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与对中世纪大学的误解
2015-03-19袁礼
象牙塔与对中世纪大学的误解
袁礼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在很多著作中,中世纪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中世纪大学也被描述成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学术殿堂,如果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想象被学术界当成知识来传授,那么这对我们思考大学的问题就会带来影响,因此有必要尽量客观真实地了解中世纪大学的特征。通过从中世纪大学起源动因、组织特征、教师目的、学生情况、学术影响力等多方面探讨发现:学术并非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非精英教育、非学术目标和政治组织更适合用来形容中世纪大学。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大学组织;非精英教育;政治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高八民(1985-),男,甘肃天水人,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1.011
目前在学术类著作中,很多学者都把中世纪大学描述成一个令人神往的学术圣地,并以19世纪法国诗人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Sainte-Beuve Charles Augustin)所向往的“象牙塔”来比喻中世纪大学。这种看法给人们一种不符合实际的认识,即大学一开始就是知识殿堂。这种关于大学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出现,然而,如果我们将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当成知识来传授,定会歪曲大学的本来面貌,并给学生的知识形成与学习带来不利。
那么中世纪大学究竟是什么面貌呢?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在哪些方面犯了常识性错误?近年有一本由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由欧洲各个大学最权威的史学家分别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中世纪大学的各个方面做了最严谨的探讨,他们以一个合理的逻辑将之汇集成一部中世纪大学史——《欧洲大学史》,对处于中世纪几百年后的我们来认识真实的中世纪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书中我们发现,中世纪大学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的刻板印象有很大不同。本文将以此书和其他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为基础,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背景和组织特征来解答“学术是否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这一问题,以澄清“象牙塔”与中世纪大学之间的部分误解。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社会因素决定大学产生
“大学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机构,它必须不断地得到基本的分析。如果要理解并切实改进大学的社会作用,那么对大学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1]15-16要对当今的大学组织与结构进行基本的分析,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尽量客观准确地认识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大学的制度演变。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在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之中,复杂的社会变迁导致了大学结构与功能的巨大变化,如果仅仅将大学看做一种纯粹的高等教育机构或者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组织,那么就难以真实地认识大学的历史变迁。事实上,大学不仅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世纪的时候,它还承担了基础教育的职能,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一些团体和组织提供政治上的权利保障,所以它还是一个近似于政治组织的团体,承担着多种社会职能,有自己的机构和章程,有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机构。在这个社会机构里,学术与教育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然而这些特征同样为修道院学校和其他学校所具有,所以它并不是大学的主要标志。
从大学起源来分析,很多史学家发现中世纪大学组织模式可能起源于伊斯兰学术界。英国研究伊斯兰教的学者坚持认为,伊斯兰的学术机构是把外国学术组织起来形成同乡会的渊源,也是通过授予教学许可证、学位服、学士头衔,从而使教学资格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思想渊源[1]9。大学产生以前,它的基本构成单位——同乡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为了给自己争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那些由外地过来的学生们组成的同乡会之间结成了联盟,同乡会联盟得到教会和国王的重视,同时也赋予它们某些特权。这些特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每一个同乡会成员都受到联盟的保护,这个联盟在当初就被称作“大学”,大学的最初含义就是联盟、社团的意思。类似于地区帮派的联盟,为寻求保护而建立,联盟意味着互相帮助,保护学生们的利益不受当地人或者其他团体的勒索。另外,它们也成为当时市政与教皇之间利益争夺的一个筹码。
大学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它享有更多特权,而这些特权都是学生自己争取的。学生建成同乡会,教师在博洛尼亚建立博士协会,都是为自己争取的特权保障。“在博洛尼亚法律学校发展为官方认可的大学的阶段,意大利城镇地区赢得的政治自由和商业地位,都反映在行会组织里了。当时,在意大利的外来商人和其他外国人成立了各种行会,以此避免彼此间的争斗,促进共同的利益。”[2]69如果不是外地学生在巴黎地区与博洛尼亚地区的生存环境遭到威胁,同乡会之间就没有为争取特权而结成联盟的必要,大学组织也就可能更迟才产生,或者根本不会产生。因而大学组织的出现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自觉形成的,是社会因素而不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二、中世纪大学组织:政治性质的共同体
“大学之为大学的核心要素是拥有教师、学生以及学科。中世纪大学生存的组织基础是教师和学生组成了教学共同体,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拥有自己的章程,组织学科教学。这是区别于以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的。”[2]52在欧洲城市里的手工业和商业不断繁荣的历史下,“一个以写作或教学,更确切地说同时以写作和教学为职业的人,一个以教授与学者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的人,简言之,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3]。师生们可以从大学那里得到什么呢?“我们已然看到,这种期望并不是对知识的渴望诸如此类的东西,而是教师和学生们不确定的社会地位,这才是早期大学建立的诱因。保护学者个体的权利是帝国法规之中向外国学生所保证的条款,但假如皇帝不能付诸实施的话,它们就变成了一纸空文。”[1]22-23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建立一个具有相似背景和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则是大势所趋。大学组织的社会基础使大学自身具备了开放性和生命力,这种特征符合中世纪社会变革的需要,也是它能够在诸多社会组织里顽强地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中世纪的大学馆也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不久就消失了)。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大学组织的形成,我们可以发现,那种认为在探索知识的精神冲动下刺激了大学产生的观点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表现。更真实的情况是,在那些有特殊社会条件的城市中,一些外来学生为了更好地在当地生存和交流而组成同乡会,同乡会与同乡会之间结成庞大的联盟组织,这种组织带有政治团体性质,并为自身争取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从而让同乡会的成员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当初这种历史环境下,参加各种团体是保护自己利益的普遍方式,并非只有大学才有这种形式,在建立某种有影响力的团体之后,成员便获得了自身利益的保障。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同乡会联盟的形成最有利于为成员争取某些政治上的特权以应对现实环境的挑战。
三、中世纪大学教师:求知欲不断变少
究竟是文化因素决定大学产生,还是社会因素决定大学产生,关于这方面的认识有很大分歧。格伦德曼曾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人的职业、职业培训或普通教育的需要,政府的、教会的、社会的,以及经济的要求和动机都不是主要的、本质的或者根本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这些都不是构成作为全新社团和教学、学习场所大学的起源及其本质的基础。恰恰相反,概括地说,刺激大学出现和成长的根本原因是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是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是“探索知识的欲望”[1]12。这种认识在中世纪找不到任何史实依据,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与教师的求知欲是极少的,他们甚至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团体之一。因而格伦德曼的论点由于过于理想化或者说过于意识形态化而受到批评,但这种认识在我们目前的学术界中普遍流行。
针对这种对中世纪大学的理想化认识,克拉森在1964年指出,对知识的纯粹热爱与其说体现在巴黎大学,还不如更具体地表现在沙特尔的大教堂学校中。“除去知识分子的因素之外,似乎还有其他力量和驱动力,使大学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他引用了阿贝拉尔的自白和知识渊博的布鲁瓦的彼得的名言。阿贝拉尔说:“是贪婪和野心促使他从事教学。”彼得(1180年,他成了宫廷的宠臣)则说:“有两样东西促使人们去刻苦学习法学,那就是追逐权力和追求名望以满足虚荣心。”[1]12从这两个人的自述中多少可以看出一点关于当时大学成员的思想情况,他们并不以探求真理为目标,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与今天的师生似乎没有明显的差别。
从14世纪开始,大学渐渐变得保守和封闭,逐渐沦为贵族阶层活动和追求风雅生活的场所。“贵族的首要价值,即追逐富丽奢华,成功地全面转变了大学的实际物质构成,在这方面,与13世纪情况有着极大的反差。”[4]143“侵入中世纪大学的另一种奢华便是学校建筑。”[4]145“无功利的科学情趣、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对辩论成果价值的确信,以及12和13世纪教师们为之奋斗的理想……都丧失殆尽。从此,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占有,是一种财富,如同房屋、土地、书籍,知识成为教授家族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保障着个人地位,从而保障着全部现存的社会秩序。人们可以看到,这样做的代价便是平庸与保守。”[4]146由此可以看到大学教师群体的整体状况在不断变化,但到了后来,情况似乎更加糟糕。“中世纪末,可以确定的是,教授职业对于人文主义新文化的追随者已不再具诱惑力。教授职业,它有其技术要求,它不能带来财富却要求独立性,它意味着职业团结的感受和社会与知识不断更新的欲望。”[4]159从教授职业的命运可以看出,中世纪大学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神圣,贵族化与平庸化与教师的地位是同时出现的。
四、中世纪大学学生:学年极短与开放入学
也许我们会觉得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都是社会精英,都将追求知识看作学习的重要目标,所以中世纪的大学生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事实并非如此,中世纪的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打算在大学里获得他们所能够获得的知识,更加不用说以得到医学、神学或者法学博士学位为目标。确切地估算他们的上学时间,每个人在大学里的平均期限为1.8年,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字更低一些。很多文学院的学生在大学里不要求考试,也得不到学术头衔,他们常常占到全部入学者的50%或者更多,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这类学生是中世纪大学学生的主体[1]214-215。其他一些类型的学生要么来自贵族家庭,要么来自一般阶层,他们来大学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为了扩大社会交际的,有为了学到基本知识的,也有为了拿到高级学院的硕士文凭而留校任教的。总的来说,以取得最终的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为学术目标而进入大学的学生比例极少。
中世纪大学里的毕业生并不能凭借一张文凭轻易地改变命运,如果是普通人,他需要在毕业后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上升到社会上层。很多贵族慢慢地也流行进入大学学习,因为这种学习会给他们带来名望,事实上他们也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基于此理由,克拉森的结论是:12世纪的学校和13世纪的大学从未把自己的目标确定在为宫廷或市政当局培养专门人才方面。然而,在大学中形成的新的社会组织模式部分地是由社会造成,因为大学是广泛社会群体的兴趣所在,这使得高等学校有可能成为永久性的独立机构[1]12。
中世纪大学并不是精英教育,这从大学的入学对象和要求可以看出。在中世纪,入学的概念和我们今天的入学是不一样的,那时进入一所大学和追求学业,仅仅意味着把个人与教师及其学生联系起来,而与大学的某个特定组成部分无关,不管它是一个系、一个学舍、一个寓所或者一个同乡会。所以,相对加入一个个人组织来说,录取和入学的要求都是次要的[1]189。只要找到一个愿意接受那个学生的老师,那位学生就算成为大学的一员了。如大学史里面所说:“在13~15世纪,一个人如果不畏惧路途遥远和旅途中的艰苦,那么他进入大学并成为一名大学生是相对容易的。欧洲大学不对入学作国籍、社会地位、智力和语言的规定,形式上的规定也相对很少,无论如何,它们还没有入学考试的要求。大学甚至没有固定的注册或开学的日期,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都是适宜的,且对最低入学年龄也没有限制(后来各个学校开始制定规定,最低年龄大致在10~16岁间,每个学校不一样,但这种规定并不阻碍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入学,只要毕业时达到这个年龄就行)。正如大学档案馆资料记载一样,只有在举行入学宣誓而不是被大学接纳的时候,少数人才会遇到问题。除了作为一名基督徒不言而喻要接受洗礼以外,唯一的入学标准似乎就是道德品质。”[1]187
“入学不存在任何先决条件。之前的学习准备既不是先决条件,也不是绝对必需的。事实上,甚至不能肯定,所有进入大学的学生是否都具备读写的能力。佩皮尼昂大学的章程特别提到了这个问题。”[1]189欧洲大学的这个状况让我们非常意外,这和今天的大学入学完全不同。虽然今天的大学经过了制度化和去个性化的历史,但是大学这种开放性却演变成了大学的精神而成为大学组织的一个标志,从今天的大学精神理念中仍可找到中世纪大学的痕迹。另外,不仅对入学者没有要求,它在培养过程中还没有正规的考试,即使是在毕业之际,学生的学业考试也是论辩形式。总之,大学里很少有制度化的学业规定,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大学毕业生也很少是社会精英。
五、中世纪大学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
从学术上来看,中世纪大学并非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整个中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著作都不是来源于大学。“人们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整个中世纪,一部好的、甚至是原创的、品质上乘的科学著作一直都是创作于大学之外的。甚至在大学城中,不同教团经常试图将它们的学生与学术世界的诱惑相隔绝,因而发展出许多明显带有私人色彩的观念。”[1]389中世纪,大学与其他学校比较起来,它只是诸多类型的一种,大学里的知识并不比其他学校高深,很多修道院里的学术研究深度甚至还超过大学。
最初的大学是保守性与开放性共存的组织,保守性主要表现在它受到教皇的控制,排斥其他权威,这在巴黎大学表现最明显。在13世纪,当亚里士多德开始为欧洲人所知晓的时候,作为中世纪三大古老大学代表之一的巴黎大学却屡发禁令,禁止传播和学习以亚里士多德为主的希腊哲学,原因就是担心希腊哲学会挑战神学的权威。大学的开放性表现在入学、制度、组成、知识吸收、各种变革等方面,比如人文主义被大学所吸收,亚里士多德著作最终还是被大学所接受。“亚里士多德著作最早的译著是由威尼斯的詹姆斯在1125至1150年之间直接从希腊文翻译的。12世纪末,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主要部分都已被译成拉丁文。在13世纪中期以前,被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仍不为人知。在大学出现近一个多世纪以后,希腊哲学被传播到欧洲,后来才缓慢地被大学吸收。”[1]348“当时,希腊时代的东西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到12世纪文艺复兴时,由于托勒密天文学、欧几里得著作全集以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重现天日,为西方人所知,人文学科内容贫乏的现象才有了很大的改观。”[5]大学不同于当时的教堂,它的开放特征能让它不断为自身补充新元素,这是大学组织获得强大生命力的前提,希腊哲学的引进让大学增加了知识内容。“13世纪经过扩充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具营养价值的知识大餐,然而就此宣传13、14世纪的早期文艺复兴活动业已将欧洲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仍然是一种仓促且不负责任的说法。事实上,经院哲学在此期间所贡献出来的能量仍然是不可忽视的。”[6]种种迹象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虽然一直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但其影响力非常有限。
六、结论
首先,从大学的起源来看,大学本来就不是以学术的姿态出现的,更不是以探求知识与真理为直接目标,这些目标在当时的大学只是次要的。在中世纪时代,不要大学,人们照样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主要机构在由教皇控制的许多教会学校、托钵僧学校、私人学校里面,完全没有必要形成新的大学来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教师和学生进入大学的目标并非以学术为首。
其次,从大学的目标来看,当初的大学是由许多同乡会组成的联盟,联盟被当局赋予大学的地位,成立联盟的直接目标是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间接目标是以争取知识权利和学术权利为手段,与其他学校展开竞争,最终能获取生存。这就如医生以医治病人、商人以出售商品为手段,最终还是为了获取团体和个人的生存。这是当时大学成立的驱动力。
再次,中世纪大学几乎完全开放,向所有阶层、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开放,它还善于吸收有用知识,并适时地为自身机构作出调整。由于入学要求极低,培养制度也没有规范下来,所以很难将中世纪大学教育认定为精英教育,大学的学术影响力也一般。只是到中世纪末期,大学才开始变得保守与贵族化,阻挡了贫民中的精英加入大学群体的机会。
最后,从组织形态来看,中世纪大学更像是一个政治组织。有以下几点理由:①它是由同乡会组成的联盟构成,联盟选举管理者,制定章程,由上及下实行管理;②联盟管理者代表成员与市政当局和教会协商各种事情;③大学在当时是一个完整的法人团体,享有独立的政治权利与较大的影响力;④大学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成立,即达到足以代表某一阶层的条件或者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才能被授予大学资格。
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背景、组织特征、教师与学生目的、入学要求、学生出路、学术影响力和大学的保守性与开放性来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学术性并非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前言):第1卷·中世纪大学[M].张斌贤,程玉红,译.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2]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
[4]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查尔斯·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0.
[6]海斯汀·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M].崔延强,邓磊,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54-55.
(责任编辑吴朝平)
The Ivory Tower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YUAN L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g 361005, China)
Abstract:In many literature works, the medieval time is an attractive era, during which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are described as idealistic academic hall. It would have a bad effect on our thinking of university problem, if the literature imagination is taught as authentic knowledge. So it is necessary to try to understand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bjectively. From the origin of university,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urpos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trance and graduation status, academic achievement we can find that the academic is no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while non-elite education, non-academic goals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re more appropriate to describe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Key words:the mediev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non-elite education; political organization
引用格式:高八民.我国“211工程”大学高层领导群体特征的履历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5(1):52-58.
Citation format:GAO Bamin. Curriculum Vitae Analysis on the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1):52-58.
■ 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