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一部印地语版《道德经》
——论详尽评注及可靠译本的必要性

2015-03-19舒明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德经译本老子

舒明经 林 姮

(印度中央邦政府 高等教育部;印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 语言学)

又一部印地语版《道德经》
——论详尽评注及可靠译本的必要性

舒明经林 姮

(印度中央邦政府 高等教育部;印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 语言学)

迄今为止,印地语版《道德经》已出版三种,各有优劣,未能尽善尽美。中印学者合作印译《道德经》意义深远,它将以印度国语印地语为媒介语言,发挥经典翻译在中印两大古老文明中的桥梁作用,帮助广大的印度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智慧,体认两大文明共有的精神遗产,成为增进两国相互理解、加强两国关系的纽带。

印地语;《道德经》;老子;《薄伽梵歌》

又一部印地语《道德经》译作即将诞生?难道在印度没有足够多的《道德经》译本吗?老子在印度尚不为人知晓吗?在现代印度又有多少人会对这部古籍产生兴趣呢?当中国和印度的学者共同致力于将老子经典之作《道德经》翻译成印地语时,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一些疑问。

通过考察,我们知道老子《道德经》的翻译次数比其他任何经典如《圣经》和《薄伽梵歌》都要多。且不论这一论 断有多少真实成分,事实上在印度已有四十多个《道德经》的英译本、三至四个印地语译本、一个古吉拉特语译本和一个马拉提语译本。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索,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印度语言译本。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这本体量不大却蕴含无穷智慧的宝库已经研究透彻,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了呢?这个问题显然是不解自答的。在众多译本当中,我相信译者们都付诸了真诚的努力,有些英译本及注解本十分优秀,特别是中国学者林语堂①林语堂: 《老子智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以及西方学者肯•莱顿·布朗(Ken Leyton- Brown)②Leyton- Brown, Ken. (ed.) Laozi: An Interpretation and Commentar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和斯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③Mitchell, Stephen. Tao Te Ching.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6. Mitchell, Stephen. Tao Te Ching. London: Kyle Books.1996.的译本,然而,现有的印地语译本的水平却差异颇大,其中一个印地语译本甚至让人怀疑“道”是不可知亦不可明的!另一个印地语译本只译出了《道德经》的四十五节,让人质疑译著的可信度;还有一个印地语译本已经绝版。以上这三个印地语译本对有志于进行专门研究的读者而言,肯定是不足够的。郁龙余在《<道德经>印译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在印度有不同语言的翻译版本,如印地语、马拉提语等等。目前流行于印度的《道德经》的印地语译本并非直接从汉语译出,也不是从英语本转译,而是从马拉提语转译而来,而马拉提语译本也并非从汉语译出,而是从英语本转译而来。简言之,目前印度的印地语《道德经》译本,是转译的转译。经典难译。对于这个二重转译本的《道德经》,我们不便多说什么,但是可以指出,不准、走样之处在所难免。”④郁龙余:《<道德经>印译的意义》,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论文,2011年8月9-11日。

在前面提到的三个印地语版本中,艾拉·库马尔(IlaKumar)翻译的《道德经》的印地语的书名是《中国伟大哲学家老子——生命哲学与创作》。⑤Kumar, Ila. Mahan Chini Darshnik Laotsu: Jeevan Darshan evam Rachnaen, New Delhi: Hind Pocket Books. 2009.全书涵盖了《道德经》的四十五节,而非《道德经》原文常见的八十一节。据艾拉·库马尔所言,她所译的这四十五节是已经证实的老子本人撰写的部分,未包括弟子们在原作基础上续写的部分。从书名可见,这是一本对老子评述的书,不完全以《道德经》为主题。此书还有一个副标题——Tao Te Ching ki sachitra prastuti, Hindi roopantaran( roopantaran/रूपान्तरण),指出这是一本带插图的《道德经》转写,印地语词“रचनाएँ”是复数名词,意为“造物”或“工作”。由此可知,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印地语译本。作者选择了《道德经》的部分诗节,将每一节作为个人的独立创作,译者可根据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创作难以忠实原著文本,更谈不上保留原作的精神与本质了。此外,这本书篇幅太短,一共119页,第9页至第13页是作者的序言;第17页至第25页是“《道德经》和道”,介绍《道德经》和道教;第26页至第30页,介绍老子的哲学;第31页至第119页,总共65页是翻译和阐释部分,其余的49页是插图。这清楚地表明,此书译文内容仍有很大欠缺,无法以有效和可信的方式向印地语读者介绍老子的思想及其著作《道德经》。

另一个印地语版本是由纨妲娜(Vandana Devendra)翻译、著名出版社拉吉卡玛尔·普拉克山(Rajkamal Prakashan)出版的《道德经》译本。该书的封底介绍了作者老子和译者。这本书比艾拉·库马尔译本较为用功,书本共有116页,第5至第22页是序言;第22至第23页是目录;第24至第111页是《道德经》八十一节诗句的翻译;第112至第116页是附录,包括作者翻译《道德经》时涉及到的部分概念。尽管这部译作比艾拉·库马尔译本好得多,但由于序言的介绍性内容过于简短,许多问题仍无法解释清楚,附录也未对《道德经》主要哲学思想所涉及到的大量概念进行阐释和相关评论。《道德经》的概念阐释十分重要,因为印度本身已具备独特的精神遗产,如若不能对《道德经》的许多概念有正确认识,印度读者就很难真正理解这部著作。只有充分发挥翻译在增进中印两国相互理解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才能帮助并促使印度人以正确视角理解中国的精神文化遗产。

第三个已经绝版的印地语译本,由阿奴拉达·巴内吉(Anuradha Banerjee)所译,如今仅能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不甚清晰的几幅页面,几乎无法卒读。①Banerjee, Anuradha . Tao Te Ching. Indica Bookshttp://www.buybooksindia.com/getProductsByAuthor.action?authorId=173983

灵修大师奥修(Osho)曾著有六册印地语《道奥义书》②② Osho. Tao Upanishad Vol I to VI.Delhi:Diamond Pocket Books(Pvt) Ltd.2011.,但他的这部长卷不是对《道德经》的翻译和评注,而是用他自己的话语来阐述老子的观点,其中包含许多其他哲学思想、辩解和神话传说等等。尽管书中阐述了老子思想中的不少深刻洞见,但这部著作对一般读者而言仍显深奥,无法作为印地语读者的实用材料。因此,印地语读者需要一部对老子思想有相应注解的清晰译本。

我们发现奥修的另一本印地语书《世界与道》③Osho. Sansaar aur Marg - Tao Path:Kshan Kshan Bharpoor Jeevan.,New Delhi: New Sadhna Pocket Books. 2011.,间接讲到一些有关老子的趣事,此书的副标题是“道的方式:每时每刻引领健康生活”,书内页的标题下写着“使普通生活变得非凡的解决方案”,显然这个副标题为促销而添加,寓示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此前奥修翻译的《空船》一书收录了11个关于佛陀和庄子的故事,这些书虽饶有趣味,但算不上正规的学术著作翻译。

实际上在印度,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孔子和老子的名字皆耳熟能详。孔子与老子的名字常见诸报章,与神话或激励人心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与孔子和老子有关的书籍中,也大量引用了印地语或其他印度语言的材料。最近出版的一份印地语日报上就刊载了一系列与老子有关的故事。这些事实说明,老子在印度有一定知名度,但他的思想是否被正确理解,仍存在疑虑。

上述论断清楚地表明印地语译本《道德经》的必要性。对我而言,重译《道德经》不仅是给读者带来一个更接近的中文原著的译本,而且要在恰当的地方更详细地介绍老子,解释他所提出的一些概念,以及这部作品的起源与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背景等等。我意识到这部译著,面对的读者生活在纷繁动荡的现代社会中,他们寄望从书中寻求安慰,在古代的智慧里找到生活的答案:怎样生活,以及如何发现“道”?

这一回答也回应了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需要中国和印度两国学者共同来完成这部译著。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印度语言译本均翻译自英译本,也就是说它们经历了从中文译为英文,再由英文译为印度语言的二次转译,离原著思想更遥远了。而这部著作,经由中印两国学者的合译,将变得更有价值,它不仅以印度的国语印地语作为媒介语言,帮助广大的印度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智慧,而且将成为一座横跨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的桥梁。郁龙余指出,“早在唐代,《老子》一书就被译成梵文流传国外……《道德经》译汉为梵,是唐太宗李世民尊奉老子的重要决策,也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客观诉求。”④郁龙余:《〈道德经〉印译的意义》,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论文,2011年8月9-11日。既然唐太宗认识到将老子作品从汉文译为梵文的重要性,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将它准确地翻译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地语。

与此同时,我深切地感到经典翻译还有一个更大、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当我愈加深入地阅读《老子》,就愈强烈地感受到其与印度思想的诸多吻合之处。例如,当老子谈到在充满活力的宇宙秩序下造物时,我想到了“神我”(Purusha)与“自性”(Prakriti)。当老子谈到“无为”思想时,我想到《薄伽梵歌》里的无为之业(Nishkam Karma)。中印比较研究学家维克多·H迈尔(Victor H. Mair)也认为“道家的精华是整个哲学、宗教和生理基础,而不是它的社会和政治成份。”①Mair, Victor H. Tao Te 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 New York: Bantam. 1990. PP156-157.《奥义书》(公元前7世纪——公元3世纪)以及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吠陀》已经预示出这一点。迈尔还较真地认为,《薄伽梵歌》要优于《道德经》,他指出《道德经》里的神秘思想“无为”已经出现在《薄伽梵歌》(142节)里,而且有“非常精致的分析”。他列举其中的要点(为,无为,智慧,无知,出生—生存—死亡等),指出两部经典所共有的思想,如回报和宁静等,他认为《薄伽梵歌》的所有诗节读起来就像预示着《道德经》。②Grafflin, Dennis. A Southwest Asian Voice in the Daodejing? Victor H. Mair,(ed.) Sino-Platonic Papers. Number 79, March, 1998, P114.例如《薄伽梵歌》(8.12)中讲:

守住一切身体之门,抑止心中思想,把呼吸定在头顶,专心于瑜伽执持。③[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译:《薄伽梵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9-80页。

这在《道德经》(15、19,传统编号52、56)里有相应之处:

[15]塞其兑(等于感官),

闭其门(等于智慧),

终身不勤。

[19]塞其兑,闭其门

因此,通过可靠的印地语译本来学习《道德经》将有助于达到这样的认识:所有精神理念反映一个共同的整体。薛克翘认为,“中国印度比较文学就像一个无边无尽的平原,大量的土地正在等待栽培。”④薛克翘:《中国印度比较文学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这位学者感觉到一个潜在的共同体存在于东南亚的精神的文学里。

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儒联第五次会员大会上,笔者曾发表《跨越国界、打破壁垒:印度人对儒家的回应》(Crossing Borders, Breaking Walls: An Indian Response to Confucius)一文,试从几个方面分析印度教和儒家的区别与相通之处。印度教和儒家在哲学信仰、社会秩序和人生观方面有很多的不同,印度教是一种基于精神性的宗教和社会体系,人生目标是与“梵”合一并达到解脱。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哲学,以家庭为中心,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和平之爱。印度教讲“法”和达磨,服从宗教律则,“业”是各种行为的总和,决定一个人死后的生活和灵魂的轮回。印度教人生有四大目的或职责——达磨,即正确的道路;利,即追求经济财富;欲,即享受世俗欢悦;解脱,履行种姓职责以达到灵魂解脱。儒家的价值重在仁、礼、孝等,仁是尊重与忠诚,礼是对众生谦恭,孝是尊贤爱老。然而,这两种思想仍有不少相似之处。印度教和儒家都待人如己,力求增进和平与兄弟之谊。两者均寄望人们的行为以帮助政府稳健地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福祉。两者均有统一且严格的教育方法,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印度教的社会基础是种姓体系和等级制,利他的最好办法是尽善心,做善事;儒家通过知识精英的教育体系和道德生活来促进共同福祉。

不论道家还是儒家,传统的教导对富有宗教情感的印度人,尤其是年轻人具有吸引力呢?原因之一也许就藏在这些共通的精神价值中。当今的印度年轻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感,为精神生活和传统礼仪主导;另一种深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质疑已有的信条和信仰。两相比较,第二类较第一类人数少得多。同时在印度,完全抵制信仰的人和狂热的宗教分子十分稀少,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居于这两种极端之间,因此可以说,他们仍抱有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印度是世俗国家,很多宗教派别和平共处,年轻人自然对其他宗教和信仰较为宽容,并尊重其价值。在印度这样一个多文化、多语言、多伦理、多宗教的社会,偏道德、伦理、精神性与宗教性的观念更容易被接受,道家和儒家正是这样的内蕴强大道德伦理和精神性因素的思想体系,具有普世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不会被多元的印度社会排斥,反而在现代印度极具吸引力。

像郁龙余、薛克翘和维克多·H麦尔这样致力于中印比较研究的学者,极大地增进中印两国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中印比较研究、协作与翻译将成为加强两国关系的纽带。为了双方互利,携手走向繁荣与迈向和平未来,我们为何不回顾过去,通过翻译典籍来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呢?

(责任编校:周欣)

G112

A

1673-2219(2015)03-0037-03

2015-01-01

舒明经(ShubhraTripathi),女,印度中央邦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授,博帕尔政府研究生院英语系主任,2010-2011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育、印度英语文学、女性文学与印度文化。林姮,女,印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语言学专业硕士,泰国Silpakorn大学梵语硕士。

猜你喜欢

道德经译本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