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与教育关系的审慎之道——洪堡《论国家的作用》的教育启示

2015-03-19肖绍聪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界限启示国家

国家与教育关系的审慎之道
——洪堡《论国家的作用》的教育启示

肖绍聪

(井冈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西 吉安343009)

摘要:《论国家的作用》是洪堡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杰作,它为教育中的国家立场与个人立场进行博弈树立了基本的标杆。洪堡为教育中的国家划定了界线,即国家对于教育的不干涉主义,国家对于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保障自由人的培养,这种最小国家观念正是那个时代德国教育思想的一个缩影。当代中国需要明晰国家在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摆正其在教育中的位置。审慎地对待教育中的国家界限问题正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提供给我们的教育思考。

关键词:教育;国家;国家权力;界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0-2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2012年课题“师德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 ”(YJPH2012038)

作者简介:徐文婷(1990-),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3.015

国家在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抑或是国家的产业?国家在教育中应该是大有作为还是应该保持克制、消极无为?国家应该在何种方面介入教育事务?介入到何种程度?在教育中,存在国家的底线吗?如果存在,教育中的国家界限到底在哪里?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那么,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国家治理新理念的形势之下,国家和教育的新关系又将可能走向何方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来自洪堡的德国式的思考来予以回应。

一、《论国家的作用》概述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也被誉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论国家的作用》是洪堡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杰作,被誉为“德国自由主义的《大宪章》”。

洪堡《论国家的作用》的教育哲学就在于明确教育中的国家界限,该书在总体上围绕限制国家权力以实现自由人的培养这个主题而展开,其中包含的自由至上、最小国家等教育理念充满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的气质贯穿全书。在当代教育界,《论国家的作用》已成为论及教育与国家关系问题时难以回避的教育经典,并为教育中的国家立场与个人立场进行博弈树立了基本的标杆。

二、教育中国家界限问题的德国式思考

事实上,关于教育中的国家界限问题,洪堡时代就存在两种经典理论:黑格尔曾经开创了一条按照单纯的理性原则来塑造国家的国家主义教育路线;卢梭则提出在教育事务中国家的退隐,主张国家完全放任教育的发展。这是两种极端的教育主张,在现代社会中都难以让人完全接受。国家主义教育路线容易导致国家的教育专制,国家对教育的干涉没有底线,个体往往终被塑造为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这将是个体命运的悲哀。卢梭将所有教育归结为个人教育事务,用家庭教育取代国家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变成一片缺乏凝聚力的沙漠,这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洪堡《论国家的作用》则提出了一条审慎的中庸之道。洪堡认为,国家是一种“必要的痛苦”[1],国家虽然时常意图干涉个体的教育,但公民教育需要国家的保障。因为国家可以保障个体的自由不受侵害,而自由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洪堡把教育看作是公民的自由之道,教育之于个体的内在意义在于“心灵的转向”,这也是对公民的深度启蒙。因此,不是要摆脱国家来享有自由,而是在国家中实现自由。国家是现代公民的宿命,国家是为“人”的教育开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真正的问题也许并不在于教育是否需要国家或国家是否需要教育,而是在多大程度上双方可以达成协议。换言之,教育中的国家底线究竟在哪里,这才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洪堡看来,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自由的“人”,国家对于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保障自由人的培养。为此,国家需要对教育中的人提供安全保障和无条件的经济支持,除此之外,公共教育应完全处于国家作用范围之外——这就是教育中的国家界线。

这样的一条洪堡式教育的国家界线颇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这种极力限制国家权力的教育路径与我们的教育现实相差太大。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国家要么直接掌握教育行政权力,要么通过财政拨款、经济援助等方式间接支配教育的发展。国家只负责对教育的投入,而不趁机附加各种条件和政治要求,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投入与产出总是相应的,国家对教育提供无条件的经济支持,这首先就与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符。洪堡提出的这条教育中的国家界线问题,反映的到底是洪堡太过理想化,还是我们太过世俗化?

其实,洪堡所提出的国家对于教育的不干涉主义在当时的德国是一种极为理性的考量。18世纪的德国,在长期分裂、缺乏民族统一的历史现实下,德国个体和国家政治之间存在深刻的心理隔阂,虽然德国人不缺乏对民族精神的向往,但相对于国家政体,德国人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与社会责任。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其名著《德国人》中对德国民族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认为德国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历史的国家。这种将国家与个人细致区分为二元的思想传统深刻影响了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了德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它与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等精神诉求紧密相关。也许正因如此,德国才成为学术自由理念和制度的原生地。洪堡本人在早期的教育中就深受启蒙哲学和洛克、卢梭等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卢梭、康德自由主义思想的追随者,洪堡的最小国家观念正是德国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的一个缩影。

三、为教育中的国家权力划界

那么,国家为什么不应该直接插手教育事务呢?在洪堡看来,教育首先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只对父母关于孩子接受教育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国家并没有教育的义务,国家的义务在于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与资源。洪堡反复强调,国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人及其发展永远在国家之先。国家对于教育的干涉会抑制人的自由发展。自由教育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并通过“用教育推行政治”,最终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国家的整体自由和长远发展。

洪堡对教育中国家界限的划定正是其理想国家行为哲学的一部分。洪堡将个人教育看作是所有教育的起点,最多样化地培养教育“人”才是最重要的,这一个部分的教育是绝不允许国家干涉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让国家对教育放任自流。事实上,公共教育,即由国家领导或推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的,但国家必须在公共教育中进行精确定位:国家可以开放所有教育资源,采取积极措施将所有国民纳入到普通教育中来,尤其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同时将国家的教育“正能量”放在引导公民的自我教育上,让公民“学会学习”,而非趁机对公民进行思想灌输或政治教化。公共教育应该努力成为一种公民教育,而非沦为臣民教育、奴才教育,教育不应成为一种“听话”的艺术。

国家如果不能坚守自己的教育底线而过分热心于直接插手教育事务,将造成对双方的伤害,对于“人的境况”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极为不利。国家对于个人教育的干涉不利于公民个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国家的越俎代庖往往容易造成公民的依赖心理和创造力的缺失。国家对于公共教育的干涉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和思想的自由,导致教育的同质化、均一化。此外,国家隐含于公共教育中的特定的性格教育容易蜕变过头,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头脑的僵化。总之,国家对教育事务的肆意干涉,将导致公民独立精神和自由能力的缺失,并在客观上形成人与社会的贫乏。没有公民的自由,国家不过是个无形的牢笼;没有个人的独立自主,国家不过是个虚胖的“利维斯坦”。正是有鉴于此,爱因斯坦曾经感叹:“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名逐利的教育来,是多么优越啊!”[2]

四、对我国教育中的国家权力的反思

为教育中的国家权力划界,这不仅要求国家与政府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有时更需要足够的政治勇气。要改变国家强力干涉教育的传统,政府必须做出果毅抉择。老子式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审慎的智慧,审慎地对待教育中的国家界限问题正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提供给我们的教育思考。

就我国而言,目前正处于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并行的时期,一方面国家始终牢牢掌握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一方面开始增加教育的自主权,并自觉接续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教育启蒙路径,以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公民。在新时期,给教育中的国家权力划定边界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法律的原则,即政府的所有教育政策与行政行为必须遵守《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并按法律的要求对教育给予足够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是道德的原则,即政府不能以工具理性来苛责教育,而应以珍惜生命的方式来善待教育。原则上凡是由学校能自主决定的事项应当一律下放到学校,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机构。政府需要尊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不以行政命令直接干涉学校教育的具体事务,应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加强在宏观上对教育事业的引导和推进。洪堡时期德国的教育经验已经证明,越是能促成教育独立、学校自主、学术自由的政府,就越能够在长时期内造就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团结。

事实上,洪堡式的最小国家理念在我国教育现实中已有所彰显,政府开始自觉地为自己的行政权力划界。例如,教育部在2014年3月已核准了6所高校的大学章程,厘清政府与学校的权力清单,进而形成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就不能随意作为”、对学校而言“法无禁止就能积极探索”的共识[3]。当前,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大力提倡简政放权,政府将加快职能转变,这将更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1]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荣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8.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

[3]唐景莉.亮出政府和学校“权力清单”——访首批核准大学章程的六校校长[EB/OL]. (2014-03-17). http://www.qstheory.cn/kj/jyll/201403/t20140317_330806.htm.

(责任编辑吴朝平)

Prudent 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Education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Inspired by Humboldt’s BookTheRoleoftheState

XIAO Shaoco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the State written by Humboldt is famous for his liberal educational idea, and establishes a basic benchmark for gaming between the state stance and the individual stance. Humboldt has set a boundary for a country in education, that is, the country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education, and the country should strive to ensure that the education provides liberty for individuals. This concept of minimum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exactly a miniature of German educational idea at that time. At the contemporary time, China needs to make clear the role the country plays in the education and to straighten its position in the education. 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boundary issue in the education prudently is exactly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given by Humboldt’s book The Role of the State.

Key words:education; state; national power; boundary; inspiration

引用格式:徐文婷.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及对策[J].重庆高教研究,2015(3):86-89.

Citation format:XU Wen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mproper Network Behavio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3):86-89.

■ 大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界限启示国家
界限
间隙
破次元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