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及对策
2015-03-19徐文婷
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及对策
徐文婷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基于此,从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表征入手,对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归因。从政府、高校与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提出加强网络法律建设、推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等对策,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一代”。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
作者简介:谢安国(1963-),男,陕西汉阴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3.016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不断卷入到赛博文化的浪潮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最容易接受并融入新型的“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亦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伴随着网络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极易受到虚拟网络的影响。在互联网已然兴盛的大环境下,如何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避大学生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表征
(一)网络道德内涵
对网络道德内涵的准确解读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见解。如王贤卿认为,“作为在网络这个特定环境下的‘道德’,网络道德就是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1]83;郑伟认为,“网络道德是非实存性的,网络道德是与既有道德并行的新道德体系,它存在于网络之中,作用于整个网络”[2];胡钦太认为,“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上的虚拟生存空间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通过信念和舆论对网上生活起约束作用”[3]。综上所述,网络道德可谓是现实社会道德的表现和延伸。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在新兴的网络社会中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的行为准则。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表现
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差等原因,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频出。所谓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特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有违理性、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要求[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术论文抄袭现象普遍。当下,高校学子抄袭风盛行,论文造假之势愈演愈烈。无论是出于懒惰的本性抑或追求奖学金的心态,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快捷性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不是认真收集文献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创作出论文,而是习惯于在广袤的互联网世界中搜索论文,用鼠标加键盘的方式把他人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进而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的学术成果来敷衍老师。这种利用网络进行学术论文造假的行为,反映出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一方面源于网络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在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缺乏。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他们应意识到学术论文抄袭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学术修养和伦理,更违背了诚信、严谨的学风。
第二,大学生“黑客”层出不穷。“黑客”专指那些利用自己掌握的电脑技术,偷阅、篡改或窃取他人数据资料,甚至在电脑网络上进行犯罪活动的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重功利、讲实惠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成为“黑客”中的一员,他们通常利用自己所学的先进网络技术,在网络上盗取他人信息,或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财产诈骗。从性质上讲,黑客行为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行为,而是一种给社会生活秩序带来极大危害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黑客”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通过侵入他人空间满足自身追求刺激的心理,也可利用网络诈骗等方式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甚至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网络黑客文化”受宠的现象。
第三,微博言论伦理失范。作为一种能在网络上实现及时分享的交流平台,微博吸引了众多的大学生。在微博世界中,有些大学生为了“涨粉”,竟不顾网络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随意散布虚假谣言和信息,混淆大众视听,更有甚者利用微博进行诈骗,挑起恶俗的语言暴力骂战等,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罔顾网络道德的行为无疑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健康的网络心理。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归因
究其实质,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是现实社会中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折射,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成因既包括网络的特性、网络法制法规建设不完善以及高校道德教育滞后等现实的客观因素,亦包括大学生自身心理困境等因素。
(一)网络的特性
虚拟性是网络空间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也是网络的一个基本特性。由于其与现实社会存在差异,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难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道德问题予以有效的规范与约束。除此之外,网络还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因而,在网络这个没有传统道德限制的世界中,大学生的各种好奇心、私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激发,从而直接诱发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失范。
(二)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自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各国相应制定了一些网络法律法规来控制和约束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但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与现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相比,我国的网络法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仍处于滞后的状况[5]。当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道德失范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没有相应具体的网络法规对其不道德行为进行惩治的尴尬境况,尤其是对于一些缺乏道德自制力和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当网络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监管和惩处时,他们将会更加肆无忌惮。网络虚拟空间中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状态客观上催生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失范。
(三)高校道德教育滞后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处于从他律上升到自律的重要阶段,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使之成为有道德的网络行为主体。尽管当下许多高校已意识到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且部分高校也已展开相应的工作,但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采用死板、脱离实际的课本教材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乏味,教学内容更是脱离网络生活、缺乏实际针对性。另外,目前国内仍有很多高校未在网上建立网络道德教育阵地亦是一大原因[1]197。因此,高校应加强自身网络平台建设,开设红色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屏幕上进行一种轻松、愉悦的道德熏陶教育。
(四)大学生自身心理困境
大学生喜欢张扬自我,有着鲜明的个性,网络的开放性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满足大学生寻求与他人交往的内驱力。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他们摆脱了外界道德的束缚和限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逐渐迷失了自我,导致其道德认知和道德自律的弱化。再者,面对当下竞争加剧的社会,烦躁、惶恐及抑郁等负面情绪的累积使得他们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缓解和宣泄。网络的出现仿佛让大学生看到了“曙光”,许多大学生开始沉溺于网络生活中,习惯于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逃避在现实中面对的困境。正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过度释放,才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困境,最终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对策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是新兴网络社会中的主力军,良好网络道德素质的养成时刻影响着他们在心理、智力与人格上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是一项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三方结合的系统性工程。
(一)政府:加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在无道德束缚的网络世界,加强网络相关法制法规建设,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大有裨益。虽然我国已意识到网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且从不同层面制定了网络法律法规与政策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网络社会的要求。因此,建设一套体系化、完整化、有针对性的网络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法律法规不仅为大学生提供网络行为规范与准则,使大学生清楚地知晓何种网络行为将触犯法律的底线,同时还通过立法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二)高校: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作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主阵地,高校应承担相应的使命,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一是开设网络德育课程。网络德育课程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课程,有益于大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相关知识,对今后在网络上的言行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虽然一些高校已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和规范的重要性,但教育教学体系中仍未开设专门的网络德育课程。反观国外,一些西方国家早已开设了网络德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向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1]197。我国高校应借鉴外国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重视网络德育课程的开设,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
二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各高校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理性地使用网络。例如,让大学生针对时下热点的网络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帮助他们在现实的情境中加深对网络德育知识的理解。亦可让其亲自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作融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关于网络德育内容的课件,以启发他们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三)大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网络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进步,更是一种社会文明之象,是“人”本身的问题。因而,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根本。
其一,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大学生能否遵守网络的道德准则,主要取决于其内心具有的道德标准指南[6]。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应培养他们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大学生从“他律”阶段有效过渡到“自律”阶段,提高其网上自律能力。这要求大学生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违背法律与道德,及时纠正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坚守道德自律的准则。
其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想,推动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网络道德来约束自身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并有意识地维护良好的上网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关键在于意识到网络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性,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与准则同样适用于虚拟的网络社会。因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认真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促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一定影响。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制定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对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以及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的三方结合,促使大学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真正做到把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文明的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郑伟.网络道德:非实存的规范体系——兼论“网德”[J].社会科学,2002(9):58-62.
[3]胡钦太.关于网络道德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3(3):24-25.
[4]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03(11):4-6.
[5]李忠新.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23-125.
[6]李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2:46.
(责任编辑刘海燕)
University Students’ Improper Network Behavio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XU Went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For one thing, the internet broadens their horizons. However, for another thing, it also leads to a variety of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mproper network behavior,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the government, th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measures are to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et law, promote the internet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morality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colleges students become the moral internet gener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improper morality; network morality
引用格式:谢安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5(3):90-95.
Citation format:XIE Anguo: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y Problems of New 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 Student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3):90-95.
■ 大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