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不进的现实
——对《人鼠之间》主题三重隐喻的解读
2015-03-19郑梅花
郑梅花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 中山 528404)
梦想照不进的现实
——对《人鼠之间》主题三重隐喻的解读
郑梅花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 中山 528404)
《人鼠之间》是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39年,该小说短小精悍,是一部不可小窥的力作。其小说中庞大的隐喻世界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作者借助游刃有余的叙述手段将具体形象外化的描写技巧,并且把蕴藏的三大主题融入其中,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赋予了事物更为深层的意义。论文就小说三重隐喻的主体进行分析,对隐喻进行探究和剖析,从而挖掘出隐喻在主体构建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人鼠之间》;约翰.斯坦贝克;三重隐喻;主题
引 言
《人鼠之间》已经出版就被确立为一部小小的经典作品。并为约翰·斯坦贝克赢得了世界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赞誉,并且该被美国公共学校选为教材小说,在发表同年作者将其改编为话剧,该话剧在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207场,并且赢得了“纽约戏剧批评界奖”,表现出作者一种很强的驾驭不同文学体裁的能力。[1]后又相继被拍成电影、电视剧。从这些众多的被改编中足以看出该作品的影响力。并且小说与斯坦贝克其他的两部小说《胜负未决》、《愤怒的葡萄》并成为“劳工三部曲”。
约翰·斯坦贝克在上世纪30年代登上美国文坛大家的新星,英国评论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曾经在《现代美国小说》中称斯坦贝克为“从严肃主义”转向“自然神话主义”的重要小说家。《人鼠之间》该创作时期最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创作背景是建构在作者家乡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的塞利纳斯谷底,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的流动工人乔治和雷尼常常沉浸在自己拥有土地的幻想中,但当面对命运的捉弄而无可奈何最终梦想惨遭破灭的故事,小说以普通雇农的悲惨生活再现了当时社会中雇农群体的悲惨与孤独。小说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小说蕴藏的深层主题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寓言的小说,能够引发人们去思考社会问题和感悟生命的本质[2]。小说伊始及采取扩大故事情节的写作方式静身材矮小却精明能干的乔治和空有力气却无头脑的“白痴巨人”雷尼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两位流浪的雇农,季节性的辗转在一个个农场之间,目的是有朝一日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雷尼天生弱智,除了空有一身力气,只记住自己的土地梦和照看兔子之外,什么都记不住,乔治在他们二者的生活中充当了一个智者的角色,虽然他时常抱怨和数落雷尼是其生活中的累赘,但却从未抛弃雷尼[3]。因为雷尼喜欢摸光滑的东西而让自己一次次惹来麻烦,先是紧抓喜欢女人的红上衣而惹上官司丢失工作,后因蛮横的大力气葬送了一只老鼠和一条小狗的生命,最后,因抑制不住大力气无意间掐死了柯莱妻子。故事的结尾用梦想的破灭诠释了梦想的遥不可及。乔治为了不使朋友雷尼受到别人的欺负和伤害,而亲手枪杀了雷尼。
该小说在梦想的毁灭中诠释了现实社会中梦想的遥不可及,小说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描述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的友谊,而是通过二人世界的生活场景,去表现出作者所隐喻的文章主题内涵。文章如下就对小说主题所隐喻的世界进行剖析,以期理解斯坦贝克创作的初衷,理解雇农们无法实现梦想的迷惘与无奈。
一 面对命运时人类的无助与无奈
《人鼠之间》该小说名字看似与作品毫无相关,实则暗含了作者深层的隐喻。斯坦贝克曾经介绍该题目时曾说道,题目来源于英国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彭斯《致田鼠》中的一句诗:“鼠与人的最佳设计往往落空,原本允诺给我们的快乐留给我们的却只是痛苦和悲伤。”其意义大致可以理解为田野被犁耕时,生活在田野中的一只田鼠失去了空心经营过冬的窝,从此以后,任凭风雪的摧残。诗人借该田鼠喻指人类,人类在面对命运时候,个体无能为力,在社会中人显得脆弱渺小。该小说以此命名,更加形象具体,更能体现其悲剧色彩,并且真实的反映出了社会底层人民艰难的处境。人类正如同雷尼手下的老鼠和小狗,在命运的漩涡中无能为力,同这些动物一样脆弱[4]。
斯坦贝克笔下的人物都是一群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社会面临着无处可逃的悲惨命运,如《人鼠之间》中,形形色色的社会下层人物,面对命运都有一种无奈和无助。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无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付出多少艰辛与无奈,都不能够战胜命运的枷锁。所有正常的人都清醒的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如黑人克鲁克斯所说,“那不过是在哄自己”,乔治本人也从一开始就明白他们获得土地的梦想只能是梦想不可能实现,而弱智的雷尼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记得自己的土地梦,因为在这个“弱智巨人”的世界里看不到丑陋的社会现实,看到的只是他爱的老鼠、小狗以及梦想中的兔子。从人物塑造来看,作者有意的隐喻了“痴愚”形象的塑造,“痴愚”意味着梦想与现实的分离,坚持梦想必须抛弃现实。当面对命运和分裂的自我时,整个人类都是弱智的。斯坦贝克正是通过雷尼这一痴愚的形象将外化的具体形象内化为整个人类的本质。这样以来,雷尼的隐喻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真个人类在面对自然和命运时都是弱小、不堪一击的,雷尼的痴愚使得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大力气,正如人类在面对自我时同样是无能为力的[5]。
斯坦贝克的隐喻在小说中同样外化到其他具体的人和事物中,如对小说人物残疾的安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该中篇小说中,篇幅短小,且刻画出4个身体上或心理上都存在着缺陷,雷尼的缺陷是属于精神上的,它是一个智力低下的白痴巨人,坎狄是缺一只手的残疾,黑人克鲁克斯断了脊梁,柯莱本是健全的人,最后也被雷尼的蛮横力气扭断了手指。这些天生或是人为地缺陷,是上帝赋予的残缺的礼物,即便他们都想渴望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或是精神,但是他们的愿望是不符合实际的遐想,最终都会沦为破灭。他们的残疾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映射了乔治和雷尼不可实现的梦想一样,作者有意的安排,更能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面对命运人终究是渺小的、无奈的、迷惘的。
雷尼虽为一个弱智,但是其饱满人物形象的塑造让他在文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者斯坦贝克也赋予了雷尼隐喻的意义,如雷尼的蛮横力气也隐喻了力量的对比,作者借力量之手进一步的深化主题。雷尼不可控制的蛮横力气,害死了老鼠、小狗,并且还以自己的力气扭断柯莱的手、扭断柯莱妻子的脖子,虽然对于雷尼本人来说,这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无意识正好符合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弗洛伊德曾对本能论解释到所谓死的本能并非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反向表现为求杀的欲望,成为“一种暴力性的、破坏性的、侵犯性的冲动”[6]。这种本能虽然无法被具体的预知,但是它在潜意识里有着极大的能量,能够推动人类的一切认知行为。它类似于人的命运,正是人们所惧怕,但是却又是无法抗拒的。体现在雷尼身上,便是他无法抑制的蛮横力气早就他无法实现的梦想,以及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此外,坎狄的老狗与雷尼的死看似没有关联,实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条老狗忠心耿耿跟随坎狄多年,它同雷尼跟着乔治一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老狗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半瞎,半瘸。在舍友强烈的要求下,坎狄答应让卡尔森枪杀了它,这条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老狗,同雷尼一样,虽然乔治呵护他,同坎狄呵护老狗一样,但是他们都相应的把他们送出人间。虽然作为动物在人类的世界中从未有过主宰命运的时刻,但是此处的死亡的隐喻正是契合了雷尼的命运,把动物无法抗拒的命运上升到雷尼无法抗拒自己的命运。这也体现出适者生存的人类法则,强者有支配和控制弱者的能力,老狗的命运同雷尼,甚至同整个人类的命运一样,坎狄就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对自己说“等他们把我从这开除的时候,我也情愿有人开枪打死我”。
从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每个人物都对自己的命运与未来有诸多的涉及与梦想,但是无论他们怎样为追求自己梦想的生活,最后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人在命运面前渺小无助,任由命运的安排。
二 人类面对生活的孤独与异化
在小说《人鼠之间》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处处充满着孤独,对于这些季节性的工人来说,他们没有安定的工作,常年孤独的漂泊在外,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友人,也无暇在交朋友上花费时间。不仅如此,他们对乔治和雷尼的友谊抱有怀疑的态度,每个在最初认识他们的时候都会怀疑他们之间特殊的关系,在农场,农场主怀疑乔治对弱智雷尼的保护是想从雷尼的身上获得什么好处。“我不过想知道究竟有多少钱可图”。季节工人斯利姆说:“两人一块很少出门,我就没有见过两个人一块出门的。”从这些中都可以看出人类的孤独,但是最后都被他们之间的友谊所感化,既羡慕又惊奇,这些羡慕与好奇把他们自身对友谊的渴望表露无疑,但是他们仍旧会包裹着自己承受孤独,而自身的孤独只能被异化为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这些季节性工人会将大量的经历耗费在打牌、喝酒和逛妓院中。乔治与雷尼的友谊是值得歌颂的,但是事实上二者的友谊并不合乎正常人之间的对友谊的定义,当友谊所需要的忠诚与信任只能求助于弱智时,这种友谊也只能更深,更绝望地证明人类的异化与孤独。因此,对于乔治与雷尼来说,二者仍然属于孤独中的一个个体,虽然在生活中二者相依随行、彼此依赖,但是因为雷尼是弱智二人不可能心灵相通。因此,乔治会倾向于玩纸牌的游戏,乔治的这些爱好都隐喻着孤独。同时也暗含着乔治终究会离开雷尼,乔治内心的孤独最终异化为杀人犯,而且杀死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虽然他的初衷是守护朋友的灵魂与尊严,但是这种“人类绝望中的救赎”,仍然带给人们无尽恐惧。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孤独世界荒原中,并且用自认为正常的方式找到孤独的排解,但是这种孤独的异化仍旧不能改变命运对自己的掌控。如黑人克鲁克斯他应该是农场中最为孤独的人,因为种族,他从小对孤独有着深切的感受,他没有权利和白人玩耍,没有资格住进白人的宿舍,只能与牲畜同为一室,他孤独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敢与被人袒露心声,只有当一再确信弱者雷尼听不懂自己的话时,才敢放下戒备对雷尼吐露心声;同样坎狄也是孤独的,在农场生活一辈子,只有老狗是他唯一的陪伴,当他把老狗丢给卡尔森时,他便感受到未来的生活是无尽的孤独,也预示自己的命运将同老狗一样;农场主的柯莱没有朋友,他用打架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借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自大的孤独也是造成他被折断手的原因;柯莱的妻子生活在农场,没有朋友,守着一个只知道打架丈夫让她懊恼不已,丈夫的不闻不问而且限制自己的自由让她精神空虚,
她的孤独得不到排解,只能用调情的方式去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甚至不积极雷尼的弱智,想要找一个人倾诉自己内心的孤独,即便在雷尼拒绝与她的谈话后,她还在追问原因,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孤独,让她以为雷尼是排解孤独的救命稻草,而仅仅抓住不放,事实上正是因为自己的执拗害死了自己。这些孤独中产生的异化,蕴藏了作者赋予文章的内涵,同时这些异化也反映出人类畸形的生活源自于孤独。
三 生活的现实击碎梦想
斯坦贝克曾经在介绍《人鼠之间》这部作品说到:“《人鼠之间》是‘人世间每个人的梦想与快乐的研究’,故事主人翁所追求的土地梦代表所有人那难以言喻的、强有力的向往,以及对拥有自己土地的渴望。”对于作者生存时代来说,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个美国梦,他们这些人对美国梦的定义便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和家园,作者把它隐喻到《人鼠之间》中,便是乔治与雷尼对土地梦的痴迷上。对于乔治与雷尼来说,拥有的土地便拥有了一切,这一土地梦是建构在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这一信念之上典型的“美国梦”,因此,斯坦贝克把土地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也把文中多种的隐喻支配在土地梦的构建中。
该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对未来生活的描述一直从小说伊始到结束,而且占用了大量的篇幅。土地梦是乔治和雷尼生活最为强大的动力,他们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的梦想足以让他们精神富足,可以说在坎狄加入他们的梦想之前,拥有土地可谓天方夜谭、遥不可及,但是坎狄的加入让他们的生活豁然开朗,而且对未来能够拥有的土地做了诸多的规划,并且还一度把一块土地想象成一片属于自己的农庄,可以随意支配人,不被别人限制,并且他们还能住在自己的家里,自由的干活,这种种的设想都源自与内心的梦想。但是从更深一层出发,可以看出他们想要拥有土地的目的,并非是土地带给他们巨大的财富价值,而是一种安逸的生活,一种没有强迫,没有压榨,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处的土地梦隐喻着一个充满博爱,没有压榨,没有欺骗,没有不公平,没有剥削的和平家园。但是事实上这种梦想是白日梦,是哄自己开心的白日梦。相比之下,克鲁克斯较为理智,虽然他也被这土地梦所深深的吸引,但是由于他黑人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这种白日梦是不存在的,在小说中,他一再的强调“我见得多了,心里想弄快地却一辈子也弄不到的人多了去了”,从这种中间可以看出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是其内心也对土地梦抱有深切的向往,但是这些向往都止步于自己的黑人种族,同时在他的身上也看出他内心对种族歧视的愤恨与绝望。
但是就当是的社会来说,他们的梦想是照不进现实的,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仅靠个人一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从小说开始,雷尼控制不住蛮横力气的开始便击碎了他们的土地梦。冷酷的现实最终把他们逼向绝境,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人类为求得生存不得不向现实生活低头,而内心的梦想只能沦为遐想。正如作者出版的《金杯》中亨利·摩根的智慧之言:“梦想只是孩子们的东西;人长大了,就必须跟现实调和;这现实,乃是‘失败’,而这是现代文明人类的高贵命运。”对于怀揣着梦想的乔治与雷尼来说,更痛苦的是乔治,原因只是因为他的清醒与睿智,他把自己的好友送进了“天堂”,那个或许有土地的地方。文章的结尾以乔治与工友喝酒做结尾,其意义深刻。无助的乔治通过喝酒去排解内心的苦闷,也许在醉态下他才不会自责,才会不生活在杀友的痛苦中,同时二人喝酒又把乔治推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梦想的土地终究是个梦想,他的伊甸园终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结 语
综上所述,小说通过“土地梦”,勾勒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生存的现状。同时通过对弱智雷尼的刻画来反应梦想的毁灭,命运悲剧。其目的在于揭示主题所蕴含的深层隐喻。人类面对命运无能为力,人类命运的不可抗拒暗示着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孤独的生存。同时《人鼠之间》作为人类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寓言在文学领域中长盛不衰。
[1]刘国枝,胡雪飞,苏里泰.一场孤独的游戏——对《人鼠之间》主题的三重解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
[2]方杰.在梦的阐释中展示权利的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J].外国文学研究,2001,(11).
[3]温洁霞.“白痴巨人”的隐喻——试论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1,(2).
[4]张福勇,鲍莉.巧妙的隐喻世界——论《人鼠之间》中隐喻在主题构建中的作用[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杜翠翠.不同的过度,相似的梦想——《人鼠之间》与《骆驼祥子》的梦想主题比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6]王艳.永远的伊甸园——《人鼠之间》中人物背后的寓意解析[J].语文学刊,2005,(4).
(责任编校:呙艳妮)
I206.7
A
1673-2219(2015)03-0060-03
2014-12-30
郑梅花(1976-),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英语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