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历史概念研究

2015-03-19祁传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手稿黑格尔共产主义

祁传华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北京10087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长期搜集的社会经济感性资料的一次全面汇总,但对经济感性资料的汇总并不是马克思的主要目的,感性材料的罗列和综合正是为了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确立。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正式阐述自己的历史思想,展开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旧的历史哲学的批判,虽然这个时期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带有某种跳跃性,但他将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引入了历史,他为历史概念设定的这一基础是合理的,也为他以后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历史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是人的感性的生产活动

“历史是人的感性的生产活动。”这一论断中首先包含了三层含义,即历史是人的活动而不是物或规律的运动,历史是感性的、经验的,而不是理性的、先验的,历史是生产实践活动而不是非生产的理论的推衍的进程。这三层含义蕴含了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前提和指向,也最为深刻和根本地确立了马克思本人对历史概念的规定。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历史的内容,历史本身具有经验性。马克思继承了前人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发展了自己的历史概念,其历史概念的生成,是在批判黑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家的基础上得以呈现其本真面目的,也正是在理论的批判和反驳中确立的。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①马克思对于历史概念的规定,具有鲜明的反黑格尔的特征。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规律性的展开,历史本身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的、先定的过程。 马克思承认历史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但马克思在规律之外,更加引入了“人”这一要素,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也就构成了历史。黑格尔虽然也强调历史过程中的“人的热情”,但那种强调只是补充性的强调,在黑格尔看来,人是天意实现的工具,人的所作所为、英雄人物的贡献也是历史规律掌控内的偶然现象。这样,人这一富有创造力的生灵,其主动性、创造性就被贬低了,人类钻木取火与动物猎取食物,在历史发展史上,其贡献是一样的。显然,这与我们的常识是相悖的。

人是历史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也是历史的主宰,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有了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本身并不能脱离人类而存在,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史,之所以仍然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它们对于人类的意义以及人类本身对于这种意义的发掘。对于历史问题,黑格尔倾向于思辨的解决,而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理论的缺陷,注重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找历史之谜的答案。对于国民经济学家的反驳,马克思也采用了类似的现实的方法。

国民经济学家的方法与黑格尔的方法有所类似,“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②黑格尔从抽象的精神出发,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二者最终都走进了抽象的规律,最终以这种规律或者公式为根本来指导现实,这同样是患了本末倒置的毛病。“国民经济学家……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③“虚构的原始状态”,也就是“抽象的公式”、“规律”所建构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来源于现实,而是来源于抽象,这样的状态也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反而是僵化的、非科学的,于现实有负面的作用。马克思否定这种虚构的原始状态,主张从实践中引出“本然的状态”来说明现实的问题,来说明真正应该说明的东西。真正的历史也就应该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引出真正科学的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的发展。

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以抽象的思维的对立代替了现实的世俗的对立,其历史是在抽象思维中的展开,而脱离了现实性这一历史的基础。黑格尔的历史在绝对知识中展开,又在绝对知识中结束,而与现实无关,因此,历史的发展逻辑都是可以靠抽象来解决的。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既然抽象的思维可以构成历史,那么抽象的思维同样可以创造现实,因此,我们就只需要大力发展哲学等思维科学,就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实际上这是极其荒谬的,一位乞丐,即使精神极端富有,也仅仅是一名乞丐,也不能使他吃饱穿暖,正如学游泳不能只学理论一样,只有经过亲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地遨游于江河。

2 历史是人与自然界的现实的统一

“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④在这里,历史与自然史具备了某种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正是在人的中介下进行的,确切地说,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这一中介活动中历史与自然达到了某种统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人的中介,历史与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历史与自然是否是完全统一的?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与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⑤自然界一方面提供了劳动对象,另一方面也为改造劳动对象的劳动者提供了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自然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也就是历史的前提,但这一前提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前提条件,即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产活动将自然与历史结合起来,在自然和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就是历史,不过这种历史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历史,历史是人的感性的生产活动,如果没有人类,历史也就不成其为“历史”了。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等同于历史,不过这种历史是与人类无关的,即纯粹的自然史。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人在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将自然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而在与这“无机的身体”的交互作用中,人也变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互为身体”,自然与人,是统一于自然与人这一和谐的关系之中的。

一般说来,与自然对立的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集合。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自然成为人“无机的身体”,此时的人连同这“无机的身体”都成为社会历史的一部分。自然与社会从其内涵上来讲是互为对立的,但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历史又是包含在自然之中的,这便是真正的“大自然”的理解。对于自然和历史,我们都不能作笼统的理解,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中介,自然和社会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历史与自然,也是可以统一的,与自然统一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就是社会。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与历史的本质的统一。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或者说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而这也是历史概念的应有之义。

3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何谓历史之谜?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发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⑥社会进步本应成为人的进步,但却反过来成为支配人、奴役人的力量,以致形成了 “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存在和本质之间的斗争”、“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之间的斗争”、“自由和必然之间的斗争”、“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等矛盾和斗争。社会进步的理性诉求与现实人群的恶劣的生存境遇的矛盾,激发了马克思对于历史之谜的探求。在写作伊始,马克思就不是从虚构的历史前提出发,而是从“血腥”的资本主义的现实——主要是经济现实出发,来开始历史之谜的探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便是马克思开展历史研究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与之前的理论家相区别的地方。马克思一方面在人类劳动发展史中寻找历史产生的客观根源,另一方面又将破解历史的谜团和建构理想社会相统一,为历史提供了一个前景光明的未来,即共产主义社会。前者从现实的生产劳动出发,体现了马克思历史概念的科学性;后者着眼于创新和超越,即着眼于现实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的实现。

历史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即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劳动就是异化劳动。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工资、资本、地租进行了分析,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即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并不是一种哲学上的证明,而是基于经济事实的基础之上对私有制的分析,用对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条件的研究代替了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研究,这种方式就是历史的方式。而共产主义正是这种历史的方式探求的结果,共产主义既是建立在对以往的劳动人民的付出与所得不公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又充满了对未来的理想社会的预示,而这种预示也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孕育着对劳动人民的现实的生存境遇的解决。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真正的积极的扬弃。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对应的理想,说到底,更应该是一种通达其中的方法。迈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便是一个摆脱异化的过程,一个人性复归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矛盾的解决,而且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对抗是解决人与自然对抗的前提,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对矛盾的对抗,而最终成功地解答历史之谜。

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但也正由于这种目标的不易达到,才能成为数代人追求的理想,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理想的引导下,人类不断进步,生存条件不断改善,幸福感不断提升,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断满足,这是符合马克思关照人的主旨的,毕竟我们想要的并不仅仅是共产主义的形式和名称,而是生活于某种社会条件下的人的不断进步,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毕竟还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所体现的也是早期马克思的思想,所以历史概念的内涵还是不完整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的物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随着马克思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马克思的历史概念也逐渐完善,批判旧哲学的同时也不断超越自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之后开始清算费尔巴哈,这是马克思历史概念的一大发展,而这种发展,更鲜明地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中间一次很好的过渡,体现了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发展和进步。

注释:

①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2、50、51、107、53、5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5][意]维科.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7][苏]阿尔森·古留加.黑格尔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9]张一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J].哲学研究,1998(9).

[10]何萍.维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J].学术月刊,2000(10).

责任编辑 周丁力

猜你喜欢

手稿黑格尔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丢失的手稿
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