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艺谋电影风格及代表作品

2015-03-19康思嘉

传播与版权 2015年6期
关键词:张艺谋

康思嘉

张艺谋电影风格及代表作品

康思嘉

[摘 要]张艺谋的电影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1987年到1992年的“摄影师风格”时期、1992年到2002十年的“多元探索”时期、2003年至2008年的“商业大手笔”时期和2009年开始的“自我回归时期”。本文从这四个时期为分界点分别对各时期的代表电影作品进行剖析,从而总结出张艺谋导演不断变化的电影风格和艺术内涵。

[关键词]张艺谋;“摄影师风格”;多元探索;商业大手笔

[作 者]康思嘉,重庆大学。

中国“第五代导演”是20世纪80年代石破天惊的电影创作群体。他们力图革新“第四代导演”电影创作单纯的道德教化,大胆追求形式突破,反叛精神、个人探索、人文关怀是他们的创作原则,并由此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张艺谋无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朵奇葩,他的电影以多元的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征服了国际各大电影节评委,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一、“摄影师风格”时期

1987年,张艺谋独立导演了《红高粱》,这部影片一举拿下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三项大奖,震惊了中国电影界。《红高粱》的成功不仅是对张艺谋导演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导演作品“摄影师风格”的认可。

所谓“摄影师风格”,就是从摄影师的角度出发,重视影像本体,即电影的色彩处理、镜头运用、画面构图等元素,弱化叙事,突出摄影技巧,这与张艺谋从摄影师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密切相关。张艺谋导演生涯的第一个五年,即1987年到1992年一直保持着“摄影师风格”,在这期间导演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都体现了最明显的三大特征,用色彩讲故事、强调镜头语言和构图艺术、弱化叙事。

(一)用色彩讲故事

“用色彩讲故事,不是艺谋的首创,但他做得最好”,这是影视界一位资深专家对张艺谋的中肯评价。诚然,电影学院摄影专业科班出身的张艺谋将电影中的色彩文章做活了,做出了个性,做出了浓郁的中国风。

在代表作《红高粱》中,张艺谋充分运用红色着力渲染了激荡的野性、奔放的欲望、狂热的生命。在颠轿一段,我奶奶一身大红装扮,红色的盖头、棉袄棉裤、绣花鞋,就连轿子也是红色,似一团红色火焰在广袤的黄土地上跳跃,形成画面的焦点、剧情的焦点。

(二)强调镜头语言和构图艺术

有人说张艺谋将电影语言的探索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他的影片无不洋溢着个性化、民族化、意蕴化的镜头语言。“大红灯笼高高挂”片名字幕隐去之后,出现了颂莲长达1分多钟的近景镜头,这个镜头非常稳定,而且构图极为对称,试图给观众造成一种稳定和谐的假象。但细看镜头微微晃动,显然不是一个固定镜头。此处运用了肩扛摄影来拍摄,不易察觉的微微晃动暗示了在表面平稳和谐的假象中,颂莲即将开始前途未卜、飘摇不定的生活。

(三)弱化叙事

迄今为止,张艺谋独立执导的电影,除去《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为原创剧本,其余的大部分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如《红高粱》之于莫言同名小说,《菊豆》之于刘恒《伏羲伏羲》,《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于苏童《妻妾成群》。客观地说,张艺谋编剧能力较弱,而且由于过于注重视觉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张艺谋在“讲故事”方面略显单薄。如果张艺谋的电影脱去了色彩、音效、构图等修饰的外衣,那么故事本身就会变得干瘪暗淡。

二、“多元探索”时期

在经历了第一个五年之后,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名气对演员、投资方的吸引力都是极大的。可以说,“摄影师风格”的成功为张艺谋有机会进行不同类型影片的探索提供了可能。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也就是1992年到2002年,张艺谋不断大胆尝试,在为观众提供优质影片、为世界展示中国“第五代导演”创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1994年,张艺谋导演影片《活着》,这部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男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张艺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嬉笑怒骂的讽刺和批判。

1995年,张艺谋导演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该影片凭借美妙的构图和饱满的色调获得第四十八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提名奖,美国纽约《电影》杂志评选该片为1995年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1997年,张艺谋拍摄了都市轻喜剧《有话好好说》,该影片幽默诙谐京味十足,明星云集。1998年,张艺谋首次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导演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影片真挚感人地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1999年,张艺谋导演了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一部唯美、深情、感人的爱情片,用黑白表达现实,用彩色表现回忆,黑白与色彩相交错,该片被誉为“世纪末的爱情绝唱”。2000年,张艺谋导演影片《幸福时光》,通过对盲女的关怀和照顾让观众真切体会到善良、纯朴的美好人性。

这十年,张艺谋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在影片的题材上,既有厚重的历史性反思也有轻松的现代生活的写照;在拍摄技巧上,既有精雕细琢的打磨也有朴素的纪实风格;在演员使用上,既有得到社会认可的实力派,也有就地取材的非职业演员。总之,1992年到2002年间,张艺谋在影视作品方面硕果累累,不仅“高产”而且“高质”。最主要的是,对多种风格影片的成功驾驭,使张艺谋充满自信,同时观众、演员、票房对“老谋子”都信心满满。这为张艺谋向大制作的商业片迈进提供了保障。

三、“商业大手笔”时期

2003年到2008年,张艺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商业巨制上来,作品包括《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全世界人民所见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以上所说三部影片耗资巨大,场面恢宏,演员阵容豪华,画面形式感极强,是标准的商业大片。虽然褒贬不一,但《英雄》作为第一部国内的商业大片,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暂且搁置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英雄》是成功的,创造了中国国产影片在北美的最好成绩,这也是亚洲影片在北美的最好成绩。张艺谋向美国好莱坞大踏步靠拢的进程中,他考虑更多的可能是美国观众的接受程度和欣赏角度。商业电影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那么导演的风格就要随观众的口味而改变,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幕后班底、角色塑造、故事情节、拍摄方式、包装手段都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元素的总和就是电影美学。张艺谋的电影美学观念就这样在商业片利益的催化下改变着。

张艺谋电影美学观念的改变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有了进一步的体现。演员阵容强大、画面感极强、场面宏大,总之具备了一切商业元素,但卖座不卖好。有人说,这些大制作是张艺谋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做练笔。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张艺谋凭借成功执导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获得提名,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负责撰写了对张艺谋的提名评语。虽然张艺谋的商业片没有像文艺片一样得到高度、广泛认可,但其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在奥运会开幕式得到了施展,同时完成了自我超越的过程。

四、自我回归时期

张艺谋指导的《山楂树之恋》是在《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系列大制作之后,重新回归文艺片的作品。张艺谋的电影以惯用夸张、绚丽的色彩而独树一帜,但是我们观赏到《山楂树之恋》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没有了“浓墨重彩”,取而代之的是诗情画意的绿水青山,朦胧朴实的生活化图景。张艺谋放弃以往的色彩风格,有着他自己的理由:“这部电影我力求能还原那个时代,所以电影中没有太多的炫技,好似70年代的电影一样,没有太多的手法,实际上我是头一次这样拍,其实这样拍主要得和自己斗争,因为我一般要强化视觉,这部电影我却是尽量让自己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拍这样一个淳朴的作品。”《山楂树之恋》用朴实的画面场景、清新的色彩构图叙述了一段真挚纯净爱情故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被张艺谋用最平实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仅还都市生活中的人们一个简单、纯洁的爱情故事,更让疲惫于大场面、大制作的老谋子得以喘息,找回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风格。在经历了一番自我挖掘、自我超越后,完成了自我回归。

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整整二十五年的时光变迁也见证着中国第五代导演最杰出代表张艺谋的电影之路,从探索到成熟,从文艺到商业再回归淳朴,贯穿始终的是张艺谋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影视魅力的无限探索。色彩可以成就画面,构图可以创作艺术,只有孜孜不倦地在尝试电影艺术风格转变的路上寻找新意,才会有最好的电影作品,张艺谋成就了电影,电影也成就了“老谋子”。

猜你喜欢

张艺谋
张艺谋:工作狂人和吐槽高手
不会打哈欠的张艺谋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张艺谋,越轻松越出色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执著张艺谋
张艺谋的抠门
张艺谋挑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