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素养教育的CRT模型构建研究

2015-12-12陈立钢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众媒介素养

吴 兵 陈立钢

(1 巢湖学院人事处,安徽 合肥 238000)(2 巢湖学院科技处,安徽 合肥 238000)

1 引言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出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文献以来,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历程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国内研究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和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探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思路。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是英国等国家为了抵制外来文化的进入,把媒介传播者放在普通大众的对立面来考虑,研究媒体信息的接受者——普通大众应对媒介信息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的起点是认为媒介传播的本质是媒介传播者控制了媒介传播的话语权。而国内新闻传播的特有情况,大众媒体代表了普通大众的利益,大众媒体与普通大众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因此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大众媒体与普通大众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是一种对话与分享的过程。国内外对媒介传播本质认识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的研究与实施。[1][2]随着我国媒体环境的变化,媒体的主体已经从单一的官方媒体,演变为官媒与网络以及自媒体的多媒体时代。新形势下媒体传播的本质也随之变化。本文的研究起点是认为媒介传播的本质是大众媒体控制了媒介传播的话语权,大众媒介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带有目的的传播。只不过这种目的有点时候是善意的,有的时候是带有恶意的。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把权威的知识体系和高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就是教师的目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秦火火等人的目的就是带有恶意的传播行为。在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抓住国人对传播本质误解的本质问题,设计合适的课程教学内容,才能构建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2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思潮发展历程

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文化保护主义、超越保护主义以及其他研究领域视野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三种课程研究思潮。

2.1 文化保护主义是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起因

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一般认为是英国的ER.利维斯出版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利维斯的核心观点认为要保护英国本土文化的纯真,民族精神的健康。[3]从教育的角度看,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启发学生抵制媒体信息的不良的影响。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甄别模式,通过符号学等方法分析解构隐藏在媒体信息背后的目的与倾向。对本国文化的文化保护主义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保护,促进了媒介素养的产生。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学者或者教育工作者认为大众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传播不良或倾向性的信息,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纠正与改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外对媒介传播的本质一直认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诱导了传播过程。这一点在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2 超越保护主义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妥协主义

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发展,学生并不像教师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已经能够成熟地应对媒体的大部分信息,具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媒介素养是一个普通大众应对媒体环境时应该具备的媒体信息批判能力、媒体信息理解能力、媒体信息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媒体信息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从媒介素养的定义可以看出,媒体信息的批判能力仅仅是媒介素养能力的一个部分,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到保护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媒介素养不同于学生的文化能力,由于大众媒体传播的时效性、效果的爆炸性,媒体信息的批判能力在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方面来说,媒介素养与学生其他需要培养的能力相比,如文学素养,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对媒体信息的批判能力。

在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方面,我国的媒体环境不同于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中,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同属于西方阵营,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较小。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了,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侵入及文化误解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近些年还是需要考虑国内外媒体传播信息的文化差异。

2.3 视觉文化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但不是过程

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反应。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视觉文化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是从未来社会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去思考我们现代人的媒介素养能力。换句话说,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上,媒体社会高度发达,普通大众的媒介素养能力达到了优良的程度,在媒体信息的阅读、应用、创造上具备良好的能力。这个未来时间节点上普通大众的媒体素养就是我们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与目标,现在普通大众的媒介素养与视觉文化时代大众的媒介素养之间的差距就是目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国内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运用了这种研究的思维,其中王帆老师在《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VcTP课程模型》一文中就是运用了视觉文化的思维去探究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模型。[4]因为视觉文化是从未来的角度去看待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未来的视觉文化是个什么样的状态,现在还不能很明确的界定,这就需要我们在理想的方向中不断修正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把视觉文化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去分析,具有良好的价值,但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仅仅使用视觉文化作为培养目标还有待商榷。

3 媒介素养教育CRT模型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其确定的、客观的逻辑起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的关系行为,哲学学科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一旦一个学科确立了研究对象,就可以确立起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明确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媒介素养与教育的结合,也就是媒介素养如何开展教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媒介素养人才。加拿大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提出了五个核心问题:谁创造了信息;媒介使用了什么技术吸引观众;观众信息理解的差异性;观众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媒介信息的取舍;为什么要报道这些信息。[5]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的如何把这些问题一一解答,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在这里我们把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对象概况为媒介信息意识、媒介信息认知、媒介信息解读、媒介信息批判和创造媒介信息五个范畴。其中每一个研究范畴的分析工具与方法是媒介传播的本质,如图一所示。

图1 媒介素养教育的CTR模型

3.1 媒介信息意识

媒介信息意识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面对媒介信息的态度,既不是全盘地抵制媒介传播的信息,也不是全盘接受媒介的信息。从媒介传播的本质来说,媒介传播都带有目的性,无论其目的是良好的还是邪恶的,都需要擦亮媒介大众明亮的双眼,剔稗留稻。面对媒介时代的广大受众,存在中批判地接受信息的意识,不盲目相信媒介信息至关重要。

3.2 媒介信息认知

媒介信息认知是指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媒介新闻的传播媒体,传播的机制,媒介传播的技巧,媒介信息的取舍方式要有清晰的认识。美国某中学在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首先让学生观看一部电影,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那些技巧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技巧阐述导演的观点的。[6]不是通过简单的介绍媒介的特点,而是让学生发现媒介的运行机制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学习。

3.3 媒介信息解读

学生在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媒介的特点、运行机制等传播性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媒介信息。媒介信息的解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要求能够分辨媒介信息,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二是一个方面要求能够在了解媒介信息内涵,另外一个方面能够了解媒介信息的外延(延伸含义)。伊拉克战争处于胶着的时期,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国内的支持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美国一家媒体在报纸的重要位置报道了一幅小布什撑伞的照片,照片中伞被大风吹翻了。若认为这是一幅普通的总统生活照片,那就对媒体的解读不够深刻,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报纸的本意是告诉大众当时的小布什的政治地位处于风雨飘渺之中。

3.4 媒介信息批判

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过程到现在,媒介素养教育就一直强调对媒体的信息持有批判接受的观点。虽然现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超越了保护主义的范畴,以培养高素质的媒介素养为出发点,以建构公平的、平等的媒介环境为目的。

3.5 媒介信息创造

作为媒介时代的人,仅仅具备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正确地解读媒介信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成为媒介时代的掌舵人。只有每个人通过媒体手段,真正地发布自己的媒体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掌握媒体时代的话语权,才能创设平等的媒介环境。美国的小学视觉教育不同于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图画的(视觉的)语言表达自我。我们国家现在的美术教育以生活中的美术为教学重点,更多地要求学生能够画出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生活的美,缺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国小学毕业前,要求每位同学在美术课程中提交一幅漫画作品,运用漫画表达自己的想法。[6]

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范畴,具体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对象。但每个范畴的培养过程中都需要理解媒介传播的过程,而理解传播的过程中认识媒介传播的本质又是重中之重。媒介传播的本质是媒介传播过程中传者带有目的性的传播,其本质是展开五个范畴教学的工具与方法。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过程,文化一直围绕其左右,无论其早期是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扰,还是现在营造公平平等的媒体文化,文化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都不可忽视。在CRT模型中,把文化要素纳入其中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媒介大众的文化背景影响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二是从历史的高度看,现在的媒介素养培养,是创建未来优良的媒介文化。

4 CRT模型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国内开设的院校还不是很多,提出一个具体的模型以帮助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媒介素养教育的CRT模型的提出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笔者在所在学校给本科生开设《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选修课程的时候,总是在思考与调整课程的内容体系。在参考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等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后,[7][8][9]笔者设计了本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详见表1。

表1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内容体系

在本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入与概述篇、媒体分析与媒介素养解构篇、媒体内容设计理论与技巧篇。

4.1 引入与概述篇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上课的学生专业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传播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本课程的“引入与概述篇”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第一至第三章,其中第二章“传播学的概述与传播的本质”,主要介绍传播的相关理论以及传播的本质,在该章节教学中重点阐述传播的本质。媒介素养教育CRT模型中强调传播的本质是贯彻媒介素养理解的基本工具与方法,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中专门设立一个章节就是从传播的理论介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与运用媒介素养能力。课程内容体系中的第一章主要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课程开设的意义。第三章在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并通过同文化素养、视觉素养、信息素养等概念辨析,确立媒介素养的内涵。现代人的生活每天包围在媒体传播的环境中,接受媒体信息、传播媒体信息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课程的第三章中通过案例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意识。

4.2 媒体分析与媒介素养解构篇

媒介素养的内涵理解离不开媒体特征的分析,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广播、报纸、电视是三种大众媒体形式,其传播的把关人是大众媒体的新闻机构。网络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把关主要有网站编辑与普通网民,其中网站编辑与大众媒体中的新闻机构编辑新闻的方式相似,而网民在发布网络信息由于缺少监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随着移动媒体的发展,自媒体一种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自媒体的网民尤其喜欢在朋友圈中交流信息等特点是自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通过媒体特点的分析,解析媒体内容的叙事方式,为学生解读新闻内容的产生过程,以便更好的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媒体、解读媒体内容的能力。“公民的主题意识”章节主要从大众媒体的受众角度去看,大众媒体如何应对媒体信息,培养学生批判地接受媒体内容。“文化视野下的媒介素养”把媒介素养上升到文化的层次,高屋建瓴地把媒介素养作为一个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明确了目前大众媒体素养的文化现状以及未来媒介素养的发展目标。

4.3 媒体内容设计理论与技巧篇

面对媒体时代,普通大众仅仅具备接受媒体信息、传播媒体信息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编辑自己的媒体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共享媒体信息。就如同仅仅认识文字,阅读书本的人是读书人,而能够写作的人才是作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能够读“媒体”,还要会写“媒体”。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文字编辑能力,所以在媒体内容设计篇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视觉材料”的设计与编辑能力。其中“数据可视化”与“知识的表征与应用”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如何把数据变为简单易懂的图形,如何运用视觉图像简洁地表述一定的知识概念、知识原理、知识应用。摄影是现代媒体内容中最常见的视觉表达之一,不同于摄影基础课程里的技术阐述,本课程注重培养如何用视觉图片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媒体的改造与社会运动”主要分析媒体的转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媒体的改造需要普通大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5 结论

在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如何展开媒介素养教育以及课程的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作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把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识课程的教学特点,引入传播学理论尤其是传播本质的分析,并把其作为基本的方法与工具去分析解构媒介素养的内涵,建构了媒介素养教育的CRT模型。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中没有追求高大上的课程前言发展讲解,而是结合我国高校教学提点,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以课程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应用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1]李启.传播学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1997,(3):47-51.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3-79.

[4]王帆,张舒予.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VcTP 课程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4-18.

[5]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DB/OL].http://www.medialit.org.

[6]吴兵,王清,韩仁瑞.北美地区青少年视觉素养教育特色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0):69-71.

[7]聂竹明,张新明.台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模式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8,(8):83-85.

[8]代香顺.加拿大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分析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9):72-75.

[9]刘晓敏.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实施及其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2,(12):60-65.

猜你喜欢

大众媒介素养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