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
2015-03-19李艳华
李艳华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
李艳华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日本与中国有着渊源的文化历史,日语语言中也有汉字的使用,可是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如何让零起点的学生从日本文化的角度上灵活运用语言,需要了解中日语言特点、文化背景。通过对中日语言构成特点、词语表现形式等的对比分析,对日语教学提出抛砖引玉的作用。
汉语语言;日语语言;对比分析
一、日语语言的表现特点
在フリー百科事典中,日语的发音除了促音、拨音外,以独立假名为主要发音,音节由“元音+辅音”构成,语调由高低搭配组成。文章主要以“主语,宾语,谓语”的语序构成。宾语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同时为修饰名词,不是通过变换语序或改变词语,而是通过添加助词来完成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在语法构成特点上,将语序构成特点称之为“SOV”型语法,而从语法形态特点上称之为“黏着语”。日语的词汇除了日本固有的大和词语外,受中国强烈影响的汉字很多。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外来语的使用不断增加。日语词汇构成相对于其它语言比较复杂。汉字构成中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同时使用平假名、片假名的独特词语表记法。受中国汉字影响日语也属于汉字国家之一。
二、日语词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日语起源
2.日语文字的影响
汉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文字。日本古代虽然有日语,但是没有形成文字。在古代汉字由中国传到日本,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形态和功能创造了日本文字表记方法。但是日语的发音和词语的含义与中文的不同,日本人没有丢弃本国语言,转换成中文。而是利用中文的汉字,结合本国语言的词语造语方式,创造了和制汉语。在和制汉语中,有使用中文汉字来表记,用大和语言来发音的词语。如“火事”、“大根”、“立腹”等。另外也有中文中不使用,只有日语使用的汉字,如“芸者”、“三味线”等。对于中国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要正确区分中日汉字的使用方法。
三、汉语语言的表现特点
1.汉语文字的表现特征
汉字以形象文字为特征在语言中独树一帜。汉字使用据说已经有5千年的历史了。在“好搜百科”中对汉字起源的说法有很多。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
汉字的构造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汉语拼音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在韵母上部标出声调。声调分为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有一个特殊的声调叫轻声。
3.汉语语法表现特征
关于汉语语法特征的叙述中,依据不同的分析角度,各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王力在《中国文法学初探》阐述中,将汉语语法特点归纳为:(1)词语的语序比较固定,比如主格词在动词前面,目的格在动词后面等;(2)虚词在汉语中属于语法成分,应该列为语法学的对象;(3)汉语的语法成分不多,所以事物关系的表现也不很明显,比如:关系词语没有西洋语言多;(4)汉语的弹性很大,所以词性变化大,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词的变性就能够归纳为若干条定律,等等;(5)中国一个汉字不代表一个词语,汉语不是单音节语言,等等。
四、中日语言类型比较
语言构造包含发声、形态、含义。比如在发声构造中,汉语由声调来控制发声,其它由声母、韵母因素起作用。汉语是曲线声调。在本节中探讨发声以外的中日语言构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词语形态对比
汉语词语形态为孤立语。它由各自独立且具有完整意义的单词,通过单纯的叠加构成文句。在汉语里,每个汉字都拥有独立的发音和意义。通过这些单字的叠加组合,无论多复杂的文章都能完成,因此语言形态学将其定义为孤立语,它是由一个个孤立的单词组成的。
如:我吃饭。由三个独立的词语“我”“吃”“饭”就可以构成完整句子。
日语的词语形态属于黏着语。通过用助词、助动词将独立的单词连接起来,完成整个文章的陈述。助词和助动词所起的作用就正好如同黏胶一样,因此被命名为“黏着语”。如:我吃饭。在日语中也有“私”“食べる”“ご飯”,但是构成日文句子为“私はご飯を食べる”必须使用助词“は”、“を”来共同表达句子含义。
2.句子语序对比
汉语句子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即SVO形式,日语语序为SOV形式。在语序构成中宾语和谓语的语序存在根本的不同。
日语主语与宾语之间可以自由互换,比如“王さんはご飯を食べた”。主语和宾语可以进行互换:“ご飯は、王さんが食べた。”而汉语主语和谓语不能进行灵活互换。比如“小王吃饭”变成“饭吃小王”,这显然是不通顺的。所以汉语的主语和宾语关系较固定,各成分之间不能随意调换位置。
日语语序也有不能互换的严格之处。野田尚史(2000)指出日语语序的灵活度有“大单位比小单位灵活”,大单位指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关系等,小单位指名词与格中格助词等,日语的名词格中格助词与名词之间不能互换。如“ご飯を”,“ご飯”和“を”之间是不能互相变换的,在日语中名词在前,格中格助词在后。体现了日语语序的严格一面。在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每一个词语都是独立语,有独立的表达含义。
在日语书面语叙述中,谓语位置固定不变,日语的语言特点是谓语放在最后,肯定句式与否定句式也是在句子末尾才能体现,所以在判断一句话或者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听到句尾后再判断。这是日语语序较为典型的特征之一,也是日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可见,日语语序既有灵活的一面也有严格的一面。
3.语序的“左分枝”情况对比
在类型学中,将名词短语的成份分为“核心”和“从属”的关系,核心支配从属。根据语序的不同,可分为“核心→从属”的“右分枝 ”和“从属←核心”的“左分枝”。 日语的分枝情况比较单纯,以使用左分枝情况为主,汉语分枝情况不固定,呈现混合的,不规则形式。在本节中重要针对左分支情况做中日语序的对比。
(1)名词修饰语的分枝方向
李波(2011)对日语名词修饰语“左分枝”情况做了分析。在名词修饰语的“左分枝”叙述中,指出汉语和日语的名词修饰语都位于名词的前面,当一个名词出现很多修饰成分时,会在名词的前面依次展开,日语和汉语的名词“左分枝”情况是一样的。如汉语的“面包”→“黄油面包” →“又软又香的黄油面包”。
日语是SOV语言,是谓语居后的语言,也就是句子的核心成份在最后,这样也就构成了其它修饰成份需要在句子的左侧不断展开。
(2)谓语的分枝方向
中日名词修饰语都是分布在名词的“左分枝”,那么谓语的分枝情况如何,汉语和日语的谓语语序不同,分枝情况是否有不同。在本节中就谓语的分枝方向进行对比。李波(2011)对日语动词相关成分的分枝情况做了分析。在动宾结构中,日语采用的是“宾语+动词(O+V)”的语序。而汉语采用的是“动词+宾语(V+O)”的语序。由于日语的谓语成分在最后,所以跟谓语相关的修饰语都在句子的左侧展开,与名词修饰语的分枝方向是一致的,谓语的修饰成份同样也是在左侧,是“左分枝”方向。
汉语的谓语成份与日语不同,不在句末而是在左面,以动词开始不断展开动词的对象语、动作的内容等,是由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例如“小王给→小李→面包”在动词“给”的右面层层展开,首先给的对象语“小李”,其次给的内容是“面包”。可见汉语的谓语词语属于“右分枝”。在汉语常规语序中间接宾语“小李”在前,直接宾语“面包”在后。在日语中直接宾语离动词最近,间接宾语离动词远。汉语与日语的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的位置关系不同。
五、中日语言文化特征比较
日语虽然无论文字还是发音都来源于中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日语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借用中国的汉字和发音,构成日语独特的表达方式。不能认为日语源于中国就认为日语等同于汉语。在上述的叙述中,无论是发音特点还是词语运用以及句子语序表达特点等方面,中日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不同表达方式来源于各自文化的不同。事实上日本人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汉语采取了“吸收- 消化- 发展”的模式。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
汉语的语序是SVO形式,动词在先,宾语在后,强调动作的主动性。这种语言思维是一种积极表现,具有说服或明确的意思传到,是结论先行的表达方式。日语的语序是SOV形式,谓语置后,是说话人最后表达对话题内容的态度,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将主观行动放在后面,属于消极的表达方式。在句子最后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属于结论后行的表达方式。
从汉语的结构上看,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往往从大局着眼,考虑整体布局,给出明确的结果。但对局部或细节的考虑不够,而日本人却正相反,正如日语的词汇表达一样,日本人考虑事情细致、周全,注重事情的细节处理。善于思考不同、更容易发现新事物。
总之,汉语无论在汉字、语序,还是句子成份构成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对于相同的部分中国学习者容易理解和吸收,对于不同的部分,往往容易受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去理解日语句子,产生错误的概念,不能将日语知识点灵活运用。应将中日语言表现特征的不同之处,进行充分理解,了解了语言的构成特点之后,要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使用日语,日语才会更地道,更能反映日本人的表现特点。
[1]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安华林.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徐静茜.汉语的“意合”特点与汉人的思维特点[J].语文导报,1987,(6).
[5]沈锡伦.从形式和意义谈汉语的意合特点[J].汉语学习,1990,(3).
[6]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095-4654(2015)10-0126-03
2015-06-08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外语教学改革与研究”(JG2013012)部分成果
H03
A