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以《南方都市报》2013年关于雾霾的报道为例

2015-03-19胡冬芳

传播与版权 2015年6期
关键词:都市报雾霾民众

胡冬芳

浅析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
——以《南方都市报》2013年关于雾霾的报道为例

胡冬芳

[摘 要]环境新闻在我国发展时间短,但是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本文通过对《南方都市报》有关2013年雾霾的报道分析其呈现的自身特点和功能。分析认为,我国环境新闻的特点有科学专业性、整体性、持久性;环境新闻的功能有两种:社会守望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环境新闻;《南方都市报》;特点;功能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如此大面积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雾霾笼罩在中国上空,迫使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雾霾信息。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如何准确、科学而又客观地报道雾霾相关事件和引导人们准确对待雾霾,已经成为众多媒体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中国环境新闻这个概念的提出相比于西方国家要晚许多,这对于指引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相关环境新闻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引发社会恐慌情绪,指引民众正视环境问题存在失误,引导民众保护环境方面存在误区,等等。虽然在具体报道环境新闻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但是中国的新闻工者也在具体实践中逐渐进步,并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

[作 者]胡冬芳,重庆大学。

一、关于环境新闻的界定

关于环境新闻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西方的工业革命使欧美诸国较早的面临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问题,因此,欧美国家对环境新闻的理解相较于中国学者而言会更加全面。

西方较为完整也能够为众多人所接受的是曾在爱达荷、佛蒙特与西华盛顿大学执教的教授麦克弗络姆先生的定义:“(环境新闻)是在制定决定过程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充分准确的材料为依托、反映(最新)环境问题的作品。”

我国学者王积龙在弗络姆定义的基础上引入了环境风险概念,将环境新闻定义为:“环境新闻就是为了避免环境风险,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充分准确的材料为依托、反映环境问题的媒体信息。”

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表明了环境新闻的制作过程,也突出了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征:它更注重科学性、调查性。以上两位学者都侧重于从新闻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界定。

二、《南方都市数字报》有关雾霾报道呈现出的环境新闻题材的特性

环境新闻之所以能够被众多学者单独研究,就说明环境新闻除了具备一些新闻的公共属性诸如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等之外,它还拥有自己的专业特性即科学专业性、整体性、持久性。

(一)科学专业性

环境问题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环境新闻的开山之作《寂静的春天》里提到DDT与生物圈的变化的关系、河流湖泊污染与否的半段标准、现在被讨论的火热的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科学时常与环境问题相伴,环境新闻报道中一点一滴都蕴含着科学知识。就因为环境新闻与科学紧密相关,因此环境问题不同于生活问题,仅仅依靠个人的生活阅历就能够凭着直觉向公众表述清楚,它自身也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如果记者自身没有相关的知识而又必须向公众报道某个专业性很强的环境问题,不说会影响自身的职业生涯,还会因为有可能出现的信息错误引导民众走向行为和导致民众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南方都市报》在2013年10月30日刊登的一篇名为《PM0.5危害大过PM2.5》的文章,引述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向民众解释大气中粒径在0.25~0.5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即PM0.5)的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危害更大的事实,并且向民众说明PM0.5对人类具

体的危害之处。而且该文章的作者为了向民众表明该信息的可靠性,专门在结尾特别说明介绍此项研究成果的论文已经被某权威杂志收录。类似的文章还有2013年12 月8日刊登的《PM2.5污染源两小时内能查出》,此文也是引述广州市环保局局长杨柳的结论,然后作者根据杨柳的结论再做详细解释。这表明《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们都是很注重科学性的,明白环境新科学性对于环境新闻的重要性。

(二)整体性

环境问题是不受地域和人们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的,环境问题一旦形成,它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绝对不会是局限在一个省或者几个省,它有可能跨越国界,造成世界级的破坏性影响。诸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不仅是令全国民众为之苦恼的事情,而且也是全球性困扰的问题,任何国内一个区域或者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能力去独自应对这类环境问题,需要国内各个区域甚至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空气,每个人都需要,并且没有谁有能力去阻止它的流动,一旦季风来袭,受过污染的空气席卷整个中国或者整个世界都不是不可能。因此,国内的一些环境新闻必然会从全国这个整体的角度去思量和报道环境问题。例如2013年1月20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名为《雾霾中喘息的中国》的新闻,就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应对雾霾,并且也尝试着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方面的关系方面寻找出路。这对于更加准确和客观地向民众传达相关信息是大有裨益的。还有2013年12月3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名为《上海出现六级重污染 华东发布雾霾双预警》的文章,主要讲述上海空气污染严重的事实,但是作者并没有将视角集中在上海一个城市上面,而是有另外补充了中央气象局发布的最新信息,向民众传达华东整个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和雾霾的严重程度。虽然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将华东整个地区的雾霾情况向民众公布,但是考虑到雾霾覆盖的面积之广,空气污染的整体性,作者还是更加尽职地尽可能多地向读者传达更多的信息。

(三)持久性

大自然这个强大而又脆弱的个体,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源源不断地向其索取各种资源,随着人类在和自然博弈之中逐渐占据主动地位,人类便不断挑战大自然的容忍极限,掠夺它身体的资源,并且还向大自然源源不断地输送废弃物,如今大家深恶痛绝的空气污染问题便是人类向自然界输送大量废气并且又超过了大自然自我消化的能力的结果。但是,类似于空气污染这样的环境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日铸就的,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恐也不太现实。2013年初,各大媒体都开始报道雾霾,直到2014年初,各种有关雾霾的新闻不绝于耳,在2013年一整年里,《南方都市报》对雾霾的报道总共有85篇,也就是说每隔四五天就有一篇有关雾霾的报道面世。当然,雾霾新闻在2013年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与雾霾的危害性和根治的强大难度有关,也就是说,只要雾霾不解决,媒体会持续将目光聚焦在雾霾身上,不绝不休。

三、《南方都市数字报》有关雾霾报道呈现出的环境新闻的功能和作用

作为新闻的一大分支,环境新闻自然拥有着新闻的公共功能。

(一)社会守望功能

大众传媒在环境议题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角色。传播学者哈德罗·拉斯韦尔在其著《传播学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认为,大众传媒的三大作用之一就是环境监视功能。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与自然界有或多或少的接触,自然也要受自然界的制约,变动的环境可能会给社会活动提供便利,也可能带来灾难。因此,媒体如果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向民众传达环境变动的消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意义重大。大众传媒对变动着的环境信息进行“雷达监视”,提示可能的风险,为人们做出有利的趋利避害的决策提供参考,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环境知情权。例如《南方都市报》在2013年12月9日刊登的一篇名为《冷空气今日赶到 下午雾霾或缓解》文章,作者就转述气象台发布的信息,告知人们气温会因为冷空气的来临而下降和雾霾缓解的消息。这段新闻的播出,对于有出行计划的民众来说无疑对他们是否施行出行计划有影响,也给一些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市民提供警报。

(二)社会整合功能

我国传媒学者喻国明教授说:“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常常有种种情绪需要宣泄,而传媒和传媒人的责任不在于放任这种种的情绪宣泄,而是要平衡于这种情绪的宣泄。‘哭的时候不要哭出沮丧,笑的时候不要笑出狂妄’这就是传媒和传媒人的社会良知。”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牵扯利益面积比较广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相关方面的新闻报道时,尤其要坚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以便扮演协调政府、公众、传媒之间复杂关系的角色。政府身兼民族复兴的重任,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兼顾保护环境的职责,虽然值得批评,但也属无奈之举;民众在这个社会生存,更加注重于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只要求能够让自己拥有一个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环境,民族复兴于他们而言似乎可以划归于“假、大、空”议题范畴;媒体与生俱来的“瞭望者”身份使其以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为己任,但是我国媒体都或多或少的与政治纠缠不清,因此媒体有着平衡政府和民众利益关系的责任,在报道相关新闻的同时最好给民众多提供些保护自身的好方法才是良道。

2013年12月13号《南方都市报》刊登的名为《雾霾天戴隐形眼镜,小心结膜炎!》一文就引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专家的观点,告知人们雾霾天戴隐形眼镜的危害,从而减少人们因为缺乏医学知识而给自身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王积龙.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喻国明.记者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写在2008年中国记者节[J].青年记者,2008(21).

猜你喜欢

都市报雾霾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工程咨询在防治雾霾中要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