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生态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5-03-19汪荣发檀江林
汪荣发,檀江林
六安生态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汪荣发,檀江林
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是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文化必须走生态良好地文明发展道路。在安徽大别山区域六安生态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厘清该区域生态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借以建构相应的改革完善措施,推动皖西大别山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拓展。
六安;生态文化;现状;问题;对策
六安市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该市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与楚文化以及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都折射出江淮地区和大别山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当代社会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国家走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发展生态文化。[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生态文明建设是目前六安市一项全局性的重要问题,攸关人民福祉与六安未来发展趋向。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生态文化建设理念不断地引领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明智之举。全文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区域六安生态文化发展现状的阐释,厘清该区域生态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借以建构相应的改革完善措施,推动皖西大别山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拓展。
一、六安特色生态文化资源概述
什么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简言之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使其成为“与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3]生态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相适应、相统一的哲学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理念、意识以及具体的行为和生活习俗。[4]总之,生态文化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生态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目标的,生态文化更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的智力活动相互结合的文化。
生态文化发挥着生态文明中的三大重要功能,即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首先,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功能,生态文化对这一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或是一定的载体加以表现所形成的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综合。其次,在经过不断积累的前提下,生态文化的社会效益可转化为经济效益且经过更加深层次的不断挖掘,可以最终形成生态文化的产业化。最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设生态文化为其不断地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生态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产业,是由于不断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从而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地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且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六安市折射出江淮地区和大别山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六安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古迹名胜灿若星河。其中有位居全国100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的古寿春城;为舜禹帝而最终劳卒的皋陶墓;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所建造的第一塘安丰塘;2013年获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六安王”汉墓。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寿县城墙与明中都皇城城墙、西安城墙等8座古城墙“打捆”。在六安境内,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多处,包括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寿春城遗址、革命博物馆等11处国保单位,古遗址、古墓葬等95处省市保单位。数量多、品类全、级别高,大到国之瑰宝,小到弥足珍稀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地方人文遗产资源。六安地方文艺资源历史十分悠久,底蕴十分深厚,风格多种多样,民歌、民舞等民间剧目的种类繁多,折射出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数千年来,这块土地上所诞生和造就的良将名相、党史英杰、政坛名要等不胜枚举。例如: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孙叔敖;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周瑜;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民族抗日英雄方振武。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重要职务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朱蕴山。
茶文化资源。安徽重要产茶区六安市已形成了以六安瓜片为首的“五朵金花”。六安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顺应了茶文化日益兴盛与发展的大趋势,不断开展旅游活动,为六安形成一条极具鲜明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也为其更深层次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地质地貌奇特的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坐落于六安市境内。闻名世界的人工灌溉工程淠史杭水利枢纽“天下第一大塘”安丰塘也坐落于六安市。还有佛子岭、梅山等六大水库。利用六安独具一格的生态资源,融合六安的生态元素与人文因素。在秀丽淠水之滨拉开大幕的山水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示了六安特有的地域与人文特色。人们在徜徉山水间的同时,也能充分领略六安红色、民俗等独具一格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所举办的第二届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展了“大美六安四季行”全国摄影大赛、大别山(六安)非遗产展示等活动,全力展示具有独特魅力资源的精彩六安。
从实践上看,六安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组织编制了《六安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等,在全国居于先导地位。2010年六安委、市政府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这些举措也必然对六安文化发展带来很多有益影响。
二、六安生态文化发展中的不足
六安市人民具有朴素的生态文化观念,但系统性、科学性的缺乏以及对生态文化认知水平不高等都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目前生态市建设需要。
(一)企业和公众缺乏积极性,文化自身发展意识不强
公众参与面不广,生态文化观念淡薄,创新意识不强,经验不足。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对建设生态文化停留在关注层面的公众达到80%,只有1.5%在最近3个月参与的相关活动非常多。”[5]生态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没有在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中深深扎根,尚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企业或公众的一些自觉行动,都是由政府强大的行政能力牢牢控制主动权,去主导公众参与,公众作用的发挥及其价值的实现都取决于政府。因此,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战略性思考与长远规划
目前,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些生态文化资源面临威胁,有的甚至彻底消失。六安文化市场仍处于自发状态,譬如消费趋势、发展走向以及对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应有的数量、比例关系发展等,市场呈现无序、混乱状态,文化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产业,而一些既具有原创性又具有扩张力的现代新兴的文化产业项目几乎呈现一片空白,品牌支柱企业也十分缺乏具有较大影响的能力。区域分布所呈现出的不合理现状,造成了六安市文化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村的文化市场业尚未真正的成形,消费需求相对旺盛,市场潜力巨大等现象,且该市市场主体的严重缺位,也直接导致了精品开发得难以真正展开。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千百年来,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六安市,人民在采茶、制茶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了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并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安市还拥有淮南王墓与六安王墓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霍邱铁矿、霍山金矿等矿产资源,被称为古代诸侯国。六安还拥有国家级文化碑的楚都文化、国际影响力巨大的皋陶法制文化、重要革命圣地文化及自然和文化遗产重要品牌的皖西奇特生态文化。但这些重要的人文资源都未得到实质性的开发。
(四)生态文化发展的各类人才紧缺,素质低下
由于机制不活、渠道不宽、人力资源培养不够、利用不充分,六安市生态文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从近几年来生态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六安市文化发展缺乏开拓创新人才,专业人才也普遍断档,尤其是从事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运作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六安在发展生态文化时,许多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差,经济效益不佳,生存比较困难,加上机制体制缺乏时代性,导致外部人才的流入十分困难。
三、六安生态文化发展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化体制改革落后,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足
生态文化体制改革落后,是目前六安市发展生态文化所存在的一大阻碍及问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在开展文体活动时多是借用当地学校的基础设施,对六安的一些已经具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应该重新进行规划并重建,包括体育场、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等;生态文化发展也表现出极度的不平衡,对发展生态文化的投入力度也不大,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也相当滞后,管理上明显不足;发展生态文化的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缺乏市场创新能力和活力等。
(二)生态文化创建力度不大,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
六安市政府各级领导对生态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对当地存在的自身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利用不充分,这也就明显的显现出当地政府领导官员在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文化基础设施总量也严重不足,发展极其不平衡。各级政府也没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稳定的保障机制,对于上级所给予的资金支持也未能积极争取。
(三)生态文化规划引导不足,核心竞争力低下
对于思想和行动,该市并没有做到将其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上来,因此,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与自觉并未形成。政府部门的领导在文化建设上的实用主义倾向明显,没能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中之重,更加没有将其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等。 “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不健全。
(四)现代生态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机制
六安市生态文化创新不足,其中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的理念。对新型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生产和营销的扶持力度严重低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也十分缓慢。
(五)生态文化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六安市政府在从事文化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和上岗资格的考评制度等方面并未真正的给予重视,其对重要人才的激励机制作用也未明确。课题项目负责人制度、领导联系专家制度、艺术家签约制度、文化艺术人才情况通报会制度等建设并不完善。对文化强市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和实际工作者并未给予实质上的奖励;甚至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重大奖项的重要人才,该市也未设置和实行配套奖励。
(六)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生态意识落后
六安市在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时,所占比重最高的要数第一产业,相比较之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远不如第一产业。并且该市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以量的扩张为主,一些重要的企业其规模都呈现普遍偏小的趋势,支柱企业严重缺乏。且产品的发展主要是以中低档为主,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保障等方面普遍存在突出的矛盾。
四、促进六安生态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生态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功能定位,明确文化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绩效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当人们自觉地爱护、维护生态的行为成为一种有约束力和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且从中感受到巨大的益处时,才能够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建设发展生态文化,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各项功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的原则,着力建设具有六安特色且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如重点建设皖西大戏院、六安市文化馆、皖西文化艺术中心、六安华伦影视文化广场、六安国家大遗址公园国王陵等标志性文化项目。
(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实践上看,六安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组织编制了《六安生态市建设规划》,还编写了《霍山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舒城生态县建设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等,在全国居于先导地位。2010年六安市委、市政府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并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并确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目标。如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工作实施方案;认真贯彻实施各种生态治理工程,譬如退耕还林、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等,以便更好地营造六安高速公路段绿色长廊建设;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例如:通过农村清洁工程试点与循环经济等方式;深入开展省生态示范市建设和生态村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等。
(三)提高文化市场主体地位,广泛宣传生态文化
六安市新经济增长点和实现跨越发展、落实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提高文化市场主体地位、发展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六安实际,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注重发展自身所具有的特色,精心培育和扶持具有六安市地方特色的重点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坚持多种方式培育企业主体,涵盖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等形式。同时,六安市的各级领导还必须起模范带头和表率的作用,结合理论与实际行动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强调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宣传培育和普及生态文化,并大力发展和弘扬绿色生产、消费和文化。
(四)推动地方文化特色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深入挖掘六安地方文化特色,将传统元素与时尚经典、历史古韵与现代潮流结合起来,不断地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借以延伸六安市的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努力展现六安市大别山地区的山青水秀之美。加强对六安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及再生能力,切实把该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与文化产业优势。力求把六安市发展进步的时代特征与传统历史文化品格更加紧密的嫁接起来,从而精心的来培育与提炼新时期的“六安精神”,以便不断增强群众对六安市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提升六安生态文化内涵与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及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各种形式传播六安生态文化,让群众热爱、社会了解、各界弘扬,从而不断地提高六安市生态文化对外界的影响力。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一套引进、留住人才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人才保护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发挥发展生态文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与选拔一批懂文化、精技术等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和具有先进水平的人才队伍,并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形成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各类人才的茁壮成长、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打造文化人才集聚高地。积极努力的创造出“我为高素质文化人才服务、高素质文化人才为我所用”的双赢局面。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紧紧的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在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从而加快发展六安乡村旅游休闲业。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1] 江泽慧.中国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方向[A].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4):4-6.
[2] 胡锦涛.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3] 陈璐.试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创建[J].广西社会科学, 2011(4):3.
[4] 胡锦涛.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N].人民日报,2013-01-11.
[5] 郑少华,齐萌.生态文化社会调节机制:立法评估与制度重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1):91.
责任编辑:刘海涛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Lu'an
Wang Rongfa, Tan Jianglin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ec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follow the path of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Lu'an present ecological culture development in Dabie Mountains Area of western Anhui provin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should be clarifi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ulture in order to make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to promote i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Lu'an district; ecological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汪荣发,中共安徽怀宁县委党校讲师(安徽 怀宁246121);檀江林,合肥工业大学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生态化与绿色文化(合肥 230000)。
2015-05-15
G124
A
1673-1794(2015)04-0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