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楚廷大学内部治理理念述要

2015-03-19邓小华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念

张楚廷大学内部治理理念述要

邓小华1,2

(1.楚雄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云南楚雄675000; 2.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张楚廷先生的大学内部治理理念可以概括为“学为本,师为重,自由为贵,官为轻”。该理念涵盖大学内部治理的逻辑起点、基本战略、价值追求、根本保障等方面,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其根基是人本思想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张楚廷;大学内部治理;理念;以学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何颖(1985-),女,江西丰城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1.005

张楚廷先生因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卓越贡献和在湖南师范大学的成功实践而成为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杰出代表,其大学管理思想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所关注的是张楚廷先生的大学内部治理理念,即在处理大学内部各种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和信念。

环顾国内高等教育界,既要有一个好的大学内部治理理念,又要能付诸行动,并使其成为学校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试问有几位大学校长能做到?被称为北京大学“永远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确实做到了,其大学内部治理理念就可以用“思想自由、兼容并蓄”8个字来概括。张楚廷先生也做到了,他的大学内部治理理念是什么呢?国内已有学者对张楚廷大学内部治理思想进行了研究,但没有进行更简练而精准的概括。笔者尝试把他的大学内部治理理念归纳为13个字,即“学为本,师为重,自由为贵,官为轻”。下面就围绕这一理念做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

一、学为本:大学内部治理的逻辑起点

这里的“学”既指学生,也指学术。学为本,即“学生为本,学术为本”,因为“大学因学而生……其根基即在于有学生需要……它的基本活动也就是学习,它主要跟知识打交道,跟真理打交道,跟学术打交道”[1]134。这是张楚廷校长大学内部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大学,就是一个大写的“学”字,所有师生员工都是这个“学”字的撰写者,而校长应是其中下笔最重也最多当然也是最精彩的一位。优秀的大学校长致力于把“学”字越写越大,乃至于让由“学”字绣成的旗帜在大学的天空高高飘扬。

学生是大学的动力源泉,既是大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的历史起点,大学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张楚廷校长认为高水平的大学能让学生看到更多美丽。在主政期间,张楚廷校长就极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美好。为了学生,他倾力建设一所自信的大学,他把全国最好的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请到学校为学生作报告,让学生看得起自己,并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也能走在学术的最前沿,走向优秀。

张楚廷校长在学校里极力维护学生的尊严,并强调把维护和发展学生的尊严视为学校的第一原则。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比如在平等对待学生上,张楚廷校长要求校办的同志在学生来的时候要起身,学生离开的时候说一句“好走”或“慢走”。这绝对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平等观念的真情流露,学生也能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是被尊重的。真真实实地以学生为本,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大学的根本。张楚廷校长的大学内部治理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抓住了学生这一根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

学术是大学的基本活动,张楚廷校长希望自己主政的大学成为神圣的学术殿堂,期望它将最深刻的学术、最深入的洞察、最美妙的思想贡献给社会。张楚廷校长还希望“真理至上”“民族至上”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师生的心中。除了为教师潜心学问营造良好的氛围外,他还身体力行,在承担繁重管理任务的同时,坚持学术研究,并在教育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既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又有独特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这本身就是良好学术氛围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

虽然大学是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场所,但学术的地位、学术的尊严、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权力并没完全得到保障。行政权力的无处不在成为实现学术本位的最大障碍。为此,张楚廷校长严格限制行政权力的蔓延,认为“大学的行政权力具有从属的性质,从属于保障学术独立与自由,从属于保证学术繁荣,这是大学行政权力合理存在的唯一基础”[1]170。他认为“对学术的尊重、维护、保障,是行政权力应有的理念、义务和责任,这种义务和责任是大学里的行政区别于其他机构行政权力的基本标志”[2]。张楚廷先生任校长期间,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由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的教授担任,有行政职务的教授不再进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学校的其他学术性组织,如图书馆委员会、出版基金委员会都由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担任。

张楚廷校长主政湖南师范大学期间,学生乐于学习,学者勤于探究。在90年代下海潮风靡全国的时候,大学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和学者自发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挂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术是学者的生命”的标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湖南师范大学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术风气,也反映了张楚廷校长“学本位”理念已深入师生的心灵,成为湖南师范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师为重: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楚廷校长就以延揽人才而著称于我国高等教育界。1993年3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用《何以引得凤凰来》一文总结了湖南师范大学吸引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其实,早在1983年,张楚廷先生出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时候,就提出了“两个千方百计”,其中之一就是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一条不仅成为他任期内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成为湖南师范大学高速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博士还没有得到高校重视的时候,张楚廷校长已经开始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生群体中“游荡”,“千方百计”为湖南师范大学的师资队伍补充新生力量。当有不少博士来到湖南师范大学,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又意识到只有新生力量还不够,必须要有在学术界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的知名学者的加盟。于是,著名法学家李双元教授、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王永久教授、著名数学家陈传淼教授、著名化学家姚守拙教授等在张楚廷校长及学校领导层的艰辛努力下纷纷来到湖南师范大学,迅速提升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进而提升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张楚廷校长悟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道理,即“财从才来”。一般人认为,有了钱财才会有人才,而他认为,有了人才就会有钱财。湖南师范大学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财从才来”也就成为他“师为重”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办一流的大学,得从建设一流的师资着手。有了一流的学者,才有一流的学术,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校。而没有一流的学者,一切全没有。”[3]119张楚廷校长并不认为这是很难懂的道理,也并不认为是很奇特的理念。然而,有多少大学校长又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为之孜孜以求呢?“教职员工,教师第一”,这一观念是“师为重”理念最直接也最贴切的注释,“师资建设的停顿就是整个学校停顿的开始”[4]。这亦是对“师为重”理念的另一种表达。在张楚廷校长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崇高的,也可以说,教师是始终装在他心中的。

“师为重”作为张楚廷校长大学内部治理理念的一部分,是通过切实的行动贯彻到底的。张楚廷校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去实现“师为重”的理念,教师在湖南师范大学是真有地位的。比如在津贴发放上,当校长、副校长的职称是教授时,是按照教授的学术成果来领取津贴的,另外再没有增加一分钱津贴了;当校长、副校长(包括书记、副书记)的职称不是教授时,其津贴标准是低于教授平均水平而与系主任或总支书记相当的。在张楚廷校长主政湖南师范大学的18年间,在住房分配上,都是先教师后干部,先教授后校长、副校长;在开学典礼等仪式上,教授和书记、校长是相间而坐的,在向新生介绍时,都是先介绍在台上的教授而后介绍领导;在乘车问题上,学校最好的车都是让教授坐,而校长、书记们都是坐一般的桑塔纳轿车。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让教师感受到了自己的地位和分量,也让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校的发展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除了从制度上能看到“师为重”的理念外,张楚廷校长还从情感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师为重”的理念。每当有教师因为在学校受到好的礼遇而要感谢他时,张楚廷校长则认为是校长应该感谢教师,是教师为学校增添了光彩,为学校带来了好的发展前景。每当有教授调离,只要有可能,他都会为其送行。在他看来,如果对想离开的教师采取冷漠的态度,那就是“愧对了教师,愧对了一个个珍贵的人”[3]185。

三、自由为贵:大学内部治理的价值追求

张楚廷校长非常看重自由,他深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张楚廷校长深信,“自由是人生命的标志,人获得自由的状况即他的生命存在状况,人对自由的把握力即他的生命力”[5]。他亦认为大学对自由应有自己的理解,自由不是作为一件外衣披在大学身上的,自由渗透于大学的骨髓之中。在他看来,自由是学术根深叶茂的土壤,自由是学术创造发生的阳光雨露,自由乃是大学的生命之所在,亦是学生真正成才之所需。

让师生充分地享有自由、创造自由是张楚廷校长大学内部治理的价值追求,他认为“越是能保障学生自由、越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享受自由权利的大学,越可能成为优秀的大学。学生自由空间的大小是衡量大学先进性的基本标志之一”[3]49。他的大学理想就是要把湖南师范大学办成最自由的大学,他的任务就是在学校里努力创造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的条件,为学生的今天和未来有更多自由创造的机会而努力工作。

在湖南师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是受到极好保护的。张楚廷校长坚决维护学生专业选择权,这是学生最基本的自由。另一个基本自由就是课程选择权,他努力让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形成一个丰富的“课程超市”,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最基础的条件。在大学内部治理中,他主张多从保障学生自由权的角度去看问题,学校各部门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更自由地发展,而不是千方百计去思考如何限制学生。

看重自由,也就自然看重自由教育。所谓自由教育,即“特别看重自由学术(或自由知识)的教育……就是主要以传承和探究自由学术为己任的教育”[1]57。自由学术中,哲学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探讨事物更根本、更深层的问题,是最能锻炼思维、改善思维品质的学问,是追求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的学问。张校长在创收、下海的浪潮中为学校开办哲学专业,又把哲学课程列为全校十门核心课程之首,目的是让学校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哲学。他对哲学的这一份格外的感情,源于他对自由的那一份格外的感情,因为看重自由而看重哲学。

张楚廷校长认为,大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要让学生享受更多的自由,就要引导他们去享受和维护自己的自由,去学会扩大自己的自由,去创造自己的自由。在他心中,自由是珍贵的,因为人的生命是珍贵的,大学因珍惜学生、学者的生命而珍惜他们的自由。为学生创造自由,就是为他们创造智慧,创造未来;为学者创造自由,就是为他们创造追求真理的条件,创造走向学术巅峰的机会。

四、官为轻:大学内部治理的根本保障

大学内部治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遏制“行政化”趋势,本质上也就是遏制“官本位”。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局面,虽然从上至下都在呼吁“大学去行政化”,但丝毫不见起色。“行政化”作为“官本位”的产物,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副部级、正厅级、县处级、科级等行政级别仍然牢牢地套在大学管理人员的身上。糟糕的是,很多大学管理者也乐于接受这种身份,并以拥有这种身份为荣。

张楚廷校长是“官本位”“行政化”的坚定反对者和有力批判者,他认为“官本位”乃是大学身上的毒瘤。他明确提出“校长不是官”,“若校长真的视自己为官,那只能危害学校,也危害自己”[6]。在湖南师范大学的18年治理实践中,张楚廷校长为淡化学校的官味、官气,为学校的去行政化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官为轻”也成为张楚廷校长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理念。

他有一个很概括的说法——“我们第二”。这个“我们”就是指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唯有实实在在把我们摆在第二,我们的重要性才会恰如其分地发挥出来,作用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只有切实把自己摆在第二的行政干部,才是大学的好干部”[3]214。在他看来,如果到处看到行政干部人头攒动,到处是神气活现的样子,处长、科长说话的声音盖过了教授,那实在是莫大的不幸,实在是不像大学了。反之,机构紧缩,人员精干,行政人员甘当学校大事的第二梯队,大学就会兴旺起来。这是他对“官为轻”理念更为具体而形象的表达。

一方面,张楚廷校长极力营造“上级为下级服务,机关为院系服务,一切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良好氛围,让行政干部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精简机构,严格控制行政人员的比例;另一方面,他为学校的“去行政化”、为削弱“官本位”而殚精竭虑。张楚廷校长对学校最容易滋生“官本位”的两个部门——人事处和组织部进行改造,对人事处的改造就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事处要降低位置,不要把自己看高了。第二,人事处要以教师工作为中心。第三,在作风上,待人要平等、尊重、理解、关切,做事要讲真、讲实、准确、高效。对组织部的改造,则改变了通常由从事党政工作的资深人士任组织部长的惯例,而由博士、青年语言学家蒋冀骋教授出任组织部长,不仅少了“官气”,也能与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再如,学校还取消了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的行政级别,当别人问及院长是什么级别时,他的回答是“院长就是院长级别”。这显然是一个多少有些无奈却又十分精当的回答。

在张楚廷校长看来,大学里从校长到科长,本质上都不是官,大学是最不需要官的地方。然而,不少的大学为自己的大学成为“副部级”大学而津津乐道。一些校长被任命后都会刻意在名字的后面加上“副部级”或“正厅级”三个字,“官本位”在去行政化的竭力呼喊声中没有丝毫退减,反而愈演愈烈。这是大学的悲哀,又何尝不是社会的悲哀呢?只要看到如今“官本位”的无孔不入而几乎动摇了大学作为学术殿堂的根基这一现状,我们就能切实感受到张楚廷先生“官为轻” 之理念是何等珍贵,何等有生命力。

五、结语

“学为本,师为重,自由为贵,官为轻”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它几乎涵盖大学内部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张楚廷先生大学内部治理理念的核心要义。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大学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有生命的学生的存在。然而,有多少大学校长认识到这一点了呢?又有多少大学校长以此为前提去构建自己的管理理念、开展自己的管理实践呢?张楚廷先生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大学内部治理理念具有普遍而永恒的价值,是我国本土大学治理思想的智慧之果,值得大学的管理者们去深刻领会,去扎实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80.

[3]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4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0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412.

[5]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8卷[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99.

[6]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7卷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6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责任编辑刘海燕)

Survey of ZHANG Chuting’s Ideas on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Governance

DENG Xiaohua1, 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Abstract:Zhang Chuting’s ideas on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governance can be summarized as “based on learning, teacher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freedom being the most precious, the officer of light”. Those ideas constitute an organic whole harmony, and cover all aspects of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governance, including the logic begining, basic strategy, pursuing value, basic guarantee and so on, and its’ foundation is ZHANG Chuting’s humanistic thought and human feelings under the heaven.

Key words:Zhang Chuting; university internal governance; idea; based on learning

引用格式:何颖.高考双轨制改革:受教育权深化保障的有益机会[J].重庆高教研究,2015(1):20-25.

Citation format:HE Ying. Dual-mod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 Occasion to Deep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1):20-25.

■ 双轨制高考改革专题

主持人语:

要破解职业教育困局,高校招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区分开来,形成高考的“双轨制”局面。“双轨制”考试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事物,例如在德国,“双轨制”的教育体制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当中,技能型高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究竟能有多大作为,是否会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期我们组织的这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见仁见智的探讨,期望能够对我们理解和进一步研究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一些思路和启迪。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周序

猜你喜欢

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您的理念 我们的解决方案
新发展理念需落实于实践
申康的平衡理念
“健康中国”应深刻融入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