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清楚雄旧方志中的 “楚雄八景”诗*

2015-03-19刘明坤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雁塔八景楚雄

刘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楚雄位于昆明与大理之间,历代为交通要道,至今有卧龙岗,据说诸葛亮出兵时曾路过这里,并在此驻扎,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性。每次战乱时,楚雄都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基本都遭受重创,而创伤过后,就是对楚雄的开发,楚雄文化也因此获得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发展。周而复始,楚雄既有了坎坷的历史,也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在明清之后,楚雄府的开发更加迅速,州府也较有名,明清旧方志中就有不少歌颂楚雄山水的美丽诗句,其中又以“楚雄八景”最为有名,这也是用景色代表了楚雄州府的历史文化渊源。

“楚雄八景”概况

“楚雄八景”是指州府所在市区内的八处风景,这些风景既是大自然的钟爱和赐予,也是州府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这八个地方各有特点,第一是峨碌晴岚,峨碌山上,每日将升,出岚掩映,逾时不散,观之如画。第二是南山雁塔,在郡城南山,塔势嶙峋,学宫文笔也。倒影泮池,殊增胜概。第三是平出暮雨,在城东五里,平冈蜿蜒,两水映带,每斜阳晚射,烟霭霏霏,不减潇湘景象。第四是北浦朝烟,在城北半里,晨起四顾,烟气弥漫,所谓“一村桑柘一村烟”是也。第五是广严晨钟,在城西里许,广严古刹,晓钟初动,阖郡尘迷顿醒。第六是莲池夜月,池水澄清,月光荡漾,夏秋间芙蕖香气袭人,文场胜地也。第七是龙冈夕照,在城西十里,横冈突兀,环抱龙川,斜照入江,烟霞变幻。相传武侯经此,遂名龙冈。第八是莎涧清泉,在城南三里许,箐曰“白龙”,号称“莎涧”,泉冽而甘,或曰即捣练溪也。[1](P190)古方志中对楚雄州府驻地的记载和描述,给人很深的历史感和较重的价值感,因此,“楚雄八景”已不再单纯是自然景物,而是蕴含着历史厚重感的人文景观,也是楚雄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张名片。

在自然上,八景分为不同的时段和季节,各有各的特点。当然,在全年也是一景,吸引了众多的文人挥毫泼墨,来描写这美好的景色。而我们亦透过历史的沧桑感受到了它人文精神的传承,在“楚雄八景”诗里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先贤哲人的脚步和足迹。

“楚雄八景”诗的主要内容

楚雄府由于地处大理与昆明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开化较早,所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融入主流社会的时间也相对较早,在明清时期便已经与昆明府、大理府的开发比较接近了。明代开科之后,前期科举还不算兴盛,但明代中后期,随着儒学的深入发展,各族人民对府、州、县学的接受,楚雄府的举业也开始繁荣起来,“楚雄八景”诗的大部分作者都是科举出身或有科举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楚雄科考的发展程度。“楚雄八景”是自然景观,但也包含着明清时代的人文背景,在风景诗中体现了时代的内容,因此从诗歌内容上分析,“楚雄八景”诗大致分以下四点:

第一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云”“月”“雨”“烟”“江河”“夕照”等的描绘。自然景物是真实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但也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具有和平静穆之美。如清朝王袞“八景诗”《峨碌晴岚》中的描写:“幽壑静藏云,苍崖润含雨。”在这里“云”和“雨”不但是自然界的事物,还蕴含着哲理的味道,甚至具有一定的道禅精神。幽静的山谷是空旷的,但空中却是包含着自然的云;苍翠的山崖是温润的,温润里面包含着自然的雨;云与雨是世间的自然事物,但与自然的山谷和青翠的山崖互相映衬,一起共处,超越时空。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以科举出身的官员王袞的眼里,见识了官场的真相后,未必没有“曾经沧海”的感觉,难说心中没有对人生“世事如烟”的感叹。因此,这里的景语也就有了情语的意味深长之叹。楚雄举人陈我猷《北浦朝烟》:“野鸟朝嘲残月孤,晓风驱雾织平芜。箐林近抹随浓淡,茅屋遥看半有无。”把清晨的自然景物“野鸟”“残月”与“晓风”“平芜”描写出来,描绘出一幅清晨幽静的图画,早晨叽叽喳喳啼叫的鸟和一弯天边的残月以及山中平原上开阔地带早晨的风驱散了薄薄的雾,树林仿佛是浓淡不等地打扮过,而远处星星点点的茅屋在视线外若有若无,俨然是一幅山水画,也是一幅婉约图,有王维山水田园的味道,更有“诗中画、画中诗”的意境。而楚雄府知府邵敏“楚雄八景”《平山暮雨》中“征途薄黄昏,凄凄雨不歇。扶杖渡山桥,两岸芦萧瑟”却与此不同。“征途”本身就是游子思妇的幽怨主题,也是离乡之人人在旅途的孤单之感,而薄薄的黄昏更容易引人思乡,有一种他乡日暮的苍凉感。人在旅途本身是凄凉的,而这时的天气却是“凄凄雨不歇”,这里的雨与上文就完全不同了,成了现实的苦雨,也象征着人世的风雨,凄凄的雨就是凄凉的雨,也是让人孤独无奈的雨。身在他乡、艰难前行,扶着手杖吃力地踏过山中的小桥,但此时陪伴的只有小河两岸萧瑟芦荻,倍感凄凉。所以在这里,“平山暮雨”就不是颐神养性的自然景物描写,而是象征着孤独与艰难的征人描写,有一种“风雪夜归人”的羁旅情愁之感。

第二是对人文景观的描写,如“牛羊”“鸡犬”“田家”“征人”等。“楚雄八景”首先是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但自然景观同样离不了人文景观,其中,“牛羊”“鸡犬”“田家”“征人”等就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自然成为作者眼中的“情语”,这也正是自然景观的价值所在。这些人文景观身上,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清朝王袞“八景诗”《龙冈夕照》中“秋风变草色,落日散云阴。时见牛羊下,不闻梁甫吟。”[2](P897)①文中以下所引用无注释的诗歌均来自卷之十“艺文志”第895至942页。卧龙冈是诸葛亮路过楚雄时驻军所在,而现在的卧龙岗经常见到牛羊在此悠闲的吃草,却再也见不到经常吟诵“梁甫吟”的诸葛了。言外之意是感叹岁月蹉跎、时光不再,作者感慨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匡扶天下。因此,这首卧龙岗不是感叹牛羊,亦不是描写自然风光,而是借助牛羊来借古写今。楚雄府知府张嘉颖“八景诗”《广严晨钟》:“漏尽鸡人报晓更,虫飞梦里一声声。疑为棒喝疑为磬,半入荒村半入城。”通过漏尽天明,雄鸡报晓,梦中蟋蟀虫鸣,来写荒村旅人,天涯征途,亦带有游子他乡的慨叹,并且广严古寺具有悠久的历史,禅院钟声本来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意象,具有唐朝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沧桑感、历史感。明朝大理教授陈时雨《峨碌晴岚》“人汲天光浓淡里,鸟飞山色有无边。林中半隐高低寺,郭外平分远近田”却是带有恬淡自然景色的描写,是典型的意境中的“无人之境”。陈时雨是大理白族人,他14岁时值王骥三征麓川,上《平彝书》,王骥大为惊奇。15岁中正统丁卯 (1447)举人,可见其才华之深,但后来只做到教授,平生遭际又比较坎坷,因此,在这首诗里,浓淡的天光、山色的有无、隐约的寺庙、远近的田地,一切“有”与“无”、“实”与“虚”在他看来都是那么自然,符合自然的道理,也符合他内心的心理。陈时雨有诗名,但其诗大多不传,《滇南诗略》只录了他六首,其《咏玉梅花》之二传达出他人生性格的写照:“千古独持冰雪操,一生不羡绮罗香”,[3](P78)梅品即人品。人文景观的描述在“楚雄八景”中实质是代表了明清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怀、羁旅之愁、人生感慨、时代思想,具有再现历史、补充历史、还原时代的作用。

第三是怀古咏史的描写,如“卧龙”“王维”等对历史名人的描写。怀古咏史是古代知识分子常写常新的主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封建王朝的大多数时候,文字狱、为尊者讳等原因,作者往往不能直接针砭时弊,只好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既可以引起统治集团内部有忧患意识的当权者的重视,又可以抒发底层文人的牢骚,一解胸中的怨气,所以,文学史中怀古诗既可以借怀古来抒怀,又可以假古人来讽今喻世。因此,对历史上仁人志士、骚客文人抒发仰慕之情,表达自己的崇敬,感慨历史,往往成为咏史诗一个常见的主题。诸葛亮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后因历史上人们对于忠臣孝子的仰慕以及统治者的提倡,诸葛亮的形象不断被神话,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修己的境界,“武侯”“卧龙”等也成为人们对于渴盼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象征。在明清时期的楚雄,科举逐步兴盛,民族融合不断加深,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家国意识逐渐增强,理学思想中的爱国主义与大一统观得到了极大的承认,所以,前后《出师表》中的“夙兴夜寐、事必躬亲”等忠君爱国精神激励着众多的科举士子,无论穷达都“先天下之忧而忧”,因此,卧龙岗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在楚雄旧方志中,《宣统楚雄县志述辑》卷之十“杂著述辑”中描述了“龙岗夕照”:“在西城外十余里,名卧龙岗。每夕阳落尽此岗独有残照。题曰:‘岗岭回环,中寄名迹。横卧如龙,草堂幽静,日落西山,残阳返逼。彩焕朱霞,有无山色。’”楚雄府风气开化较早,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卧龙岗旁建立这种以史为根基的景观,本身就是对“士农工商”四民的一种教化,亦可看出儒学在楚雄府兴盛发展、深入人心的情况。楚雄府知府卢询的《北浦朝烟》:“碧澄千顷净玻璃,网集渔家水拍堤。晓色烟光云漠漠,王维家在辋川西。”众所周知,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山谷营建的园林,王维母亲去世之后,王维将其辋川别业表为寺庙。中年以后的王维,更加接近佛教,不再去太多的过问朝堂之事。诗人歌颂王维的辋川诗,自然包含着诗人的寄寓意识。

第四是“出世谪仙”与“建功立业”的对比描写,如“僧”“钟”“紫霄宫”“慈恩古寺”等。古代知识分子一般有两种思想,当春风得意时是入世思想,要树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志向,也是儒家精神中“三不朽”的境界,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而当时运不济、命运多蹇时,他们又大都表现出了消极遁世的出世思想,表达淡名薄利、与世无争的一面,所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骨子里经常是矛盾的,当然也不排除唐代知识分子的那种借当“隐士”来求取更大好处的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

清朝王袞“八景诗”《广严晨钟》中“梦回漏初尽,月影尚留光。万户人俱静,孤龛僧独忙。一声觉世棒,先送利名场”,“觉世棒”“利名场”不言而喻是对人世浮躁的讽刺,也是通过自然及景物的永恒来暗示富贵无常的道理,在一声声觉世晨钟悠扬的回音中,多多少少暗示了作者生命有限、人世短暂、不如觉醒的“谪仙成佛”思想。楚雄翰林萨纶锡《南山雁塔》:“亭亭玉柱插南冈,仿佛慈恩古寺傍。独立不随人俯仰,悠然千载老风霜。”由“慈恩古寺”不由人不联想到长安当日的繁华,盛唐气象的鼓舞以及知识分子“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意气风发。这种建功立业和功成名就、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明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谐的楚雄府,是科举士子的普遍愿望。“不随人俯仰,千载老风霜”,更有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精神,是雁塔的写照,更是诗人自己多年漂泊在外的人格理想与追求。楚姚镇丙辰进士骆俨“和卢舜徒先生韵威楚八景”《南山雁塔》:“彩笔凌虚常起浪,乘风直上紫霄宫。”在这里,“紫霄宫”是道教的象征,作者有了谪仙之感。

“楚雄八景”诗歌的主要意象

“楚雄八景”是历代楚雄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写照,也是千年以来风云变幻的积淀,更是数十代人的智慧。这些伴随着历代文人的脚步和身影的诗作,成为楚雄府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永世不灭的财富。在有关“楚雄八景”的这些诗里,蕴含着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思想火花和情感寄托,而这就是通过一个个的诗歌“意象”来体现的。

第一种意象是“雁塔”。众所周知,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因此“雁塔”才具有了重要的象征意义,成为古诗词里一种永恒的意象。《宣统楚雄县志述辑》卷之十“杂著述辑”中描述了《南山雁塔》:“在南城内,为学宫案山。其塔倒影泮池,朱家坝、龙川江、躲城湾,各处俱见之。题曰:‘城南一塔,高插云霄。龙川浪静,泮水波摇。躲城湾畔,倒影若描。题名佳兆,科第连镳。’”[4](P1237)楚雄雁塔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清康熙十九年 (1680年)地震圮,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重建,位于城南雁塔山顶,为楚雄“八景”之一。各级四周有佛龛,塔顶为铜亭,亭内有魁星点斗铜像,顶四角有链锁雁形金鸡各一只。而楚雄的雁塔与唐长安同名,当然亦有仿效之意,所以作者在诗中说“仿佛慈恩古寺傍”,而作为科举时代的文人,其理想当然是“修齐治平”,所以“雁塔题名”是每个读书人的理想,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渴望,具有唐代文人的时代精神。唐高宗朝宰相薛元超曾这样慨叹:“吾不才,富贵过分,然生平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5](P59)可见即使贵为宰相而不能进士及第在文人的眼中仍旧是遗憾,何况明朝时就规定“非科举勿得官”。明清两朝始终把科举出身看作是仕途中的正途,因此,科举的诱惑更加巨大,作者才发出了雁塔题名的感慨,当然这种感慨是用慈恩古寺来抒发的。据说,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种习俗一种保留到清朝末年科举废除。所以在明清的楚雄,这种习俗仍旧很盛,题名碑在楚雄就多次刻写,在八景的众多诗里就有对这一习俗的反映。

第二种意象是“烟雨”。“烟雨”既是自然的烟雨,也是指生活中象征意义的烟雨。“烟”既可以是缥缈的炊烟,也可指如烟似雾的轻愁,而雨既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丝丝细雨、狂风暴雨,亦可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淡淡哀愁或生活中的坎坷遭际、人世变幻。因此烟雨既可以如诗如画,又可以代表人生无常、富贵不易。在楚雄士子的笔下,烟雨就被赋予了历史的辩证涵义。《宣统楚雄县志述辑》卷之十“杂著述辑”中描述了《平山暮雨》:“在城外东南四里许。每晚雨后,斜阳反射,烟雾霏霏。题曰:‘山色苍茫,其平如砥。春夏之交,嫣红姹紫。疏雨新过,露苗烟蕊。暮卷珠帘,俨然画里。’”

第三是“钟”。云泉寺既为禅院,那么禅院钟声便是很有佛教意味的景象。“杂著述辑”中描述了《云寺晓钟》:“广岩晨钟既毁,今新铸,置之云泉寺。晓钟初动,合城尘迷俱醒。题曰:‘西山古刹,厥名云泉。参差楼殿,高跻蜂颠。晓钟大叩,其韵铿然。城乡清听,惊醒酣眠。’”其中“城乡清听,惊醒酣眠”一语双关,既是指沉迷于佛教意味的“贪、痴、嗔”,又是指现实中酣睡的人们。在这三者中,小到个人的非分之想,大到部落、统治者的搜刮民脂民膏的贪欲,最终引起官逼民反,遍地烽烟的反抗,都可以用这“三垢”来形容,因此,在“楚雄八景”的“云寺晓钟”这一景中,便有着警醒世人包括上层统治者的意味。

第四是“月”。月是中国古诗词中永恒的意象,既可用圆月象征着团圆美满,也可用缺月象征着分离缺憾,圆月、缺月、上弦月、下弦月各有不同的意义。在八景的“莲池夜月”中,不同的人描述有不同的象征,总之给人的印象是穿越时空的,也是寓意深刻的。“杂著述辑”中描述了《莲池夜月》:“在城内古龙泉书院。池水澄清,荷花馥郁,每夜月当空,即属佳景。题曰:‘莲池旧地,僻在城隈。方塘半母,一鉴频开。花晨月夜,幽赏徘徊。这般清趣,领会得来。’”明朝大理学政陈时雨“从此骑鲸上广寒”[6](P141)中,对“月”的描写具有谪仙寄托的味道。

“楚雄八景”诗中的文化主题

“楚雄八景”是八种楚雄的景观,更是八种自然与人文的意象,在描写这八种景物的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主题。这些主题穿越了明清两朝,但象征意义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让人仍能体会到时代感、现实感。

第一是对科举的期盼。科举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科举及第在他们的人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也是评价一个家族是否具有威望的标准。南山雁塔,在南城内,为学宫案山,其塔倒影泮池。“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文庙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因此,八景诗中“南峰雁塔”就变成了衡量知识分子穷达的依据。如卢询在《南峰雁塔》中的描写:“借得题名飞雁意,文采北年映黉宫。”

第二是建功立业的思想。楚雄府历来是连接滇中、滇西、滇南的要地,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各族人民勤劳团结的和谐,亦有奋起抗争的悲壮,在这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必然的。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忠君爱国、勤政为民一直是楚雄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所以,当诸葛亮从人变成了神,遍地修武侯祠的时候,从楚雄去七擒孟获的路过驻扎之地,便成了楚雄知识分子心中的情节,因此,卧龙岗便成为歌颂膜拜的意象。清朝王袞《龙冈夕照》“千载一撮土,犹存报国心”便是对诸葛亮的赞颂,也是对他建功立业一生的评价。

第三是出世的思想。尽管在元代以后,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合流,道家、佛家都有了一定的担当意识,例如爱国精神的体现,但佛教的出世精神仍然是主要的。广岩晨钟的描述:“城乡清听,惊醒酣眠”,清听钟声,人们从酣睡中醒来,寓意则指人们不能沉湎于功名富贵,应修己修身,淡名薄利。如卢询在《广严晨钟》中写道:“多少尘心残梦里,随风散入白云乡。”以“尘心残梦”来揭示世间的轮回,所谓荣华富贵不过过眼烟云,一切都会随风散入白云。

“楚雄八景”诗的贡献及地位

“楚雄八景”诗描述了楚雄八种景观,但在景观中,揭示了自明代以来楚雄逐渐开化,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在有关八景的诗作中,作者大多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感叹历史、感受时代、感喟功名,有自己身世的真实感受,也有对历史人物的真情抒发。这些诗是楚雄州府所在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价值。

[1]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康熙楚雄府志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嘉庆楚雄县志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袁之典,袁之揆纂.丛书集成续编:第150册·滇南诗图 [M].上海:上海书店,1993.

[4]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宣统楚雄县志述辑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5]刘餗.隋唐嘉话:卷中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隆庆楚雄府志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雁塔八景楚雄
罗定新八景图案设计
游雁塔
书法作品欣赏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雁塔夜吟
溪南八景图册
“八景”历史文化现象与欧阳玄“芜湖八景”律诗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