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体育对生活的疏离与体育向生活的回归

2015-03-19吕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体育生活

吕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湖南长沙410004)

现代体育对生活的疏离与体育向生活的回归

吕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湖南长沙410004)

随现代社会物质主义与工具理性的高扬造成了体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同时,体育的独立、体育的职业化也意味着与生活世界的剥离,导致现行生活和现代体育渐行渐远。体育原本就产生于生活,随着社会大发展,体育必然服务于生活,只有使体育的发展具有普遍的生活化意义,从而使经常性的体育行为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是全民的和终身的。回归生活的体育,把体育过程还原于人的生活过程,体育中的人与生活中的人始终统一,然仍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人在体育活动中不仅仅是在锻炼身体、提高技能,而是在充盈、完善他当下的生活。人通过体育活动获得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壮、知识的丰富以及行为的改善,而是获得了生活的智慧与精神,获得了全面的生活的力量。人学会的并不只是表层的生活行为模式与准则,而是学会了完整的人的生活。

体育;生活;疏离;回归;体育生活化

1.体育与生活

生活既是“体育”的起点,又是“体育”的归宿,没有“体”无所人,更无所生活。体育是一种古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原本与生活世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形成同步;另一方面,最具体育基本特征的走、跑、跳、投、攀爬等运动形式,就其实质而论,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技能和最经常性的生活行为,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就已十分普及和平常。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迫于生存的危险与生活的艰难,创造了形势多样的体育运动以提高人类适应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可见,在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生产力的漫长的岁月中,体育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1]。

日常生活世界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态,整个原始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日常生活世界[2]。正是在这个日常生活世界中,原始人凭借近乎于生命的冲动向命运挑战,依靠近乎于生存的本能向自然抗争,以及近乎于动物的快感表现的嬉戏,不仅为后来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运动形态和原始的活动素材,也赋予了体育不屈的拼搏精神和无穷的创新灵感[3]。

2.现代体育的困境——体育与生活疏离

2.1 生活对体育的疏离

社会发展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大,这使得人陷入了物质主义的泥泞而难以自拔。体育不再作为生活的核心而退居边缘,不再作为整体生活的尺度反“沦为实现外在利益——功利的工具的地位了”。与物质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工具理性的扩张与技术的至上。物质主义与工具理性的高扬造成了体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削减了体育之于生活的吸引力。这样的结果是生活越来越疏离体育[4]。

同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是对体育生活行为影响最为深远、最为广泛的环境因素之一,中国大地逐渐形成了一种静的养身习惯,这种潜意识的宿命心理,从主观上曾影响了大众参与体育活动,制约着动态的体育生活化的健康发展[5]。

2.2 体育对生活的疏离

在生活逐渐疏离体育的同时,体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样就加大了体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却始于近代,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物,并以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为显著的划时代的标志。从宏观上看,工业文明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非日常生活世界的领域急剧扩大,结构日趋复杂,而日常生活世界的领域急剧缩小,隐退到背景世界之中,成为与轰轰烈烈的非日常生活世界相对应的狭小的私人领域”[2]。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知识的丰富、娱乐休闲的方便,并没有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终极关怀”和“人生关照”,置身物欲横行和文化危机,人们痛感人生的不古和道德的沦丧,由此追问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从体育的具体发展来讲,体育的独立,也意味着与生活世界的剥离[3]。

顾拜旦早在《1896年的奥运会》一文中指出:“人们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一项竞技运动,由练习它而致富,从而使它的一切高贵之处荡然无存,使肌肉凌驾于精神之上,而破坏了人的均衡”[6]。也就是说,体育的职业化,不仅使体育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仅因肉体与精神的分离,破坏了人全面发展的均衡,也因竞技项目的局限,破坏了人体本身协调发展的均衡。科学技术对体育过程的大量渗入和国家政治对竞技体育意识的极度强化,在推动近、现代体育“更快、更高、更强”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工具理性导致的体育科学化和功利主义导致的体育经济化,不仅使体育发展远离了生活世界,也使体育的发展脱离了人民大众。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已属于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人,是一种高超的技艺,是一种艺术的表演。它虽然为丰富现代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但体育观赏不等于体育事件,生活的“作料”也不等于生活本身[3]。

不用说,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特别是现代社会,体育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割裂的。体育更多时候都承载着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因此体育往往等同于竞技体育、精英体育。对于普通人来说,体育比赛似乎只是一种有趣的观赏对象和不可缺少的谈资,而与日常生活无关。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政治影响作用,形成了偏执的、急功近利的体育观念,看重少数优秀运动员在大赛中夺冠军、拿金牌,而对亿万群众的健身活动重视和投入较少,导致了体育与群众疏离[7]。但实际上,体育应该是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人生享受,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观赏精英选手的体育比赛固然是人生乐事,但让体育成为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似乎更为重要。

脱离生活世界的体育,必然失去人民大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使人民大众由主体蜕变为观赏体育的“客体”。

3.走出困境——体育向生活的回归

体育原本就产生于生活,随着社会大发展,体育必然服务于生活,体育运动关照、监控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特殊护佑作用是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联合国宪章也谈到“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而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觉醒[8]。在现代社会,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现出体育的多功能性。在德国,“体育为人服务、满足人的各种愿望和需要”的现象,充分反映出体育是现代人类共有的生活方式的体育价值观[9]。德国社会处处体现出生活中不能缺少体育、娱乐中不能缺少体育、建设需要体育、消费少不了体育这样一个主题,体育被视为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10]。

让体育回归大众,让体育回归生活,已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时代潮流。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社会化程度的基本指标,已明显地由奥运会金牌的数量向“体育人口”的总量转化[3]。

3.1 回归生活——体育外在困境的突破

现代社会鼓励并且尊重人对物质的追求,问题在于不能盲目与过分。体育提倡个人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注意健康的追求。要从根本上突破物质主义的樊篱,唯有指向物质之上的更高目的——生活的幸福。物质在走向个人生活幸福的过程中只是外在的基础与手段。体育作为手段与目的内在地统一于生活之中。这样,有用性作为手段的手段便不再是生活的尺度,体育就可能重新渗透生活。所以体育指向乃是个人的幸福生活,体育只有把人引向生活,引向好生活,引向对好生活的追求,才能摆脱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为生活标准的歧途。

体育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逐渐地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个人或群体所制导的满足和需要,越来越凸显体育的多功能性。体育不再是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完善个性、体现人的价值的基本途径,体育也不再是纯身体运动,体育是市场,是提供职业、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消除紧张和建立友情的有效手段[10]。

20世纪末,以全民性为主题特征、以终身性为行为特征的社会体育的兴起,标志着体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的重新定位和以健康为目的的重新定位。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体育基本权利的普遍追求和充分享有,也明确了体育是应该由社会成员自己支配的社会生活事务,而非由政府操纵或包办的国家政治事务。由此,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融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体育实践中,关注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为陷入文化危机的人类寻找一个安宁的家园,使陷入现代生活冲突与困境中的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和自激互动的内在活力[3]。

3.2 回归生活——体育内在困境的突破

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实践的目的就是实践活动本身”[11]。内在困境的关键在于体育偏离了其本意的目的。强调体育的外在功能未尝不可,问题在于,如果其内在功能都未能很好地实现,那么它怎么可能充分地实现其外在的功能?个人的生活并非为了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相反,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国家产生于生活的需要,并为美好的生活而继续存在。”(亚里士多德:《政治篇》)

人是社会中人,生活是社会中的生活,人的好生活的品质离不开社会的品质。故体育的外在目的渗透在内在目的之中,并通过内在目的实现而实现(内在目的却不可能通过外在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因为它内含于过程之中)。体育始终让其目的内含于过程之中,绝不试图凌驾于过程之上,去控制整个过程,使过程陷于僵化,而是从生动的过程中来,又回到生动的过程中去,它本身就是生动的、活泼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呆板的、单调的。

4.体育回归生活——体育生活化

生活化就是指某社会行为的形成并融入个人或家庭生活的过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使体育活动行为渗透到个人或家庭生活中,成为家庭生活支出构成的一种日常行为[12]。只有使体育的发展具有普遍的生活化意义,从而使经常性的体育行为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是全民的和终身的[3]。

4.1 体育生活化的涵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民族体质建设的庞大系统工程,它唤醒人们意识到体育中蕴藏中体育生活化的涵义[10]。体育生活化的涵义很宽泛,除了强身健体这一最为基本的要素外,更蕴含着更高层次的对人体的体悟,主要包括以体育锻炼为媒介实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生活魅力元素的追求、对时间的珍视、对心灵的启迪和对现代人格的完善和追求,同时把体育锻炼内化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之中,使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特征和实现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13]。

4.2 体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策略

4.2.1 让体育回归生活——新体育观的构建

回归生活的体育观认为,体育并非与个人生活毫无牵涉,而是以个人生活为起点同时又是归宿的内含于个人生活进程的活动。体育活动过程是关于身体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只是身体的完满而且同时是个人生活的完满。回归生活的体育观直接指向真实的个人生活,强调生活实践,强调身体的现实活动,将体育融入一个人整体的生活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以实现生活与人的完整性,谋求社会的秩序。回归生活的体育观明确提出生活幸福是体育的根本目的,这从根本上强调体育的内在目的,也在事实上保证了外在目的的实现。新体育观强调体育运动过程是个人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是体育完整也使生活完满的过程,这既关注了过程也关注了结果。新体育观时刻从个人生活实际出发,并把好生活作为根本导向,既尊重了现实又注重了理想。新体育观强调在个人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中走向自己的好生活。适应是超越的基础,超越是适应的方向。新的体育观的超越是指内在地提升个人的当下生活现实,走向可能的好生活,它体现了超越与适应的合一。

4.2.2 把人还给生活——对体育对象的再认识

回归生活的体育观强调人就是人,是真实生活中的真实个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14]。人在体育活动之前、之中、之后都生活着,体育的对象就是生活中的个人,体育的目的就是让人生活,让人更好地过现实的生活,即世俗的生活。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新的体育观尊重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并把好生活作为其根本指向,体现了对真实个人的深切关怀。现实的体育把健康的生成看成是终极的目标。健康从本意上说乃是生活的健康,是现实活动的健康,健康必然要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健康本身是非终极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健康。新的体育观始终把人的健康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健康在现实活动的展开中生成,又回归于现实活动之中,人不是纯粹的健康占有者,而是始终在生活实践中彰显健康的真实个体,把人永远引向追求好生活的生活过程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代人就会以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弥补日常生活中人体互动的缺乏。第一、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可使日常能量摄入得以平衡;第二、运动的行为能排解烦恼、压抑,使情绪快乐;第三、运动能维护健康,减少疾病[10]。

4.2.3 从体育走向生活——体育途径之一

要实现体育向生活的回归,体育要首先改变自己的疏离生活的形象,主动关怀生活,建立与个人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拓宽体育影响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赢得生活的尊重,有效地渗透个人整体生活,改善自身对生活的软弱乏力。

现实体育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活动过程之于个人的乏味。“最完美的感受就是那种处于良好状况的、指向自身最好对象的感觉。快乐使现实活动变得完美”,“使生活变得完美,使人们去追求它”[15]。体育的关键在于把外在的目的转化为内在的目的,把体育内容转化成为与个人生活世界的意义牵涉,并引导个人理解、丰富、践行这种“牵涉”,在此“牵涉”中获得健康的发展。任何体育影响如果不能给生活以启迪,增进生活的理解与智慧、勇气与力量,那么它就只能说是说教。体育过程时刻指向当下的个人生活,引导个人生活的展开与充盈,积极影响个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使体育过程自身成为充实饱满、为快乐所充溢的过程。

4.2.4 从生活走向体育——体育途径之二

从生活走向体育,是一条实现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非体育的体育,其本意就是激励个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广泛地渗入社会生活之中,去真实地与他人、他物、与外在的广阔世界交往、感受、活动、创造、欣赏、体验,激励个人去生活,追求好的生活,去践行好的生活品质。没有积极的幸福生活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完满的人的生活的健康,也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对美好生活、对幸福的追求。

体育把个人带入人的真实生活中,激励个人去交往、创造、活动,激励个人去生活、经历、体验,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和丰富整个生活世界的内涵,激励个人不断去追求好的生活,在对好生活的追求中获得生活的完满,提升个人的生活境界,与此同时也获得内含于个人好生活的健康的完满。体育把人引向与环境的积极的对话,引向与周遭世界的广泛交流,拓宽并践行人于世界的生动、活泼、丰富的关系,拓展实现个人生活价值和践行生活意识的可能途径,为个人走向好生活、生活幸福拓宽道路,个人得以践行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人生。

“人,只能自身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会丧失殆尽”[16]。个人是个人生活的主体,体育在此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人的选择,让个人感受到自由——他可以自由选择。

[1]陈立勇.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

[2]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中国社会科学方法,1994,(2).

[3]王广虎.“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5-147.

[5]熊茂湘等.论体育生活化的实现及实现环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

[6]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1.

[7]陈佩华.对体育社会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8]陈佩华.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14(2).

[9]王海源.对德国大学体育的认知与探索[J].体育学刊,2004,11(3):139-141.

[10]王海源.德国学校体育的社会化与生活化分析及其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3).

[11]亚里士多德,苗力士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12]毛晓荣等.倡导“健康第一”引领下的学校体育生活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3).

[13]李振峰.论和谐社会视域下体育生活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9,(12).

[14]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61.

[15]亚里士多德,苗力士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74.

[16]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M].北京:三联书店,1991.26.

G712

A

1671-5136(2015)01-0127-04

2015-01-06

吕辉(1981—)男,湖南新宁县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体育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