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佛教新媒体的传播现状

2015-03-19吴家家

传播与版权 2015年8期
关键词:信众佛教文化佛教

吴家家

浅析佛教新媒体的传播现状

吴家家

佛教传播因新媒体跟以往有所不同,新媒体有利于传播佛教基础知识,破解封建迷信,加强佛教文化交流;而歪门邪道、坑蒙拐骗等不良行为也利用新媒体阻挠佛教文化的健康传播。本文从两个角度分析佛教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并针对当下佛教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佛教;新媒体;传播

[作 者]吴家家,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新媒体信息的迅速、及时、海量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新媒体也让我们深陷危机,虚假新闻、网络暴力、夸张广告等垃圾信息在绑架受众的眼球。佛教的新媒体传播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在新媒体的作用下,佛教文化得到大面积、多频率、高效率的传播,佛教文化传播范围扩大从而发展了更多的佛教信徒;另一方面,为获取私人利益而利用新媒体传播佛教的行为也不断滋生,所以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体传播佛教文化是需重视的议题。

一、新媒体对佛教传播的推动

(一)佛教网站势如破竹

佛教传播抓住了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机遇,目前国内的佛教网站呈现出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等特点。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和信众的需要让国内的佛教网站势如破竹,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使用科学的方法传播佛教文化,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除了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之外,信众的媒介期待也不断提高,让众多网站管理者不得不花更多心思全力打造佛教网站以吸引更多的佛教信徒和潜在的佛教信徒。

(二)促进传统寺庙的改革

新媒体促进了传统寺庙的改革,在政府、企业、协会、慈善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寺院将佛教文化固有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佛教文化传播新途径。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倡导下,许多佛教寺庙都设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对外宣传佛教教义,学习优秀门户网站的方法,设置相应的版块专门用于展示宣导各个层面的佛教文化,包括专门的佛教新闻专区、专题聚焦区、慈善活动区、佛教故事区等。同时,寺院也积极使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的佛教教义传播给信众,信众再通过转发、转载、评论等行为将佛教文化传播开来。另外,寺院还充分开发手机媒体的其他方式传播佛教文化,比如制作佛教文化特色的彩铃、音乐、手机屏保,发布在网络上供人下载。新媒体促使传统寺庙在保持佛教核心禅意的基础上重塑自我,使传统寺庙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越来越近。

(三)加强交流互动

新媒体加强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互动,截至目前,佛教在百度上的网页有八亿五千万左右,新浪有关佛教的博客主约有一千个,新浪有关佛教的微博有一亿左右。腾讯微信上有关佛教的用户也很多,包括许多微信认证的公众号,比如佛教在线、中国佛教网、原始佛教等。另外,佛教的新媒体传播也紧跟大数据潮流开发App应用软件。以安卓市场为例,关于佛教的相关应用软件就有108个。信众可以关注佛教寺院的微博、微信,登录寺院网站,获取寺院最近法事活动的信息,阅读各种佛教的经典著作,下载佛教音乐和讲座随时收听,收看佛教授课视频来理解佛教基础知识和文化。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佛教QQ群、微信群、论坛和教友交流学习经验,结交佛友,在自己的微博、博客、微信上发布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倾诉人生的困扰,洗涤心灵、升华思想,在自媒体社交圈发起相关话题的讨论,还能够直接在线请大师传道解惑,学习佛教真谛、禅意和文化,新媒体让佛教文化交流、互动和反馈这样的良性循环得以实现。

二、新媒体对佛教的负面影响

(一)加剧佛教商业化

现代经济社会,佛教难以与商业、经济等领域完全脱离干系。佛门CEO、少林寺推出品牌商品、少林寺整体上市等话题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对宗教问题的关注,一方面也成为现代社会佛教传播的一种“另类”表现。①黄可、李波:《当代佛教传播的新媒体景观》,《现代传播》,2011年第2期,第159-160页。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佛教为了适应社会发生了改变,“无所不能”的新媒体使佛教的商业味道更浓。比如,许多祈福拜神的寺庙都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佛教的新媒体平台开设了的渠道兜售佛教用品;佛教寺院的一些开光仪式、活动庆典还全面引进新媒体运营模式和播出平台,聘请专业性主持人和专业的公关策划团队来组织活动,通过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播出,这些现象说明新媒体加重了佛教传播的商业色彩。

(二)泛娱乐化

新媒体让佛教传播打破了常规,许多佛教名人在新媒体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走红网络的延参法师通过新媒体宣传教义,将深奥晦涩的佛教精髓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佛教,并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但是,过度娱乐容易导致低俗,恶搞佛教人物、过度消费佛教、丑化佛教形象就在网络上蔚然成风。某视频网站中的视频集锦就多次恶搞佛教人物,将佛教人物庸俗化;某些网络娱乐歌曲也有戏谑佛教人物的意味,引发了各界的争议。娱乐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基础建立在损害人伦道德、践踏神圣之上,而完全忽视他人的信仰自由以及宗教神圣,实际上已经跌破了娱乐的“道义底线”。①北京大学禅学社:《抵制戏谑佛教 树立文化自觉》,http://fo.ifeng.com/guanchajia/detail_2013_02/27/22547942_0.shtml。广大社会群众对佛教的了解并不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新媒体传播泛娱乐化容易丑化佛教的社会形象,伤害佛教信众的宗教情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网络是一个大染缸,新媒体更是擅长病毒式传播,一篇跟佛教相关的文章被阅读后很容易就分享到下一个朋友圈,一环扣一环的朋友圈让佛教传播的影响力巨大,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一旦虚假的佛教新闻、错误的佛教观点从源头开始,这些信息就变成真正的思想病毒,以讹传讹。而不良商家利用网络向佛教信徒售卖虚假产品甚至诈骗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网络的复杂性和匿名性会让佛教的传播陷入鱼龙混杂的尴尬局面。

三、佛教新媒体改进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对佛教传播的引导

佛教文化的传播作为宗教问题相对比较敏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出面引导。政府应该加强对佛教传播的引导和监督,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和宗教制度,加快宗教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适时制止佛教传播过程中不合理的商业活动,取缔封建迷信的陋习,严厉打击披着佛教传播外衣所进行的诈骗行为,严惩佛教腐败,治理佛教慈善事业中的蛀虫。另外,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出台相关的网络宗教法律支持,对反宗教、反文化、反社会的信息予以屏蔽,调查处理售卖虚假佛教用品的网站,规范网络秩序,给佛教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佛教传播主体加强网络建设

目前有关佛教的新媒体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水平,佛教文化的传播主体应该引进专业性人才,既要有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又要知道相关的佛教知识,在保持佛教原有精神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在互联网时代,交流至关重要,目前国内比较缺乏外文佛教新媒体,不利于中国佛教文化与外国佛教文化的沟通交流,因此,加强佛教文化的多语种翻译也很有必要。另外,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要高度重视网络传播内容本身,尽量避免枯燥乏味地说教,除了大力宣扬正确的佛法理念和知识,还要增加对人们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容,比如素食食谱、佛医知识等等,通过强化自身的吸引力,把大量的受众吸引到佛法的领域中来,免受封建迷信的干扰。②肖尧中:《试论网络视阈中的宗教传播——以佛教网站为例》,《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第207-209页。

(三)提高信众媒介素养

受众的媒介素养是传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提高信众的媒介素养能够为政府对佛教传播的引导、监督工作和佛教传播主体的工作开展打好群众基础。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要向受众传授正确使用新媒体的知识,信众自身也要有提高媒介素养的意识,既要学会使用新媒体来拓宽接触佛教文化的渠道,又要具有辨别意识、批判思维,擦亮自己的双眼,判断新媒体传播的佛教内容是真是假,从而避免上当受骗,心情愉悦地修身养性。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传播主体在传统的佛教传播方式中加入新媒体的元素,注入新的血液,以信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佛教教义,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应加大对佛教新媒体传播的扶持力度,佛教传播主体要积极地及时处理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继续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佛教官网、QQ群、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佛法平台,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平台和环境。

猜你喜欢

信众佛教文化佛教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