊的意味,如“盘儿、碗儿、猴儿”,就表现了“小”的意味。有的则附加某种感情色彩,如“老头儿”、老伴儿”,就表现了亲爱的感情。有时,它还能确定名词词性,如:瓶子的“盖儿”,打了一个“滚儿”,高高的“个儿”,“盖、滚,个”儿化之后,就变成了名词。有时,它还能区别词义,如:“一点儿”(少量,不是“一点、两点”)、“一块儿”(一同,不是“一块、两块”)。所以,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儿化韵”。

儿化韵要读得很自然,在发前一音节的韵母时,就自然卷舌。开始时可以利用汉语拼音的书写形式,让学生练习,如“花儿”,可以让学生先读huɑér,而后把“花儿”看成整体,一气读成。

儿化韵要运用恰当,对于没有写明儿化的,如果表达感情需要加,要慎重。如:把“这事发生在啥时候?”读成“这事儿发生在啥时候?”就不妥当,是感情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有人以为加上儿化,读起来就好听,随便加,结果使朗读变得轻浮,效果不好。

4. 掌握变调规律

朗读课文(说话也一样),总是一句一句地读,又是以一个一个词为单位。在连续发音的过程中,由相连的声调互相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就叫变调。因为一个词的词素要连读,所以一般说,变调就是读好词的问题。我们要读好词,必须掌握好变调的规律。

普通话里的声调变化,比较显著的有:

上声(第三声)的变调

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要变得象阳平(第二声)一样,叫“直上”,调值不是214。而是24,近似阳平的35。如:领导lǐnɡ dǎo línɡ dǎo。

去声(第四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如果后一个字不变轻,前一字就由全降变为半降,叫“半去”,即调值由51变为53。

“一”的变调

”一“单独念,用在句尾,或它后头跟着别的数词,读本调,即第一声,如:一、第一、一二、一九七一。“一”的变调有三种情况:一是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由阴平变为去声。如:一张yī zhānɡ yì zhānɡ二是在去声前面,由阴平变为阳平。如:一定yī dìnɡ yí dìnɡ三是在重叠的动词中间,读轻声,如:比一比、看一看、写一写。

“不”的变调

“不”单独使用,或在非去声字的前面,读去声,即读原调。在去声字前面,读阳平,如:不必、不便;嵌在词语中间,读轻声,如:去不去、买不买。

读好语气助词“啊”

啊(ɑ)用在句首,作为感叹词,仍念ɑ的音,如果用在句末或句中,作为语助词,常受前一字韵母或韵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音变,这种变化,主要有五种:

文章中的语气词,不论用“啊、呵、呢、呀、哪、哇、哩……”哪一种书写形式,朗读时,都按照上述规律读。我们掌握了语气词“啊”的变化规律,在朗读时,就能做到语气自然,在写文章时,也就能正确运用“啊、呀、哇……”这些语气词。

5. 注意词的感情色彩

汉语词汇里,有很大一部分词,只表示客观的事物或现象,不带感情色彩,如“山”“走”“发展”等。可是也有小部分词语,除了表示客观事物或现象之外,还带有作者或说话者的主观的感情色彩。凡有赞扬、喜爱、亲切、尊敬等感情色彩的,是褒义词;凡有贬斥、憎恨、厌恶、轻蔑等感情色彩的,是贬义词。在朗读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采用适当的方法,读出褒贬的感情色彩。

如读“老大爷”“老大娘”,要显得尊敬而又亲切;读“老头儿”“老婆儿”,要显得亲热;读“老头子”“老婆子”,一般含有厌恶的意味。当然,如果是老俩口彼此相称,又要读得亲昵些。如读“先烈”“英烈”,要能唤起听者肃然起敬之感;读“叛徒”“汉奸”“走狗”,要能引起听着的憎恨的感情。如读“老虎”,就要使人想到老虎凶恶的形象;读“猴儿”,就要使人感到猴子调皮、讨喜的样子。读“急匆匆”和“慢腾腾”,读“热烘烘”和“静悄悄”,轻重缓急均应不同,前者要读得急促些,后者要读得舒缓些。

(三)“读好词”的策略

1. 在教学字词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词素连读的练习。练习时,每个年级都要注意,而一、二年级尤为重要。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都是单音节词。而《识字3》“绿树”“火车”“木马”在指导学生读时,就要把两个字连在一起读:lǜshù,huǒchē,mùmǎ。指导学生读词,不能信口唱:“绿—树、火—车、木—马。”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情况:学生因为读单个字读惯了,读多音节词的时候,每个字音读得很浊,拖得很长,如“做工”,读成“做——工”或“做、工”,这样,就把词给拆开了;有的学生甚至每个字一读头一点,教师还以为这是认真、响亮的表现,作为优点给予表扬、其实,这是一种坏习惯。根源就在于最初开始朗读时,没有养成以词为单位连读的习惯,没有建立词的概念。

2. 一年级开始教句子时,要指导学生以词为单位朗读。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有这样一句话:怀素写字非常认真。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一种是顺口溜:怀-素-写-字-非-常-认-真。另一种是按照词素连续的方法读:怀素写字/非常认真。我们要照着后一种方法严格指导学生练习。(当然,,读一个句子不能太刻板。一个句子,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不是一样长的。)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朗读文章时,就会自然流畅上口,不会出现一字一顿的刻板读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养成学生口脑并用的好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以词为单位连续的习惯,开始阶段,可以以词为单位画上符号,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防止一字一顿地唱读。

低年级学生齐读课文时,往往总是一字一字地唱读,原因在于:一,学生读字,总是一个一个地读;读文章,一下子以词为单位,还不习惯。二,学生齐读,各人理解能力不同,如果词素连读,速度不容易一样,为了整齐,读着读着,就拖成一个刻板的调子了。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师可以范读、领读,还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老师一起读。开始朗读课文的阶段,要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读好字”、“读好词”的技能元素的规范和习得要求,都是平时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习得朗读能力的活力元素,必须规范,而并非可有可无。做一位尽职的教师,我们就必须扎扎实实从规范这些活力元素做起。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注:本栏目三篇论文皆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词素儿化音节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拼拼 读读 写写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北京话(36)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词素溶合与溶合词素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