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基于安徽省15所高校的抽样考察

2015-03-19郭超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

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基于安徽省15所高校的抽样考察

郭超

(巢湖学院团委,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对安徽省15所高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剖析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探究其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内在原因,进而转换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力图寻找切实可行的培育和践行路径。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2-15

作者简介:郭超(1984-),男,安徽临泉人。巢湖学院团委,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变革时期,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中西文明和文化相互影响,社会生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对中国大众传统儒学思维、社会观念认识带来较大冲击。当今社会,人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乃至相互冲突的思维方式,不少人在价值信仰领域出现困惑、迷茫甚至抑郁的问题。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典型代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祖国的未来。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对社会、国家层面有着更为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15所高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材料分析,试图理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关系,阐释培育和践行路径。

2 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调查与统计分析

2.1受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情况较为乐观

受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数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分别是:“很了解”(21.98%)、“基本了解的”

(54.16%)、“仅听说过”(22.25%)、“不清楚”(1.61%)。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大量的宣讲工作亟需开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教育和普及对象,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引领者。他们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和理论深化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环境及师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重要作用的分别是:“社会环境”(23.07%)、“父母亲人”(21.88%)、“老师”(19.68%)、“朋友同学”(14.16%)、“榜样楷模”(11.28%)、“信息网络”(9.92%)。大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良好环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讲座论坛形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分别是“讲座论坛”(20.21%)、“党员团干培训”(17.93%)、主题竞赛(16.17%)、思政课程(16.06%)、典型表彰(15.13%)和主题报告(14.51%)。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更希望学校邀请优秀学生典型进行讲座和交流的优秀学生类型,“自强励志”(24.10%)、“成功创业”(22.87%)、“道德模范”(22.59%)、“就业优秀”(12.29%)、“学习达人”(8.13%)、“文体明星”(7.37%)、“其它”(2.65%)。可见,尚处于高校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对于以讲座论坛形式进行的理论宣传抱以较大期望。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在讲座论坛上的投入,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更要提高质量。此外,切合大学生的选择倾向与喜好,邀请大学生感兴趣的主讲人。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多数认同,“民主”“平等”“诚信”最受关注

“民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最受关注。受访者对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民主”(37.53%)、“富强”(30.29%)、“和谐”(18.50%)、“文明”(13.67%)。说明自改革开放30余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使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现在民众对于民主的渴望更为强烈。但需要注意的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不同,我们追求的民主,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知道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离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人们仍渴求富足的生活。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国际地位也有所提升,民众在“富”的基础上对国家的“强”有了更大期待。

“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最受关注。受访者中,对社会层面的认同度依次是:“平等”(30.56%)、“公正”(26.01%)、“自由”(24.40%)、“法治”(19.03%)。人人生而平等不仅是普世价值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另外三项也占有相当比重,说明这四个标准,相辅相成,只有它们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促进我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最受关注。对个人层面的认同度依次是:“诚信”(46.38%)、“爱国”(31.37%)、“友善”(11.53%)、“敬业”(10.72%)。可见诚信在民众个体心目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民无信不立”不谋而合。近些年来,个人缺乏诚信的事件屡见不鲜,社会对诚信缺失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诚信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传承延续的道德约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3思想政治课现存的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大学生如何认识衡量个体价值的主要标准?受访者对个人价值大小主要取决标准的看法依次为:“社会贡献”(71.31%)、“金钱多少”(10.46%)、“权力大小”(9.38%)、“事业成功”(8.85%)。表明大多数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但也不应忽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金钱和权力的盲目崇拜,正是这样,为腐败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所在。

各类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一定教育作用。目前学校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作用,依次为“作用较大”(42.09%)、“非常大”(17.69%)、“不大”

(35.12%)、“没有”(5.09%)。说明学校教育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学形式单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开展。受访者认为,现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依次为:“教学方式枯燥,难以引起兴趣”(29.15%)、“教学缺乏互动和吸引力”(27.60%)、“内容陈旧,理论脱离现实”(19.98%)、“教学内容无法解释社会不良现象”(14.21%)、“班级人数太多”(6.80%)和“其它”(2.27%)。

3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内在原因

通过对调研材料和数据分析发现,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开展总体来看,效果较好;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也较为乐观。但随着社会的变革,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思想更加多元、理念更加创新、行为更加务实,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3.1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组成,增加了价值认同难度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较快发展,经济组成成分和社会阶层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发展对思想意识领域影响较大,出现思想观念多样化、利益多样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趋向多元化的态势。这些拓展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空间,但增加了他们基本价值取向选择和价值认同的难度。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多种方式并存,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政府官员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3.2社会观念体系多元化发展,削弱了价值认同强度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社会思潮、观念认识和信仰多元化并存。部分资产阶级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渗透、恶意诽谤乃至“分化”之心不灭,通过文化输出,在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群体思想加以渗透,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传统与现代、“本化”与“西化”文明多重元素交织,青年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和迷惘,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他们对传统社会核心价值发生摇摆,消弱了他们的社会价值判断能力,反而对社会倡导的价值判断产生疑问,弱化了大学生价值认同感。

3.3社会价值冲突现象加深,影响了价值认同形成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形成复杂的价值冲突,其核心是不同价值判断的冲突。当前,网络广泛覆盖,大学生更是网络“蚁族”,各种思想观念以网络,尤其是新媒体为载体,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和难控制,这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抢占网络,尤其是新媒体——大学生新的“聚集地”,利用其优势,采用新手段,加以引导和掌控。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获取现代信息、更新知识、树立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市场经济推动的价值多元化态势,使价值整合遇到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利益冲突,整合难度日益加大,短期内整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整体认同,要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4 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4.1秉持“三大导向”,确立“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价值导向,突出马克思主义牢固地位,实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包容的有机统一。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展开的逻辑起点和目标向度。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党性要求和价值选择。培育青年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于人们认知的差异性,思想发展过程不可能同步,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务必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人本导向,把握学生特点和规律,实现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人本导向是价值导向的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人本导向。由于时代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若固

守以前的教学套路,必定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难以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应始终注意把握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比较代际之间的差异,适时制定和优化培育方案,既考虑到青年学生的共性需要,也兼顾到学生的个性追求。

实践导向,贴近生活和社会现实,实现理论认同与行为践履的有机统一。实践导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捕捉能力强,社会敏感性高,善于运用理论思维比对社会现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接地气”是实现大学生理性认同的关键。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言,“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就需要我们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空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现实,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自信和自为。

4.2推行“三大耦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实践诸环节

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耦合。从已有经验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两个课堂”的“无缝”对接,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明显的效果,就必须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课程社会实践环节,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耦合。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既能够深入指导学生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活动,把理论教育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又能带动更多的专业教师走进社会课堂,提高对现实理论问题的把握力度,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资料,丰富理论教学的素材,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社会调查与社会需求有机耦合。青年大学生参与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中,注重双向受益,形成良性互动。大学生担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团和实践团队,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等优势,通过送卫生、文化和法律知识“下乡”,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地方群众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们更了解中国农村的实际,扩大视野,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奉献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较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3塑造“三大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

注重政治思想理论能力的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目标是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目标、知识掌握目标和能力提升目标“三合一”的综合目标。政治思想素质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核心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接触各个阶层,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自觉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通过体验式学习进一步印证与理解理论知识,并在积极主动的践履过程中,达到开拓思维空间、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能力提升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养成。包括合作意识、凝聚力和团队士气在内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当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参与班级和校园活动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的缺失。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改革的进程中,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定时邀请校内外杰出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知名专家教授、科学家、企业家等,以他们成功的事例以及亲历讲述,为大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标杆,提高大学生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将大学生社团建设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开展“文化素质学分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发展和扶持大学生社团。

注重技术把握和网络应用能力的提升。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普及,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掌握现代技术,提高网络综合应用能力。学校把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特色网站作为工作目标,将

网站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相结合,与大学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着力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针对大学生在网络道德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文明上网”等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D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l.

[2]习近平.习近平同青年代表座谈: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N].人民日报,2013-05-04.

[3]陈晓飞.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索,2007,(6).

[4]周定.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3,(9).

[5]刘会亭,李春梅.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18/c_126637578.htm.

[7]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ON THE PATH OF FOST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BASED ON THE SUEVEY OF 15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GUO Chao

(Department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haohu College, Chaohu Anhui 238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visits,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in 15 universities of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o explore the main obstacle and internal causes, interpret conversion, aiming to foster university students’concept of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ry to find the path of the feasibl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cultivation;university students;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path

责任编辑:陈凤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