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由《循环日报》看中国近代报业之发展
2015-03-19刘文韬
刘文韬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由《循环日报》看中国近代报业之发展
刘文韬
19世纪初,中国近代报业正处于开端时期,多份报纸相继出现,然而其中却没有一份真正有影响、华人自办的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改变了这一格局,本文对该报的发展特点与深远影响进行研究,强调“政论”这一要素,为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循环日报》;王韬;政论
[作 者]刘文韬,重庆大学。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当数1815年的第一份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自该报之后,各类华文报刊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华夏大地上涌现,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新闻报》等等,大的小的,强的弱的,数不胜数。然而,这些报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同程度上受外国人控制或影响。到了19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情况仍没有得以明显改变。《香港中文新报》《香港华字日报》《申报》和《上海新报》等四家华文报均在1872年或1873年改为日刊。尽管它们都标榜以华人读者为服务的对象,但严格地说,都不能称为华人自办的报纸,因为它们在创办者、管理层、依附媒体等不同方面受洋人的控制。
此时,一份有影响、成功的华人自办报纸的出台,成为广大中文读者的共同期望。“由华人独资创刊、华人主持的华文日报,首推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1873年),其次是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1874年)以及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在上海创办的《汇报》(1874年)。”①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0页。在这之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即《循环日报》。
说到这份报纸,不得不提到该报的总主笔,创办人王韬。王韬(1828—1897),江苏苏州人。1849年,其应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之邀,任职于英国教会主办的墨海书馆。通过与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化的密切接触,王韬对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62年,是王韬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向太平天国上书谏言,该帖之后落入清军手中时,他就变成了清廷的通缉犯。王韬被迫逃到香港,开始漫长的流亡生活。在香港,他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中国古典著作,并在此期间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1867年,王韬随理雅各回国,开始了两年多的游欧生活。这一切,都为其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条件。王韬后来极力鼓吹洋务,主张变法图强,显然与他这一段经历是分不开的。1872年,王韬便约同友人筹组了中华印务总局,并在两年后的2月4日出版了《循环日报》。该报一推出,就着重强调自己是由华人出资、华人自办的唯一华文报。该局在宣布其外埠代理店的一则“本局布告”中是这样说的:
本局倡设循环日报,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物皆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馆可比。是以特廷才优学博者四五位主司厥事。凡时务之利弊、中外之机宜,皆得纵谈无所拘制。兹特于省会、市镇及别州县并外国诸埠,凡我华人所驻足者,皆有专人代理……②《循环日报》1874年2月12日。
在《倡设循环日报小引》的启事中,该印务总局又指出了仰仗洋人的华文报纸的缺点及倡办“华人日报”的重要性:
然主笔之士虽系华人,而开设新闻馆者仍系西士,其措词命意难免迳庭。或极力铺张、尊行自负、顾往往详于中而略于外,此皆由未能合中外为一手也。欲矫其弊,则莫如由我华人日报始……③同②,1874年2月5日。
该总局认为,外国人主办的报纸虽然聘请中国人为主笔,但本质上还是为殖民者发声,中国主笔必须看老板脸色,受到种种限制。该启事同时指出,某些报人由于“未稔西情”,以至于“详于中而略于外”,“未能合中外为一手也”。为了进一步激发华人对自家报纸的支持热情,该报还做出如下许诺:
其倍佳者当代为译成西字,刊入泰西邮报,庶知我中国人材其谋略固有高出寻常之万万者,亦非柔服远人之一道也哉。④《倡导日报小引》,《循环日报》1874年2月5日,第4页。
在这里,该报宣称要将读者的优秀作品翻译为英文,刊登于西报,让西人知道中国人不乏人才,从而达到“柔服”洋人的目的。
报纸好歹是办起来了,广告也打出去了,接下来就看读者是否买单了。作为第一家华人出资自办的华文报,该报也在创办之初遇到了一些阻力。在当时的华人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鄙视报纸、主张“中国人谈中国事,未免位卑言高,似非所宜”的偏见。可想而知,王韬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迈出的这第一步是多么艰难!然而他并没有被阻力吓倒,中华印务总局在《倡设日报小引》的启事中就对这种观点提出了驳斥,认为自古圣明就是“博采舆评”的。但是光这样还不够,《循环日报》还从几个方面来阐明办报功能与影响,转变读者思想。
第一,介绍欧美报业发达情况及报人板报态度。你不是觉得洋人厉害有本事吗?看看人家多么重视报纸!在谈到欧美报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时,《循环日报》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即以英国言之,泰晤时日报行之几百年,阅者约十万余人。美国七日录刊印一期,必盈二十四万家。①《西国日报之盛》,《循环日报》1874年2月12日,第3页。
在另一篇文章中,王韬也表现出了对泰晤时(士)日报的推崇:
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②《论日报渐行于中土》,《弢园文录外编》卷七,第21页。
王韬心目中理想中的报纸,正是这样一份“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的高素质报纸。
第二,阐明报纸之功用及该报创刊的目的。在《倡设日报小引》一文中,该报开门见山,指出报纸之功用在于“广见闻、通上下、俾利弊、灼然无或壅蔽贯,有裨于国计民生者也”。
第三,阐明报纸编辑方针,将“隐恶扬善”和“原原本本务纪其详”作为办报信条向读者标榜。
由此可见,王韬想要办的报纸,并不是一般的市井小报,供人茶余饭后娱乐,而是要做一份负责任、为社会谋福利的大报。他的这一思想,与其多年与西方打交道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在那个年代,王韬是少数几个认识到传播学之于大众的巨大作用并予以实践的,也是把西方办报理念运用得较为成功的一人。从他开始,中国近代报业才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办报思想与理念,有着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为近现代报业发展开启了方向。
《循环日报》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其评论之多,且评论中政论文占大多数。其论证的第一重点,即对《循环日报》中“循环”二字的分析。有人认为《循环日报》的命名系“意谓革命虽败,而借是报以传播其种子,可以循环不已也”③戈公振:前引书,上海商务版第四章,第8页。,其实是出自臆测。事实上,王韬长期为自己辩解,表明自己与太平军无关。在该报创刊初期的连载的“循环论”④自1874年2月23日至3月2日,该报分五天连载《循环论》。中,道出了编者王韬心目中“循环不已”的思想其实是离不开王道和他所崇尚的西学。“很清楚,《循环论》所强调的是指在王道的基础上,施行各种应变措施。‘变’(指‘变法自强’)就是《循环日报》政论文章所要突出的重点,也是编者王韬对当时清廷当局最重要的忠告。只要能适当的‘变’,‘变’的得法,那么‘终而复始,循环不已’的王道,是会永存的。”⑤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197页。在王韬眼中,西学在中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循环日报》正成为他对维新变法鼓吹的阵地。该报言论时常受到转载⑥例如,上海的《申报》就经常转载该报的言论。详见西里喜行:《关于王韬和循环日报》,《东洋史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三号,第96-97页。,直到后来,变法维新人士也对王韬极为推崇。这些事例说明,该报主张改革的看法,受到同时代的报纸和后来的政论家之重视。
《循环日报》政论的另一重点,在于评述国际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课题,该报无不详尽报道,并提出明确看法。它既关心安南形势⑦如《论安南与清国议和事》,《循环日报》1874年3月31日,第2页。,也关心俄人在北方的行动⑧如《俄人有志于朔方》,《循环日报》1874年7月2日,第3页。,更密切注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与被迫听从洋老板调遣的其他许多报纸不同,该报对于西方侵略者的伪善行为进行了揭穿,对西人西报任何侵害中国主权的言论也绝不保持沉默。
《循环日报》初期理论的另一重点,针对的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该报不仅对日本成功的明治维新投去羡慕和赞美的眼光,予以详细报道,认为中国应该有所借鉴,同时也还关注这一邻邦图谋向周边发展的动作,痛斥日本“好战必亡、佳兵不祥,吾恐日本将为昔日法人之续也”⑨《论日本之(“未”字之误——笔者按)必可胜》,《循环日报》1874年7月1日,第2页。。
综上所述,王韬所倡办的“华人出资、华人操权”为标志的《循环日报》,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其他华文报不同的风格。它重视言论,不为洋人利益集团撑腰,而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对内呼唤变法革新,对外要求加强海防,保护国家利益。《循环日报》的上述风格,开了文人论证的政论报纸之先河。在近代报业的发展历程中,王韬所做出的贡献,对后来独立自主的政论报刊的影响可谓是深远而巨大的。《循环日报》的发展史,正是中国报人逐渐觉醒,掌握自身命运而为大众疾呼的历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