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唐湖州茶文化圈*——兼谈陆羽等与茶道文化的诞生

2015-03-19野,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全唐诗陆羽颜真卿

文 野,英 峰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 西安710000;咸阳市乾陵县博物馆,陕西 咸阳713300)

一、《茶经》上元初就已经流传大历后期正式定型

(一) 《茶经》初稿上元初至大历前就已经流布于社会

除正史《新唐书》外,有关陆羽生平及《茶经》介绍,还有陆羽自撰《陆文学自传》及散见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李肇《国史补》、皮日休《茶中杂咏序》等唐代文献之中。《新唐书》载:陆羽字鸿渐,……天宝中,州人酺,吏署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阅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应职,贞元末卒。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数驱马市茶。[1](P5611—5612)

据此可知,上元辛丑岁(761 年),陆羽29岁时,已经写成三卷本的《茶经》。上元初,我们理解为上元元年,也就是760 年。关于陆羽生平及《茶经》还应以关系密切的颜真卿刺湖、与皎然交往和同时代人交往为参考。

第一点很明确,颜真卿离开湖州是在五年任期末的大历十二年,也就是777 年。[2](P1935—1963)陆羽等一大批江南文化界精英参加了《镜海韵源》的编写。期间陆羽对《茶经》进行充实,这样的活动为他提供了参阅丰富的文化典籍的机会。

第二点,皎然等与陆羽关系密切。皎然,俗姓谢,字清昼,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 年),卒于德宗贞元末,享年70 余岁。皎然历来被公推为唐代诗僧之冠,如严羽所称:“僧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皎然也因此成了唐代大历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全唐诗》收集的皎然诗,除联句外共474 首。其中至少有300 余首是他在湖州写的或者是写湖州的,以湖州人文山水、民众疾苦、酬唱赠答的作品为最多。皎然卒年当是贞元末。[3]陆羽《陆文学自传》载:……上元初,结庐於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天宝中,郢人於沧浪道,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於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後负书於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郡,与之游处凡三年,……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 《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 《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 《茶经》三卷, 《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於褐布囊。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4](P4420—4421)

第三,与陆羽同时代人的信息资料,进入正史记载的与陆羽有直接联系的是张志和。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始名龟龄。……十六擢明经…… (肃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賜名。后坐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即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观察使陈少游……表其居曰“玄真坊”。……陆羽常问:“孰为往来者?”对曰: “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敞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5](P5608—5609)另外,在萧颖士附传中,有其子萧存与颜真卿、陆羽的往来事迹: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时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子存……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表常熟主簿。颜真卿在湖州,与存及陆鸿渐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作书数百篇。建中初,由殿中侍御史四迁比部郎中。张滂主财赋,辟存留务京师。裴延龄与滂不叶,存疾其奸,去官,风痹卒。[6](P5770)从萧存情形可以看出,他和陆羽相识、共事在建中(780—783)之前。从李季卿宣慰江淮的时间看,早于大历时期(766—779 年):李适,京兆人,…子季卿,亦能文,……代宗立,还为京兆少尹,复授舍人,进吏部侍郎、河南江淮宣慰使。振拔幽滞,号振职。大历中,终右散常侍,遗命以布车一乘葬,赠礼部尚书。[7](P5748)封演,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十六年(800)尚在世,约卒贞元末。其《封氏闻见记》是距陆羽《茶经》时代最近的纪实作品:楚人陆鸿渐为茶论,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8](P51)其中“茶道”二字出现与皎然诗歌基本相差不远。封演生活在贞元末(805 年)以前。他的关于陆羽的记载应该是欧阳修《新唐书·陆羽传》的直接资料来源,大体意思相同。常伯熊是陆羽茶道的第一个实践者和宣传者,“广”并“润色”陆羽之《茶经》茶道。

因此,我们感到,陆羽《茶经》是对开元时代茶事兴盛的理论概括,在上元二年(761)已经成书并至迟在大历(766—779 年)以前在江南民间形成影响。

另外,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立,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刺史。卒年五十三,谥曰宪其《慧山寺新泉记》不仅记述了陆羽对惠山泉闻名天下的推广作用,还明确表示“予饮其泉而悦之,乃志美於石”:此寺居吴西神山之足,山小多泉,其高可凭而上,山下灵池异花,载在方志。……有客竟陵陆羽,多识名山大川之名,与此峰白云相与为宾主,乃稽厥创始之所以而志之。谈者然後知此山之方广,胜掩他境。……予饮其泉而悦之,乃志美於石。[9](P3950)独孤及生卒大约在725—777 年,记载了陆羽评鉴全国水泉的事实,但没有提及《茶经》,这有三种可能:1. 《茶经》已经如雷贯耳,不必赘述;2. 或此记以惠山泉为主,不及《茶经》文义使然;3.《茶经》这时(777 年以前),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大历以前,即766年以前,《茶经》已经在茶人圈子流传开来,以李季卿宣慰江南时间(大历以前)为节点;颜鲁公编写《镜海韵源》在文化圈影响颇大,陆羽无疑是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之一,得颜鲁公欣赏;陆羽、皎然、封演三人卒年都是贞元末,也就是803—805 年,为我们探讨陆羽、皎然、封演行状的终结时间点。卒于777 年的独孤及没有参与《镜海韵源》编写,述及陆羽评鉴惠山泉而没有提及《茶经》,也许是《茶经》影响只及南方文化圈; 《镜海韵源》后160 卷编写从772 年夏天,到773 年春天就基本完成,但以颜鲁公为核心的茶文化圈并没有很快消散;陆羽不仅因《茶经》而获得社会影响,从颜鲁公、皎然和独孤及与萧颖士之子萧存等的活动和文字看,陆羽在中国传统经典方面的造诣也是极为深厚的,为当时的文化圈所认可尊重。

(二)《茶经》在湖州经过增补修订

首先从《茶经》的结构体例来看,其上中下三卷,从《一之源》到《六之饮》,已经定型。这可能是大历之前用挂图形式已经在茶肆悬挂坊间传抄的内容。《七之事》的主要内容就是搜集整理历史上的茶事茶文化历史。其中涉及的典籍、诗歌近50 部、首,包括易见到的《尔雅》《晋书》外,大量的专业典籍现在多不存世,而参阅过的典籍远远超过50 部、首,涉及从三皇五帝到本朝的英国公李勣的茶事实践。完成这样宏大的历史探索,是任何一个民间人士所无法想象的。只有借重颜真卿编纂《镜海韵源》这个机会,方可做到。

其次,从现存《茶经》看,在上中下三卷中,下卷明显比重超大。包含五、六、七、八、九和十等六个小节。由此推测,这是因为七、八、九、十这四个小节的相当一部分是在湖州充实进来的。

第三,陆羽之所以将《八之出》,放在《七之事》之后,也是因为在766 年以前,或者说在761 年以前,陆羽不一定遍尝所有茶类,更不可能可能走遍所有茶区。因此《八之出》,在内容上应该是《一之源》的有机补充。在撰写《八之出》时,陆羽往往以今天湖北、陕西的荆州、襄州、金州、梁州和蕲州的茶质作为高下优劣的评定基础。而关于黔中、江南、岭南的茶叶,往往一笔带过。其中他认为“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等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往往得之”意思实际是偶尔得之,并不是经常能尝到这些地方的茶(这也是后来宋明茶人诟病《茶经》之处)。《九之略》,是在蓬勃发展的饮茶热潮中,作为先锋的陆羽针对社会实践而做的变通办法。一方面认为可以简略,一方面又强调“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这是他将庄严的茶道文化与当时各种条件下的饮茶习惯结合起来的折中办法。陆羽和他的圈子经常在竹林水边进行茶宴,他们本身就不可能按照《茶经》按部就班地一一展开。

第四,可能在《镜海韵源》最后定稿或颜鲁公离开湖州以后,他对《茶经》基本再没有进行修订。在湖州期间他到过附近的润州、常州、苏州、越州、杭州、无锡等太湖西湖边的城镇、茶区,我们发现《八之出》中对“浙西”茶区记述最为精确。其他茶区的情况可能还是他初步撰写《茶经》的761 年的情形差不多。他去过饶州 (今上饶)开辟过茶园,但是在《茶经》中只字未提。

通过以上几点探讨,《茶经》上中下三卷十个小节的最终形成在颜真卿等编辑完成《镜海韵源》至离开湖州的这段时期(773—777 年),而修定版的《茶经》何时向全国发行,或说形成全国性影响,当以特别欣赏陆羽文化造诣的朋友中职务和社会影响最大的颜真卿的活动作为主要参考,因此其下限当在他在刑部、吏部任实职期间,在781 年杨炎专权他被降为太子太师之前。

二、颜真卿编写《镜海韵源》时的湖州茶文化圈

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编写《镜海韵源》的直接资料,因是颜真卿自己撰文,有极高的信史价值:州西南杼山之阳,有妙喜寺者,梁武帝之所置也……有处士竟陵子陆羽《杼山记》所载如此。其台殿廊庑,建立年人,并具於记中。大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时浙江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君高巡部至州,会於此土。真卿遂立亭於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大历壬子岁(772 年),真卿叨刺於湖。公务之隙,乃与金陵沙门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萼、陆羽、国子助教州人褚冲、评事汤某、清河丞太祝柳察、长城丞潘述、县尉裴循、常熟主簿萧存、嘉兴尉陆士修、後进杨遂初、崔宏、杨德元、胡仲、南阳汤涉、颜祭、韦介、左兴宗、颜策,以季夏於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至冬,徙於兹山东偏。来年春,遂终其事。前是颜浑、正字殷佐明、魏县尉刘茂、括州录事参军卢锷、江宁丞韦宁、寿州仓曹朱弁、後进周愿、颜暄、沈殷、李莆亦尝同修,未毕,各以事去。而起居郎裴郁秘书、郎蒋志评事、吕渭魏理、沈益、刘全白、沈仲昌、摄御史陆向、沈祖山、周阆、司议邱悌、临川令沈咸、右卫兵曹张著、兄謩、弟荐薦、校书郎权器、兴平丞韦桓尼、後进房夔、崔密、崔万、窦叔蒙、裴继、侄男超岘、愚子<冗页>顾、往来登历。时杼山大德僧皎然工於文什,惠达、灵煜味於禅诵,相与言曰:“昔庐山东林,谢客有遗民之会;襄阳南岘,羊公流润甫之词。况乎兹山深邃,群士响集,若无记述,何以示将来。”乃左顾以来蒙,俾记词而蒇事。铭曰:… 《韵海》、 《镜源》,自秋徂春。编同贯鱼,学比成麟。幸托胜引,亟倍僧珍。庶斯见传,金石不泯。[10](P3435)

《妙喜寺碑铭》在概括叙述了湖州及乌城的悠久历史和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后,主要介绍了编修《镜海》《韵源》的人员组成:金陵沙门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萼、陆羽等19 人。而此前参加者有颜辉正字殷佐明等10 人,各以事去。此后起居郎裴郁等23 人先后参加进来,本山大德皎然工于文什,给予很大的支持。可以看出,在湖州先后参与编修者超过43 人。就时间而言,大历七年夏天开始,来年春完成此事。此碑铭另一个价值是关于袁高的记载。我们知道贡茶院有他建中二年的题记刻文。陆贽有提拔任用他的奏章。

令狐峘的《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则更多地记载叙述了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和李希烈叛乱中的无畏与崇高。对于编修《镜海韵源》较为简略,但也补充说明本书为360 卷。平原郡时完成200 卷,在湖州完成160 卷。令狐峘认为颜氏乃孔子学生颜回之后。……初在德州,尝著《韵海镜源》,遭难而止。至是乃延集文士,纂而成文。古今文字该於理者,摭华撮要,罔有不备,为三百六十卷。以其包荒,万汇,其广以俸钱为纸笔之费以俸钱为纸笔之费。[11](P4515)

殷亮《颜鲁公行状》云:……公初在平原,未有兵革之日,著《韵海镜源》,成一家之作。始创条目,遂遇禄山之乱,寝而不修者二十馀年。及至湖州,以俸钱为纸笔之费,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渐、颜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佘人,笔削旧章,该搜群籍,撰定为三百六十卷。……此外饯别之文,及词客唱和之作,又为《吴兴集》十卷。今检校国子祭酒杨昱,自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除为汉州刺史,转湖州刺史。以旧府之恩,乘州人之请,纪公遗事,刊石立《去思碑》於州门之外。即今都官郎中陆长源之词也。[12](P5223)这里的殷亮可能就是陆贽推荐袁高等人的奏表中的殷亮,基本与陆羽、袁高都是同时代人。从《全唐诗》卷815 皎然《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之会》推测,诗中袁侍御使可能就是袁高。

殷亮撰写的《行状》则表明,这一巨大浩繁的文化工程是“以俸钱为纸笔之费”,延江东文士共同完成。

在上述两处颜真卿文章中,对陆羽的学问给予积极评价。作为湖州茶人集团的另一位灵魂人物是皎然,其诗歌表明,颜真卿周围聚集的文人集团,不仅仅是湖州周围各县的秀才诗人,不少来自上都。皎然的诗歌同样也证明,在《镜海韵源》编辑工作结束后,在湖州府衙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著书裨理化,奉上表诚信。探讨始河图,纷纶归海韵—— 《全唐诗》卷817皎然《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13](P9201)、《全唐诗》皎然《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 (节录):世学高南郡,身封盛鲁邦。九流宗韵海,七字揖文江。另有《全唐诗》卷819 皎然《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颜真卿刺湖之初,邀集士大夫与高僧大德参加编订《镜海韵源》但在当时的文化圈子来说确实一件重要事件。但史学家更推崇他在安史之乱和李希烈叛乱中所表现出来忠君、爱国情操以及以身践行儒家价值观的伟岸形象。因此,在两唐书人物传记中,只字未提编修《镜海韵源》。由此看到正是由于颜真卿在士大人阶层包括高僧大德中享有崇高威信,使得编纂文化典籍的工作,应者云从,群英荟萃。

三、品茗论道的茶文化圈

编撰《镜海韵源》在湖州形成的这个文化圈子并没有因编纂工作完成而各自离去。应该说至少持续到颜真卿离开的大力末,即大历十三年(778)以后,由上揭殷亮文可知,颜真卿在此撰有《吴兴集》十卷。因为从皎然、陆羽、皇甫兄弟和张志和及湖州寺院道观里的高僧每有唱和,茶宴进行。

(一)陆羽(733—约803),这个茶人圈子自然以颜真卿、陆羽和皎然为核心。如果说颜真卿因为在安史之乱中的杰出表现而获得全国性的影响,那么陆羽在茶文化界的影响则也是如日中天,而颜真卿对陆羽的才学修养和茶学研究自然也很认可。

颜真卿《项王碑阴述》:西楚霸王当秦之末,与叔梁避雠於吴,盖今之湖州也。……其神灵事迹,具见竟陵子陆羽所载《图经》。大历七年,真卿蒙刺是州。十二载,奸臣伏法,恩命追真卿上都(阙字)克期首路,竟陵是谂。子以故碑颠趾,尝因(阙三字)已而复 (阙)之。真卿乃命再加崇树(阙字)纪之,时则仲夏方生明之日。[14](P3432)这表明,陆羽在《茶经》的撰写和修订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文史典籍,还编写过一本《图经》。在他撰写的柕山妙喜寺碑铭中,陆羽排在第三,足见陆羽的文化修养极高。陆羽一生事茶,或跋涉于崇山峻岭深涧幽潭,发现新茶,品鉴泉水,或埋首古籍,但深得茶人信重,在文士间颇具声名。除独孤及、封演之外,与陆羽有直接接触有诗歌唱和的有顾况、戴叔伦等。陆羽与他们的交往唱和后边还有涉及。

(二)皎然(—805 年),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卒于德宗贞元九年至十四年间(793—798),享年70 余岁。 《宋高僧传》载,皎然生前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等过从甚密,大家在一起或吟诗,或论道,交谊颇深。[15]除了对《镜海韵源》进行较多叙述外,皎然的诗歌往还,还对周围茶友诗客的友好往来多有涉及。参加编修事务的除了上述人员外,皎然活动圈子还有其他诗人高僧。粗略查阅《全唐诗》793 至卷821,可以发现,直接与皎然唱和赋诗,品茗论道的士大夫和高僧名道有:颜真卿、陆羽、张志和、汤衡、梁肃、灵澈、崔子向、康录事、李侍御萼、袁高、张炼师、昼会、权明府、皇甫冉、皇甫曾、潘述、王遘、裴济、陆士修、陆子佳、齐翔、李纵、郑说、疾(失姓)、李令从、巨川(失姓)、严伯均、从心(失姓)、杭(失姓)、卢藻、卢幼平、李令从、严伯均、惸(失姓)、澄(失姓)、崔逵、韩章、杨秦卿、仲文 (失姓)、李恂、海上人、江上人、周谏议 (周生)、段校书、张侍御、萧主簿、顔主薄、崔万。加上杨逵、韦应物、吴季德、薛逢、吕渭等。与其直接交往者,有名、有姓者60 余人。其中颜真卿、张志和、袁高、梁肃、皇甫冉兄弟正史新唐书有传。而顾况、戴叔伦的诗歌表明,他们与陆羽皎然多有往还。

《宋高僧传·卷十五灵一传》载: “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独孤及《塔铭》还载有李华、曹评、韩极、刘颖、李纾、李汤、皇甫冉、房从心等。

(三)灵澈(—816 年)是一位律僧,曾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吕温《张荆州画赞并序》云:“曹溪沙门灵澈,岁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16](P6350)《宋高僧传》卷十五《灵澈传》数次提到灵澈与秘书郎严维、随州刘使君长卿等人唱和之事。戴叔伦《与有人过山寺》盛赞灵澈可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评价极高。……灵澈在大历诗僧中年辈较晚,卒于元和十一年,主要活跃于大历后期至贞元、元和中,其影响之大,还在灵一之上。[17]在当时,与皎然齐名的诗僧还有道标。

这个圈子在政治家之间也广有声势:相国李吉甫、司空严绶、右仆射韩皋、礼部侍郎吕渭、滑亳节制卢群、襄阳节制孟简、同州刺史李敷、凤翔尹孙(玉寿)、浙东廉事贾全、中书舍人白居易、随州刺史刘长卿、户部侍郎丘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乾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与他们三人“心交尘外,分契林中。”[18](P374—375)陆羽与皎然等三人共同在世的时间也就在805 年之前。

陆羽的圈子、皎然的圈子、灵一、灵澈、道标的圈子,还有大历十才子及著名诗人钱起、戴叔伦、顾况各自的圈子,这些圈子,以颜真卿、皎然和陆羽为核心以编纂《镜海韵源》为契机组织的圈子为主,有相互重叠、碰撞和交错影响,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以品茗论道为一大特色的文化活动主体。

四、从诗歌看皎然对唐代茶道文化形成的贡献

(一)初盛唐茶诗的回顾与评价

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可能是已知唐代最早的茶诗。“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孟浩然的故乡是襄阳,陆羽眼中的中国第一茶区,也是风景优美是以隐居的地方,他本人喜欢自然放达的隐士生活,[19](P131)他的这首诗,主题是长安清明节的见闻感受,充满哀愁、伤感、思忆,以茶代酒也与此情调极为贴合。而茶事在整个诗文中,只是点缀而已。《全唐诗》卷178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其另一首诗《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也提到茶:“茗酌待幽客,珍盘荐凋梅。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不言其诗歌艺术性,就茶事来说,李白只是停留在茶事茶叶这一茶文化的浅层阶段。初盛唐茶诗寥落且较为浅显。

茶诗,是了解唐代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参考系。但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其往往落后于茶事发展的事实。初唐孙思邈的药学著作和孟诜 (621—713 年)的《食疗本草》对茶的医药功用有准确的定位。陈兼的《代茶馀序略》则告诉人们,开、天时期,人们对饮茶所造成的病理已经有了客观的认识,而这些认识是长期观察、实践所得: “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积知、祸远难见。”[20](P3792)

(二)湖州之外的大历茶诗逐渐增多

大历十才子中,以钱起和韩翃的茶诗最为著名。

钱起 (710 年—782 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郎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卢纶、李嘉祐等称大历十才子。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可能是作者在北方时期的作品,如果是长安,这就是唐人在长安写的第一首以茶会为主题的诗歌: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钱起《与赵莒茶宴》则是较早的茶宴诗。仲夏午后,诗人与赵莒等举行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全唐诗》卷239钱起《过张成侍御宅》: “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

《全唐诗》卷244 韩翃《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明确告诉人们:作者在长安期间,与中书省刘舍人在青龙寺进香、游览时,在上房的题诗:“西掖归来后,东林静者期。远峰春雪里,寒竹暮天时。笑说金人偈,闲听宝月诗。更怜茶兴在,好出下方迟。”

《全唐诗》卷243 韩翃《送南少府归寿春》告诉了我们人物和送别事件,但很难知道诗作的地点:“淮风生竹簟,楚雨移茶灶。若在八公山,题诗一相报。”

韩翃在十才子中地位较高,在长安居留时间较长的一位,常得代宗德宗赐茶。大历诗人中,写茶诗比较多的是顾况和戴叔伦。 《全唐诗》卷267 顾况《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描述中午时分茶户焙制饼茶,天热气压高,柴烟不易扬散的情形。他的《焙茶坞》则完全是是对茶户为新茶上焙而忙碌的情形:“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全唐诗》卷273 戴叔伦《南野》:……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 《春日访山人》:“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与友人过山寺》: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人)也有茶诗留存。其《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得西字)》明确告诉我们:事件是茶会,地点在陈留(今开封地区境内)的惠福寺。这是在北方出现较早的有关茶会的记载: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全唐诗》卷242 张继(约715—约779 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山家》给人更真切的茶事现场感和茶道追求的宁静氛围:“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全唐诗》卷809 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全唐诗》卷279 卢纶:《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诗中蓬莱应该理解为蓬莱宫,或大明宫。玉合贮茶饼是宫廷方式;这半饼茶无疑是皇帝所赐之礼品。诗人不舍得独享,特意送给远在四川的两个舅舅。这也显现了茶作为口腹之物的稀缺珍贵性和精神上亲和性和高雅情调。

(三)大历诗人与江南——湖州茶文化圈的因缘来往

许多大历诗人与陆羽、皎然、灵一、灵澈和道标有诗赋往还,或者直接与他们唱和,或来江南来湖州公干、游历,受到湖州茶文化圈的耳濡目染。《全唐诗》卷147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全唐诗》卷148 刘长卿《云门寺访灵一上人》,《全唐诗》卷147 刘长卿《和灵一上人新泉》,《全唐诗》卷148—151 刘长卿系列诗歌展示了与湖州诸茶人的往来和交往,有:《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 《重送道标上人》、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送皇甫曾赴上都》和《入桂渚次砂牛石穴》。而《全唐诗》卷285 李端《忆皎然上人》、《全唐诗》卷249 皇甫冉《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人云门所居(刘长卿、郎士元)》、《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全唐诗》卷250 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行随新树深,梦隔重江远。迢递风日间,苍茫洲渚晚。” 《全唐诗》卷250 皇甫冉《寻戴处士》、《全唐诗》卷277 卢纶《酬灵澈上人(一和口号戏赠灵澈上人时奉事入城)》、《酬灵澈上人(一和口号戏赠灵澈上人时奉事入城》、 《得耿湋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郑仓曹畅参军昆季》、《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侯仓曹钊》。 《全唐诗》卷274 戴叔伦《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 《全唐诗》卷809 灵一《酬皇甫冉西陵见寄 (一作西陵渡)、《全唐诗》卷268 耿湋《陪宴湖州公堂》和顾况的《湖州刺史厅题记》等或记述与湖州茶人交往唱和或直接描述与湖州茶人在一起品茗、赏景、谈玄论道。

湛然(711—782)唐代天台宗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征。……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擒鸿笔成绝妙之辞。”[21](P117)

仅从诗歌题目就可以看到:大历十才子中的耿湋、卢纶、钱起、韩翃以及同时代的顾况、戴叔伦、刘长卿闻名诗坛的士大夫们与湖州的颜真卿、陆羽、皎然、灵一、灵澈和道标等湖州茶事先锋茶文化圈有着精神上和人事上的万缕千丝联系,而颜真卿、皇甫冉与皇甫曾兄弟、梁肃、陆士修、陆子佳等这些京城来的又无疑成为纽带。对佛理禅修的追求,对茶事的热衷,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成为诗人们共同探讨咏颂的对象,因而也成为大历——贞元时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茶区诗友、高僧对茶的赞美描述,对茶道文化义理的探讨也深刻地影响了京城和其他地方来的诗人们的诗歌创作,茶叶、茶园、茶饼和饮茶不自觉地成为他们咏颂的主体。而远在京城的诗人因得到皇帝赐茶、茶友寄茶也开始赋予茶以诗歌的翅膀,使之在唐朝诗坛卷起清新而芬芳的潮流。湖州茶文化圈无疑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四)湖州茶风:陆羽茶文化实践和皎然的诗歌创作

陆羽的茶文化实践包括到各地采茶制茶鉴定茶,同时也对烹茶之水进行品评。其足迹以湖州为中心,四处探查采制。

《全唐诗》卷794 皎然《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

箬水青似箬,玉山碧于玉。——崔子向

逼霄沓万状,截地分千曲。——皎 然

萍解深可窥,林豁遥在瞩。——崔子向

已高物外赏,稍涤区中欲。——皎 然

野鹤翔又飞,世人羁且跼。——崔子向

沈吟迹所误,放浪心自足。——皎 然

缅怀虚舟客,愿寄生刍束。——崔子向

说诗整颓波,立义激浮俗。——皎 然

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崔子向

恨与清景别,拟教长路促。——皎 然

溪鸟语鹂喽,寺花翻踯躅。——崔子向

印围水坛净,香护莲衣触。——皎 然

捧经启纱灯,收衽礼金粟。——崔子向

安得扣关子,玄言对吾属。——皎 然

这是连句,其对象是陆羽。在皎然等聚会时,陆羽可能正在茶山上攀爬。这次唱和,是茶友诗侣们对陆羽生活状况和个性特点较为全面的描摹。

《全唐诗》卷817 皎然《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全唐诗》卷815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卷815 皎然《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之会》、《全唐诗》卷815 皎然《酬崔侍御见赠》、《全唐诗》卷815 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全唐诗》卷820 皎然《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同字)》、全唐诗》卷818 皎然《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全唐诗》卷817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全唐诗》卷817 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卷821 皎然《送顾处士歌》、《全唐诗》卷794 皎然《渚山春暮,会顾丞茗舍,联句效小庾体》、《全唐诗》卷249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送陆羽之越序》:君仓穷孔释之名理,极歌诗之丽则。远墅孤坞,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22](P4616)以颜真卿为盟首,以陆羽、皎然为核心的湖州茶文化圈是当时唐朝最活跃,人数最多的新文化圈子。

(五)湖州茶人的高雅生活

我们从颜真卿的一首诗说起。大历后期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柕山上,看到满眼绿色,桂花飘香,使陆羽大生感慨,不由想起颜真卿,便随手折下一书带着青枝的桂花,寄送给作刺史的颜真卿。颜鲁公极为感动便写诗,以作答谢: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全唐诗》卷152 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

君子之交,如此淡泊、清雅,又不乏知己互敬的深情。身无千金相赠,也无力建得广厦万间居寒士。但一缕清香熏陶釜,满眼秋意闹茶山。战乱流离、落第、遭贬、被诬谤或者离婚等等,人生际遇的不快,在湖州,在陆羽的茶碗里,在皎然的诗歌里,在颜鲁公的书法里得到慰藉和鼓励。

颜真卿刺湖,无疑给这个江南小城带来一股清风,他们饮茶赋诗,谈古论今。大历八年(牛年,773 年)颜真卿在湖州妙喜寺东南修建木厅,陆羽名之三癸亭,成为湖州茶人经常聚会场所。《全唐诗》卷817 皎然《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描述与颜真卿、陆羽秋日在三癸亭登高望远,看到“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的景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

《全唐诗》卷815 皎然《妙喜寺高房期灵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说明邀请灵澈一次不成,再次邀请的浪漫友情:“前期或不顾,知尔隳常格。……贫山何所有,特此邀来客。”在《全唐诗》皎然诗集中,有许多联句,这是茶人们雅集唱和的历史见证,切磋诗意,谈论茶艺,咏赞景物,感悟禅意。

皎然在湖州创作的300 多首诗歌中,以颜真卿、陆羽为唱和对象的最为集中。从这些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到,湖州茶人的生活高雅、宁静淡泊而又充满向上的文化情怀。

(六)皎然诗所提倡的茶道思想的高度

如果说中国茶道文化掘起于湖州文化圈的话,那么陆羽以茶道文化实践考察为主,皎然则以茶道文化的设定和茶诗创作为特色,以他们为核心的茶文化圈共同把茶道文化推上新的阶段。

孟浩然、李白与皎然的茶诗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时代使然;同时代的刘长卿、钱起、耿湋及顾况、戴叔伦的茶诗与他有距离。在于他们对茶事和茶道文化的理解没有皎然细腻而深刻。皎然的茶诗不仅对茶事特别熟悉,对茶艺描述特别娴熟,对僧寺道观的茶人茶事了解,更对茶道作为一种渐趋成熟的新型文化有过深入思考。其诗所揭示的茶事茶道,已经从形而下上升为形而上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升华。不仅涤昏寐,还要清神,而重在得道。在他的心目中儒者饮酒,道家羽化,禅宗破孤闷,都不如茶道来的清高、真切、直观、简约。《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认为酒俗而茶高雅: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是湖州茶事的全景式描写: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全唐诗》卷821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第一次提出“茶道”: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认为茶可祛我疾、荡忧栗: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1. 皎然茶诗大约在16 首以上,他第一次提出茶道,这不是单纯地讲烹茶技艺,把思想情思人格修养和格物致知感悟佛理禅性融入其中,他说“楚人茶经虚得名”,是一种调侃,更是对茶道文化给予更高远的要求。陆羽虽然将烹茶釜与伊尹鼎相提并论,旨在以茶喻治国,但在《十之图》没有明确反映,对茶道思想也缺乏系统阐述。2. 皎然茶诗不仅对茶户采茶制茶有较细致描述,对僧寺茶事有深入客观反映。3. 皎然不仅为陆羽立足湖州提供物质基础,更为宣传茶道文化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4. 湖州茶人的物质生活虽然节俭平淡,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充满创造与互敬互爱的阳光与温暖,而这正是中国茶道文化阴柔而旷达的魅力所在。茶道文化来源于茶友诗侣们的实际生活。大历贞元时代的茶文化活动客观上以湖州为中心,以陆羽在茶区的调查、鉴定实践与皎然的诗歌创作和茶道思考相结合,创造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湖州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皎然的因素不必多言,而身为唐朝大儒的颜真卿也是在家佛弟子。[23](P664)这些写过茶诗,与高僧大德的诗歌往还,喜欢品茗的文人墨客,对禅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的意趣。这些历史事实对中国茶道文化的多元化产生积极影响。

湖州茶文化,对此后杭州刺史白居易的茶诗创作、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的完成,对裴汶写成《茶述》都具有直接影响。

结语

《茶经》初稿在761 年前已经在民间流传,按照《李季卿传》推算,在大历以前,即766年以前, 《茶经》已经被常伯熊等推广演绎,《茶经》最终定稿时间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之间。而《茶经》正式向全国发行,当在颜真卿大历末在刑部、吏部任职期间,最迟在781 年杨炎专权后他被降为太子太师之前。

安史之乱之后的李希烈、刘展叛乱对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以襄阳为中心的江南西道、以蔡州——徐州为中心的淮西造成巨大破坏,加上扬州交通地位下降,浙西浙东经济文化地位在代宗德宗朝显著上升,湖州成为第一个贡茶基地的大背景。

陆羽《茶经》初有影响,颜真卿刺湖而群英荟萃,皎然长于思考与诗歌创作,三者历史性地有机结合促成了以他们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个茶文化圈的形成,进而促进茶文化新阶段——茶道文化的形成,并形成第一次高峰。

茶道文化是对历史茶文化的提升与总结,既有茶事为基础以茶艺作依托,更有对世界对生命的态度和关照,是中国文化人在特殊背景下创造的新的文化形式。

[1]新唐书(卷196)·隐逸·陆羽[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郁贤皓. 唐刺史考全编 (第三册)[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叶美芬. 诗僧皎然的生平及湖诗的考究[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全唐文(卷433)·陆羽·陆文学自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新唐书 (卷96)·列传121·隐逸[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6] 新唐书(卷203)·艺文下·萧颖士[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新唐书(卷202)·艺文中·李适附李季卿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8](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赵贞信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9](唐)独孤及. 慧山寺新泉记. 全唐文(卷389)[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唐)颜真卿. 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 全唐文(卷339) [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 (唐)令狐峘. 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 全唐文新编第7册[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12] (唐)殷亮. 颜鲁公行状. 全唐文(卷514)[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全唐诗(卷817)·奉和颜使君真卿修. 韵海. 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 (唐)颜真卿. 项王碑阴述. 全唐文(卷338)[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陈云琴. 诗僧皎然与茶文化[J]. 农业考古.2006,(2).

[16] (唐)吕温. 张荆州画赞并序. 全唐文(卷629)[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郜林涛. 大历诗僧灵一、灵澈述评[J] .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8]宋高僧传(卷15)·唐杭州灵隐山道标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叶嘉莹. 说初盛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陈兼. 代茶馀序略. 全唐文(卷373)[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宋高僧传(卷6)·唐台州国清寺湛然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22] (唐)皇甫冉. 送陆羽之越序. 全唐文(卷451)[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宋高僧传(卷26)·唐湖州佛川寺慧明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全唐诗陆羽颜真卿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不捧场的好朋友
劝学诗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