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在北美大陆的栽培及传播
2015-03-19张兰星
张兰星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610068)
从古至今,稻米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之一。据粗略估计,当今世界近一半人食用大米[1],亚洲和非洲人喜欢吃大米,也是稻米主产区。美洲本无稻米,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栽培稻才被传入新大陆。此后,稻米在美洲生根发芽,不但成为众多移民的食物,还被开发成经济作物。旧大陆稻米在新大陆的成功栽培及传播,反映了世界农业大交流时代的到来,也证明稻米是全球性的重要作物。总体来看,旧大陆稻米在北美洲的传播较早、较快、较广泛,且发展成经济作物,相关资料及研究也较多;相对来说,稻米在中、南美洲的传播较晚、较慢,其产出多供应本地,难以发展成能供出口的农产品,相关资料及研究也少。基于此,本文的相关论述重于北美。希望随着挖掘力度的加大及研究能力的加强,今后能够补足中、南美洲的相关研究。
一、旧大陆稻米及美洲野生稻
有关稻米及其栽培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稻米原生且最早栽培于中国是主流说法之一,我国最早的稻米遗迹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公元前(前27世纪)神农氏播种“五谷”(包含稻)的记载。《史记·夏本纪》也有“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述,表明中国人在公元前就开始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种植。另说,稻米的栽培始于7000年前的中国(东部)或印度(北部)①就起源地来说,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只是“第二中心地带”,主要依据是印度不仅有普通稻,还有很多野生稻。但是,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印度中西部的卢塔尔,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仅3700年,比河姆渡稻谷要晚三千多年,这一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更多的农学家认为,中国的栽培稻发源于国内。参见:新华. 稻米部族:河姆渡考古[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30-31;ROBERT MUDIE. History of Vegetable Substances,Vol. 2[M]. Bedford:Applewood Books,1833:82.。约公元前1000年,稻米传播到日本②据说,日本神代(神话时代,早于神武天皇,公元前600年以前)就有关于稻米的记载。参见:森脇紫逕. 青年修養と娯楽[M]. 東京:富田文陽堂,1912:83。、菲律宾、中东及马达加斯加等地。当时,罗马人虽然从波斯引入稻米食用,但未栽种它们。西班牙是欧洲最早种稻的地区,种子(苗)由穆斯林从东方带来。
美洲大陆(北美)曾有野生稻(wildrice),少数印第安部落采集食用它们。有学者提到:“北美野生稻是菰属(粳稻,Zizania aquatica)植物,不同于旧大陆稻米,看起来像稻,却与稻不同属,是北美独有的草本植物。”[2]另有学者指出:“印第安人收割的野生稻不是稻属植物(Oryza),而是一种水生燕麦(生长在沼泽),可以长到10 英尺高。”[3]257-258还有学者认为,野生稻是哪种植物,迄今仍然是谜。北美野生稻主要生长在五大湖区,长得不太密集,采集起来较困难[4]。野生稻耐寒,根部有倒勾,可牢牢抓住湖底淤泥,茎呈圆柱形,中空,叶子长而尖。野生稻通常在7月开花(黄绿色),8-9月可收获[5]77。时至今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及加州北部仍有人采集野生稻,据说这种植物有较高营养价值,因而价格昂贵[3]257-258。
在欧洲人抵达新大陆前,五大湖上游的齐佩瓦及阿西尼布旺人是采集野生稻的能手。当野生稻长到2 英尺高时(高出水面),齐佩瓦人便将其中的1/3 割掉。其后,妇女们将采集的稻穗晒干,如果天气不好,就建起3 英尺高的支架,把野生稻铺在草席上,在架子下生火(小火),烘干稻子。然后挖出深1.5 英尺、直径2 英尺的坑,在里面铺上鹿皮树皮。接下来用棒子敲打野生稻,让稻粒落入坑中(类似脱粒)。继而利用风力(自然风或人工扇风)将稻壳扬去。去壳后的稻粒被装在桦木盒或皮口袋中,最后存入井窖。如果不受潮,野生稻可以储存很多年。阿西尼布旺人的收割工艺更复杂,因为其部落附近的野生稻可长到8 英尺高,人就不能站在水中割稻。在野生稻即将成熟前,妇女们用树皮将稻捆起来,做上标记。然后在水中敲下木桩,划定每户区域。等到收割期(约每年7月底),男人们便划着独木舟,载着家人前往收割,有时要往返几次才能割完稻子[6]。技术能手可以只割熟稻,留下未熟的稻,下次来割。野生稻可供当地人食用较长时间[7]6-7。迄今为止,学者们仍不知道北美野生稻的面积有多大。据某些学者估算,每名印第安人每年能收割5 蒲式耳①一蒲式耳(Bushel)在英国相当于36.268 公升,在美国相当于35.238 公升。野生稻(稻穗),勤劳的妇女每年能收割25 蒲式耳。一般来说,如果收割3 磅稻穗,可脱粒出1 磅稻粒[5]77。令众多学者感到疑惑的是,这些部落长期收割野生稻,但从未栽培过它们。
二、稻米初传新大陆
关于稻米传入美洲的时间及地点,学术界存在几种说法:(1)在16 世纪,稻米由非洲经大西洋传入美洲。甚至有资料准确指出,稻米在1512年由非洲传入(中)美洲[3]257。(2)稻米由哥伦布于第二次远航时(15 世纪末)带到海地、波多黎各等地。(3)稻米最初由西班牙探险家从欧洲带入墨西哥,葡人则将稻米带到巴西,荷兰人将其传到西印度群岛。三种说法中,第二种较可信,且有据可考。哥伦布第二次远航新大陆时,确实带来不少旧大陆农作物,其中就包括稻米[8]。
西印度群岛是新大陆最早推广稻米的地方之一。这是因为:那里的大庄园主有足够人(奴隶)、物(土地、农具)、财力,经得起多次试种失败,能够精心维护稻米生长;随着西印度群岛移民增多,当地食物紧缺。为了解决温饱,庄园主必须保证有来源稳定的粮食。这些食物不可能一直依靠远洋航船从旧大陆运来,于是只能在当地栽种它们(稻米、小麦等);西印度群岛气候潮湿,阳光充足,适宜稻米生长(特别是水稻);稻米亦可发展成经济作物,庄园主经常用其交换印第安人的皮毛、木材等物品,甚至卖到其他美洲殖民地,供劳工、黑奴食用。1575年,哥伦比亚的考卡山谷(Cauca Valley)开始种稻。17 世纪初,古巴、牙买加、小安德里斯群岛也栽种了稻米[9]。巴拿马每年向秘鲁运去数量不少的稻米。之后,委内瑞拉及巴西也开始种稻,供当地食用[10]412。
有关稻米传入北美的时间及地点,说法更多。有记载提到:“新英格兰总督威廉·伯克利于1647年首次将稻米带入北美。”[11]另说,1685年,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白人船长亨利·伍德沃德(Woodward)将非洲稻米带到美国(今南卡罗来纳州)。这些稻米在北美长势良好,但伍德沃德最初不知如何收割它们。也有记载显示,17 世纪末稻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到北美。这些稻米可能来自北美东海岸,由葡人从旧大陆带入,最开始仅作为黑奴的食物。另载,在169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会计迪布瓦(Dubois)将一袋稻米(种子)带到北美,袋中有红、白两种稻米[12]142。1701年伦敦出版了《英国植物对美洲的影响》一书,其中提到:“英国人将马达加斯加稻米带到卡罗来纳地区,它们茁壮成长,但成熟后,无人知晓收割方法。后来,这种谷物被带到北美其他地方栽种。”[13]18 世纪中期,稻米传到密西西比河下游。18 世纪末,传到今美国德克萨斯州。直到20 世纪初,加州才从中、日两国引进高产高质的稻米,当作(本地的)经济作物来栽种。
以上提到,迪布瓦带到美洲的稻米分红、白两种,大致可看作是非洲、亚洲稻的分类。多数移民喜欢亚洲稻,认为其品质更佳,能高产。但非洲稻的生命力更强,属于旱稻,能够在较差的环境下生长(如酸碱度高、含铁多、缺磷的土壤中)[12]143。就谷粒来说,非洲米比亚洲米硬,更难研磨,经济价值便被“打折”。1750年,苏里南的荷兰总督就提到,要为非洲米脱粒是比较困难的。1790年,托马斯·杰弗逊也谈到,非洲米不易脱粒,必须靠机器来“帮忙”。同年,约翰·劳森提到:“北美现在有几种稻米,红、白米较常见。红稻米能在各种田地里生长,但谷粒小,颜色暗淡。白稻米生长在水田中,谷粒饱满亮泽,产量高。”[14]1802年,北美移民约翰·德莱顿(Drayton)谈到:“在南北卡罗来纳州,除了白色、金色的稻米,还有一种几内亚稻米,看起来像大麦,是一种适合在山地栽种的稻米。”[15]有人估计,这是来自非洲的“格拉贝丽娜”稻米,黑奴将其当作主食。在美国独立战争前,中国及东南亚旱稻陆续传入北美。又有人提到,南卡罗来纳地区(简称南卡地区)栽种的稻米多属旱稻[10]413。
稻米传入北美,不等于它能顺利“扎根”。马达加斯加的商船只是将稻种带入北美,能否推广还不能确定。在17 世纪的弗吉尼亚地区,英国移民曾多次尝试栽种稻米,都未成功。种稻的必备条件有:合适的土壤、成熟的播种收获方法、足够的劳动力。由于欧洲人少食稻米,因此不太熟悉农艺流程。早期欧洲移民只能摸索相关经验。在南卡地区,船长约翰·桑博尔(Thurber)曾尝试将稻米栽种在洪水冲刷过的淤泥之中,结果长势比在普通土地上好。为此,当地官方还奖励他100 英镑①据说其栽种的稻米品种为马达加斯加稻。参见:ALEXANDER SAMUEL SALLEY. The Introduction of Rice Culture into South Carolina[J]. Bulletin of the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South Carolina,No. 6. Columbia:The State Company,1919:11.。尝试栽种稻米的人还有纳撒尼尔·约翰逊(Nathaniel),他于1689年带着100 名奴隶来到北美,在库伯河(cooper)东岸建立了一个叫“丝绸希望”的种植园,栽种了24,000 株桑树,每年能从生丝买卖中获利300-400 英镑。他还在园中栽种稻米,打算发展稻米业。当地移民马克·盖兹比谈到:“约翰逊是卡罗来纳地区首位种稻之人。”[16]268另一位种植园主詹姆斯·克莱顿(Colleton)也在库伯河西岸种稻,雇工苏格兰人斯图沃德(Steward)负责管理稻田。斯图沃德将稻米种在24 块田地中,试图找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及最佳栽种方法。通过实践,他认为稻米最好栽种在土质松软、肥料充足的沼泽地中。
三、稻米在北美大陆的栽培
稻米的栽种可分犁地、播种、中耕、收获、脱粒、扬筛几个步骤。欧洲移民初抵北美大陆时,用(铁)斧、锄、棒来犁地,效率较低。直到南北战争前夕,北美地区才广泛使用铁犁垦土。
各种稻米的生长期差不多,播种时间为每年3 至5月。播种间隔约为15 英尺,能保证农人穿梭其中,进行劳作。关于播种(撒种)数量,各地均不统一。在17 世纪的南卡地区,斯图沃德曾与种植园主就播撒数量产生矛盾。斯图沃德在一亩地上播撒了2.5-3 蒲式耳稻米,主人认为撒得太多,只需少量即可。斯图沃德谈到:“我认为一亩田可播撒3 蒲式耳稻米,……看来此建议是正确的,附近的种植园都跟着这样做。”[16]268另外,内陆沼泽(inland swamp)与潮汐农田(tidal plantation)的撒种数量有别。在内陆沼泽,由于耕地面积不大,土壤肥力有限,因此播撒的种子较少。1690年,斯图沃德在每亩沼泽地撒下1 配克(peck,约0.25 蒲式耳)种子。1786年,威廉·巴特勒提到,每亩潮汐地要播撒1.5-2 蒲式耳的种子。
对于北美移民来说,稻米的收获(割稻、脱粒、扬筛)似乎比播种难得多。18 世纪中期,北美总督詹姆斯·格林(Glen)谈到:“南北卡地区的移民已经知道如何种稻,却不熟悉如何割稻。”[16]271-272其实,新大陆割稻法与旧大陆相似。稻米的收割期为9-10月,此时稻穗离地的高度已经有4 英尺左右。人们使用镰刀或穗刀(hook)割稻。在北美独立战争前,脱粒基本依靠人力,即用连枷敲打稻穗,帮助脱粒。总的来说,人力是最基础的劳力,牲畜偶尔能够帮上忙。
17-18 世纪,北美移民为了节省劳力,发明并完善了一些脱粒、扬筛设备(用马、牛等牲畜来驱动),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1691年,法国移民皮特·雅各布·吉拉德(Guerard)发明了一种“钟摆装置”,能够为稻谷脱粒,且效率较高[17]。1691-1768年,南卡政府曾颁发7 项专利给机器发明者。乔治·维奇(Veitch)声称,其脱粒机(用马驱动)能在2 小时内为600 磅稻谷脱粒,售价为500英镑[18]。该装置类似一个敲击机器,有杵和研钵,靠木齿轮来转动。机器虽然高效,但未能普及,只有在米价下跌时,才有人尝试使用它,以降低成本。直到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脱粒扬筛机才逐渐普及[16]278。
对于18 世纪的美洲来说,稻米栽培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就是水利灌溉的开发及应用。直到1730年,北美移民才开始利用水利技术灌溉稻田。经过多年实践,移民们发现低洼潮湿地区最宜种稻,因此开发水利显得十分重要。一位叫马克·盖兹比的人提到,在生长期,稻田必须保证有2英尺深的水。在南北卡地区,堤坝灌溉是常见方式。但要使用此法,稻米必须栽种在河岸附近,以便引水。稻田上方有两个堤坝,能从河里引水。下(较矮的)堤坝保证水田水位,上(较高的)堤坝为下堤坝注水。两个堤坝都有水闸,以控制水量。采用此法,人们可以在内陆(上游)沼泽开发农田。其缺点是,洪水容易冲垮上堤坝,造成水灾。而且农田只能建在河流上游,下游肥沃地区难以开发。
利用潮汐灌溉则可解决上述难题。潮汐不但能灌溉农田,还能淹没田里的杂草,起到除草作用。利用此法,人们还可以开发下游农田。有人提到,在18 世纪30-40年代,佐治亚地区就已经采用此类灌溉方式了。据相关资料记载,首次尝试潮汐灌溉的人是麦克纽·约翰斯顿(McKewn Johnston),他于1758年在自家农场试用此法种稻[19]237。其技术关键在于:(1)在稻田附近建堤坝,阻止洪水淹没稻田。(2)修筑两道水闸,控制水压。也有学者提到,潮汐灌溉法于1783年由一名叫大卫·拉姆塞(Ramsay)的人在“古斯·克里克”农场(Goose Creek)开发出来。1786年,南卡地区的威廉·巴特勒第一次以书面方式,系统描述此法[16]275。潮汐灌溉的最大好处是增加农田数量,减少旱涝发生。潮汐灌溉是北美农业灌溉的一大进步,当时有人认为,其效率比用堤坝灌溉高出一倍。18 世纪中期,据新英格兰总督格林记载,在堤坝灌溉区,有农场主拿出90亩地,使用30名奴隶种稻,每人能照料3亩稻田。而在潮汐灌溉区,有人用110亩地、22 名奴隶种稻,每人可照料5亩稻田[16]277。18 世纪末,鉴于潮汐灌溉的高效,以前在内地沼泽地种稻的人,都跑到(靠海的)河边开发稻田[20]。但无论是堤坝还是潮汐灌溉,其修筑工程都较复杂,需要砍树、挖渠(沟)、筑坝,必须有足够的人、物、财力,才能实现,因此多在大农场中被采用。况且,能够实践潮汐灌溉的地方不算太多,仅限南卡及佐治亚等地的濒水区[19]238。
四、北美稻米业兴起的原因
稻米得以在北美传播,或者说北美稻米业的兴起,基于几点原因:第一,非洲农业文明及黑奴对推广稻米做出了贡献。近代黑奴贸易从客观上推动了稻米在北美大陆的传播。其实,仅靠一己之力或偶然事件,稻米很难在北美传播。这是欧洲人拓展殖民统治,发展殖民地农业带来的客观影响。学者皮特·伍德在其著作《黑奴》中提到,要了解稻米在北美的传播,一定不能忽略黑奴及非洲农业文明的贡献。
黑奴为北美批量产稻提供了劳力。在北美南方,一个稻米种植园通常有50-100 名非洲黑奴。每亩稻田由多名黑奴耕种,能产稻800 磅。1748年以后,灌溉技术被推广,稻田产量更有增加。每亩稻田仅用1 名黑奴耕作,便可收获2,000 磅谷粒。另有学者谈到:“在收获玉米之后,黑奴紧接着就为种稻而犁地。一名黑奴(男、女)日均犁地四分之一亩。轮到播种时,日均撒种半亩地。在收割期,日均收割四分之一亩地。”[21]北美庄园主认为,黑奴天生适合在稻田里劳作,因为他们对疟疾和黄热病有免疫力。这种带有明显歧视的错误观念导致庄园主不顾黑奴死活,让他们一天到晚都泡在水田里干活。黑奴的脚被泡胀泡烂,一些人甚至累死病死。就此来看,北美稻米业是以牺牲黑奴生命为代价发展起来的。
(6)车速调节装置未激活,例外:带PEA(预测式高效驾驶辅助系统)的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详见下一点;
黑奴不但付出劳力,还将非洲成熟的种稻经验传入新大陆①关于北美稻米业发展的著述有:DUNCAN CLINCH HEYWARD. Seed from Madagascar[M].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37;LEWIS C. GRAY.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to 1860,2 vols.[M]. Washington:Carnegie Institution,1933;PETER H. WOOD. Black Majority:Negroes in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from 1670 through the Stono Rebellion[M]. New York:Knopf,1974.。欧洲人不种稻,因而缺乏相关技术。西非黑人(撒哈拉南部)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种稻了,今天的加纳、塞拉利昂一带还被称为“稻米海岸”或“谷物海岸”[22]100。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北美后,也带去技术。最初,弗吉尼亚地区的白人希望种稻致富,但失败了,因为他们不擅长种稻,即便能种活,产量也上不去。后来,卡罗来纳地区引入黑奴,在其帮助下,稻田产量明显增多[12]165。1785年11月的《查尔斯顿晚报》曾刊载:“商船从稻米海岸运来250 名黑奴,随其而来的还有稻文化(文明)。”[23]其实,早在马达加斯加稻米传入南卡地区时(17 世纪90年代),黑奴就已经带来相关的种植经验[24]。就非洲某些地区而言,人们并非完全过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也有自己的农耕文明。其实,农作物的传播并非仅指作物本身的传播,而是整个农业文明的传播[12]1。黑奴将非洲种稻法带到北美,从而促进了稻米的传播。
就北美地区而言,非洲稻米文明的痕迹有:北美移民能够选择多水、滋润、利于灌溉的地方种稻,这与西非的情况相似;北美地区开发出简单的灌溉系统,其木制水闸与西非水闸类似;南卡地区使用的农具与西非农具相近,比如脱粒用的研钵、研棒,扬筛用的篮子都是非洲样式[22]100。这些证据似乎都表明,如果没有黑奴的耕作经验及辛勤劳动,稻米很难在北美成功推广。
第二,稻米业在北美的兴起还间接得益于印第安人与英国人。在17 世纪,北美种植园主将多数奴隶用在牧场及造船厂中,发展畜牧及造船业(为英国人造军舰),种稻的奴隶并不多。后来,印第安人时常袭击殖民地牧场(如查尔斯顿周围),阻碍了畜牧业发展。同时,英军减少了在北美的造船开支。于是,牧场、造船厂的黑奴陆续返回农场工作。这样,种植园主便有了充裕劳力,将更多精力注入到栽种稻米中①另外,无论在北美还是南美洲,华人、印第安人都为推广稻米做出了贡献。但华人(工)抵美时间晚,人数少,所产生的影响集中于近代末期。印第安人的数量也不多,且更擅长耕种美洲的传统作物(玉米、红薯、马铃薯等),所以本文暂不讨论他们对推广稻米的影响。。
第三,市场刺激了稻米业在北美的兴起。对于英属殖民地来说,稻米不但是粮食,还是获利的经济作物。学者萨尔玛谈到:“少有人知道,北美的种稻史居然有300 多年。其实,种稻史的长短并不重要,关键是美国人产稻,却不吃大米。北美地区仅消费3%的稻米,发展稻米种植,就是为了出口,将其当作经济作物来推广。”[10]411在南北战争前,如果在北美栽种稻米,将是不错的投资。在1696年的卡罗莱纳地区,稻米还被当作免役税[25]。据1775年《美国畜牧业》刊物记载,如果将5,500 英镑投资在稻米业上,可赚得6,500 英镑的利润,利润率超过100%。稻米也成为继烟草、面粉(小麦)之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第三大(重要)农作物。
五、稻米的推广及稻米业的兴盛
从某种意义上说,稻米在美洲的传播史更像是稻米产业的发展史。在北美大陆,这种作物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经济作物。最初,北美的产稻量并不高。整个17 世纪中后期,北美稻米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种稻区仅限南方。南卡地区种稻的初衷是为黑奴提供食物,其品种为“格拉贝丽娜”稻米(glaberrima)。后来随着高产的“萨迪瓦”稻米(sativa)传入,南卡的产稻量才提升,稻米逐步发展成可供出口的经济作物。1674年,南北卡地区仅出口少量稻米到巴巴多斯。17 世纪90年代,南卡的产稻量又有提升,为稻米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1690年,稻米已经成为北美南方的主要作物之一。1695年,商人乔治·罗干(Logan)向牙买加运去1 桶稻米,数量虽少,利润却高,可看作是打开美洲稻米市场的“第一桶金”。爱德华·兰多夫在1699年记载道:“有330 吨稻米从南卡运往外地。”[26]若以桶来计算,330 吨大概有2,000-2,200 桶,每桶约有350 磅(去壳)稻米。兰多夫还提到:“看来南卡移民已经懂得如何栽种稻米了。”[16]269此时,稻米的高产已经引起庄园主、商人、北美总督、甚至英王的注意。据说,克莱顿庄园生产的稻米及棉花可装满6-7 艘商船。数量具体是多少,未能查证。兰多夫谈到:“无论是棉花还是稻米,这一描述显然有些夸张。”[16]26817-18 世纪,南方移民主要将稻米卖到中美洲,虽然南卡地方政府要求庄园主将稻米运往英国,但由于美洲市场利润更高,种植园主更喜欢将稻米运到加勒比地区[7]43。
到了18 世纪下半期,北美稻米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3]295。18 世纪中期,稻米的栽种由南卡拓展到佐治亚及北卡地区。在佐治亚地区,最初种稻的时间尚不明确,但其出口稻米的时间可追溯到1735年。18 世纪40年代,萨凡纳(Savannah)、奥基奇(Ogeechee)、阿尔塔马哈(Altamaha)河流成为主要产稻区[30]。50年代,威亚湾(Winyah Bay)的农场主麦克尤恩·约翰斯通(Mckewn Johnstone)开始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到了1758年,该技术得到推广,当地的稻田面积因此拓展了20 平方英里。此时,米价也开始回涨。1750年每百磅米价比1746年多涨了63先令。1741-1750年,北美年均出口62,479 桶稻米。1751-1760年,这一数据增加到75,964 桶。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米价稍有下跌,但在1766年又恢复到1750年的水平。同时,北美产稻量及出口量均有增加。1761-1770年,出口量增加到每年110,795 桶。1771-1774年,增至年均124,489 桶。到了1775年,北美产稻量仅次于烟草及面粉。自然学家威廉·巴特拉姆(Bartram)在1773年记载道:“佐治亚地区随处可见稻田。”[31]此时,佐治亚的奴隶数量也激增①当时,北美种植园主的代表有:亨利·劳伦斯(拥有20,000亩土地、500 名奴隶)、约翰·斯图沃特(15,000亩地、200 名奴隶)、约翰·格拉汉姆(Graham,26,000亩地,300 名奴隶)、詹姆斯·怀特(19,000亩地,500 名奴隶)、詹姆斯·哈伯斯汉姆(Habersham,15,000亩地,200-300 名奴隶),他们是北美新贵、富商和掌权者。参见:JULIA FLOYD SMITH. Slavery and Rice Culture in Low Country Georgia,1750-1860[M]. 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5:26.,从1753年的1,066人增加到1772年的15,000人[32]。在多数种植园,每名奴隶负责5亩田地,其中的3亩用来种稻,2亩种靛蓝。到了19 世纪初,由于灌溉技术的普及和机械装置的使用,北美稻米业获得更大进步[16]282。
在中美、南美洲,稻米业也在慢慢发展。有学者谈到:“欧洲的葡萄、橄榄、无花果主要种在墨西哥北部、秘鲁海岸、智利中部。亚洲、非洲的香蕉、甘蔗、稻米则集中种在中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稻米还成为中南美洲的主要粮食。”[33]75总的来说,与北美洲相比,中、南美洲的种稻水平略低,产量略少,影响略小。
在美洲热带地区,稻米多种于海边低地,耕种者多为黑奴。在巴西,由于黑奴喜欢吃米,遂对稻米有较大需求。传入巴西的稻米可能由佛得角的葡人带来。后来,巴西东部殖民地又栽种了非洲稻。18 世纪,耶稣会将旧大陆稻米的栽种技术推广到奥里诺科河(Orinoco)及亚马逊地区。18世纪后半期,巴西种植园主为了减少对北美稻米的依赖,大力发展本国稻米业[33]92。巴西的马腊尼昂(Maranhao)种植园开发出大面积稻田,产出主要供应国内[28]43。当时,在巴西稻田里劳作的奴隶就多达25,000人。在此前,巴西大宗的农产品只有蔗糖、兽皮、烟草等品种。
稻米业的兴起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种稻需要足够的水,最好修筑灌溉系统。另外从播种到收获,种稻都需要充足人力。18 世纪,北美南方的种植园基本用黑奴种稻。奴隶们长期在潮湿的水田中工作,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但这又从客观上刺激了黑奴贸易,正是有奴隶不断死去,奴隶贩子们才好继续开展“肮脏的贸易”。
相比旧大陆,北美大陆栽种稻米的范围(面积)不算太广,但稻米在新大陆的传播推广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但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还成为美洲殖民地重要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北美)。稻米是旧大陆的经典谷物,研究其在美洲的栽培传播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农业的互动。所谓农业大交流,不仅指玉米、马铃薯等新大陆作物传播到旧大陆,反过来看,探索稻米、小麦等旧大陆作物在新大陆的传播,同样有趣且重要。
[1]维基百科. http://zh.wap.wikipedia.org/wiki/[DB/OL]. 2015-7-16.
[2]ALBERT ERNEST JENKS. The Wild Rice Gatherers of the Upper Lakes:A Study in American Primitive Economics[M]. 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1:1012.
[3]WILLIAM W. DUNMIRE. Gardens of New Spain:How Mediterranean Plants and Foods Changed America[M]. Dalla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4.
[4]JEFFREY ALFORD,NAOMI DUGUID. Seductions of Rice[M]. New York:Artisan Books,2003:33.
[5]EVELYN ROEHL. Whole Food Facts:The Complete Reference Guide[M]. Rochester:Healing Arts Press,1996.
[6]HENRY ROWE SCHOOLCRAFT. Personal Memoirs of a Residence of Thirty Years with the Indian Tribes on the American Frontiers[M]. Philadelphia:Lippincott,Grambo and Co.,1851:385.
[7]R. DOUGLAS HURT. American Agriculture:A Brief History[M]. West Lafayette: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2.
[8]张 箭. 哥伦布第二次远航与旧大陆生物初传美洲[J]. 历史研究,2005,(3):149.
[9]JONATHA D. SAUER.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rop Plants:A Select Roster[M]. Boca Raton:CRC Press LLC,1993:211.
[10]S. D. SHARMA. Rice:Origin,Antiquity and History[M]. Boca Raton:CRC Press,2010.
[11]RICHARD SCHULZE. Carolina Gold Rice:The Ebb and Flow History of a Lowcountry Cash Crop[M]. Charleston:The History Press,2005:22
[12]JUDITH ANN CARNEY. Black Rice:The African Origins of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Americas[M]. 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3]ROBERT MUDIE. History of Vegetable Substances,Vol. 2[M]. Bedford:Applewood Books,1833:83.
[14]JOHN LAWSON. A New Voyage to Carolina[M].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7:81-82.
[15]JUDITH ANN CARNEY. African Rice in the Columbian Exchange[J].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 42,No. 3 (2001):387.
[16]JAMES M. CLIFTON. The Rice Industry in Colonial America[J]. Agricultural History,Vol. 55,No. 5,(Jul.,1981).
[17]ROBERT VOEKS. John Rashford,African Ethnobotany in the Americas[M]. New York: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2013:129.
[18]EDWARD MCCRADY. The History of South Carolina under the Royal Government,1719-1776[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899:388.
[19]C. WAYNE SMITH. Crop Production:Evolution,History,and Technology[M]. New York:Wiley,1995.
[20]JAMES E. BAGWELL. Rice Gold:James Hamilton Couper and Plantation Life on the Georgia Coast[M],Macon:Georgia,2000:87.
[21]BETTY WOOD. Slavery in Colonial America,1619-1776[M]. 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Inc.,2005:101.
[22]JULIA FLOYD SMITH. Slavery and Rice Culture in Low Country Georgia,1750-1860[M]. 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5.
[23]LONDA SCHIEBINGER. CLAUDIA SWAN,Colonial Botany:Science,Commerce,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7:216.
[24]VIRGINIA BEVER PLATT.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Madagascar Slave Trade[J].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Vol. 26,No. 4 (Oct.,1969):548-577.
[25]WALTER STITT ROBINSON. James Glen:From Scottish Provost to Royal Governor of South Carolina[M]. 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6:71.
[26]LARRY KOGER. Black Slaveowners:Free Black Slave Masters in South Carolina,1790-1860[M]. Jefferson:Mcfarland & Company,Inc.,2012:102.
[27]JOHN SOLOMON OTTO. The Southern Frontiers,1607-1860:The Agricultural Evolution of the Colonial and Antebellum South[M]. 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9:39.
[28]JOHN DEWITT. Early Globaliza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azil[M]. Westport:Green wood Publishing Group,2002.
[29]中村正志. アメリカ誕生の秘密:超大国アメリカの歴史遺伝子[M]. 東京:文芸社、2003:116.
[30]TREVOR REESE. Colonial Georgia:A Study in British Imperial Polic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 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63:128-130.
[31]SPENCER BIDWELL KING. Georgia Voices:A Documentary History to 1872[M]. 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66:113.
[32]ROBERT PRESTON BROOKS. History of Georgia[M]. Boston:Atkinson,Mentzer,1913:90.
[33]BRIAN W. BLOUET,OLWYN M. BLOUET.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 Systematic and Regional Survey[M]. Hoboken:Wiley,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