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述评

2015-03-19杨焱稀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学者

龚 雪,杨焱稀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1 研究现状

1.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讨

梅荣政教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源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为我们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方向和指引[1]。目前,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对外开放、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

1.1.1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上,这个提法是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上。这个论述自提出后就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和沿用。正如陈建岐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文中提到的,邓小平同志在1984 年就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2]

1.1.2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很多,主要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等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四阶段说”,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分为起步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展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完成阶段(党的“十四大”至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及完善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完全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3]。也有学者从经济本身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经济、自主性经济、竞争性经济、公平性经济、系统性经济、法制经济、保障性经济、开放性经济[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必然性,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对计划经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调节市场的补充和完善,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前进的过程。

1.1.3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1.1.4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学者们的研究很多,从集体制的关键因素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展望都有涉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以张树斌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应该是国有经济实行集体租赁[7]。他们认为集体租赁是计划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信贷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多方面着手,例如在经营机制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应该是增强城乡公有制基本单位的活力[8]。

1.1.5 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成为贯穿分配制度改革的主线索。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规范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对于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目前以汪海波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要建立现代的分配制度,就是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劳动力商品按其价值分配,物资资本和智力资本按利润分配[9]。

1.1.6 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提到对外开放,就必然联想到改革,改革开放总是被人们一起提起。中国为什么会走向改革开放,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国内目前的主流观点有以下三种:“文化大革命”影响说[10]、国内外背景说[11]、多因素说[12]。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主线问题,也是学者们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主要集中在革命主线和现代化主线的分别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已经就改革开放的历史主线问题进行了权威概括,即“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主线[13]。

1.1.7 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关于经济管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层面: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的改革,同时他还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如何进行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有学者总结为,要加强以“责任制”为特点的企业管理方式,要实行以“承包制”为特点的企业管理方式,要实行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落脚点的企业管理方式[14]。在宏观调控方面,有学者认为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15]。有学者认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处理好各种关系也是做好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一是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关系[16]。

通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薄弱学校改造等多措并举,全市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学校占地和建筑面积、运动场地、教学设备、微机、图书、师资队伍等主要指标明显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趋于均衡。

1.1.8 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例如有学者提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目前所采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一个适合中国长期采用和坚持的模式,应该转向“消费内驱型”,其重点是居民有效需求的增长,其运行的前提是相应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对更好地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意义重大[17]。也有学者认为可以构建低炭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它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是构建我国低炭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原则。

1.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的研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经验、成就以及出现的问题的探讨。例如,由陈继勇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一书,收录了武汉大学的学者们对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主题的理解与阐释。他们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工农商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等多个角度,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问题。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学者们基本都趋向于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来分析。王海波将1978 年至2008 年这30 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归因于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遵循 “一块基石和七根支柱”的基本框架下实行的,所谓的“一块基石”是指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张俊伟认为,正是由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力才得以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使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成为了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王继宣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来源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互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22]。蔡伟从思想意识层面出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归结为扫除思想误区: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因素说”、“主因素说”。“多因素说”主要有王关义的“三因素说”、张菲的“五因素论”、藩忠贵的“五方面说”以及何炼成与李忠民的“九方面说”,他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分析入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 “三农”、“工业化”等九个方面,他们指出,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应该着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使其形成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主因素说”的代表有赵振华和王婷等。赵振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他认为,提高执政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特别是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王婷、徐玉立认为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认为所有制状况决定收入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保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贫富差距才会被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2 研究特点

2.1 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研究立场鲜明

老中青几代学者受中国自身的背景因素和不同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喜欢从经典的社会主义模式出发,结合中国当下的改革,将中国经济改革中利用资本主义成分与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相比,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与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渐行渐远,从而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已经面目全非,认为资本主义正渐渐在社会主义内部复辟。比如美籍华人、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企业与中国》中,通过对中国经济成分和发展指标的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资本主义化,而政府仍然在经济行为中占主导地位”。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路,是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大胆创新,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真正拯救。

2.2 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知中,多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都是见证者。在文献的查阅过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都做了大量的文献准备工作,尤其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某段时期的历史研究中,学者们都是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展开论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很多学者也都是以某一段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进而进行文本的梳理,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转入对经济层面的探讨。例如王广信与杨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探讨中,他们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发展阶段来深入的,而发展阶段的划分又是以人物和大事件作为基础,这充分表明了其对历史事实本身的尊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量依靠文献和历史事实的论证,容易出现对于现实情况的偏离。

2.3 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以个体性研究为主

目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从某一方面来展开的,比如对中国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建设研究。张宝均是从2002 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基点来进行探讨的,他通过分析2002 年西部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提出,西部12 省区市应在西部发展对外经济的战略思路上多做文章。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傅高义在《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中,也是采用研究广东在改革开放30 年中的先行地位和取得的成就来佐证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这些学者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的某些地区,总结当地发展的经验,以此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有的学者则从历史的角度以某一年或者某个大事件为着力点来研究经济建设,分析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虽然这种小范围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于某个区域或者某个事件的认知,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小范围的研究偏重于个体性,并不具有普遍性,容易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关于经济建设的研究和成果很多,涉及面也非常的广,观点多元,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从研究范围来看,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研究已经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多学科领域。从研究的内容环节来看,既包括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经济理论,又涵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的研究,还包括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未来发展道路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方法多样,涉及系统研究、个体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动态研究、静态研究等方法。这表明我国该论题研究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实践推进中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表现在国民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中国也成功的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关于这个问题研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体性的研究不足,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理论分析较多缺乏具体实践的分析、缺乏对总体形势的分析,等等。所以笔者认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是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加强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中央领导集体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深度研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比较他们之间的不同和较之以前取得的进步,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为今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宝贵的财富。

二是学者在论述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发现不足之处时,应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更多更好的实效性的建议。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拓展视角,也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三是目前的研究缺乏对经济建设形势的分析,应在我国经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形势进行分析,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例如,可以尝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整体性着眼,从宏观的层面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形势,从历史着手总结规律,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及未来经济走向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四是应创新研究范式与方法。通过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笔者发现,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研究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研究时,应该理清基本思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重点难点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研究。

[1]梅荣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建岐.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J].理论导刊,1992(Z1):66-68.

[3]张树斌.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J].经济问题,1987(4):12-15.

[4]陈娟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展望[J].经济管理者,2009(9):185-189.

[5]王守渝,弓孟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基本结构及其法律规范[J].经济科学,1993(5):33-39.

[6]荆林波,史存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4(2):13-14.

[7]崔建洲.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党报,2003(4).

[8]孙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底线是不能私有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11):88-91.

[9]汪海波.论建立现代分配制度[J].经济学家,2003(6):11-19.

[10]王海光.试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中国改革的缘起[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2):27-37.

[11]曹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N].学习时报,2008-09-29.

[12]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N].南方周末,2009-06-18.

[13]郑必坚.“天下大势”和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的历史地位[N].人民日报,2008-09-17.

[14]顾海良,张雷声.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探析[J].教学与研究,1997(5):4-7.

[15]范恒山.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4.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学者介绍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