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
2015-03-19童春香
童春香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 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青年大学生作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应该把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列。当前解决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效性低的问题,必须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寻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青年大学生受其自身阅历、知识程度和所处环境的制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不平衡的,目前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认同主体良性发展,但主体性意识仍然不高
当代大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主政治意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如著名政治学家王沪宁教授指出,中国政治文化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政治文化中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集中的、主观的、武断的成分正在向新型的、开放的、分散的、客观的、民主的成分转变。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当代大学生虽然其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较快的提高,然而其主体性意识仍然不高,表现出诸多不足之处。
主体意识不够强烈。所谓主体意识,就是指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思想认识复杂化的当今社会,既有一定的理想抱负,表现出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热爱祖国,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然而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又表现出较为复杂,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欠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政治参与意识不够积极。从某种程度上说,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直接反映了政治认同的程度,但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有学者在对当代大学生和农民群体对选举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后指出,当代大学生的选举热情并不高,甚至往往比农民群体还要低。[2]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对选举表现出一种冷漠态度。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信念的向往、追求和奋斗,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同时,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现象也使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政治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认同客体进步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认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本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民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对党、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是认同的。但是,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我国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们知道,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是人们重要的行动准则和依据。但是,地方党和政府的某些具体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环节方面,存在“闭门造车”、走过场等现象。
党政形象不够完美。部分地方政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泛滥,这类“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使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这往往成为人民群众讽刺的对象。清华大学著名专家、教授吴唯佳说,当前大量出现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是完全脱离当地实际发展的,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是造成巨大危害的。
廉政建设不够理想。当前,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地方政府的贪污腐败现象还很严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还存在“从众心理”,片面强调社会大环境对腐败的影响,而很少从自身个人或本单位出发,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整体稳定,但不和谐因素还存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得到了不断优化,呈现出整体稳定的状态。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社会环境不够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安定有序的社会。然而,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坑蒙拐骗的现象。这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社会治安,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从而也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基层党和政府的认同态度。
经济发展不够和谐。经济上的不和谐首先表现为贫富分化的增大。这种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各阶层差距等方面。特别是存在的一些不正当致富、暴富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当代大学生对党和政府认同的积极性。
文化发展不够和谐。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共同理想的文化,是提倡劳动光荣、追求奉献、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谋福祉的文化。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急于摆脱贫困和落后,片面追求经济现代化而忽视了文化现代化,使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文化媚俗主义、权力至上主义、畸形消费主义等。
二 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可以从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认同主体因素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其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众所周知,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结构,一般是在十七周岁到二十三周岁之间,作为“90后”的新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多,追求个性、强调自主、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被别人强加的观点和想法,但缺乏稳定性,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某些社会现象不能作出全面正确地分析,很容易导致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认知的偏差。他们对社会主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缺乏深刻的理解,对谁是主体、认同什么、怎么认同等基本问题还比较模糊。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分配形式的变化,人们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由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导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破坏了社会风气,使人唯利是图,也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是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直接推动力。同样,也是推动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大力量。
(二)认同客体因素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一实践活动中,毋庸置疑,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当代大学生)是认同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是认同客体。虽然是否认同总是由主体决定,但是,作为认同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身的建设也制约着主体认同的程度和范围。如:党政形象就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来实现的。所以,地方党组织和政府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如,制度设计。制度安排是目前解决人们政治认同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我国的制度体系,虽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完善,但依然存在某些不够合理的成分,还存在着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协调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处理好,就会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社会环境因素
人的行为是受社会环境决定或影响的。那么,认同行为亦是如此。当代大学生作为认同主体,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群众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不同的。建国初期,人民群众通过新旧社会环境的对比,使他们容易从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但是,在长期的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使那种易于从情感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已不复存在。[4]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也在不断的攀升。但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如政治领域的腐败问题,经济领域的诚信问题、文化建设领域的虚无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我国的体制建设、机制运行以及价值观认同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三 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机制
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切实的认同路径是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保证。
(一)努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当代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主体意识的培养,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而不是一个臣民,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和践行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二是要追求思想进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普遍不强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追求思想进步,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环境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人民群众一般不是以一种理论思维,而是以某种价值满足的状态去完成,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落到实处,不完全是一个思想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是增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举措。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机制建设。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中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5]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机制的建设中,必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世界’或旧常生活世界’之中,以至于‘化民成俗’,从而取得大众化的实际效果”[6]。
(三)逐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价值认同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的纯粹精神享受,而是在尊重满足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教育引导他们确立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满足物质利益是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基础和保障。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利益”[7]。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也曾写道:“利益,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着人的行动。”[8]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只在于其理论完美、逻辑严密与否,而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及实现人们的利益诉求。[9]所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注的利益问题入手,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保障。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刘金文.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理性解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4]侯惠勤.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00.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
[8][美]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20.
[9]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