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现实问题与改革对策——基于辽宁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视角

2015-03-19赵哲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现实问题与改革对策
——基于辽宁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视角

赵哲1,2

(1.辽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辽宁沈阳110034; 2.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是开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与认定,持续深化对接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开展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但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仍存在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科研评价机制存在偏差、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理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应从建立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完善科研人事管理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机制、强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革新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机制等6个方面,深化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建设。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管理机制;现实问题;深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1-13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

作者简介:马焕灵(1973-),男,山东诸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出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育政策与法规等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3.00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协同创新(“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和“211工程”后,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协同创新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这三个基本行为主体构成,基本内涵是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协作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创新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特征,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模式[1]。协同创新的多元互动模式更能反映现代大学的存在价值,这正符合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大学既是一个崇尚学术自治与自由的‘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又是不能摆脱价值评判,首先应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的复合组织。”当前,我国拥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地方高校突破内部科研管理机制障碍,建立灵活、高效、凸显特色并有利于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研管理机制,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效益最大化。

一、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情况与发展态势

辽宁现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58 所,其中,省市属地方高校 34 所,类型涉及综合、理工、农业、医药、财经、师范、语言、体育、艺术 9 种[2]。自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来,辽宁探索建立了以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基地和重大科技平台等为代表的类型丰富、功能齐备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开发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各行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一)重点开展地方高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与认定

截止2013年,辽宁先后批准筹建了23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地方高校有19个,占总数的82.6%。一方面,以引领区域支柱型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主要解决区域行业产业重大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牵头组建的辽宁省石油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牵头组建的辽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沈阳建筑大学组建的北方地区现代民用建筑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等;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加强重点服务区域传统文化和行业企业先进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如辽宁大学牵头组建的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中心、东北财经大学牵头组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和辽宁师范大学组建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等。同时,批准认定了5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地方高校有3个,占总数的60%,分别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组建的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牵头组建的矿山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沈阳化工大学牵头组建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遴选建设,全面推动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

(二)持续深化地方高校对接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基地建设

自2011年11月以来,共计遴选建设了25所高校的70个协同创新基地,对接服务53个地方典型产业集群。其中,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基地占绝大多数,为区域传统工业产业集群的更新升级和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和科技驱动服务。如辽宁科技大学的辽宁省镁资源与镁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学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化工大学的辽宁省化工静态混合反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辽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行业核心科技的协同科研攻关和集成创新服务。截至2012年底,“辽宁省高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向省重点产业集群内企业共转移技术242项[3]。

(三)大力开展地方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目前,已有13所地方高校的15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被确定为高校重大科技平台,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如中国医科大学的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的肿瘤干细胞联合实验室,沈阳药科大学的药物分子合理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创新平台等,为辽宁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医疗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2]。

(四)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未来态势判断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高校应依据办学特色和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定位,寻求承接国家和地方双重发展战略的平衡,努力成为培养区域传统产业急需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区域文化产业先进思想和精神文明的辐射源,以及服务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智囊库。未来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将大有作为。一方面源于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科研体系的层级化发展格局。省属某一行业类型高校将继续发挥牵动示范效应,以打造特色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或申报研究项目为载体,吸纳和带动其他类型地方高校踊跃参与,实现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资源整合和协同研发;而市属高校将结合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组织设计和科学论证富有地方特色的市级和校级协同创新起步项目,形成市校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统筹兼顾的协同创新局面。另一方面是地方高校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协同化发展态势。理工农医等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机械、动力、能源、化工、矿产、医药、农业等应用学科领域,将持续发挥服务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和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支撑作用;而艺术、师范、语言、财经等地方高校的哲学、人文、社会等基础科学的牵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特色智库建设,创新智库引援机制,大力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使地方高校成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力量。

二、协同创新过程中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顺畅运行和长远战略规划,不但需要破除条块分割的产学研外部体制机制束缚,更要全面革新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当前,辽宁地方高校在开展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完善

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学术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及保障经费投入的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地方高校内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级学院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独立性较强,校内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创新力量合作困难,不同院系和学科各自为战,科研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实验室利用率不高,人才、资金、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分散。

(二)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高校科研协同攻关过程的研究人员流动、科研人员聘任及教师职称评定等人事管理制度尚不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职称科研”“考核科研”等倾向。尤其在教师职称评聘方面,一些地方高校通常偏重科研成果是否通过鉴定并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大奖,轻视对科研成果的实际效能和应用转化的考量。

(三)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偏差

高校鼓励科研人员承担和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的内部制度环境尚待优化。如一些地方高校将教师所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赋予极大的权重,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的积极性。一些地方高校将科研经费获取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迫使青年教师不得不去申请一些“短、平、快”或者是重复性、低水平的基础科研项目。此外,教师科研考核未考虑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工作特点,而过多关注专著出版、论文发表和获奖等级等指标。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理顺

高校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以及如何加强成果转化的关注不够、应用意识不强。如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科研经费有限、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科研人员的科研选题往往偏重于技术和理论,重视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其“市场价值”[4]。又如一些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从事技术研发时缺乏市场运作意识,而当企业在实施高校科研专利转化时,发现一些创新产品成本极高,且无法对其进行改进,最终只得放弃。科研成果产业化成本过高,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没有获得应有回报,导致企业参与研发的积极性降低。

(五)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尚未形成

高校在协同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建设过程中的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一些地方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将著作、论文、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等视为硬性标准,而将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工作视为软条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教学两张皮现象。

三、深化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地方高校科技资源整合机制

第一,高校应探索建立以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各院系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支撑,理工农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群”体系,形成分层次、网络状、动态性和开放式的多形态学科群生态结构,并在顺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第二,建立起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和风险防范的机制,保障高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权益和秩序。第三,加强高校资源整合的保障体系建设,出台推动校内文科实验室和理工科实验室联合建设的文件和规章,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实验室、资料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联合共建的机制,并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与定期考核制度。

(二)完善地方高校科研人事管理机制

第一,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职称的分类评聘体系,探索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不同岗位和不同职责的教师职称资格评聘制度,探索建立高校教学型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互相转换的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型教师单列的职称评聘机制,逐步建立起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第二,赋予高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实体在科技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定、人员岗位设置、薪酬管理、职务晋升和成果绩效考核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政府重大决策的职称职务破格晋升机制。第三,重点建立高校学科特区,建立跨学科的综合科研项目牵引机制,通过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兼职聘任和短期借调,完善教师参与不同学科科研项目的物质补偿机制和本职工作考核机制,推动高校内不同学科院系之间的人才无障碍流动。第四,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诚信和职业道德监管,健全公众舆论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者和科研成果造假者,依法依规予以惩处。

(三)创新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第一,高校应探索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主导,以服务贡献、创新质量和科教结合为重点的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机制,构建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综合考量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一方面,针对应用研究成果建立以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用户为主的多主体综合评价机制;另一方面,针对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由学术同行或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的个人代表作、学科标志性成果等评价机制。第二,高校应采用多样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和方法,将一般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学术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做到评价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第三,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质量监测与评价,建立科研项目的动态考核机制、常态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

(四)健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机制

第一,高校应着力推动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立足行业前沿科技发展和区域重大民生需要,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示范特区等,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将产业链——学科专业链——人才培养体系链无缝衔接,切实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第二,高校应持续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严格导师遴选标准与遴选程序,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和跨专业本硕连读等制度。第三,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联席会”制度,定期发布企业用人信息,建立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第四,推进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重点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制度创新,加大社会实践学分比重,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学分和科技发明学分,建立跨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学分互认机制。

(五)强化地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

第一,高校应推行新的分配机制,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和产生经济效益的多少,完善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研究工作的考核奖励制度。第二,高校应强化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导向,一方面,科研管理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科研立项管理与策划,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做好选题策划[5]。同时,以技术市场需求为目标,建设地方高校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市场化推广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项目、技术成果、专利发明等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并通过网络、媒体等加强科研成果宣传力度,畅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同时建立社会和行业企业科技需求信息反馈制度,促进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及时对接。

(六)革新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

第一,高校应进一步健全稳定的科技活动投入机制,设立高校协同创新启动基金、科研项目配套基金和发明专利奖励基金等专项资金,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第二,全面开展科研经费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尽早制定出台建立在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合理比例基础上的高校科研经费分配政策[6]。第三,健全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多渠道引入风险基金、校友基金、行业企业基金等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大力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完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第四,创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重大科研项目定额拨款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逐步提高科研项目中试研发阶段的拨款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哲.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以辽宁高校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3(6):31-36.

[2]赵哲,董新伟.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16-19.

[3]赵哲.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机制障碍与对策——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2): 49-53.

[4]韩影,李三喜,齐伟. 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定位、模式与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52-55.

[5]李倡平.刍议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0(5): 54-57.

[6]康翠萍. 问题与对策:我国高校科研政策规范现实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0(8): 65-69.

(责任编辑蔡宗模)

The Realistic Problems and Intensifying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Loc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Local Colleges of Liaoning

ZHAO Zhe1,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Liao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2.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

Abstract: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local college are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ng and identify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vincial cent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nsif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s of conjunctive industry cluster in local colleg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ignific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in local colleges.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local colleges still have the problems of incomplet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ources, incomplet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devi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 entangled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unformed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telligent cultivation, we should intensify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local colleges through six methods, that is, creating integrated mechanism of technical resources in colleges, completing th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loring and constructing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leading by innovative quality and devotion, constructing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intelligent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ing the transforming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echnology, intensifying the reasonabl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esearch funds in colleges.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ocal colleges; management mechanism; realistic problems; intensifying methods

王瑜龙(1991-),男,山东烟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法学基础理论研究。

引用格式:马焕灵,王瑜龙.质与量: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刍议[J].重庆高教研究,2015(3):51-54.

Citation format:MA Huanling, WANG Yulong. Quantity and Quality: Discussion on the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rriers Problem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3):51-54.

■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专题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